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代智能技術的爆發式增長,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數字革命正在重塑社會發展格局。這種數字智能轉型浪潮推動人類社會從傳統信息化轉向數字化,最終邁向智能融合發展的新紀元一一數智時代。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并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應構建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就業賦能與生涯發展兩翼協同,融合德智體美勞五維培養目標的“一體兩翼五維”新型資助育人體系,形成“精準資助一能力提升一價值引領”的閉環育人機制,從而培養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一、數智時代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面臨的挑戰
(一)數字鴻溝:數字賦能學生發展與視野拓寬的迫切需求
數智時代下,大學生的數字素養成為適應數字經濟、參與全球競爭及推動國家信息化戰略的核心要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數字素養全球框架》(DigitalLiteracyGlobalFramework,縮寫為DLGF)指出,數字素養涵蓋七大能力域,但調查顯示,大學生在數字內容創建與職業相關能力等方面仍存在短板。美國教育學家亞歷山大·阿斯汀(AlexanderAstin)的“I—E—O\"模型強調,學生成長受個人背景、教育活動及環境的共同影響。2傳統資助育人模式多聚焦經濟支持,忽視學生數字素養與職業能力的提升。數智化轉型加速背景下,高校需要通過教育活動彌補受資助學生的能力短板,提升其核心競爭力。
(二)就業矛盾:就業壓力下的生涯規劃與素質須 提升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在數智時代呈現新特征。高校畢業生規模從2020年874萬擴大至2024年1179萬,疊加往屆未就業群體,求職競爭加劇。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壓縮崗位供給,就業形勢更加嚴峻。數智化浪潮推動勞動力市場變革,用人單位對高技能、創新型人才需求增加,但高校資助育人體系靈活性不足,培訓課程與市場需求脫節,導致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匹配。
(三)模式轉型:傳統資助育人體系的轉型升級
現行高校資助育人體系存在三個問題:一是該體系偏重經濟援助而輕視教育培養,未能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建設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二是存在顯著的供需不匹配問題,過度依賴資助可能導致受資助者產生依賴性,同時資源分配的標準過于固定;三是缺乏多維度的協同機制,導致“五育融合\"不足,德育趨于形式化,智育和體育等領域的聯動性較差,難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因此,高校亟須實施“思想先導、學業主導、能力拓展”的素質能力提升專項計劃。[3]
二、高校資助育人體系數智化轉型的三重邏輯
(一)理念層:育人范式的變革驅動
教育理念的迭代推動資助育人工作從“生存型資助\"向“發展型資助\"轉變。傳統資助育人模式側重經濟援助,但工具理性導向難以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需求。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高校構建經濟支持與能力建設并重、短期紓困與終身發展兼顧的復合型體系。主體性教育理論重構資助關系,將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化為能動參與者,通過彈性資助機制和自主發展平臺實現“受助一自助一助人\"的良性循環。系統論視角下,新型資助體系整合德智體美勞五維目標,形成“經濟資助為基、能力發展為本、價值引領為魂”的三維架構,完成從局部施策向全程幫扶的范式轉換。4]
(二)目標層:育人使命的時代重構
國家戰略升級推動資助目標從經濟幫扶向優質教育公平延伸。鄉村振興與高質量發展要求資助育人體系嵌入“五育并舉”全鏈條,形成與國家戰略協同的育人機制。高校育人目標迭代催生“賦能型\"框架,通過整合課業輔導、職業規劃等要素,重構五維協同培養生態。學生需求的轉型呈現出對生涯發展、社會資本及精神成長的多維訴求,倒逼資助體系超越單一經濟功能,構建職業技能訓練、創新創業孵化等支持系統,促進個體與社會價值的雙重實現。
(三)場域層:育人生態的多維變遷
數字化轉型正在重塑資助育人體系的場域。社會場域需求倒逼資助育人模式升級,因此,高校需要構建知識、技能與價值觀塑造的三維框架,推動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協同育人。鄉村振興戰略要求高校強化定向培養功能,培育基層建設者;國際競爭壓力要求高校重構全球視野,融入國際人才培養標準,開發海外研修等載體,構建開放共享的國際合作網絡,提升全球人才競爭力。
三、“一體兩翼五維”資助育人體系的育人功能
(一)強化思想引領,筑牢價值根基
“一體兩翼五維\"資助育人體系在強化思想引領方面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該體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資助育人全過程,實現了經濟幫扶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一體兩翼五維\"資助育人體系能有效引導受資助學生從“經濟受助”向“價值認同\"轉變,從而筑牢成長發展的思想根基。其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強化理想信念教育,通過紅色文化浸潤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二是塑造正確的價值取向,使受資助學生在獲得物質幫助的同時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三是培養感恩奉獻精神,建立“受助一感恩一回饋”的良性循環機制。這種思想引領不僅解決了受資助學生的現實困難,也可從根本上塑造了他們的精神世界,為其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提高就業技能,賦能職業發展
“一體兩翼五維\"資助育人體系通過就業賦能機制,實現了從經濟援助到能力提升的育人功能拓展。該體系將教育融入職業發展全過程,在提升受資助學生就業技能的同時強化了職業價值觀培育,形成了獨特的育人優勢。其育人功能首先體現在促進職業認知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上,幫助受資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就業觀;其次表現為專業技能培養與綜合素質提升的協同推進,使受資助學生既掌握了就業本領又具備了職業操守;再次反映在個人發展與服務社會的良性互動上,引導受資助學生將個人職業規劃與國家發展需求相結合。這種就業賦能模式超越了傳統的技能培訓模式,將職業發展上升至人生發展的層面,使受資助學生在獲得就業能力的同時,也完成了職業精神的塑造和職業價值觀培育,實現了從“能就業\"到“就好業\"再到“成就人生\"的育人目標躍升。
(三)促進全面發展,塑造時代新人
“一體兩翼五維\"資助育人體系通過與德智體美勞的有機融合,構建了全方位的育人體系。該體系突破了傳統資助育人的單一維度,將育人融入學生發展的各個層面,實現了資助育人功能的立體化拓展;在德育維度強化價值引領,培養受資助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在智育維度注重創新精神培育,增強受資助學生服務社會的本領;在體育維度錘煉意志品質,培養受資助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在美育維度陶冶情操,提升受資助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勞動教育維度弘揚勞動精神,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這種全方位的育人體系使受資助學生在獲得經濟支持的同時,也能在思想品德、專業素養、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真正實現了“解困一育人一成才一回饋\"的良性循環。
四、“一體兩翼五維”資助育人體系的內涵和路徑構建
所謂“一體兩翼五維\"資助育人體系,是指新時代高校構建的全方位資助育人體系。該體系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就業賦能與生涯發展雙輪驅動,融合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育人理念,形成具有系統性、協同性和長效性的資助育人新范式。
(一)一體:以學生為主體的資助育人體系重構
“一體\"就是以學生為核心,將資助育人工作全方位融入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這一定位凸顯學生在資助育人工作中的主體地位,突出所有工作都應圍繞學生的需求開展,為其量身定制個性化資助方案以及育人措施,確保資助資源能夠精準對接全體學生。同時資助育人應貫穿學生成長全過程,能夠持續關注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及時調整資助策略、育人內容,形成動態的、長效的育人機制。這種以學生為核心理念的資助育人工作不再局限于簡單的經濟資助,而是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社會責任感,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堅實根基。
(二)兩翼:就業賦能與生涯發展的雙向驅動機制
生涯發展、就業指導與資助育人工作形成聯動機制,通過職業能力培養與就業資源對接形成協同效應,助力受資助學生實現從“受助\"到“自助”的能力躍升。該機制基于生涯建構理論和人力資本理論,建立職業發展需求與個體潛能開發的適配模型,并運用職業錨定測試、行業分析等工具提升職業認知理性化。
高校可構建“價值引領一技能實訓一崗位匹配”三階遞進體系,通過校企合作開展定制化實習項目,將經濟資助轉化為職業發展資本。內生動力與外生資源動態耦合:一方面,通過生涯彩虹圖等工具強化職業主體意識;另一方面,整合政策資源,搭建職業信息庫、校友導師網絡和創業孵化基地等支持系統。職業規劃課程與就業能力工作坊的模塊化銜接,使受資助學生在獲得物質幫扶的同時完成職業素養體系化塑造,實現資助效益從經濟層面向人力資本層面的價值轉化。
(三)五維: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模式創新
1.德育鑄魂:價值引領與人格塑造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需建立道德浸潤機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人資助全過程。首先,高校可構建\"理論學習 + 實踐體驗”雙軌模式,通過紅色教育基地研學、公益服務學分認證等載體,強化受資助學生的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其次,高校可建立道德行為量化評價體系,將誠信教育、感恩實踐納入資助考核指標,形成“資助一反哺一成長\"的良性循環。
2.智育提質:學術賦能與創新驅動
高校應構建\"經濟資助一學業幫扶一科研創新”三位一體支持體系。首先,高校應設立科技創新專項獎學金,支持受資助學生參與學術競賽與課題研究,將實驗室開放資源向經濟困難學生傾斜。其次,高校應實施階梯式學業幫扶計劃,針對學業困難群體開展個性化輔導,建立研究生助教結對幫扶機制。再次,高校可開發“智慧資助\"大數據平臺,精準追蹤學生的學業發展軌跡,實現科研資源配置與學生成長需求的動態匹配。
3.體育強基:健康促進與意志錘煉
高校可建立體育素養發展賬戶,將體質測試成績與資助等級動態關聯。首先,高校開設特色體育課程模塊,重點應開設團隊協作類、心理調適類運動項目。其次,高校應創新“運動打卡一健康積分一資助獎勵\"轉化機制,對持續參與體育鍛煉者給予運動裝備補貼。再次,高校可組建受資助學生運動社團,通過戶外拓展、運動賽事等活動培養堅韌品質,并將體育精神培育納入第二課堂成績單。
4.美育潤心:審美培育與心靈涵養
高校可創設藝術浸潤環境,設立美育專項資助金,支持學生參與藝術實踐。首先,高校開發“藝術療愈工作坊\"等特色項目,將民間藝術傳承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其次,高校可構建校園美育資源開放日制度,優先保障受資助學生參與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再次,高校可創新美育評價方式,將藝術實踐成果轉化為素質拓展學分,形成“審美體驗一情感共鳴一精神升華\"的育人鏈條。
5.勞育賦能:實踐鍛造與社會融入
高校應構建“三位一體\"勞動教育體系,將勤工助學崗位與職業能力培養相結合,開發“管理型”\"技術型\"“服務型\"進階崗位體系。首先,高校可建立校企合作勞動教育基地,實施“崗位體驗一技能認證一就業推薦\"貫通培養。其次,高校可創新勞動教育評價機制,將勞動時長、技能等級與資助待遇掛鉤。
五、結語
在數智時代背景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面臨數字化轉型與價值引領的雙重挑戰。本研究構建的“一體兩翼五維\"資助育人體系,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就業與生涯雙驅動、五育融合支撐,形成“精準資助一能力提升一價值引領”的閉環育人機制,為新時代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提供了理論框架和實踐路徑。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資助育人中的深度應用,以持續優化育人模式,助力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彩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字素養全球框架》:背景、內容及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9(9):1-9.
[2]劉晨,王薇薇,楊雪.基于I-E-O模型的高校資助育人創新工作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6(8):34-36.
[3鄺洪波,孫宗瑞.“六維一體”資助育人模式構建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4):78-80.
[4姜慶華,袁旭元.高校資助育人模式數字化轉型的動因與圖景[J]江蘇高教,2024(7):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