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笨箲鹁褡鳛橹袊伯a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勸力同心、共紓國難的家國情懷和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民族品格。抗戰精神貫穿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為當代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增強生命韌性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一、抗戰精神的時代價值
(一)抗戰精神是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柱
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抵御外敵入侵的斗爭中凝聚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抗戰精神“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2]。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抗戰精神能夠強化人們的民族危機意識與斗爭意識。在面對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威脅時,抗戰精神中蘊含的“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能夠提升中國在國際博弈中的戰略定力。在面對技術封鎖、地緣政治沖突時,抗戰精神能凝聚民族精神,激發創造偉力,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抗戰精神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資源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抗戰精神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素材。抗戰精神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為內核,通過長期的具體實踐,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生動可感的歷史教材。偉大抗戰精神中蘊含的集體主義、英雄主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友善”等價值追求高度契合,共同構筑了歷史與現實的精神紐帶。面對歷史虛無主義挑戰,抗戰精神以其歷史真實性、價值崇高性、情感共鳴性,成為強化國家認同、激發民族自豪感的重要精神資源,既回應了歷史記憶傳承需求,又賦能新時代青年價值觀的行動轉化。
(三)抗戰精神是全球治理的和平基因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弘揚抗戰精神能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全球治理赤字挑戰提供文化啟示。當今時代,世界各國只有不斷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走和平發展道路,人類社會才能不斷進步。3抗戰精神不僅是捍衛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的精神基石,還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文化支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蘊含的擔當意識,與全球治理中責任共擔原則相契合;“百折不撓、堅忍不拔”中蘊含的必勝信念,與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所需的持久韌性一脈相承??箲鹁竦膫鞒泄ぷ鞑皇菍v史的簡單復刻,而是當代對“何為和平、如何維和”的重新回答。偉大抗戰精神的價值將隨著全球治理實踐的深化而愈發彰顯,成為推動國際合作與和平發展的精神引擎。
二、大學生弘揚抗戰精神的實踐現狀分析
(一)大學生弘揚抗戰精神實踐取得的成效
大學生對于抗戰精神已經具備一定程度的認識,也開展了有關弘揚抗戰精神的實踐活動。
在校園活動層面,眾多高校積極組織抗戰紀念日主題活動、設置抗戰精神弘揚周,通過舉辦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等形式,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感悟抗戰精神。例如,南開大學在2024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9周年紀念日期間,在兩個校區舉行系列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升旗儀式、軍史學習教育等形式,引導學生牢記歷史、珍愛和平。
在課程設置方面,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等課程中積極融入抗戰精神相關內容;部分教師借助案例分析、歷史場景再現等教學方式,使學生深入理解其內涵。例如,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把課堂設在了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來自工學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的150余名學生,在任課教師、輔導員等帶領下,開展參觀研學。4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課堂的空間局限,讓學生置身歷史情境,更直觀地感受抗戰精神。
在社會實踐方面,高校積極組織學生前往各類抗戰紀念館以及革命遺址進行參觀游覽,使其能夠近距離感受抗戰的艱辛與偉大。許多大學生也會以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契機尋訪抗戰老兵,了解他們在抗戰時期的真實經歷,并為他們送去關懷。以河北大學2015年開展的“百名學子尋訪百名抗戰老兵”活動為例,大學生通過與老兵深人交流,傾聽他們講述抗戰經歷、用筆還原真實歷史,并結集成冊。許多學生在與老兵的交流中深受觸動,在活動后表示要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努力學習,為國家和社會貢獻力量。
在媒體傳播方面,近年來抗戰題材影視作品在弘揚抗戰精神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其通過多元敘事、技術創新等途徑再現抗戰場景,強化了大學生的集體記憶。例如,電影《八佰》聚焦“八百壯士”在極端劣勢下孤軍奮戰的壯舉,將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具象化。與此同時,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部分大學生也會借助自媒體平臺傳播抗戰精神,發布諸如戰役過程、英烈事跡等方面的內容,并采用圖文搭配、影像視頻等表現形式吸引關注。例如,中國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七月風\"黨員先鋒隊利用學校微信、學生在線等網絡平臺發起了“致抗戰老兵一封信\"活動,學校各學生黨支部紛紛響應。這種新媒體傳播方式使抗戰精神在青年群體中得到更廣泛的傳承和弘揚,增強了抗戰精神的影響力。
(二)大學生弘揚抗戰精神實踐的現存問題
當前,大學生弘揚抗戰精神實踐仍存在問題。在認知方面,少數人對抗戰精神認識不清,甚至認為沒有實際意義。5部分學生對抗戰精神的認知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對歷史事件的記憶層面,未能深入理解其內涵以及與當代社會的緊密聯系。大學生在具體實踐中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對抗戰精神的踐行。在實踐參與方面,大學生對于高校組織的實踐活動參與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抗戰精神的弘揚實效。制度保障方面存在短板,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抗戰精神弘揚長效機制,相關教育活動呈現“節點化\"特征,多集中于抗戰勝利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等特殊時間點,日常教育引導碎片化且缺乏系統性,難以在大學生心中形成持久而深刻的價值認同。
三、大學生弘揚抗戰精神的路徑探索
(一)個人應注重從認知到行動的自我建構
大學生在個人層面弘揚抗戰精神的關鍵在于自身主動認識、理解并踐行抗戰精神,通過自我教育和實踐活動,將抗戰精神內化為個人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第一,深化認知,筑牢思想根基。大學生應主動加強對抗戰精神相關歷史知識的學習,通過閱讀經典史籍、學術著作以及觀看高質量歷史紀錄片等方式,深入探究抗戰精神的形成脈絡、內涵實質及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生動體現,從而對抗戰精神形成全面且深刻的理解,摒棄浮于表面的碎片化認知,構建堅實的思想根基,為后續實踐打下牢固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要積極關注時事熱點,將抗戰精神與當代國家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聯系起來,思考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如何從抗戰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深刻領悟抗戰精神中蘊含的愛國情懷,增強自身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
第二,內化覺悟,強化價值認同。大學生要積極開展自我反思與價值剖析,將抗戰精神中蘊含的價值觀內化為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思考如何在個人成長歷程中融入抗戰精神所蘊含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等價值觀,使其真正成為內心深處的自覺追求。
第三,自主實踐,彰顯精神實質。大學生要積極參與各類志愿服務,如社區關愛孤寡老人、義務支教、環保公益等,踐行抗戰精神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以實際行動為社會貢獻力量,培養自身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同時,大學生要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加強與其他同伴的合作,增強團隊合作能力和抗壓能力,進一步踐行抗戰精神中蘊含的團結奮斗、不畏艱難等優秀品質。
(二)高校需構建“三位一體\"教育體系
高校作為培育時代新人的搖籃與文化傳承創新的高地,應在大學生抗戰精神的弘揚中發揮關鍵作用,從課程改革、實踐教學和文化浸潤等多方面入手,系統構建弘揚抗戰精神教育體系。
第一,高校要做好專業課程的差異化設計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工作。在專業教學實踐中,高校可立足學科特性,設計與抗戰精神相關的差異化教學內容。例如,工程專業學生可結合3D打印技術復刻抗戰文物,在校園內開設文物模型展覽;心理學專業學生可以研究抗戰精神對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影響機制,以跨學科視角解析精神力量的深層價值。差異化教學模式可將抗戰精神有機融入專業教育,讓學生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深化對抗戰精神的認知。此外,高校應開發特色校本課程,充分挖掘學校所在地的抗戰歷史文化資源,組織教師團隊編寫具有地域特色的教材,開設特色選修課程。高校要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深入了解地方抗戰時期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幫助學生建立深厚的地域文化認同,使抗戰精神教育更具針對性和親和力。
第二,高校應構建實踐教學的校內外資源融合與評估體系。高校應搭建校內實踐平臺,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校史館等多方資源,定期舉辦抗戰主題展覽活動,為學生提供學習和實踐場所。高校應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與當地的抗戰紀念館、革命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進行長期穩定的合作,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實地考察、調研、志愿服務等活動。高校還要完善實踐教學評估體系,從實踐參與、實踐成果、團隊協作能力及實踐感悟等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通過評估及時反饋實踐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不斷改進實踐教學方式,提升實踐育人成效。
第三,高校要加強實體與網絡空間的校園文化氛圍建設。在實體校園文化建設中,高??蓪⒖箲鹁裨厝谌胄@文化活動、場所命名、景觀設計等各個環節,營造校園抗戰精神文化宣傳氛圍。高校應支持和引導學生成立如抗戰歷史文化研究社團、紅色文化社團等學生組織,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研究和弘揚抗戰精神的平臺。高校社團可依據自身特點和學生興趣,自主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話劇展演、歌曲創作等,同時邀請專家學者、抗戰老兵等到校指導,提升社團活動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方面,高校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在抗戰精神傳播中的優勢,創建校園抗戰精神相關的網絡平臺賬號,定期推送優質抗戰精神解讀文章、感人事跡以及活動資訊,通過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和形式多樣的新媒體表現形式,吸引學生的關注,實現抗戰精神在網絡文化空間中的廣泛傳播。
(三)社會要培育多方協同的育人機制
社會作為推動大學生成長的“大課堂”,應整合各方資源,為大學生弘揚抗戰精神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
第一,社會要完善政策法規與資金支持。政府應建立健全相關政策法規,從制度層面保障抗戰精神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承和弘揚。政府可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高校開展抗戰精神教育課程建設、實踐教學活動、師資培養等工作,確保高校在抗戰精神教育中資金充足,能夠持續開展并不斷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鼓勵企業、社會組織等積極參與抗戰精神教育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各方作用,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抗戰精神弘揚的良好氛圍。
第二,社區高校應協同合作。社區與高校應聯合建立抗戰精神教育合作機制,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抗戰歷史文化資源和實踐平臺。社區內的抗戰老兵、老黨員等可以作為校外輔導員,為學生講述親身經歷的抗戰故事,分享他們曾經的英勇事跡,讓大學生切身感受抗戰精神的磅礴偉力;社區還可組織大學生參與社區抗戰紀念設施建設與維護工作,如協助修繕社區內的抗戰烈士紀念碑、整理社區抗戰時期的歷史資料等,深化學生對抗戰歷史的認識,使社區和高校之間在抗戰精神的弘揚方面形成良性的互動,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協同育人模式。
第三,多維傳播助力抗戰精神的弘揚。傳統媒體應發揮其報道的權威性和深刻性優勢,開設抗戰精神專題欄目,如電視臺應制作、播出高質量抗戰影視劇、紀錄片、深度訪談等節目,對抗戰精神背后的歷史細節和人物事跡進行深度挖掘,用生動的影像和專業、深刻的解讀,糾正那些歪曲歷史的謬論。新媒體平臺要充分利用其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覆蓋面廣等優勢,創新抗戰精神的傳播形式和內容。新媒體平臺可以借助動漫、微電影、創意短視頻等形式重溫抗戰歷史,通過熱門短視頻平臺進行傳播推廣,吸引大學生的關注;開發抗戰精神主題的娛樂項目和線上互動體驗項目,讓大學生在娛樂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抗戰精神的熏陶;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開展抗戰精神網絡話題討論、線上接力活動等,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互動,分享他們對抗戰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形成良好的網絡傳播效應,使抗戰精神在新媒體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四、結語
新時代大學生弘揚抗戰精神需要從個人、高校和社會三個層面協同發力,創新教育路徑和方法,將抗戰精神深植于大學生內心,使他們能夠自覺傳承和弘揚這一偉大精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參考文獻
[1]2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020年9月3日)N人民日報,2020-09-04.
[3]于曉雷.論抗戰精神的豐富內涵與時代價值[J].觀察與思考,2021(12):77-83.
[4]孟佩佩,谷雪.課堂設在陳列館[N].中國青年報,2024-04-21.
[5]賴繼年.當代大學生對抗戰精神的認知—基于對南京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和訪談[J.未來與發展,2021(2):108-112,107.
[6]關慶凡,張佳欣,張揚,等.對大學生抗戰精神認知情況的調查與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