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on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YUZhe,ZHANGXiaolin,LUYuanzhao
Abstract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is an importantdriving force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To analyze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onthe high-quality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this study constructs a mediating efect model,a threshold effect model,and a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model basedon panel data from 2O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O15 to 2O22,and empiricaly tests the impact mechanismbetwee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Theresults indicatethat newquality productivitysignificantlyaffects 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 thesports industry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digital technology,and greenlow-carbon technology;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play a positive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and sports industry;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ouble threshold effect between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high-quality developmentof the sports industry,and this effect exhibits aU-shaped nonlinear characteris一 tic;Thespatial spilover effectindicates thatnewqualityproductivity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of local sports industry,but it hasacertain negative impactonadjacent areas.Basedon these findings,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Keywordssports industry;newqualityproductivity;highqualitydevelopmentregionalinnovation;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act effect
當前,我國經濟逐漸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于2023年在黑龍江調研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之后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會議時再次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2。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推動產業變革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3]
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基礎,又是助力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新引擎。自《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發布以來,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迅猛,截至2022年底,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33000億元,增加值為19000億元[4],但是我國體育產業的生活性服務業占比大、生產性服務業規模小,科技含量還不夠,2022年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業增加值僅占體育產業總增加值的 28.2%[4] 。在建設制造強國以及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結合的背景下,還應進一步推動體育產業與信息產業以及其他相關產品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把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體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促進體育產業綠色發展,為建設體育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近年來,學者們圍繞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從眾多角度提出相關見解,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且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研究。一是對新質生產力理論內涵的研究。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原創性概念,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通過梳理文獻發現,外國研究者多數側重對新質生產力的相關評價。例如,有研究者提出,新質生產力并非是單一的技術突破,而是涵蓋資源整合、人工智能技術等多個維度的系統性創新5,其中包括新技術、新的生產方式、新的數據元素。國內研究者多數側重對新質生產力的內涵闡述。相較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超越了傳統生產力的三要素,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發展和創新7,新質生產力的“新”表現為新要素、新技術、新業態,“質\"表現為高質量、多質性、雙質效[8,主要特征可以概括為新科技、新效能和數字經濟[9]。二是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我國體育產業增長空間大、需求彈性高、產業關聯性強,具有明顯的支柱性產業特征[],但仍存在資金、人才、配套設施等方面資源配置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雙碳”目標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全環節實現綠色低碳發展[12]。三是關于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發展產生的作用的研究。一方面,新質生產力通過新技術和新業態激發體育產業發展活力3、增強產業鏈韌性[14]、助推產業結構調整[15]。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產業融合可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16],還能通過產學研合作促進體育產業生產效率提高[1],為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總之,學者們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多數是進行定性分析,尤其是分析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時,缺乏實證角度的考量。新質生產力將以何種機制賦能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同地區的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否存在空間溢出效應等問題還有待探究。鑒于此,本研究選取我國20個省份(津、冀、蒙、遼、滬、蘇、浙、徽、閩、贛、魯、豫、鄂、湘、粵、桂、渝、川、貴、云)在2015—2022年形成的面板數據,對新質生產力與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并以區域創新能力與產業結構合理化作為傳導機制,厘清區域創新能力與產業結構合理化同新質生產力、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關系和作用路徑。此外,還通過空間杜賓模型分析新質生產力對不同地區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以期為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和進一步促進我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1 研究假設(如圖1所示)
圖1新質生產力與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
1.1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直接影響效應
人類社會的進步必然伴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展階段的先進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形式,既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也是生產力發生巨大躍升的結果。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主導[7。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8傳統生產力主要受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制約,而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賦能可以逐漸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和高效利用,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其次,新質生產力以數字技術為典型[9]。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20]。數字技術憑借強勁的融合力不斷與新的生產要素結合,推動生產力變革,形成的新質生產力則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數字技術進一步加速產業融合,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最后,新質生產力以綠色理念為引領2。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就是通過將生態文明理念和低碳技術融入生產力三要素,促進勞動者增強環保意識、使勞動資料向可持續使用方向轉化、使勞動對象向生態友好型結果轉變,以此實現生產力三要素的綠色化改造。
我國體育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依托新質生產力促進自身轉型升級。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數字技術和綠色低碳技術能有效促進體育產業生產效率提高,賦能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首先,以科技創新賦能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國體育產業主要包括體育服務業、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三大類別。實現上述三大類別領域的核心技術創新、突破上述三大類別領域的核心技術壁壘是我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22]。包括以下2個方面。1)新科技能加快企業在產品設計、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自動化轉型步伐,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2)新材料能進一步助推體育產品創新,增加體育產品的技術含量,不僅有利于促進傳統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業與體育場地設施的更新迭代,也有利于產生更加智能化的高性能體育產品。如某體育用品企業推出“態極\"和“氫彈\"新型緩震科技系列產品,在銷量激增的同時引發科技“新國潮”,提高了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其次,以數字技術賦能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當今,數字技術成為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23]。隨著消費者多樣化與個性化的體育需求日益增長,依托大數據分析、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形成的新質生產力可以加速體育服務業的信息化與智能化。一方面,數字技術不僅能促進生產要素在產業鏈的流動,促進體育產業及其相關產業的聯動與融合發展,還能使企業更快速地根據供應信息、生產信息和銷售信息作出市場響應,從而提高產業鏈的流通效率。另一方面,體育企業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預測消費者偏好,為精準供給相應的產品與服務奠定基礎。如某體育用品企業用數字技術手段持續創新購物體驗,不僅可以提供實時商品信息和個性化服務方案,更從產品、購物、運動等全方位著力提升消費者體驗獲得感。
最后,以綠色低碳技術賦能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碳達峰和碳中和是新質生產力的鮮明特征,綠色低碳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為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開辟了新領域與新賽道,塑造了新動能與新優勢。一方面,應用綠色低碳技術可以對傳統體育產業進行綠色化改造,提高體育產品附加值和生產資料利用率,降低單位產出的碳排放量,加快體育產業由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式發展轉型。另一方面,應用綠色低碳技術可以通過生態要素促進供需雙方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減少體育產業對有害生產資料的依賴,有利于進一步推動體育產業鏈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延伸,增強我國體育企業在國際綠色低碳競爭中的主動權。
基于以上,提出假設1:新質生產力能有效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1.2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間接影響效應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24]。而區域創新能力可以反映一個地區在科技創新、發展方式創新、管理方式創新等方面的綜合實力,新質生產力能提高區域創新能力,有效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促進體育產業領域的科技創新。依托新質生產力可以將更多的科技創新要素和創新資源配置到體育產業中,諸如應用智能訓練、智慧場館、高端體育裝備等方面的新產品或新技術提高體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是推動體育產業業態創新。新質生產力可以有效關聯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的生產場景,促進產業之間跨界融合,有利于催生新業態與新產品,拓展體育產業鏈,進而提高體育產業的綜合生產效率。三是優化體育產業生產要素配置。依托新質生產力創新的數字化服務平臺、全自動生產車間、數字化管理模式可以促進體育產業企業生產線實現高端化、自動化和信息化升級改造,從而有助于提高體育產業生產要素的利用率。
在產業結構合理化方面,新質生產力以發展新業態為著力點,以產業升級為方向[25。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產業結構不斷合理化的過程,是產品或服務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生產力發展水平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產業從低生產效率向高生產效率轉變的過程。具體而言,產業結構合理化即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增加、第三產業從業者數量占所有產業從業者總數比重增加,表現為體育服務業從業者占比合理增加,一部分勞動力逐漸從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業向體育服務業轉移。而依托新質生產力可以促進體育產業結構合理化,進而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提高體育產業發展質量。體育服務業占比的提高有助于體育健身娛樂業、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教育培訓業等業態的專業化發展,更有利于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體育需求。二是增強體育產業韌性。體育服務業具有較強的韌性,在受到外部沖擊和不確定性增加時,體育服務業可以通過靈活調整服務內容和方式以適應體育市場的變化。
據此,提出假設2:新質生產力能通過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和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而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1.3新質生產力與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非線性關系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背景應運而生和應時而變的[26。我國體育產業雖然起步晚,但是隨著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體育科技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寬,其后發優勢愈發明顯。受梅特卡夫定律的影響,以數字技術為典型的新質生產力加速了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打通了體育產業鏈條,并且形成了更優質、更便捷、更高效的網絡技術服務與互聯網體育產品及服務。鑒于不同地區在經濟、人才、科技、地方政策、區位等方面存在差異,新質生產力與體育產業協同發展水平不一,所以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發展的影響也有地區差異。而國家相關政策的實施、特殊事件的發生也會導致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發展形成非線性影響。
據此,提出假設3:新質生產力與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
1.4新質生產力與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溢出關系
在數字化時代,產業間聯系日益密切,區域之間產業的相互作用對經濟發展、資源流動等會產生重要影響[27]。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發生躍升的結果,尤其是以數字技術為典型的新質生產力,以數字化知識和信息為關鍵生產要素,具有融合性特征,可以有效促進信息的擴散和資源要素的流動,有助于加深不同產業間和區域間的聯系。某一地區的新質生產力在影響當地體育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會突破空間和區域局限,對相鄰地區的體育產業產生影響,形成空間溢出效應。一方面,某一地區的體育產業在通過新質生產力獲得發展新動能的同時,相鄰地區也會根據自身區域發展特點吸收其周邊地區的先進技術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經驗,以更好地促進本地區體育產業發展。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區域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其周邊地區產生“虹吸效應”,加速相鄰地區的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向該地區聚集,但是生產要素的流動會抑制相鄰地區體育產業發展。如經濟發達地區憑借完整的產業鏈吸引其周邊省份體育產業相關生產要素向該地聚集,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周邊省份體育產業的發展。
據此,提出假設4:某一地區新質生產力會對其相鄰地區的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產生溢出效應。
2 研究設計
2.1變量選擇與說明
2.1.1 被解釋變量
本研究的被解釋變量為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 (Sp) 。學界關于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評估通常有2種方法:一種是以單一指標作為代理變量進行評估;另一種是構建多維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測評。鑒于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涉及產業規模、產業效率、產業基礎等方面的宏觀、中觀、微觀因素的綜合性系統,需要從多維度構建指標體系。相較于其他產業,我國體育產業起步晚,可獲取數據年份較少,有的省份對體育產業相關數據缺乏統計,所以依據體育產業的特殊性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選取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產業基礎與社會經濟建設來衡量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其中: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相關指標參考康露[28]、李崟[29]等學者構建的指標體系;產業基礎與社會經濟建設參考了蘇偉洲等學者[30選取的指標,鑒于體育產業具有文化特性[3i],又參考了相關研究[32,以文體娛法人單位數和文體娛城鎮單位就業人數分別替代體育產業法人單位數和就業人數(見表1)。此外,為了消除各項指標的統計數據之間的量級差,本研究對各項指標的統計數據進行了歸一化處理,使用熵值法對各省份的體育產業發展水平進行評估。
表1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評估指標體系
注: °+ ”表示正向指標,“-”表示負向指標;下表同。
2.1.2核心解釋變量
本研究的核心解釋變量是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Ne )。根據以上分析,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數字技術、綠色低碳技術共同賦能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鑒于新質生產力的實證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參考已有研究的基礎上[33-35],根據以上研究假設分別從科技創新、數字技術、綠色低碳技術3個維度選取16項二級指標,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綜合評估指標體系(見表2),并使用熵值法計算其發展水平評估值。
2.1.3 中介變量
1)區域創新能力 (Lr)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從知識創造、知識獲取、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創新績效5個維度構建中國區域創新綜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將以上5個維度細分為創新的實力、效率和潛力,選取相應指標評估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基于此,本研究選用《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中的區域創新綜合指數衡量區域創新能力。
表2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評估指標體系
注:1個單位GDP為 10 000 元人民幣。
2)產業結構合理化 (In) 。產業結構合理化能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各產業協調程度和資源配置效率。借鑒關海玲和屈田雨的研究方法[36],使用泰爾指數 (Th) 量化評估產業結構合理化水平,公式如下。
式中: 表示泰爾指數; m 表示三大產業,取值為1、2…3;Yi,m,t 指代 i 地區 χt 時期 m 產業與地區GDP的比值; li,m,t 表示 i 地區 χt 時期 m 產業員工數量與總就業人數的比值。
2.1.4控制變量
在探究新質生產力與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系時,其他變量可能會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產生影響。為了減少因遺漏變量導致的結果偏誤,依據相關文獻[37-38]選取如下控制變量:1)城市化水平 (Ur) ,以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值表示,城市化程度越高,說明基礎設施越齊全;2)經濟發展水平 (Gd) ,以人均GDP表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說明消費活力越強;3)對外開放程度 (Fd) ,以外商直接投資與GDP比重表示,外商在國內投資越多,說明越有利于吸引先進技術和人才;4)政府參與度 (Go) ,以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和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表示,政府投資越多,說明參與度越高;5)人口密度 (Po) ,以每平方千米人數表示,適當的人口密度有利于節約資源與優化配置資源。
2.2模型構建
2.2.1 基準回歸模型
為了研究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構建如下計量模型。
Sp,it=α0+α1Ne,it+α2Co,it+μi+γi+εit
式中: Sp,it 表示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 Ne,it 表示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 Co,it 為控制變量; α0 為截距項; α1 、α2 為待估系數: ??μi 和 γi 分別表示地區固定效應和時間固定效應; εit 為誤差項。
2.2.2 中介效應模型
基于前文分析與研究假設,以區域創新能力與產業結構合理化作為中介變量,構建如下中介效應模型,檢驗新質生產力能否通過區域創新能力與產業結構合理化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Li,i=α0+α1Ne,ii+α2Co,ii+μi+γi+εii
Jn,it=α0+α1Ne,it+α2Co,it+μi+γi+εit
Sp,it=α0+α1Ne,it+α2In,it+α3Co,it+μi+γi+εit
式中: 和
分別表示中介變量中的區域創新能力
與產業結構合理化;其余變量同式(2)。
2.2.3 門檻效應模型
為了分析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是否具有非線性特征,參考相關研究[39的思路構建以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為門檻變量的門檻模型,具體如下。
Spi=α0+α1Neit×I(Neit?θ)+α2Neit×I(Neitgt;θ)+α3Coit+εit (7),式中: θ 表示門檻值; I(?) 為示性函數,滿足括號內條件取值為1,否則為 0;Ne,it 表示門檻變量,其他變量同式(2)。
2.2.4空間溢出效應模型
為了分析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溢出效應 ,本研究借鑒Lesage等學者[40]構建的空間杜賓模型(SDM)進行檢驗,模型如下。
μi+γi+εi
式中: Wij 表示空間矩陣,本研究以鄰接距離權重矩陣表示;δ和 ρ 均表示空間回歸參數,取值范圍為[-1,1],8表示相鄰區域變量變化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 ?Sρ 表示某一區域變量變化對相鄰區域的溢出效應;其他變量同式(2)。
2.3 數據來源
在收集體育產業相關指標數據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地區體育產業相關數據不全面。一方面,因《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發布于2014年10月,考慮到政策落實的滯后性,將指標起始年份設置為2015年。另一方面,因一部分指標的官方權威數據目前僅更新至2022年,考慮到數據的完整性,將選取指標數據的截止年份設置為2022年。此外,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準確研判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對當前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進行的科學概括[41],即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傳統生產力基礎之上的[42]。據此,本研究以我國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2015—2022年生成的相關數據作為數據分析樣本。其中:體育產業的變量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體育事業統計年鑒》、各個地方政府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體育局的網站發布的相關統計公報,有的省份缺失的年份數據以年均增速計算得出;新質生產力的變量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中介變量與控制變量相關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數字普惠金融指數主要來自《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
3實證分析
3.1基準回歸分析結果
使用“Stata16.0\"軟件檢驗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豪斯曼檢驗結果在 1% 的顯著性水平拒絕原假設,所以選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分析結果顯示(見表3),未增加控制變量時,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回歸系數在 1% 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表明新質生產力能正向影響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在逐步增加控制變量后,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仍在 1% 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當增加5個控制變量后,新質生產力的回歸系數為0.603,說明新質生產力每增加1個單位,該地區的體育產業發展水平將會相應地提高0.603個單位。假設1得到驗證。
表3基準回歸分析結果( n=160 )
注:1)、2)3)分別表示 1%5% 、 10% 的顯著性水平;括號內為標準誤; R2 為回歸模型的擬合度。下表同。
3.2穩健性檢驗結果
為了驗證回歸分析結果具有穩健性,本研究選用以下方式進行檢驗。
1)滯后一期核心解釋變量。鑒于作為核心解釋變量的新質生產力可能存在滯后效應,將滯后一期的新質生產力樣本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見表4),滯后一期的新質生產力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說明研究結果具有穩健性。
2)刪除3個直轄市樣本。為了排除特殊地區由于經濟等發展差異導致的樣本數據偏差問題,剔除了天津、上海、重慶3個直轄市的樣本數據,對其余17個省份的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見表4),在剔除3個直轄市的樣本數據后,新質生產力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也說明研究結果具有穩健性。
3)更換基準回歸模型。由于熵值法測算出的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與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取值為0~1,符合受限因變量模型檢驗條件,所以運用To-bit模型替換原基準回歸模型[公式(9)]。因固定效應Tobit模型沒有個體異質性 (μi) 的充分統計量,無法進行條件最大似然估計[43],所以選取隨機Tobit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見表4),在更換模型后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說明研究結果具有穩健性。
Sp,it=α0+α1Ne,it+α2Ur,it+α3Gd,it+α4Fd,it+α5Go,it+α6Po,it+μi+εit
式中: Ur,it,Gd,it,Fd,it,Go,it,Po,it 為影響因素,即依次為城市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對外開放程度、政府參與度、人口密度5個控制變量,其他變量同式(2)。
4)替換解釋變量。鑒于前文的分析中提出,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數字技術、綠色低碳技術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并構建了新質生產力的指標體系,所以使用熵值法測算科技創新、數字技術、綠色低碳技術的綜合得分,并作為解釋變量重新進行回歸分析。分析結果顯示(見表4),三者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其中科技創新的回歸系數為0.410,大于數字技術和綠色低碳技術的回歸系數,說明科技創新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正向影響作用更強,也進一步表明新質生產力能通過科技創新、數字技術、綠色低碳技術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再次說明研究結果具有穩健性。
表4穩健性檢驗結果
3.3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通過中介效應模型探討區域創新能力和產業結構合理化在新質生產力影響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時的作用機制,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見表5):1新質生產力對區域創新能力具有顯著正向影響;2)將區域創新能力作為中介變量列入新質生產力影響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回歸分析模型中,結果顯示,新質生產力能通過區域創新能力顯著正向影響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3)新質生產力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具有顯著正向影響;4)將產業結構合理化作為中介變量列人新質生產力影響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回歸分析模型中,相較于基準回歸分析結果,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回歸系數為0.619,說明區域創新能力與產業結構合理化在新質生產力影響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產生了正向中介作用,假設2得到驗證。
表5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n=160 )
3.4門檻效應檢驗結果
為了驗證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的非線性特征,在構建門檻效應模型之前,使用Boot-strap方法反復抽樣300次,以檢驗門檻效應的合理性及其是否存在。檢驗結果顯示(見表6):1)單門檻模型檢驗后,門檻值為0.113,新質生產力在 5% 的顯著性水平顯著;2)雙門檻模型檢驗后,門檻值為0.333,新質生產力在 10% 的顯著性水平顯著;3)三門檻模型檢驗后,未得出顯著性結果。在觀測年份區間后,新質生產力影響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時存在雙門檻效應,每超過一個門檻值,均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產生不同影響,即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產生了非線性影響。
表6門檻效應檢驗結果
注: F 可體現模型整體顯著性以及判斷門檻效應是否存在,通常與 p 值相關聯; plt;0.01,plt;0.05 和 plt;0.1 分別表示在 1%5%.10% 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 1%5%.10% 的臨界值是根據統計理論和樣本數據分布確定的特定閾值;單門檻、雙門檻和三門檻是根據門檻變量的數量對門檻效應模型進行的分類。下表同。
通過門檻回歸分析結果可知(見表7),以新質生產力為門檻變量的雙門檻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當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 ?0.113、0.113lt; 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 ?0.333 、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 gt;0.333 時,新質生產力均會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產生顯著影響,其中回歸系數由0.650先減小為0.229,再增長為0.418。基于本研究的數據選取時段(2015一2022年),依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在新質生產力發展初期,尤其是當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為典型的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并融入體育產業時,對體育產業的促進作用較為明顯,同時在促進體育消費政策的引導下,體育產業的發展進入快車道。當新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并超過第一門檻值時,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有所減小,但依然產生了正向影響。當新質生產力超過第二門檻值后,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程度又逐漸增強。這表明,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存在雙門檻的非線性特征,且該種效應變化呈現“U\"型特征,假設3得到驗證。
表7門檻回歸分析結果( n=160 )
4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溢出效應分析
4.1空間相關性檢驗結果
由于我國各地區資源稟賦存在差異,隨著經濟發展,不同地區的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產生的影響存在一定區域空間相關性。鑒于本研究所選樣本省份不存在區域空間間隔現象,初步判定可以進行空間統計分析。為了進一步檢驗不同地區新質生產力與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相關性,選用鄰接距離權重矩陣進行莫蘭 I 數檢驗,結果顯示(見表8),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莫蘭 I 數均通過顯著性檢驗,這意味著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與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存在空間相關性,可以進行空間溢出效應分析。
4.2空間計量模型的選取
在分析空間溢出效應之前,本研究依次對空間計量模型進行拉格朗日乘子檢驗、似然比檢驗和瓦爾德檢驗,以確定最終的空間計量模型,結果如表9所示。首先,拉格朗日乘子檢驗(空間滯后)穩健拉格朗日乘子檢驗(空間滯后)、拉格朗日乘子檢驗(空間誤差)穩健拉格朗日乘子檢驗(空間誤差)的結果顯示,所選樣本具有空間滯后和空間誤差自相關雙重效應,說明空間杜賓模型是最優選擇。其次,似然比檢驗和瓦爾德檢驗均通過 1% 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空間杜賓模型不能簡化為空間滯后模型或空間誤差模型。豪斯曼檢驗結果在 1% 的顯著性水平顯著拒絕隨機效應假設。基于此,本研究使用固定效應條件下的空間杜賓模型進行檢驗。
表8空間自相關檢驗結果
注:莫蘭1數分布在[-1,1],其 gt;0 時表示所有地區的屬性值在空間上有正相關關系,其 lt;0 時表示存在負相關關系,其 ?=0 時表示無空間相關關系;Z表示標準差的倍數。
表9模型的選擇與檢驗
4.3空間溢出效應檢驗結果
通過空間杜賓模型檢驗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溢出效應,結果如表10所示。以鄰接距離權重矩陣為控制變量,空間杜賓模型檢驗結果顯示:1)新質生產力的回歸系數在 1% 的顯著性水平顯著為正,說明某一地區的新質生產力能有效推動該地區的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2)新質生產力的空間滯后項的回歸系數為負,且在 5% 的水平顯著,說明某一地區的新質生產力對其鄰接地區的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一定負面影響。鑒于相鄰地區之間存在信息交流情況,僅以簡單的點回歸分析結果解釋空間溢出效應會存在偏差。因此,本研究將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分解為直接效應、溢出效應和總效應。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見表10),新質生產力的直接效應系數為0.551,溢出效應系數為-0.384,分別通過 1% 和 5% 的顯著性檢驗,表明某一地區的新質生產力對其相鄰地區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究其原因,一方面,某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會產生一定的資源“虹吸效應”,使其相鄰地區各類生產要素流向該地,促進該地體育產業發展。從人才來說,經濟發達地區往往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高的薪資待遇和更完善的社會福利,對人才極具吸引力,會使其相鄰地區的人才逐漸趨向該地。從政策來說,投資環境較好的地區通過財稅減免等政策可以吸引周邊體育企業進駐,會影響其相鄰地區體育產業的發展,如《上海市體育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到,集成國家和全市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金融等領域扶持政策服務體育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土地、人才、技術等政策資源惠及體育企業。從技術來說,創新和研發資源較充足的地區可以吸引更多的科研機構、高校和體育企業入駐,會進一步拉大與其相鄰地區的發展差距。另一方面,某一地區的新質生產力還可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轉移,如有的地區將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消耗型產業向其周邊地區轉移,對其相鄰地區的產業布局和經濟發展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為了驗證實證分析結果的穩健性,本研究以空間地理距離矩陣、經濟地理嵌套權重矩陣替代鄰接距離權重矩陣,結果見表10。從表10可知,替換權重矩陣后,新質生產力影響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回歸系數在大小、顯著性程度雖然有所差異,但其回歸系數均顯示某一地區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可以顯著正向影響該地區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但對其相鄰地區體育產業的發展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進一步說明空間計量模型分析結果具有較好的穩健性,假設4得到驗證。
表10空間杜賓模型回歸分析結果( n=160 )
5研究結論與建議
5.1 研究結論
本研究基于我國20個省份在2015—2022年形成的面板數據,通過構建中介效應模型、門檻效應模型以及空間溢出效應模型,分析我國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得出的結論如下。1)新質生產力能顯著正向影響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在通過增加滯后一期核心解釋變量、刪除部分直轄市統計樣本、更換基準回歸模型、替換解釋變量后的穩健性檢驗結果依然顯著。2)區域創新能力與產業結構合理化在新質生產力影響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時產生了中介效應,新質生產力可以通過區域創新能力與產業結構合理化正向影響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3)新質生產力影響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時產生了顯著的正向雙門檻效應,且該效應變化呈現出“U”型的非線性特征。4)新質生產力影響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時產生了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某一地區的新質生產力能正向影響該地區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但對其相鄰地區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5.2建議
5.2.1 以新質生產力為新引擎,培育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
基準回歸分析結果表明,作為生產力的躍升,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體育產業全鏈條數智化改造的核心動力,也是實現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技術基礎。因此,要充分促進新質生產力與體育產業的融合。
1)發展體育領域的科技生產力,加快實現體育科技自立自強。一是要加強產學研合作,搭建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的體育科技創新平臺,形成體育跨領域創新合力,為我國高等院校、體育企業和科研院所提供科技人才培養、資源共享、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加快推動體育產業動能轉換和效能提升。二是體育科創企業應在專項材料、生產技術等方面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形成自身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如通過全自動化生產車間、大數據平臺促進體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有效聯結,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體育制造'向\"體育智造\"轉變。
2)發展可用于體育產業領域的數字技術,打造體育新業態。一是體育產業的新業態、新場景需要數字技術提供技術支撐,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技術的基礎底座,要合理布局數字體育基礎設施,為發展體育數字技術奠定物質基礎,如建設算力中心、體育專網、數字體育場館、大數據平臺等。二是要深入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區塊鏈、AR等數字技術在體育產業領域的應用深度與廣度,研發數智化和高附加值的體育產品,并通過數字技術創新線上體育賽事、智能體育場館經營方式等,建構新業態,促進體育產業低效業態數字化轉型。
3)發展體育產業領域的綠色低碳技術,加速“體育 + ”產業融合發展。一是要堅持體育產業低碳化發展。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生產領域要持續改進設計理念、技術流程和降低能耗,淘汰落后產能,實現資源循環利用。體育生產性服務領域要加強低碳技術應用,對較大規模體育經濟活動建立生態環境監管機制,如對大型體育賽事建立碳中和、碳補償機制。二是要推動體育產業融合發展。各地區要因地制宜地構建體旅融合、體醫融合等業態,延長產業價值鏈,擴展體育產業發展空間和市場容量。如舉辦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活動,打造體旅深度融合的消費新場景。
5.2.2以科技創新與產業結構調整為助力,建立現代體育產業體系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表明,新質生產力通過提高區域創新能力與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可以正向影響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所以應引導體育產業加強科技創新,加快結構調整,建立現代體育產業體系。
1)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助力體育產業現代化。一方面,要踐行新發展理念。一是地方政府要著力營造開放的創新環境,引進先進技術等生產要素,充分利用創新資源與創新成果,推動體育產業創新發展。二是體育科創企業應持續增強創新意識,通過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等方式逐步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在體育產業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上成為科技創新的引領者。另一方面,要建設高科技人才高地。一是使人才成為生產力體系中最積極、最活躍的主體性要素,在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方面發揮主體作用。二是宏觀上要制定更加開放的體育科技人才培養、引進、交流政策,建立拔尖體育人才發展平臺;微觀上要建立高科技體育人才發展評價激勵機制,促進體育科技人才良性競爭。
2)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完善現代體育產業體系。一方面,要促進體育產業轉型升級。一是在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業建立體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智能化平臺,促進高新技術在體育全產業鏈的應用,實現生產自動化升級和管理數字化,提高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業生產效率。二是促進智能體育發展,依托互聯網電商平臺實現供需對接以及產品或服務的精準推介,并通過打造品牌賽事、體育名城等方式提高體育服務質量。另一方面,繼續推進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隨著我國體育消費出現多元化與個性化趨勢,需要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與提高企業創新效率,增加與市場需求相匹配的有效供給。因此,要打造體育全產業鏈,培育高精尖智能體育制造集群,提高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和自主技術研發能力,促進智能體育產品向便捷化升級、向高質量躍升。
5.2.3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設全國統一體育大市場
空間溢出效應分析結果表明,某一地區的新質生產力可以正向影響該地區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但對其相鄰地區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應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設全國統一體育大市場。
1)地方政府要與體育企業形成高質量發展合力,加速生產要素流動。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在體育產業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合理布局各地依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育產業重點領域,充分發揮各地資源稟賦,促進體育產業各類生產要素在區域內合理流動與高效配置,避免體育資源在相鄰地區過度集中,減少重復建設造成的過剩產能。另一方面,要完善有效市場機制,提高體育市場監管效能,消除體育市場準人壁壘,確保體育市場準入制度公開透明,在激發地方高科技體育企業自立自強、鞏固自身市場主體地位的同時,進一步促進體育產業鏈和供應鏈各類企業分工協作,加速體育產業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
2)加強區域合作,建設全國統一體育大市場。首先是加強區域市場主體間的合作。我國各地體育產業和新質生產力發展不平衡,應充分考慮不同區域的發展階段、功能定位、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實際情況,鼓勵經濟發達地區的市場主體與其相鄰地區的市場主體建設經濟、科技、教育、公共服務合作平臺,通過信息共享等方式,加強區域市場主體間的多方位合作,促進區域間市場主體錯位發展和優勢互補,減少負向溢出效應。其次是建設全國統一體育大市場。構建全國統一體育大市場是暢通國內大循環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要扭轉市場分割局面,實現體育市場準入暢通、規則一致、設施共享和監管協同,進一步促進完善體育產業鏈和供應鏈,促進體育產業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群效應,使體育產業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流動,并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帶動形成全國統一體育大市場,消除新質生產力在影響相鄰地區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時產生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1).
[2]李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 (摘登)[N].人民日報,2024-03-06(3).
[3]梁佩韻.做好發展新質生產力這篇大文章[Z/OL].(2024-03-07)[2025-03-10].htps://news.sina.com.cn/zx/gj/2024-03-07/doc-inamnaau9310057.shtml.
[4]2022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與增加值數據公告[EB/OL].(2023-12-30)[2025-03-10].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312/content_6923494.htm
[5]HUANG Q,WANG H.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generationpathway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systems philosophy[J].Forum o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Management,2024,2(6):112-114.
[6]LIUGANG Y, ZHENHUA F. The impact of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china[J]. Sustainability,2025,17(7):3230-3230.
[7]周文,許凌云.論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J]改革,2023(10):1-13.
[8]蔣永穆,喬張媛.新質生產力:邏輯、內涵及路徑[J].社會科學研究,2024(1):10-18,211.
[9]洪銀興.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J].當代經濟研究,2024(2):7-9.
[10]黃海燕.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思考[J].體育科學,2020,40(12):3-16.
[11]王雪莉,付群,鄭成雯.中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挑戰與路徑探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0,43(1):1-15.
[12]任波.“雙碳”目標下我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3,42(1):115-122.
[13]楊鳳英,崔曉嵩,王文龍,等.新質生產力驅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與路徑[J].體育學刊,2024,31(2):1-6.
[14]沈克印,曹慶澤.新質生產力提升體育產業鏈韌性的作用機制與推進路徑[J].體育與科學,2024,45(4):1-11,31.
[15]袁雷,李思穎.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驅動邏輯[J].體育與科學,2024,45(4):12-18.
[16]羅錫文,鮑明曉.新質生產力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與路徑選擇[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4,44(2):10-19.
[17]XIU Q C, SONG Z Y. Influence of new qualitative productivityforces on quality-effective change in china'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sports industry: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J]. Plos One,2025,20(2):1-18.
[18]習近平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經濟大省要挑大梁為全國發展大局作貢獻[N].人民日報,2025-03-06(1).
[19]劉志彪,凌永輝,孫瑞東.新質生產力下產業發展方向與戰略———以江蘇為例[J].南京社會科學,2023(11):59-66.
[20]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規律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N].人民日報,2021-10-20(1).
[21]張濤.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論析[J].思想理論教育,2024(11):35-42.
[22]楊鳳英,崔曉嵩,王文龍,等.新質生產力驅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與路徑[J].體育學刊,2024,31(2):1-6.
[23]柴王軍,李楊帆,李國,等.數字技術賦能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困境及紓解路徑[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2,39(3):292-300.
[24]時瑩清,王子樸,杜承潤,等.新質生產力驅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24,60(4):72-80.
[25]王鵬,靳開顏.新質生產力視角下的未來產業發展:內涵特征與發展思路[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4(3):1-6.
[26]魏崇輝.新質生產力的基本意涵、歷史演進與實踐路徑[J].理論與改革,2023(6):25-38.
[27]李成龍,周宏,張良.數字經濟對城鄉融合發展的影響及路徑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31(1):17-34.
[28]康露,黃海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數測度與綜合評價——以上海市為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48(1):55-63.
[29]李崟,胡佳澍,黃海燕.新時代體育發展綜合評價體系構
建及實證研究[J].體育科學,2020,40(7):14-24,39
[30」蘇偉洲,肖丹,譚宏,等.數字經濟對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基于中介模型和門檻模型的檢驗[J].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4,48(1):94-104.
[31」王良健,弓文,侯虛懷.我國省際體育產業集聚水平測度及動態演進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10):29-34.
[32]蘇家本.體育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協調關系評價研究——基于我國12個省市數據評價檢驗[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1,38(4):449-460.
[33]吳繼飛,萬曉榆.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測度、區域差距及動態規律[J].技術經濟,2024,43(4):1-14.
[34]盧江,郭子昂,王煜萍.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區域差異與提升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0(3):1-16.
[35」李陽,陳海龍,田茂再.新質生產力水平的統計測度與時空演變特征研究[J].統計與決策,2024,40(9):11-17.
[36]關海玲,屈田雨.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基于中國284個地級市的經驗證據[J].經濟問題,2023(7):29-37.
[37]路來冰,楊少雄.新質生產力對我國體育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機制研究一—基于中介效應和門檻效應的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24,60(4):81-90.
[38]黃曉靈,曲藝,黃菁.數字經濟影響體育產業發展的空間溢出與門檻效應研究——兼論科技創新的中介效應[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3,57(5):44-52.
[39]HANSEN B E.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Es-timation, testing,and inference[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93(2):345-368.
[40]LESAGE J,PACE RK.Introductionto spatial econometrics[M].Boca Raton: CRC Press,2O09:213.
[41]蔣永穆,喬張媛.新質生產力:邏輯、內涵及路徑[J].社會科學研究,2024(1):10-18,211.
[42]周文,許凌云.再論新質生產力:認識誤區、形成條件與實現路徑[J].改革,2024(3):26-37.
[43]杜立,錢雪松.影子銀行、信貸傳導與貨幣政策有效性一基于上市公司委托貸款微觀視角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21(8):15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