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2我們黨必須堅持好、運用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行穩致遠。我們黨只有堅持問題導向,直面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才能精準識別挑戰、科學制定策略,確保各項措施有的放矢、高效實施,從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增進民生福祉。
一、以問題導向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價值意蘊
在全球生態危機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以問題導向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為建設綠色美麗中國提供了重要指引。
(一)精準施策,破解生態難題的現實需要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全面建設美麗中國的任務依然艱巨。這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我們黨只有堅持問題導向,才能做到精準施策,破解亟待解決的生態難題。堅持問題導向,意味著我們黨和人民要直面生態環境領域存在的具體問題,通過深入調研和科學分析,準確把握這些問題的成因、影響范圍及嚴重程度。在此基礎上,政府部門才能夠制定針對性和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做到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避免治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有效提高治理效率,還人民群眾一片藍天、碧水、凈土。同時,堅持問題導向可以使政府部門更加明確減排降碳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這不僅有助于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而且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資源消耗,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對此,我國始終把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的突出問題作為打開生態治理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3這意味著我國不再沿用過去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發展模式,而是致力于處理好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這不僅能夠保護生態環境,還能吸引更多的綠色投資資源,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以問題導向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僅是解決當前生態環境問題、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4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5]。堅持問題導向要求我國將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活環境,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通過明確問題、聚焦問題,人民群眾能夠更加深刻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激發人民群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保護格局。新征程上,我們黨只有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理念,集中攻克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生態環境問題,才能為人民群眾創造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二、以問題導向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原則遵循
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程中,堅持問題導向是關鍵,遵循科學原則是保障。我們黨必須立足現實問題,以科學合理的原則為指引,深入剖析矛盾,精準把握規律,為人類社會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
在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實踐中,我們黨始終秉持的重要經驗之一是堅持問題導向的同時實現與目標導向的有機統一。當前,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我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正積極采取行動,努力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在這一過程中,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要敢于直面和深入剖析生態環境領域的突出問題,精準施策,確保各項政策措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堅持目標導向,就是要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和階段性任務,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到二O三五年,中國的生態環境將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將基本實現。”7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聚焦打造一個生態環境優美、資源節約高效、社會公平正義、人民生活幸福的美麗家園。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要求我們黨同人民群眾既要立足當下,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的突出問題,又要著眼長遠,切實守護好綠水青山,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家園,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二)堅持調查研究和人民立場相統一
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能否有效回應人民群眾的生態關切,并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生態獲得感、幸福感及安全感。8人民群眾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中堅力量。我們黨要自覺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從人民群眾的生態實踐中獲得正確認識,這一過程必須經過調查研究。“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9調查研究作為我們黨同人民群眾溝通的橋梁,是我們黨向人民群眾學習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過程中,我們黨必須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了解生態環境保護的現狀,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能夠精準落地、取得實效。同時,我們黨必須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調查研究和人民立場相統一,從人民的實際需求出發制定政策,確保黨的決策既符合自然規律,又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待。
(三)堅持重點突破和系統治理相統一
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山水林田湖草沙構成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生命共同體。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我們黨準確把握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在重點環節取得突破,注重統籌兼顧,加強各項工作之間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防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10]。首先,我們黨應堅持重點突破,針對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采取切實有效的治理措施,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其次,我們黨應堅持系統治理,從全局和整體的角度出發,統籌生態系統的各個要素,在開展各項工作時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再次,我們黨應打破部門壁壘,加強跨部門、跨區域的協同合作,共同應對環境問題。最后,系統治理并不意味著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在全面把握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上,我們黨還必須突出工作重點,集中力量解決關鍵性問題,堅持重點突破和系統治理相統一。
三、以問題導向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是理論探索中的必然結論,也是實踐推進中的必然要求。為了將這一理念轉化為現實,我們黨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遵循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邏輯,推動全社會各主體系統謀劃、協同發力,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謀篇布局。
(一)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推動產業結構綠色轉型
當前,全球綠色科技革命浪潮泗涌,給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傳統產業資源存在依賴度高、綠色技術創新不足等問題,依然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為破解這些難題,我國應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推動產業結構綠色轉型。首先,政府應加大綠色技術研發投入力度,構建政府、企業、社會資本協同發力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聚焦新能源開發等核心領域,整合頂尖科研資源,集中攻關新能源電池續航瓶頸等關鍵性技術難題,以技術突破帶動產業升級。其次,政府應加速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打通綠色轉型“最后一公里”;全力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搭建科研機構與企業間的高效溝通橋梁,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邁向生產線”。再次,政府應充分發揮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賦能作用,將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度融入傳統產業生產全流程,實現生產過程的精準控制與能源精細化管理,全方位提升傳統產業綠色化、低碳化發展水平。
(二)完善制度體系建設,提高生態治理能力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制度層面仍面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生態治理模式相對單一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態文明的發展。因此,我國必須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提高生態治理能力。其一,政府應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修訂與完善工作。政府應對現有法律法規進行全面梳理,針對新出現的諸如新興產業發展帶來的新型污染等問題,及時填補相關方面的法律空白;強化執法監督機制,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確保生態環境保護真正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其二,政府應積極探索創新生態治理模式。政府應在生態資源豐富的地區,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對因生態保護而犧牲經濟利益的地區和個人給予合理補償,“不斷完善‘保護一治理一補償'三位一體的制度體系”[12]。其三,政府應加強生態治理能力建設,提高生態監管和執法水平。政府應構建完善高效的生態監測體系,為生態治理的戰略規劃和政策制定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強化生態執法隊伍建設,通過系統培訓和實踐鍛煉,提升執法人員的專業素養與執法水平,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嚴格落實。
(三)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提升公眾參與水平
“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3唯物史觀認為,“現實的個人”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會對周圍環境甚至自身產生影響。當前,我國缺乏有效的公眾參與組織和引導機制,部分群眾的生態意識淡薄,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不高。因此,政府必須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提升公眾參與水平。在教育層面,政府應構建多層次、全覆蓋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應將生態知識融人各學科課程,于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和環保習慣;在社區宣傳中,社區委員會通過舉辦主題講座、環保實踐活動等形式,普及生態保護知識,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在參與機制建設方面,政府應著力破除公眾參與壁壘;拓寬參與渠道,設立線上線下意見反饋平臺,鼓勵公眾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監督和建言;完善激勵機制,表彰和獎勵積極參與生態保護的個人和組織,激發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企業應自覺承擔起引導和規范公眾參與的責任,提高公眾參與的質量和效果。政府通過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和提升公眾參與水平,逐步形成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良性互動的環境保護公共治理結構4,讓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四)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在生態環境挑戰面前,人類構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任何國家都無法置身事外、獨善其身。15全球氣候變化、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環境退化等生態問題不分國界,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應對。一方面,我國應主動參與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的構建與優化,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高效的全球環境治理機制。我國應加強與國際環保組織和多邊機構的合作,共同制定全球環保標準和規則,確保各國在環保行動上的協調一致;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力度,幫助其增強環境保護能力;積極參與全球環境議題的討論和決策過程,推動形成有利于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共識和行動方案。另一方面,我國應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在理論層面,專家應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國際闡釋,將“兩山\"理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融入全球環境治理的話語體系。在實踐層面,我國可依托“一帶一路\"倡議構建覆蓋50多個國家的生態治理網絡,統一跨境項目環境影響評估標準,防止生態傾銷。這些行動不僅是對全球生態環境保護負責的表現,也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必然選擇,需要我們黨和政府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持續深化國際合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四、結語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念,既超越了西方“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束縛,又破除了“生態化即現代化\"的傳統誤區。這一理念是對“生態文明未來之路\"問題的中國式回答,彰顯了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和擔當。在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中,我們黨和政府應繼續秉持問題導向的思維方式,緊密結合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對生態環境問題的系統研究和科學研判,不斷深化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律的認識,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0.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2.
3]47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中央文獻
出版社,2022:282,8,45-46.
[5]
[1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9,375.
[6]李志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看家本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275.
[8]張濤.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4(3):89-95.
[9]毛澤東選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1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58.
[11]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258.
[12]王文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歷史選擇、理論依據與實踐路徑[J].科學社會主義,2023(3):17-24.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14]韓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論邏輯、現實約束與實踐路徑[J].理論學刊,2023(6):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