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8-0041-04
2024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學科評議組、全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根據時代環境的變化和知識體系的更新,編修了《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簡介及其學位基本要求(試行版)》,為各地各校學位點申報和設置、研究生培養和監督提供了參考依據。由于在法學門類下新設了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使原有支撐馬克思主義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學科得到了擴容,即涵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二級學科、政治經濟學二級學科、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二級學科等多個部分,進而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考慮到在新一輪學科建設中,亟須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內各學科間的協調與合作,故對該學科群系統構建和學理闡釋的討論尤為必要。
一、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的系統構建
馬克思主義給人類提供的是整體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具有內容的全面性、結構的系統性、邏輯的嚴謹性、理念的科學性等多方面特征。但是,由于學科是人為劃分的結果,受到學科規范的約束,不可避免地帶有離散性特征,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分屬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共黨史黨建學、哲學、理論經濟學、政治學等不同學科,每一學科又由若干不同方向、理論和主題組成。因此,對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而言,在看到發展進入一個快速上升期的同時,也要努力彌合因人為劃分所致的學科隔膜,實現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的系統構建。
(一)抓住理論體系的內生發展,構建整體性的學科體系
“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要著力于學科體系的建設,這是理論創新的根基。\"2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的系統構建,首先要厘清學科體系內部各學科之間的邏輯關系。在 2+3 ”的學科群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是主體部分,直接指向了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的研究對象,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展的哲學、經濟學與實踐基礎,通常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簡言之,學科群的‘ 2+3 構成,就是指馬克思主義的兩個主體和三個組成。當然,這些學科之間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學科群的生成邏輯與系統構建就是為了打破學科體系內部的藩籬。構建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塑造學科體系內部的協同關系,關鍵在于知識間關系的重構,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內生力量。為此,既要將馬克思主義學科系統中不同學科間的研究對象、研究領域、研究方向交織起來,形成知識系統的補充、滲透、借鑒,從而構成學科群進一步發展和提升的基礎;又要利用不同學科知識的互補,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觀研究對象,從而推動人類社會對客觀世界的整體認識。
(二)注重理論體系的過程銜接,建構一體化的學科系統
馬克思主義從萌發到成熟、從歐洲到世界、從理論到實踐,經過了曲折的發展與復雜的變動,在中國也經歷了革命、建設、改革的漫長演進歷程,不斷涌現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成果。因此,在學科體系中,需要將不同時期、不同場域、不同維度的馬克思主義成果加以對比,探求其中的恒量與變量,發現其中的規律性認識,注重學科群一體化的研究。建構一體化的馬克思主義學科系統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其一,需要緊緊圍繞\"為什么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主題主線與根本目標展開。在不同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領域、研究方向中,尋找事物發展背后的本質和邏輯,以問題意識貫通馬克思主義發展始終。其二,需要注意馬克思主義的階段性變動。受國際形勢、國家戰略等因素影響,馬克思主義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理論形態、時代主題和話語表達,故學科群的一體化研究,必須將理論創新成果置于特定的時空語境中,找準歷史方位。其三,需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成果檢視馬克思主義。實踐是理論研究的出發點,馬克思主義學科系統的一體化研究必須與國家戰略需求對標,洞悉現實需求、關注社會熱點和重點,以解決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困境為理論構建的原點。
(三)秉承理論體系的兼容并蓄,構建開放式的學科體系
馬克思主義不是固步自封、封閉僵化的學科體系,而是秉承一種開放包容的姿態,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由此,在注重學科群整體性與一體化建設的同時,還需要加強與哲學、理論經濟學、政治學以及法學、教育學、中國史、世界史等學科的交流與合作。通過與其他學科的互動、互通、互融,不僅可以產生諸如馬克思主義史學、馬克思主義文學、馬克思主義法學等新的學術增長點,加速推動馬克思主義學科群的繁榮,還會承擔促進知識發現、知識融合的內在使命,從更加宏大的視角打破學科界限,重新反思人類知識的內在統一性。要想實現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的持續繁榮,必須直面思想碰撞、現實問題、世界潮流,在回答“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變遷中,以開放的眼光推動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的頂層設計、制度改進、平臺搭建和實踐導向。當然,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也需要堅守屬己的學科立場4,在馬克思主義的重大問題、根本問題上,需要建立本學科的問題研究領域,明確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自我特有的研究范式,以免學科群喪失原有的學科效能以及學科屬性。
二、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的歷史傳統
學科是一個發展性的歷史概念,直至19世紀以后,現代學科才以社會科學系統化的方式出現。不過,學科所構成的知識體系一旦產生,就會成為一種知識傳統,并在結構、呈現方式、形態和內容等方面的不斷革新中實現發展。具體到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的系統構建,同樣是建立在學科體系發展的歷史傳統之上。
(一)萌發與生長時期(1921—1978年)
1978年以前,國家僅頒布過兩個本科生專門目錄,即1954年頒布的《高等學校專業分類設置》和1963年頒布的《高等學校通用專業目錄》,并沒有頒布過研究生專業目錄。但這并不能代表1978年以前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的構建。相反,1978年以前,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建設已經經過了一個漫長的萌芽和生長期。例如,延安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有了艾思奇等人發起的延安新哲學會,還言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學術中國化”中的指導地位。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方面,王學文已經概括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兩個特點,其一是“理論的科學性,是科學的政治經濟學”,其二具有“科學的理論基礎”,建立在辯證唯物論世界觀和唯物辯證法方法論之上。延安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也有所發展,除毛澤東、劉少奇、謝覺哉等人的貢獻外,徐特立的《政黨論》鄧初民的《新政治學大綱》沈志遠的《新政治學底基本問題》等一批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著作,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完善有著重大貢獻。
(二)整合時期(1978—2005年)
改革開放以后,為了適應世界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和我國改革開放的新需求,國家首次實行本科和研究生學科專門目錄分層分類分別設置。目前,研究生專業目錄已調整五次,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也幾經變動。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征是馬克思主義三個源頭和三個組成部分的整合。1983年的第一次研究生專業學位目錄,就在哲學下設置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此舉可視為1978年以前學科發展和課程建設的延續。1990年,哲學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合并,正式更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二級學科。出于同樣的考慮,1983年也在經濟學下設置了政治經濟學二級學科,并一直沿用至今。比較而言,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二級學科的變化最為頻繁。1983年,在政治學下設置了科學社會主義,在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下設置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兩者分屬不同的一級學科。1990年,國際政治下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更名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1997年再一次調整,將科學社會主義、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合并置于政治學之下,最終形成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二級學科。另外,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共黨史黨建學的相關學科也在同步建設。1983年,在政治學下設置了中共黨史。1990年,政治學下的中共黨史更名為中共黨史(含黨的學說和黨的建設),并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1997年的調整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合并為一個二級學科。
(三)確定時期(2005—2022年)
2005年,為了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作用,單獨增設了囊括5個二級學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2008年,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又增設了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2011年,在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一級學科位列其中。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又提議,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下設立黨的建設二級學科。直到2022年第五次修訂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頒布,最終將原屬政治學下的中共黨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下的黨的建設合并,在法學門類下設置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至此,學科群的兩個主體得以確立。
從馬克思主義學科系統萌發、整合與確立的歷史傳統看,學科群的系統構建是一個不斷整合、漸進完善的過程。學科建設一般包括學會、專業研究機構、大學的學系、圖書資料中心、學科的專業出版機構等指標。這些指標都是現代化的產物,故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是在改革開放后才逐漸得到完善和發展的,其主要架構需要不斷調整和整合,但一旦成熟和完善,就會被固定下來長期遵循。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學科群的調整和整合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設置關系密切。無論是1978年以前學科建設的萌發與生長,還是1978年以后研究生專業學位目錄的調整,學科群的發展始終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緊密聯系在一起,甚至一些二級學科設置的初衷就是培養課程所需師資。
三、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的實踐基礎
在學科建設中,構建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并不僅是因為中共黨史黨建學的加入,實現了學科體系的擴容,而是有著深厚且復雜的實踐基礎,是面對時代問題、時代精神、時代潮流的一種回答,反映了國家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整體設想以及學術界持續不斷的耕耘。
(一)涌現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成果
學科的發展是一個知識建構的過程,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科建設可以平地起高樓,甚至無中生有,它需要建立在擁有內容復雜、系統龐大、學理深刻的研究對象的基礎上,如馬克思、恩格斯對哲學、經濟學以及科學社會主義領域的系統論述和深刻闡釋,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學科的學理基礎。同理,當前提出的學科群建設也是思想理論與時俱進的體現。在哲學上,堅持系統思維和問題導向,樹立大時代觀和大歷史觀;在政治經濟學上,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總體框架;在科學社會主義上,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現代化強國、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三大時代課題予以科學解答。簡言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需要學理性闡釋和學術性表達,需要學科群的擴容。
(二)達成了組織化科研的學界共識
學科建設,不可能由一個人完成,它需要一群人,乃至幾代人的努力。而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就需要組織。不過,組織化科研并非學術界既有共識,而是經歷了一個由自發到自為的轉化過程。很多學者認為,學術研究是個人的思維創造,需要進行獨立思考,因此只能獨立完成,學術交往是基于個人研究之上的。約翰·海厄姆將此描述為“住在房間里的人在房門緊密的情況下,從敞開的窗戶里探出身去,與周圍的鄰居愉快地交談\"8。當然,這個觀點并非沒有道理,但問題的關鍵是,個人的能力終究有限,群策群力才能形成強大的合力。對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而言,組織化的科研更加重要,因為學科群分屬不同學科,在自發狀態下,很難實現知識的碰撞和相融,而組織化科研可以形成學術觀點的互補與知識體系的構建。同時,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本身就具有國家頂層設計的屬性,組織化科研可以形成集體攻克學術研究重難點的優勢。目前,學界對學科建設,尤其是學科群的組織化建設,已達成共識,并在各地各校付諸于實踐。
(三)建立健全了學科發展的載體
學科建設需要學術機構、學術期刊、學術會議等載體。目前,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關于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的各種學術機構已具有廣覆蓋、立體式特征,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國家革命文物協同創新中心等。學術期刊建設也日漸繁榮,無論是老牌學術期刊的做大做強,還是新型學術期刊(集刊)的不斷涌現,抑或是日臻完善的期刊評價機制,乃至編輯與學者共同推動的學術創新格局的出現,都給學科群發展提供了舞臺。在學術會議的舉辦中,學術性功能得到進一步彰顯,青年學者得到更多鼓勵,學術批評和學術討論環節的增加等,進一步推動了學術繁榮局面的出現。學術機構、學術期刊、學術會議等載體的健全和完善,激發了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的內生動力,實現了學術研究的持久發展。
四、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的根本訴求
在新一輪的學科建設中,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的系統構建,有著重要的時代價值和強烈的學科訴求,它是回應時代主題的必然要求,致力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環節,打造學術共同體的重要手段。
(一)回應時代主題的必然要求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學術”,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需要回答“時代之問”,這是建設學科群的時代重任。時代之問,“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必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時俱進地回答時代發展所需要進一步關切的根本問題\",是緊緊圍繞人民、民族、主義、世界、政黨等根本主題展開的。具體來說,這里的“時代\"至少包括三個維度:一是研究者身處或生活的整體“時代”,二是中國乃至世界學術實踐活動的“時代”,三是研究對象所處的“時代”。對于學科建設而言,回應時代主題就是直指現實,在某種程度上,任何學術研究都是對現實問題的映射。但是,學科群建設絕非簡單地將現實視角作為唯一指標,而是著眼于歷史、現實和未來,中國與世界,竭力發掘“現實研究”“政策闡釋\"研究背后的時代問題、時代精神、時代潮流。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要回應時代主題,首先要確定和研究與時代問題、時代精神、時代潮流密切相關的主題、議題,讓學科建設落在祖國的大地上,關注未來社會的變動與發展,譬如國家的前途命運、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大學生的時代焦慮、農村社會的穩定發展等,努力去揭示這些現象、問題背后的學理邏輯與可行之路。其次要形成綜合性的學科認識。學科群的整體性、一體化、開放式的本質就是呼應時代主題的綜合性,因為時代主題并不是單一學科可以回答的,集聚學科群,從哲學、理論經濟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共黨史黨建學等多維度,形成綜合性的學科認識,才能更好地回應時代主題的綜合性。最后要學科與時代同向同行。時代主題與學科群之間是一種良性的“互為關系”,即學科群建設既是時代發展的學術映射和思想構建,同時又賦予時代主題具有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蘊,因此“與時代同行\"就成為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的基本屬性。
(二)致力自主知識體系的主要環節
作為極具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其訴求的重要內容就是構建自主知識體系。同樣,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也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建設。兩者關系的核心,是如何保障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落地。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學科體系的理論構建。學科群的指導思想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此之下,學科群建設需要不斷提升對中國共產黨重大戰略選擇和實現問題的解釋力和創新力,強化學術理論建設[0]。在學科群中,還存在著數量龐大的具體知識,這些具體知識是以解決問題為前提的。指導思想、學術理論、具體知識,這三種不同的思想和知識層級,構成了學科群理論構建的完整體系。另一方面,在自主知識體系構建中,要強化概念的研究。概念不僅是重要的思考和解釋工具,還是學術研究的起點。馬爾庫塞甚至說,“普遍的概念是改變世界的實踐的理論方法\"。在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中,概念可分為政治概念和學術概念兩種形態。由于政治概念是具體時代的產物,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具有高度凝練性和抽象概括性,故強化政治概念的研究對構建學科概念體系有著決定性意義。學術概念實質上是幫助研究者和閱讀者抓住具體研究和歷史本體背后的根本運作機制,是認識抽象世界的方式。當然,無論是政治概念還是學術概念,都需要從具體的概念成長為概念化的系統,即通過對政治概念的深人分析、學術概念的修正補充、概念層次的類型劃分,實現政治概念和學術概念的融合,并將他們發展為一個層次化整體化的概念群。
(三)打造學術共同體的重要手段
學科需要建立一個合作與互動的學術共同體,尤其近十幾年來,以數據革命和信息擴張為標準的時代變革,推動了學科群之間的“彼此纏結”和\"互為網絡”,聚攏了以往各自為戰的研究單位和研究群體,扭轉了青年學者重敘事輕解釋、重實證輕理論的偏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學科碎片化\"狀態,使得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的營造成為可能。打造學科群的學術共同體,一方面,要營造一種學術爭鳴的氛圍。學術的本質與溝通、交流、辯駁、批評等行為有關。在學術的萌芽階段,無論是西方的“蘇格拉底對話”,還是中國的“孔子對話”,學術就是以爭鳴語錄與問答方式展示的。不過,當前有些學術成果、學術會議缺乏必要的學術爭鳴,這顯然與建立思想交鋒、理論共振的學術共同體相悖。另一方面,要激發學者的客觀態度和國家情懷。在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中,學者應該用無比寬廣的胸懷、實事求是的態度、客觀中立的語言,保持對研究對象的敬畏之心。當然,研究者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客觀中立,他們有時也會立足于家國情懷、人民立場,甚至出于對研究對象的“同情之理解”,研究者所作的判斷,在某種程度上必定會帶有主觀感情,但只要以國家富強、人民福祉為自標,都是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構建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簡介及其學位基本要求[EB/OL].(2024-01-22)[2024-11-10].https://www.acge.org.cn/encyclopediaFront/enterEncycl-opediaIndex.
[2]顧海良.打牢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的根基[.求是,2015(8).
[3]石書臣,韓笑.“大思政課\"協同機制建設:問題與策略]思想理論教育,2022(6).
[4]迪爾凱姆.社會學研究方法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118.
[5]王學文.王學文經濟學文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6:361-363.
[6]吳漢全.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史: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04.
[7]費孝通.略談中國的社會學[].社會學研究,1994(1).
[8] 朱麗·湯普森·克萊恩.跨越邊界—知識、學科、學科互涉[M].姜智芹,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23.
[9]韓慶祥、虞海波.全面準確把握“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基本涵義與實質[].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4(1).
[10]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
[11]馬爾庫塞.理性與革命:黑格爾和社會理論的興起[M].程志民,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