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寶貴財富。高校勞動教育是通過課程實踐和價值觀引導,促進學生樹立正確勞動觀念、掌握勞動技能、培育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活動。紅色文化資源有機融人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既契合了新時代人才發展需求,又強化了勞動教育的文化價值。“有機融入\"旨在融入過程中更加注重全方位深度協調,以達到最優的狀態,進而實現高校勞動教育高質量育人的目標。
一、紅色文化有機融入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價值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的核心育人目標是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圍繞“為誰勞動\"的根本問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探討“誰來勞動\"的重要問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主體觀;探索“怎么勞動”的核心問題,深化學生對勞動的體驗,最終使學生形成完整科學的勞動價值觀。紅色文化具有完整的話語體系、鮮明的譜系特征,其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后,有利于學生踐行勞動價值觀,增強實踐能力。
(一)紅色文化的融入有利于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目標的實現
當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面臨諸多挑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極端主義思想蔓延、國內改革矛盾凸顯、國際政治沖突加劇等,這些因素給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歷史經驗表明,國家強大的根基在于先進的制造業,而大量具備工匠精神與奉獻精神的勞動者則是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但在時代的洪流中,西方各種消極思潮不斷侵蝕大學生的思想,導致部分大學生出現信仰缺失與思想迷茫的現象。在此背景下,高校勞動教育課程亟須科學、有效地利用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有機融人紅色文化,不僅是化解大學生信仰危機與思想困惑的重要手段,而且能引導大學生深刻理解勞動、真正熱愛勞動。唯有如此,勞動教育課程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育合格人才,切實回應時代需求。
(二)紅色文化的融入有利于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資源的挖掘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在歷史進程中通過理論與實踐積累形成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資源的總和。其中,物質文化資源包括烈士陵園、革命遺址、革命博物館等載體;非物質文化資源則涵蓋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具有顯著的育人功能,能有機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課程中。一方面,非物質文化資源蘊含的高尚精神與情操融入勞動教育課程,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境界,深化其對勞動價值的認識與認同;另一方面,紅色文化基因作為一種隱性資源,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大學生的價值觀,培養其勇于奮斗的精神,同時激發其進行創新勞動的潛力。紅色文化既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又是對于歷史的傳承。紅色文化資源不僅能夠有效豐富勞動教育課程的內容,還能顯著提升高校勞動教育的實效性,使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課程更加精準、充實與開放,從而更好地滿足時代需求與學生發展需要。
(三)紅色文化的融入有利于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平臺的拓展
一方面,紅色文化資源中的物質文化資源以實物形式存在,為勞動教育提供了顯性的客觀教育載體。高校可依托革命戰爭遺址、名人故居等具體場景,展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艱辛與輝煌。這些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不僅具有紀念意義,還能通過承載“人”“物”和“事”的場館,為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類活動提供實踐平臺,同時傳承與弘揚紅色文化。另一方面,紅色文化的地域性特征體現在:在特定地域的發展過程中,紅色文化與當地的經濟、政治、自然環境相互交織,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文化特點與人群特征。紅色文化以其鮮明的時代性,引領大學生探尋強國之路。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紅色文化所蘊含的敢闖敢試、奮勇爭先的精神,成為大學生運用自身技能、融合時代元素進行創新勞動的重要精神源泉。
二、紅色文化有機融入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困境
(一)觀念之“差”:課程的認知亟待進一步深化
從高校課程建設與實施的角度來看,當前高校教育教學部門和高校教師對紅色文化融人勞動教育課程系統建設的認知存在偏差。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需要從宏觀上把握和統籌推進紅色文化教學在內容設計、教育目標等方面的整體建設。部分教師不夠重視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忽視了其與紅色文化這一優質教學資源的深度融合。無論是形式、內容還是目標,勞動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與其他方面的教育割裂,缺乏長效性。這種對勞動教育課程的片面化理解和對育人目標的整體性忽視,導致部分教師認為承擔立德樹人使命似乎只是思政課教師的責任,從而忽略了紅色文化在勞動教育中的核心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澆花澆根,育人育心。\"[2勞動教育若割裂于整體教育體系,缺乏系統設計與實踐銜接,就背離了“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初衷。
(二)實施之“限”:教學方案亟待進一步優化
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創新邏輯應遵循“實踐一價值一實踐\"的循環模式。教師通過講授紅色文化的思想和價值,引導大學生形成政治認同。然而,在紅色文化融入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局限性。
首先,教學目標的設置缺乏明確的方向和層次,難以實現不同學段、不同專業學生的縱向銜接與橫向貫通。其次,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對地區紅色文化的挖掘不夠深人,分類不夠細致,導致教學內容重復且未能充分體現其在勞動教育中的價值。在大學生參與融入紅色文化的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具備足夠的耐心與勇氣。然而,現實情況是,盡管大學生在課程實踐開始之前充滿向往,期待在勞動實踐中積極表現;但一旦課程開始,枯燥的理論講解、刻板的流程性實踐以及紅色文化融入形式的不恰當,往往導致大學生喪失好奇心,甚至產生對抗、排斥情緒。再次,在教學方法上,存在單向傳輸模式主導、雙向互動機制缺失的問題。課程實施過度依賴以教師為中心的理論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紅色文化知識與勞動價值觀念,缺乏主動思考與情感共鳴;課堂討論局限于表面的問答模式,教師未能構建“問題鏈\"引導學生從勞動實踐視角剖析紅色文化內核;協作探究任務設計簡單化;學生也難以形成從多元視角解構紅色精神與勞動價值的邏輯關聯,參與局限于淺層互動。
(三)評估之“滯”:教學效果亟待進一步強化
課程教學效果的評估應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對教學實施過程及其結果進行科學的價值判斷,從而為教學決策提供依據。然而,高校在勞動教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更注重教學過程的推進情況,這種評估機制難以全面反映課程的實際成效。例如,紅色文化融入勞動教育課程時,對于人文社科類學生,教師更應注重服務性勞動給其帶來的情感體驗,激發其精神力量來落實課程實踐。但當前評估體系的滯后性使得這種差異化需求難以得到充分滿足,進而削弱了紅色文化在勞動教育中的價值實現。人文教育也更加容易指引學生形成健康的精神生活及認識勞動的重要性。3對自然學科類學生而言,勞動教育課程則應更傾向技能勞動和生產勞動的實踐。當前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的效果評估過于注重顯性效用,而忽視了對隱性的學生心理、思想等因素的考察,無法全面反映紅色文化融人勞動教育課程的實際效果。
三、紅色文化有機融入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路徑
(一)觀念革新:系統融入紅色文化使勞動教育“實”起來
1.高校管理觀念的革新
當前高校勞動教育與紅色文化融合的困境,本質上是管理觀念的偏差所致。管理觀念存在“重形式輕內涵\"“重技能輕價值\"的誤區,亟須高校從戰略高度重構認知框架,通過制度化、體系化的舉措破解紅色文化有機融入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難題。
高校需從頂層設計方面強化紅色文化融入的制度保障。一方面,高校需摒棄“勞動教育僅是技能訓練\"的片面認知,將紅色文化育人目標納入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頂層規劃;將紅色精神培育細化為課程目標的具體指標,并將其分解為可操作的教學要求,避免“貼標簽”式的形式融合。另一方面,高校需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整合馬克思主義學院、宣傳部、學工部等部門資源,形成“黨委統籌一教務主抓一多部門聯動\"的管理模式;定期召開教學會議,統籌紅色資源開發、實踐基地建設、師資培訓等工作,打破“各自為政”的管理壁壘。另外,高校還需在資源配置方面構建長效支持機制。高校應設立勞動教育專項基金,重點支持紅色文化相關的課程開發、虛擬仿真項目研發、實踐基地共建等。
2.教師觀念的轉變
當前,部分教師對勞動教育的理解仍停留在“技能傳授\"層面,這種認知偏差導致紅色文化在勞動課堂中淪為“符號化點綴”,未能將其轉化為學生勞動價值觀的內生動力。究其根源,在于教師未能打破“專業壁壘”,將勞動教育窄化為\"學科本位\"的實踐訓練,忽視了紅色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力量對學生勞動價值觀的塑造作用。要讓紅色文化真正“活\"在勞動教育中,教師必須完成從“知識傳遞者\"到“價值引領者\"的角色轉型。這種轉型不是在勞動課上強行插入紅色文化元素,而是從課程設計底層邏輯出發,將紅色精神作為勞動教育的靈魂主線。教師需要主動鉆研紅色文化中的勞動智慧,挖掘紅色歷史、紅色文化與勞動價值觀的深層聯結,將其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課程內容。另外,教師還應摒棄“照本宣科\"的惰性思維。紅色文化的力量源于真實的實踐情境,因此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不應只是簡單地復現紅色歷史,而應通過“具身認知\"讓大學生理解“勞動創造幸福\"的真諦,在團隊協作中感悟“集體力量大于個人\"的革命傳統。
(二)教學創新:巧妙融入紅色文化使勞動教育課程“活”起來
1.錨定分層目標體系以強化價值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會上指出,“在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勞動模范始終是我們工人階級中一個閃光的群體”4],指明了不同歷史時期模范榜樣的重要價值。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亟須將不同階段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轉化為可操作、可評估的教育目標,切實提升課程的育人效能。教學目標需建立“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的立體化體系。在縱向上,教師要依據學生認知發展規律與成長階段特征,劃分遞進式目標層級;在橫向上,教師應緊扣專業特質構建差異化目標圖譜,破解同質化困境。
2.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內容以豐富課程內涵
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是勞動教育課程創新“活”起來的前提。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可分為兩個課堂:第一課堂是大學生依據教學計劃接受的學習;第二課堂是高校將紅色文化融入勞動實踐。培養大學生群體的革命樂觀精神,有利于賦予他們勞動過程的真理力量、主體力量。5紅色文化的融入需堅持兩個原則:一是第二課堂堅決服從第一課堂;二是兩個課堂之間需保持高度契合性。具體而言,第一課堂的實施,要求紅色文化內容與大學生日常生活需求高度契合。教師可嘗試將革命舊址作為“教室”,將文物史料作為“教材”,或在課程中融入紅色文藝元素,編排紅色主題話劇、舞蹈,再現革命年代、建設時期的勞動場景,讓學生在藝術熏陶中感受勞動精神。第二課堂的實施,要求教育內容與大學生的思想認知和接受能力相匹配,提升紅色文化融入勞動教育的實效性。
3.靈活運用紅色文化融入的方法以增強教學實效
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是勞動教育課程“活\"起來的關鍵。教師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可以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紅色精神,在實踐中傳承紅色基因。這種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轉變,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課堂的理論教學方面,需創新設計,增強互動性。具體方法包括:一是場景化設計。例如,教師可設計紅色主題的劇本殺游戲,讓大學生扮演不同的歷史角色,通過推理、討論等方式還原歷史事件,感受革命先輩的智慧和勇氣。二是分組討論。教師可圍繞“紅色人物與當代勞動教育\"等主題,組織大學生進行研討,引導其思考紅色精神的時代價值。三是項目式教學。教師可設計紅色主題的項目式學習任務。
第二課堂的實踐環節方面,需著重創設情境,營造沉浸式體驗。具體方法包括:一是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技術。教師可打造沉浸式體驗,讓學生“親身\"體驗“依靠人民奪取勝利\"的場景。二是實地考察。教師可帶領大學生參觀新農村建設示范點,感受新時代勞動人民的奮斗精神。三是勞動技能競賽。教師可舉辦廚藝比拼等勞動技能競賽,鼓勵大學生展示勞動成果,分享勞動經驗,在實踐中體會勞動的價值與樂趣。
(三)精準評估:量化紅色文化融入成效使勞動教育課程“優”起來
1.從單一結果到多維素養的立體觀測
紅色文化融入勞動教育的成效評估需突破勞動成果導向的單一維度,建立三維聯動評價框架:首先是素養成長維度。教師可設置“紅色精神認同度”“勞動價值觀內化水平\"等指標,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方式,評估大學生對“勞模品格”“大國工匠”等紅色案例的認知深度。其次是實踐能力維度。教師應關注“紅色場景下的勞動技能應用”“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等表現性指標,如在“重走長征路\"實踐項目中,評估大學生能否結合歷史背景設計合理的物資運輸方案、在體力勞動中融入戰略思維。再次是社會價值維度。教師可引入“家校社協同反饋”“紅色文化傳播影響力\"等社會認可度指標,統計大學生家庭對勞動教育課程的評價、社區對大學生紅色志愿服務效果的反饋,以及在紅色教育基地實踐后的文化宣傳成果(如短視頻傳播量)。
2.從感性判斷到數據驅動的過程追蹤
傳統的評估常依賴主觀印象,易陷入“優秀與否\"的二元劃分陷阱。精準評估需構建“量化工具 + 質性分析\"融合的評價模型。第一,建立動態成長檔案。教師應為每位學生建立“紅色勞動數字檔案”,整合課堂表現、實踐日志、紅色基地簽到記錄等過程性數據,形成“投入度一成長性\"檔案。第二,運用增值性評價技術。教師可運用統計學方法計算大學生在紅色文化認知、勞動技能等方面的“凈增值”。例如,教師對比學期初與學期末的“紅色勞動價值觀量表\"得分變化,識別進步顯著群體與待提升個體,為分層教學提供依據。第三,多元主體協同評價。教師可構建“學生自評 30% )十小組互評( 20% )十教師評價( 30% ) + 家長及社區反饋( 20% )\"的加權評估體系。例如,在“紅色家書誦讀 + 家庭勞動實踐”活動中,家長評價學生在家庭場景中的勞動責任感,社區負責人反饋其宣講紅色故事的感染力,最終形成“個體成長一社會貢獻\"的綜合評分。
3.從診斷問題到優化課程的閉環升級
評估的終極目標是驅動課程優化。勞動教育課程實現“優”起來依賴評估結果的深度轉化:首先是“問題導向”課程調整。若評估顯示學生對“紅色勞動精神的時代價值\"理解不足,教師可增設“紅色科技史\"當代勞模創新案例\"等教學模塊;若實踐活動中學生“合作意識\"得分偏低,教師則需設計更多“跨專業協作任務\"(如工科生與文科生組隊復原“紅旗渠工程沙盤\")。其次是“增值導向\"資源分配。教師根據評估數據識別高潛力領域,優先投入資源。例如,“紅色勞動成果展”的觀眾滿意度調查顯示,虛擬仿真體驗區參與度最高,因此教師可加大VR技術在“延安大生產運動\"場景還原中的開發力度。再次是“長效導向\"制度保障。高校將評估結果與教師績效考核、專業認證掛鉤。例如,高校將“紅色文化融入有效性\"作為勞動教育課程評審的核心指標,對評估結果優秀的教研團隊給予經費與進修機會傾斜,形成“評估一改進一激勵\"的良性循環。
四、結語
紅色文化蘊含豐富的精神內涵,能為勞動教育注入獨特價值,助力培養大學生的正確勞動價值觀與綜合素養。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勞動教育是一個長期工程。未來,高校還需不斷加深和拓展融合的深度與廣度,持續優化評估體系。如此,才能真正推動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實現育人目標,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求是,2021(10):4-18.
[2]習近平.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J].求是,2023(18):4-9.
[3]錢云,季愛民.新時代大學生的勞動觀教育[J].黑河學刊,2019(5):118-120.
[4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2013年4月28日)[N].人民日報,2013-04-29.
[5張大偉,袁秉達.從毛澤東詩詞看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8(2):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