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gration:Innovation ? Contribu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Olympic Studies with Chinses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Global Value
Abstract It is such needs of the times to constructthe Olympic Stud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oth aligning with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laws of the Olympic Movement and informing its practice,aswellas signific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 theOlympic Movement.Grounded inthe China' sapproach on Olympic Studiesand education,the study firstly defines and analyzes the definitionand attributesofOlympic Studies.By innovatively adopting the“Root-Branch Theory”with theunique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the study comprehensively explores the study object of Olympic Studies,the Olympic movement,logically from the“rot”,“foundation”,“stem”and“branch\".According tothe key contents of Olympic Studies,six“main topics”,ranging from“ancient Olympic Games”,“Olympismand its values”,“education and sport”,“Olympic organization”,“Olympic governance”,to“diverse activities with the Olympic Games at thecore”,are elaborated accordingly.Inaccordance with six\"main topics\",the four disciplinaryclusters of Olympic Studies arebuilt and defined respectivelyas“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ed\"cluster,“interdisciplinary centripetal”cluster,“interdisciplinary synergic”cluster,Olympic Games-thematic“transdisciplinary convergent ”cluster,based on which discipline system of Olympic Stud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ightof the“Root-Branch Theory\"isconstructed systematically.The study also conducts the discussonon its diverse global values from four dimensions including the academic value of Olympic Studies,the guiding value of Olympic movement practice,exemplary and leading value of global sports governance,and the inovative practice value of inter- civilizational mutual learning. Keyword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lympic Studies;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system; global value
誕生于19世紀末的奧林匹克運動,“在一個多世紀的風雨中雖歷經劫難,卻不潰不散,得以延續,并發展成為當今社會最具影響力的文化體育盛會”]。2021年7月21日,2020年東京奧運會開幕前夕,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在國際奧委會第138次會議的主旨演講中提出:“奧運會使世界各國歡聚一堂,共同慶祝體育的慶典、健康的慶典、卓越的慶典、友誼和尊重的慶典。但歸根結底,是對更重要的事情的慶祝——對我們這個世界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的事情的慶祝,對希望的慶祝”2]。2022年4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講話時強調:“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成功舉辦,促進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對推動全球團結合作、共克時艱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動蕩不安的世界帶來了信心和希望,向世界發出了‘一起向未來'的時代強音”[3]。2024年8月12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奧運會閉幕式的致辭中提出:“運動員們在奧運村的同一個屋檐下和平地生活在一起,互相擁抱,互相尊重,即使他們的國家因戰爭和沖突而分裂。奧運會無法直接創造和平,但奧運會可以創造一種和平文化,激勵世界”[4]。2025年3月20日新當選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考文垂對體育有著這樣的認識,“體育不僅能改變個人命運,更能凝聚一個國家、一個大陸的希望”5]。從國際組織負責人到國家元首的講話傳遞出令人值得思考的問題:4年一度的體育盛會一一奧運會,為何有如此的價值?在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奧林匹克運動還會持續保持如此魅力嗎?
2024年8月10日,巴赫在國際奧委會第142次全會閉幕式上強調:“當今世界,人工智能、生物化學、神經科學等融合科學已經引發技術海嘯。需要真正融入這個數字世界,需要深入了解這些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否則,將無法安全駕駛我們的奧林匹克運動的航船,穿過這次海嘯的巨浪”。數字化時代,奧林匹克運動如何應對新的技術變革,成為可持續推動人類進步的一種教育力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奧林匹克運動自其誕生起就與教育緊密相聯。教育發展需要學科建設的支撐。學科建構是改革的“基礎設施”,沒有系統的學科建構,教育改革就會缺乏深度、科學性和延續性。反之,教育改革的實踐需求也倒逼學科的發展與創新。本研究以期通過對奧林匹克學學科體系建構的探討,引發學界同仁的進一步關注和參與,同時為奧林匹克運動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1中國語境下奧林匹克學的界定與學科屬性分析
1.1奧林匹克學的界定
奧林匹克學的英文國際通用術語是“Olympicstud-ies”,但從學科建構視角進行系統研究的成果至今未見。我國學者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一直在倡議建立奧林匹克學。1988年8月,我國舉辦了首屆奧林匹克史學術討論會,呼呼“我國體育學科界盡快建立起奧林匹克學,促進奧林匹克文化在我國普及以及與世界展開文化交流。\"1999年,羅時銘教授對“奧林匹克學”的研究對象、意義和方法做了初步探討,他認為奧林匹克學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和方法論去研究有關奧林匹克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及其發展規律,以及它與社會其他文化之間關系的一門科學。奧林匹克學是體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屬于社會人文科學的范疇[7]。2010年,熊斗寅教授發表了《關于建立奧林匹克學的思考》文章,他認為奧林匹克學是一門研究奧林匹克運動的理論和方法的綜合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奧林匹克主義指導下的奧林匹克運動,研究方法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8]。
奠定具有中國特色奧林匹克學學科基石的代表性成果是任海教授于1993年主編、2005年修訂出版的體育院校通用教材《奧林匹克運動》,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為該書作序,該書成為國際上第一本面向高校學生的教科書(SusanBrownell)。該教材以“奧林匹克運動\"為統領概念,開宗明義地明確了奧林匹克運動及其內容:奧林匹克運動是在奧林匹克主義指導下,以體育運動和4年一度的奧林匹克慶典為主要活動內容,促進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道德全面發展,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奧林匹克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社會運動。奧林匹克運動包括以奧林匹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以國際奧委會、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和各國或地區奧委會為支柱的組織體系和以奧運會為周期性高潮的活動內容體系[91。全書從歷時性角度透析奧林匹克運動的由來與發展;從同時性角度建構奧林匹克運動的思想、組織、活動三大體系;從互動性探討奧林匹克運動與現代體育、經濟、政治、文化、科學技術、環境等社會諸領域關系。本教材為奧林匹克學研究對象、理論體系和學科體系建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鑒前賢研究之果,本研究認為,奧林匹克學是以奧林匹克運動為研究對象,以系統觀、歷史觀、實踐觀為指導,綜合運用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對奧林匹克運動機理和發展規律進行跨學科研究的交叉學科。
1.2奧林匹克學學科屬性分析
通常而言,學科的研究對象不僅是學科存在的根本依據,也決定著學科屬性。奧林匹克學的研究對象是奧林匹克運動。如前所述,歷經百余年的發展,奧林匹克運動已經形成了包含獨特的思想體系、組織體系和活動體系的現實形態,該形態是決定奧林匹克學不同于其他任何學科屬性的關鍵所在。
首先,跨學科性是奧林匹克學的根本屬性。該屬性源于奧林匹克學研究對象一奧林匹克運動本身的復雜性和多維性。奧林匹克運動涵蓋歷史、體育競技、教育、文化、政治、經濟、環境等多重維度,關聯歷史學、哲學、教育學、體育學、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傳播學、生態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因此,對奧林匹克學任何議題的研究,單一學科都無法支撐,只有通過跨學科視角方能全面透析奧林匹克運動復雜多維的現象。
其次,奧林匹克學獨具理論與實踐、全球與本土的雙重導向屬性。建構奧林匹克學的核心目的不能止于學術探究,還要指導奧林匹克運動實踐,確保奧林匹克運動持續健康發展,這就決定了奧林匹克學既是理論學科,也是實踐工具。此外,基于奧林匹克運動是國際社會運動,諸多實踐在各國產生,所以奧林匹克學既體現全球的普適性,又反映其在各個國家(地區)具體實踐中的多元適應性,核心要義是通過學術研究和實踐推動奧林匹克運動可持續發展,實現其“為建立一個和平的更加美好的社會作出貢獻”的宗旨。就中國而言,在中國語境下建構的奧林匹克學,不僅是對奧林匹克運動進行理論研究,更是結合中國文化和社會背景探索本土化傳承與實踐創新;既反映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的普遍規律,又體現中國特色的獨特價值,為國際奧林匹克研究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最后,是奧林匹克學的交叉性。跨學科的根本屬性決定了奧林匹克學不能簡單地歸類于傳統學科,而是納入以問題為導向的交叉學科領域,體現奧林匹克運動作為復雜社會現象的本質。通過多學科的協同創新,形成以奧林匹克運動為核心的跨學科知識網絡,實現更高層次的知識統合,服務于奧林匹克運動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基于奧林匹克學理論與實踐、全球與本土的雙重屬性,中國特色奧林匹克學的交叉性為:既體現在理論層面的學科整合,又體現在實踐中的多元互動;既體現出深刻把握奧林匹克運動的本質規律,又體現出充分順應中國體育和中國式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現實需求。
2基于中華文明“根脈論”的奧林匹克學研究對象探析
“根脈論”是理解中華文明五千年延續性與現代生命力的核心哲學,強調文明基因的深層延續性與創新轉化的動態統一性。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10]。同年6月30日,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由此可見,“根脈論\"不僅是闡釋中華文明延續性的理論工具,更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文化邏輯。
奧林匹克學的研究對象是奧林匹克運動,正式誕生于19世紀末,但其根脈源于古希臘奧運會,魂脈是以顧拜旦為代表的奧林匹克運動先驅者創立的奧林匹克主義及其價值論。這與中華文明“根脈論\"邏輯高度契合。因此,本研究以其為理論工具,以系統觀、歷史觀、實踐觀為根本遵循,探討奧林匹克學研究對象一奧林匹克運動,旨在為奧林匹克學“基本議題\"的設置和中國特色奧林匹克學學科體系的建構夯實理論基礎。
歷經百余年的發展,奧林匹克運動的現實形態呈縱橫狀態,“縱態”體現了奧林匹克運動的歷史傳承,“橫態\"體現奧林匹克運動在傳承中的發展。橫縱交融構成了奧林匹克運動的“樹狀\"樣態。奧林匹克運動的“根\"部由奧林匹克運動之源(古希臘奧運會和奧林匹克運動之魂)一奧林匹克主義及其價值構成。奧林匹克運動的獨特性在于以教育筑“基”,并以體育運動作為教育的核心載體。“主干”是奧林匹克運動組織與治理。“枝干”是以奧運會為核心的教育、文化、神圣休戰等多元活動(見圖1)。
圖1基于\"根脈論\"的奧林匹克運動研究

2.1奧林匹克運動之“根”:奧林匹克人文價值
奧林匹克運動歷經百余年而愈加興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以奧林匹克主義為最高思想引領的人文價值體系,這使奧林匹克運動有了一個比較堅實的思想基礎。
奧林匹克運動的人文價值源于現代奧運之父一一皮埃爾·德·顧拜旦。顧拜旦的教育思想受古希臘身心均衡發展二元論的啟發。他認為,古希臘的思想強調“身心之間的精妙均衡”,古希臘的競技運動具有特殊的社會價值,其與藝術和培養品德高尚公民的教育制度共同構成了古希臘文明的三大支柱。此外,顧拜旦還受到英國教育家托馬斯·阿諾德教育思想的啟發,認為正是由于阿諾德引入競技運動課程才改變了英格蘭的教育。
顧拜旦提出了奧林匹克最高思想引領—奧林匹克主義(Olympism),雖然受顧拜旦時代的奧林匹克運動初期發展的局限而沒有作出明確定義,但其在關于奧林匹克主義的諸多表述中,已經清楚地概括了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思想方向。1981年,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成立工作組,修訂《奧林匹克憲章》,在此過程中,決定基于顧拜旦的奧林匹克主義理念對其概念進行界定,并納入《奧林匹克憲章》之中。1991年,奧林匹克主義的明確概念及其宗旨(Goal)首次出現在《奧林匹憲章》中。此后也進行了局部修訂,自前表述為:“奧林匹克主義是一種人生哲學,它將人的身、心、精神各方面的品質均衡地結合起來,并使之得到提高。奧林匹克主義將體育與文化和教育相結合,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推崇在奮斗中取樂、優秀榜樣的教育價值、社會責任和對奧林匹克運動范圍內的國際公認的人權和普遍基本倫理原則為基礎。”“奧林匹克主義的宗旨是使體育運動為人類的和諧發展服務,旨在促進一個維護人的尊嚴的和平社會的發展”[12]。
引領奧林匹克運動最初的價值觀,也是顧拜旦認為最重要的價值觀是尊重、公平競爭、追求卓越、奮斗中取樂以及身心精神均衡發展。然而,這5個方面并沒有特別明確的定義。2007年,國際奧委會濃縮了顧拜旦的最初愿景,將奧林匹克核心價值觀精煉表達為卓越(excellence)尊重(respect)和友誼(friendship)。其中:卓越是對“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奧林匹克格言和“參與比取勝更重要\"的奧林匹克名言的高度凝練;尊重和友誼是對“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的高度概括。奧林匹克運動形成了從理念到實踐的獨特的人文價值體系(見圖2)。
圖2奧林匹克人文價值體系

奧林匹克人文價值體系的內容伴隨奧運會在五大洲不同國家/城市舉辦而不斷豐富。例如,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重要遺產之一就是全方位豐富了奧林匹克人文價值體系(見圖3)。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奧林匹克主義宗旨高度契合,北京冬奧精神豐富了奧林匹克核心價值的內涵,“一起向未來\"的口號和歌曲成為中國人民踐行奧林匹克新格言“更團結”的實踐表達。奧林匹克人文價值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魂脈,正如國際奧委會第十任主席考文垂提出:“奧林匹克價值觀是奧林匹克運動一百多年來所遵循的。正是這些價值觀使奧林匹克運動緊密相聯,這是我們永遠、永遠、永遠不能妥協的”[13]。
圖3北京2022年冬奧會對奧林匹克人文價值體系的傳承與創新

此外,自20世紀60年代,奧林匹克主義一直是世界各國學者們的研究議題。其中代表性的學者有RudolfMalter、Mikolaos Nissiotis、Jeffrey Owen Segrave、JimParry、MichaelKruger、HeatherReid及StephanWas-song。這些學者分別對奧林匹克主義進行了研究。
2.2奧林匹克運動之“基”:奧林匹克教育
教育是以顧拜旦為代表的始創者們發起現代奧林匹克運動這場宏大的國際社會運動的初衷。這在由顧拜旦和他創建的國際奧委會于1896年撰寫的《奧林匹克憲章》的4項總體目標中可見一斑:1)基于體育運動(Sport),促進身體和道德品質全面發展;2)通過具有增進理解和友誼精神的體育運動教育青年,助力建設一個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3)在全世界傳播奧林匹克原則,塑造國際友好;4)將全世界的運動員聚集在盛大的4年一度的體育節,即奧林匹克運動會。時至今日,其中的教育宗旨仍未改變,根據《奧林匹克憲章》,“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是通過與奧林匹克主義及其價值相一致的體育運動教育青年,旨在為建立一個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貢獻”2]。正如已故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所言:“離開了教育,奧林匹克運動不可能實現其崇高的目標”[9]2
雖然教育是以顧拜旦為代表的奧運先驅者復興奧運會的核心訴求,但顧拜旦對國際奧委會履行教育使命并非滿意,所以他殫精竭慮,通過其他途徑確保奧林匹克運動不偏離其教育的初心軌道,他建立專門教育機構的夢想在1961年落地實現。國際奧委會在古奧運會遺址建立了國際奧林匹克學院(InternationalOlympicAcademy),以此為標志,全球奧林匹克教育組織網絡開始形成。目前已形成以國際奧委會為軸心的國際奧林匹克教育的四大組織網絡(見圖4)。一是奧林匹克學院網絡。截至2024年,五大洲已經建立了154所國家(地區)奧林匹克學院,其中:非洲42所;美洲33所;亞洲33所;歐洲43所;大洋洲3所[14]。二是奧林匹克博物館網絡。建立奧林匹克博物館,保存幾千年來奧運會留給人類寶貴的物質與精神財富,使其發揮教育作用,一直是顧拜旦的一個夢想。截至2024年,全球奧林匹克博物館網絡體系由34個國家(地區)奧林匹克博物館組成,中國就有6個,位居世界之首[15]。三是奧林匹克研究中心網絡。奧林匹克研究中心的創立可以追溯到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復興。顧拜旦認為,奧林匹克研究中心將比其他任何事情對他的工作的延續和進步更有幫助。截至2024年,奧林匹克研究中心遍及五大洲,其中,歐洲27個、美洲24個、亞洲14個、大洋洲4個、非洲3個,中國大陸目前共有9個,在亞洲位居第—[16]。四是奧運會舉辦國家的奧運會組委會開展奧林匹克教育活動。從1964年東京奧運會開始,組委會就開始制定教育計劃,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都是典型的案例。但直到1988年加拿大卡爾加里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計劃的成功,才引起了國際奧委會對奧運會舉辦城市實施奧林匹克教育計劃的重視。1994年,國際奧委會在巴黎舉行的百年奧林匹克大會上采取了促進奧林匹克教育的重大行動,明確要求在奧運會申辦過程中要開展奧林匹克教育活動。2002年鹽湖城冬季奧運會以來,每個申辦城市不僅需要在奧運會期間提供教育計劃,而且在國際奧委會決定性投票和奧運會開幕之間的7年內,必須事先提供教育計劃。在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背景下,從2001年7月至2008年9月,在中國開展了一次絕無僅有的以中小學生為主要對象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這在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史上形成了一個獨具東方文化特色且形式和內容結構最為完整的奧林匹克教育的“北京模式\"[7]。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背景下,從2013年申辦到2022年2月成功舉辦的9年間,在傳承北京2008年奧林匹克教育遺產的基礎上,實現了新的創新:建構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奧林匹克教育組織治理網絡體系,實施了835所“奧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和2062所“冰雪運動特色校”同步建設的國家行動方略,實現了奧林匹克價值觀和冰雪運動在奧運會舉辦國家最大范圍的普及,形成了奧林匹克教育的“中國方案”。
圖4國際奧林匹克教育治理網絡

從學術視角而言,“奧林匹克教育\"作為一個專門術語,直至20世紀70年代才首次在體育教育和奧林匹克研究中出現。最早使用該術語的是德國的諾伯特·米勒教授。直到20世紀90年代,“奧林匹克教育”一詞才在奧林匹克運動領域成為廣為人知的概念,并以不同國家的語言進行界定[18]。各國學者達成一致的學術見解是:奧林匹克教育是面向青少年,通過體育運動和奧運會傳播奧林匹克價值觀的教育活動。從“根脈論\"視角而言,奧林匹克教育是奧林匹克運動安身立命之本,起著培“根”筑“基”強“干”繁“枝”之效。
2.3奧林匹克運動之“干”:奧林匹克組織與治理
奧林匹克人文價值體系能得到貫徹、奧林匹克運動的各種活動能付諸實施,是因為奧林匹克運動在百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一套結構完整、功能齊全的治理體系。
國際奧委會作為奧林匹克運動最高機構,自1894年6月23日正式成立以來,內部組織機構不斷完善,主要由主席、執委會、辦公室、委員、專門委員會和工作組構成。由于舉辦奧運會不是國際奧委會一個組織所為,需要與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IFs)國家(地區)奧委會(NOCs)形成奧林匹克運動組織體系的“三大支柱”。“三大支柱\"的機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不斷協商,最終形成了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約的合作關系。奧林匹克運動,特別是奧運會就是在這三大支柱的協調合作中組織運行的,三者缺一不可。
此外,以古代奧運會和奧林匹克主義及其價值論培“根”的奧林匹克運動,宗旨是“使體育運動為人類的和諧發展服務”,自誕生之日起,就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但在發展中又不斷面臨著困難與挫折,卻同時又在不斷探索。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面對經濟危機、政治干預、過度商業化、興奮劑濫用、腐敗等問題,作為非政府組織的國際奧委會主動求變,與國際政府組織(例如聯合國)跨國公司(TOP合作伙伴)媒體(奧運會轉播商)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與此同時,為了應對興奮劑問題,建立體育仲裁法庭和世界反興奮劑機構;為了根除腐敗問題,建立國際奧委會道德專門委員會。由于與不同性質組織的聯動,促使國際奧委會率先走上從治理到善治之路,形成了引領全球體育發展的體育治理體系(見圖5)。
從“根脈論\"視角而言,作為“主干\"的奧林匹克組織與治理對奧林匹克運動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其不但要維護奧林匹克主義及其價值的“根基”,還要修復奧林匹克運動愿景與現實困境的種種斷裂,平衡政府、社會、市場層面的諸多組織及其無數個體的相關利益,并在善治框架下實現協同運作。對于國際奧委會,唯一的法寶就是奧林匹克主義及其價值賦予其超強的號召力,可以使差異巨大的眾多參與者團結起來,各司其職,各盡所能,致力于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已故國際奧委會終身榮譽主席薩馬蘭奇曾多次指出:“國際奧委會本身一無所有,我們需要別人正如別人需要我們一樣,如果沒有團結,我們就會虛弱,沒有團結,我們就會在幾個月內垮掉。”[9]164
2.4奧林匹克學運動之“枝”:以奧運會為核心的多元活動
奧林匹克運動活動的核心載體是體育運動和奧運會,尤其是4年一屆的奧運會總會鑄就奧林匹克運動的巔峰,無疑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最核心的活動內容。奧運會的獨特性不僅延承了古希臘1169年的古代奧運會的文化傳統,如4年一屆、神圣休戰等,而且還是“最具有鮮明人文價值導向的綜合賽事,承載著奧林匹克主義的思想價值,體現其宗旨所宣稱的方向和目標。國際奧委會試圖通過奧運會傳播超越政治、經濟和文化障礙,惠及全人類的奧林匹克價值體系\"[19]
圖5奧林匹克運動組織治理體系[20]

從歷時性角度而言,從1896年夏奧會到1924年冬奧會再到2010年青奧會的誕生,奧運會的種類有所增加。同時,為了彰顯奧運會的可持續性和遺產的長效性,2017年12月,國際奧委會在其出臺的《遺產戰略方略》(Legacy Strategic Approach)中提出了“奧運會生命周期\"(OlympicGamesLifecycle)的概念,確定一個奧運會生命周期11年,具體包括2年申辦期(CandidateProcess)7年籌辦期(Olympic GamePrepara-tion)和2年后奧運期(Post-Games)3個階段[21]。
從同時性角度而言,為了踐行奧林匹克主義倡導的“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融為一體”,傳承古代奧運會傳統以及踐行奧林匹克運動“以體育運動促和平”的宗旨,奧運會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任何大型賽事獨特的內容體系,同時圍繞奧運會的申辦、籌辦和舉辦,舉辦城市/國家還要制定奧林匹克教育和文化計劃,舉辦教育和文化活動和神圣休戰活動(見圖6)。
從“根脈論”角度來說,這些“以奧運會為核心的多元活動\"構成奧林匹克運動豐富多彩的“枝干”。從扣人心弦的水陸和冰雪體育賽事,到延承古代奧運會豐厚遺產的圣火傳遞、開幕式、頒獎儀式和閉幕式的獨特奧運儀式,再到以五環為軸心的會徽、吉祥物、獎牌的奧運視覺形象,以及奧運場館建筑、音樂、影視作品等,都是將抽象的奧林匹克價值轉換為實踐形態,作為踐行奧林匹克主義及其價值的工具。
圖6以奧運會為核心的多元活動

3奧林匹克學“基本議題\"的設置
學科的研究對象和“基本議題\"(maintopics)是學科建構的兩大支柱,二者相互依存、動態互動。研究對象確定了學科的邊界和核心內容,而“基本議題”則是在研究對象范圍內提煉出的最核心、最基礎的問題或主題。“基本議題\"既是學科形成的起點,也是學科發展的核心和基礎。因此,奧林匹克學“基本議題”的設置對奧林匹克學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為奧林匹克學的發展規定方向;二是為奧林匹克學學科結構提供依據;三是為奧林匹克學各分支的有效互動提供平臺;四是為奧林匹克學的學科范式提供標準。
奧林匹克運動歷經百余年的發展成為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以來的一項偉大的社會實踐。如何將這一價值獨特、組織多元、活動繁雜的社會實踐從學術研究的視角凝煉出“基本議題”,是奧林匹克學學科建構的基礎。如前所述,本研究從“根脈論\"視角建構了奧林匹克運動的\"根\"“基”\"干\"\"枝”,由此確定了奧林匹克學的核心內容。
奧林匹克學以“古代奧運會和奧林匹克主義及其價值”培“根”,是奧林匹克運動根和魂的所在,對奧林匹克運動具有導向性、基礎性和整合性的重要作用。奧林匹克學獨特之處是以“教育\"筑“基”,教育不僅是奧林匹克運動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奧林匹克運動永恒的核心訴求。奧林匹克學以“奧林匹克組織與治理\"強“干”,是奧林匹克價值付諸實踐的中介轉化器,決定著奧林匹克活動的運作方式與效率。奧林匹克學以“奧運會為核心的多元活動”繁“枝”,種類多樣的實踐活動,散而不雜,在奧林匹克人文價值的統領下集結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綜上所述,奧林匹克學的核心內容具備了學科“基本議題\"的普遍性(Universality)基礎性(Fundamental-ity)、抽象性(Abstraction)、系統性(Systematicity)、互聯性與爭議性(Interconnectedness and Controversiality)、實踐相關性(PracticalRelevance)的本質特征,本研究以此確定奧林匹克學的6個“基本議題”(見圖7)。
圖7奧林匹克學“基本議題”

4基于“基本議題\"的奧林匹克學學科體系的建構
“基本議題”與學科體系建構之間是共生互構的關系,“基本議題”可以驅動學科理論框架的形成,而學科體系建構又可以為議題研究提供基礎支撐。本研究基于“根脈論\"設置的奧林匹克學6個“基本議題”及其在\"根\"“基\"“干\"“枝\"中所具有的作用,將奧林匹克學學科體系分成4個學科群。
4.1奧林匹克學“根\"部:“跨學科融合\"學科群
“古代奧運會和奧林匹克主義及其價值”的2個“基本議題”主要關聯的母學科包括歷史學、文化學、哲學等。在學術研究中,“文史哲”不分家理念雖已達成共識,但在實踐研究中還局限于單一學科視角。針對這2個議題,本研究創新提出建構“跨學科融合\"學科群,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如哲學提供邏輯辨析和理論分析框架,歷史學提供社會背景和歷時性考察視角,文化學不僅關注生成、傳播和變遷,還揭示其與社會、政治、經濟等復雜的互動關系。圍繞這2個議題形成了奧林匹克哲學、奧林匹克歷史學、奧林匹克文化學3個分支學科(見圖8)。這3個分支學科相互融合,探討古代奧運會和奧林匹克主義議題,為奧林匹克學“基”“干\"“枝\"提供養分,這不僅是學術研究方法的革新,更是思維方式的轉變,以期達到理論探索和實踐應用的雙重價值。
圖8奧林匹克學\"根\"部:“跨學科融合\"學科群

4.2奧林匹克學“基\"部:“跨學科聚合\"學科群
奧林匹克運動的獨特之處就是以與奧林匹主義及其價值相一致的體育運動為載體,通過教育使青年實現其愿景,因此,“教育和體育運動\"是奧林匹克學持久的“基本議題”。奧林匹克教育的根本是解決奧林匹克主義認識論的問題,即奧林匹克價值觀塑造的問題,目標是通過體育運動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社會的和諧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特別要指出的是,百余年來,奧林匹克運動形成了以夏奧會和冬奧會競賽項目為表征的奧林匹克體育運動體系。奧運會項目分為大項(sport)、分項(discipline)和小項(event)。因此,關聯的母學科主要包括教育學、體育學、社會學、環境學。由此圍繞著這1個議題形成由奧林匹克教育學、奧林匹克體育運動學、奧林匹克社會學和奧林匹克環境學4個分支學科組成的學科群。不同于“古代奧運會和奧林匹克主義及其價值\"2個基本議題,本部分議題的主題詞是“和諧”,主體是人,根本的邏輯起點始于和諧個體的培育。因此,本研究將該議題形成的學科稱為“跨學科聚合\"學科群(見圖9)。
圖9奧林匹克學“基\"部:“跨學科聚合\"學科群

4.3奧林匹克學“干”部:“跨學科協同\"學科群
如本研究圖5所示,奧林匹克運動組織治理體系由以國際奧委會為核心的11個行為體組成,囊括了國際政府組織、企業、法律、媒體、經濟、非政府社會組織等方面的多種組織類型。因此,圍繞“奧林匹克組織與治理\"這2個議題就形成了又一學科群,具體包括奧林匹克組織學、奧林匹克治理學、奧林匹克經濟學、奧林匹克傳播學、奧林匹克國際關系學、奧林匹克法學、奧林匹克倫理學7個分支學科。
協同治理理論由學者Ansell和Gash提出,其核心在于構建政府、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及公民共同參與的合作網絡。該理論包含3個方面。1)主體平等性:打破傳統科層制管理模式,參與者擁有平等話語權。2)資源共享機制:通過信息互通、技術互補實現資源優化配置。3)動態協商過程:建立持續對話機制。奧林匹克組織治理與該理論高度契合,所以本研究將圍繞這2個“基本議題\"形成的學科稱為“跨學科協同”學科群(見圖10)。
圖10奧林匹克學\"干\"部:“跨學科協同\"學科群

4.4奧林匹克學“枝\"部:奧運會主題化“超學科交融”學科群
奧運會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國際社會文化活動,是一個涉及眾多因素的龐大系統,不僅需要高標準和高質量的物質、人力、金融、信息等社會各方面資源,還需要體育、外交、建筑、新聞媒體、旅游、交通、通訊、出版等社會各方的合作,可以說包含了社會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的各個方面。由此,奧運會從申辦到籌辦再到舉辦,其復雜程度和難度在現代社會是極為罕見的。因此,對奧運會進行研究,首先應該對這個龐大的系統進行主題劃分,本研究將其分成10個核心主題,分別是組織運營、競賽、場館、服務保障、人力、營銷、傳媒、儀式、標志、遺產(見圖11)。
圖11奧運會核心主題的構成

從“根脈論”角度而言,奧運會的蓬勃發展緣于其深厚的“根部”—奧林匹克運動獨特的歷史、文化、人文價值體系。奧運會不僅是體育盛會,還是跨文化交流平臺、商業巨頭的匯聚地和政要會面的公共場域,其價值和功能是多元性的。因此,研究任何一個奧運會主題,例如,大到奧運會開幕式、小到奧運會吉祥物,從單一學科視角去研究都是遠遠不夠的,應采用“跨學科交融\"研究范式。此外,奧運會是不斷發展的,其新主題也會不斷出現,新學科也會不斷融入其中。由此,本研究提出“超學科群\"概念。基于奧運會10個核心主題,奧林匹克學“枝\"部就形成了包括奧運組織運營學、奧運競賽學、奧運場館學、奧運后勤學、奧運人力學、奧運營銷學、奧運傳媒學、奧運文化學、奧運藝術學及奧運遺產學的“超學科交融\"學科群(見圖12),這也凸顯了奧林匹克學不同于其他任何學科的獨特性。
圖12奧運會主題化\"超學科交融\"學科群

4.5基于“根脈論\"的奧林匹克學學科體系
綜上分論,基于“根脈論”,整合“根”“基”“干”“枝\"形成4個學科群,建構成中國特色奧林匹克學學科體系(見圖13)。“根\"部是奧林匹克學“跨學科融合\"學科群,由奧林匹克哲學、奧林匹克歷史學、奧林匹克文化學3個分支學科構成,成為奧林匹克學的哲學基礎、歷史淵源和終極價值,可以增強整個體系的穩定性。“基\"部是奧林匹克學“跨學科聚合\"學科群,由奧林匹克教育學、奧林匹克體育運動學、奧林匹克社會學和奧林匹克環境學4個分支學科構成,將奧林匹克學由“根\"部的哲學本體論轉向價值認識論。“干”部是由奧林匹克組織學、奧林匹克治理學、奧林匹克經濟學、奧林匹克傳播學、奧林匹克國際關系學、奧林匹克法學、奧林匹克倫理學7個分支學科構成的“跨學科協同\"學科群,形成奧林匹克學的主干理論體系,構成學科的“支柱”。“枝\"部是實踐論范疇,也是奧林匹克學最為獨特的領域,構成了基于奧運會10個核心主題形成的包括奧運組織運營學、奧運競賽學、奧運場館學、奧運后勤學、奧運人力學、奧運營銷學、奧運傳媒學、奧運文化學、奧運藝術學及奧運遺產學的“超學科交融\"學科群,凸顯奧林匹克學的前沿問題探索與研究動態延伸,是該學科外延的創新點,可保持學科活力,應對時代挑戰。
總而言之,該學科體系集系統觀、歷史觀、實踐觀為一體,構成根基深厚、主干強、枝干靈活的系統化學科融合體。融合體“上下聯通”,由歷史-理論-實踐凸顯學科的縱向深度,“橫向協同”凸顯跨學科融合、聚合、協同和“超學科”交融的不同形態,形成了兼具深度和廣度且縱橫交織的系統化動態知識體系。更為重要的是,該學科體系基于中華文明“根脈論\"的邏輯與理念,改變\"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自然學科\"的三元割裂狀態,建構了以奧林匹克運動“基本議題”為基礎,以跨學科融通為研究范式的中國奧林匹克學自主知識體系。
圖13基于“根脈論\"的奧林匹克學學科體系

5中國特色奧林匹克學學科體系構建的全球價值
5.1對奧林匹克研究創新具有開拓性的學術價值
基于“根脈論\"建構的中國特色奧林匹克學學科體系兼具歷史厚重性與時代前沿性,具有深遠的學術價值。1)當前的奧林匹克研究涉及體育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缺乏獨立的理論框架,本研究基于“根”“基”“干\"“枝”各學科群建構的奧林匹克學學科體系,可以整合碎片化研究,形成系統化的奧林匹克知識體系和獨特的跨學科研究范式,填補學科空白。2)將奧林匹克運動從“賽事現象”提升為“學術研究對象”,實現了從經驗描述到理論建構、從分散研究到學科整合的飛躍。3)使用中華文明特有的理論框架“根脈論”建構學科體系,實現了從西方主導到貢獻中國智慧的轉換。
5.2對奧林匹克運動變革具有實踐指導價值
建構中國特色奧林匹克學學科體系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還能為奧林匹克運動的變革實踐提供系統化、科學化指導,其指導價值具體體現為:1)從歷史傳承、文化內核、組織架構、實踐創新等維度構建系統性改革框架,注重奧林匹克運動內在邏輯的完善和發展規律的遵循,增強奧林匹克運動戰略改革的系統性,而非碎片化調整;2)通過“問題研究-理論提煉-實踐驗證-反饋優化\"的閉環形成學術預判,在改革實施前識別潛在風險,預測改革效果,確保改革方向的正確性和實施路徑的有效性,從而避免盲目試錯和資源浪費;3)開拓全新的視角,通過跨學科整合,將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分析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奧林匹克運動深度融合,增強數字化時代下的奧林匹克運動在固本的同時應對全球巨變的適應性和韌性,可持續助力奧林匹克運動成為“以體育運動促進世界和平和更加美好”的標桿。
5.3對全球體育治理具有示范引領價值
構建中國特色奧林匹克學學科體系對全球體育治理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領價值,其不僅能為體育治理提供系統化的理論框架,還能通過跨學科整合、實踐指導和國際協作,推動全球體育治理向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和可持續化的方向發展。其示范引領價值主要體現在:1)提供了全球體育治理的理論范式,為全球體育治理提供系統性理論支撐,尤其是為全球體育治理提供倫理基礎和治理模型;2)推動體育治理的跨學科整合,實現多學科協同治理,形成綜合研究視角,系統性和全局性應對全球體育治理挑戰,如數字化與AI治理;3)奧林匹克學將成為全球體育治理的“學術引擎”,推動全球體育實現“以學術創新驅動全球體育治理變革\"的良性循環,不僅能提升全球體育治理效能,更將為全球體育治理體系改革提供重要參考。
5.4對人類文明互鑒具有創新實踐價值
文明互鑒理論是當代中國對全球文明對話的重要理論創新,其核心主張是通過文明交流實現共同發展。奧林匹克運動自誕生之日起,其愿景就被確定成通過體育運動和4年一屆的奧運會為建立一個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貢獻。歷經百余年的發展,雖遇種種困難和沖突,但仍以強大的生命力成為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以來的一項偉大的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社會實踐。中國特色奧林匹克學學科體系的建構,不僅是中國體育學術自主創新的重要體現,對推動人類文明互鑒也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體現為以下2個方面。1)提供共通的價值基礎。中國特色奧林匹克學學科體系建構之“根”從古希臘奧運會公平競爭精神,到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卓越、尊重、友誼\"的奧林匹克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文明的“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等思想高度契合,繼而形成了東西方文明對話的共通的價值基礎。2)提供共享的融合創新獨特場域。奧運會的獨特性體現在其超越民族和種族,并且是集體育、文化、藝術為一體的人類慶典活動。本研究建構的奧運會主題“超學科交融\"學科群,拓展了不同屆奧運會同一主題促進文明融合創新的視角和維度,豐富了文明互鑒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路徑,進一步凸顯了奧運會作為文明互鑒場域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可以為人類文明互鑒提供東方智慧。
參考文獻:
[1]國際皮埃爾德顧拜旦委員會.奧林匹克主義——顧拜旦文選[M].劉漢全,譯.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1.
[2]世衛組織總干事在國際奧委會第138屆全會上的主旨演講[Z/OL]. (2021-07-21)[2025-05-28]. 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0-12/29/c_1126920907.htmhttps:/www.who.int/zh/news-room/speeches/item/who-director-general-s-keynote-speech-at-the-138th-international-olympic-committee-session.
[3]習近平.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Z/OL]. (2022-04-08)[2025-05-28]. http://www.gov.cn/xin-wen/2022-04/08/content_5684205.htm.
[4]巴赫宣布巴黎奧運會閉幕:我們無法創造和平,但可以創造一種和平的文化![Z/0L].(2024-08-12)[2025-05-28].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40812/47020155.html.
[5]從奧運冠軍到國際奧委會主席,她有著怎樣的故事?[Z/OL]. (2025-03-21)[2025-05-28]. https://app.people.cn/h5/detail/normal/6238707677561856.
[6]國際奧委會第142次全會舉行閉幕式[Z/OL].(2024-08-11)[2025-05-28]. http://www.news.cn/sports/20240811/7478fe5d1e3f4cf38994224261f15a21/c.html.
[7]羅時銘.試論奧林匹克學的研究對象、意義和方法[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9(1):7.
[8]熊斗寅.關于建立奧林匹克學的思考[J].體育科學,2010,30(1):76.
[9]任海.奧林匹克運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10]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2-4.
[1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不斷深化對黨的理論創新的規律性認識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取得更為豐碩的理論創新成果[Z/OL].(2023-07-01)[2025-05-28]. h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