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地處黃河下游,歷史上其因黃河改道頻繁遭受水患,縣城曾6次遷徙以避水災。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催生了獨特的治水文化,鎮河石犀的設立正是古代“五行相克”哲學與水利工程結合的產物。《考工記》中“天有時,地有氣”的理念在此具象化,犀牛作為坤獸象征“土德”,其厚重體型與獨角造型被賦予“鎮壓水精”的功能。
2005年,在奔騰的黃河東阿段,一尊鎮河石犀靜臥在的黃河急彎處,與明清時期“以形制水”的河防策略相契合。它曾目睹2021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中下游最嚴重秋汛帶來的洪水沖擊。當東阿黃河河務局以數字技術重塑“小靈犀”吉祥物時,古老的鎮水圖騰正完成著跨越干年的文明對話,鎮河石犀也終于在新時代迎來蝶變。

河岳精魂鎮水圖騰的文化密碼
在古代,江河湖海之濱常常能著到鐵犀牛和石犀牛的身影,古人賦予其鎮水的神圣使命。戰國時期,李冰在都江堰安放5尊石犀,開啟了用神獸鎮水的傳統。據《華陽國志》記載,“石犀五頭以厭水精”的巨獸,寄托著先民馴服江河的原始渴望。在五行學說中,金生水而土克水,這種相生相克的辯證思維構成了鎮水圖騰的哲學根基。
黃河流域自古以來就迭遭水患,滔滔洪水給兩岸人民帶來巨大災難。面對這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古人希望通過放置鎮河石犀來祈求河神庇佑,根除河患。傳統水利工程中,鎮水獸往往與分水魚嘴、減水壩構成三位一體的治水系統。明代潘季馴在《河防一覽》中詳細記載了這種“物鎮、形制、工法”三位一體的治河方略。東阿鎮河石犀所在的險工壩段,正是這種古老智慧的生動見證。
合土澆筑,厚度達1.2米。犀身比例參照《營造法式》規制,前肢粗度是后肢的1.3倍。石犀的耳朵、眼睛、下頜和鼻子清晰可辨,但牛角已被破壞。整體雕刻風格粗獷古樸,作站立狀,軀干豐滿壯實,四肢粗短,造型呆萌可愛;雕刻明顯繼承明清北方石雕傳統,既有唐代鎮水獸的雄渾骨架,又融入晉商磚雕的精細紋飾語言。據村民介紹,牛角部位的“雙螺旋紋”雕刻借鑒了牛角店鎮傳統木雕中的“盤龍角”技法,是獨特的魯西雕刻風格,牛角上鐫刻的云雷紋,暗合《周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智慧,將農耕文明對土地的眷戀與治水智慧完美融合。
鎮河石犀不僅是鎮水符號,也是古代水利工程美學的精美呈現,其造型融匯了唐代石雕的雄渾與宋元石刻的細膩,堪稱流動的治河史詩。周門前險工的這座鎮河石犀基座采用石灰三
滄海桑田
治水文明的現代轉型
隨著黃河標準化堤防建設、調水調沙的實施、機械化施工取代傳統的埽工技藝,黃河東阿段河床下切,曾經肆虐的“懸河”逐漸溫順。石犀守望的河段,視頻監控全天候監測水情,無人機巡河成為常態。當現代科技筑起新的安瀾“長城”,鎮河石犀鎮水的寓意被淡化,但其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卻愈發凸顯。東阿黃河河務局根據鎮河石犀的造型,設計打造了東阿黃河吉祥物—“小靈犀”,這一創新之舉使其承載的文化記憶在數字時代獲得新生。
東阿黃河吉祥物“小靈犀”絕非簡單的形象復制,而是東阿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小組幾易其稿,在保留石犀神韻的基礎上,融入當代審美元素。“小靈犀”名字取自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中的詩句“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靈犀”。將吉祥物命名為“小靈犀”,既保留了犀牛這一與黃河鎮水文化相關的元素,又賦予了吉祥物聰慧、敏銳的特質。同時,“靈犀”所蘊含的心靈相通之意,也象征著人與黃河之間深厚的情感聯系和文化共鳴,體現了黃河文化中人們對黃河的敬畏與親近之情。“小靈犀”全身橘黃色,這是黃河水的顏色。水靈靈的大眼睛、萌萌噠的造型、象征安瀾的救生衣,犀牛角、腳脖等處有黃河波浪紋樣凸顯黃河特色。萌態可掬的IP形象,既是對古老圖騰的溫情致敬,更是水利文化創新表達的典范,在給東阿黃河帶來安瀾和幸運的同時,也必將在東阿黃河人勤勉務實、勵精篤行中,在黃河文化發展天潮中乘風破浪、發揚光大。
文明接力文化符號的當代表達
在文明傳承的脈絡中,古代文物與現代工藝構成了跨越時空的對話。成都博物館中珍藏著先秦時期雕刻的鎮水石犀,道勁的線條鐫刻著古人“鎮水安瀾”的樸素信仰;在當代治水實踐中,周門前險工安放著的復刻石犀形象,以現代工藝重塑守護者的身姿。當兩尊石犀隔空對望,東阿黃河吉祥物“小靈犀”以萌態活化傳統符號,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傳統文化正在年輕態傳播中重獲生機。前者鐫刻著先人對自然的敬畏,后者寄托著今人構建人水和諧的追求。這種傳承不是簡單的線性替代,而是螺旋上升的文化自覺。正如當代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傳統鎮水文化的現代轉型,恰是中華文明守正創新的生動注腳。“小靈犀”,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文化符號,它成為東阿黃河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從中看到的不僅是傳統文化的涅槃重生,還是新時代黃河人在守護母親河征程中不斷書寫的文明新篇。
站在新時代黃河岸邊,鎮河石犀炯炯自光穿越時空,古老的鎮水智慧與現代的生態文明理念在此交匯。從威懾洪魔的巨石獸到親民可愛的文化使者,從神秘主義崇拜到科學精神傳承,這個跨越千年的文化符號,蘊含著中華民族與黃河水患抗爭的智慧、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新時代下對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并正以全新的姿態講述著中華治水文明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