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是我們體內的“過濾器”,負責清除體內的廢物和多余的水分,調節體內的水、電解質平衡,并分泌一些重要的激素。但腎臟疾病很容易被忽視,因為在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癥狀,直到發展到晚期,身體可能已遭受無法逆轉的傷害。
常見腎臟疾病
慢性腎臟病(CKD)
慢性腎臟病是指腎臟的結構或功能長期受到損害,并持續至少3個月,通常由于長期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癥、肥胖等因素所致。隨著病情的發展,腎功能逐漸下降,最終可能導致尿毒癥,患者需要透析或腎移植。
需注意的是,慢性腎臟病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癥狀,隨著腎功能衰退,可能會出現水腫、疲勞、尿量變化、食欲減退、惡心等癥狀,此時腎臟的損害往往已較嚴重。
急性腎衰竭(ARF)
急性腎衰竭是一種快速發生的腎功能衰竭,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如嚴重的感染、外傷、藥物毒性等。急性腎衰竭的癥狀通常較為明顯,包括尿量減少、水腫、呼吸急促、嗜睡、惡心等。
腎結石
腎結石主要由尿液中礦物質和鹽分沉積形成結晶,并在腎臟內聚集而成。小的腎結石可能沒有癥狀,而較大的結石可能引起劇烈腰痛、血尿等。長期未治療的腎結石可能導致腎功能損害,甚至腎衰竭。
高血壓和糖尿病引起的腎病
高血壓和糖尿病是腎臟病的重要病因。長期高血壓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導致腎小球硬化,進而影響腎功能;糖尿病則通過高血糖損害腎臟微血管,引發糖尿病腎病。這兩種疾病常常共存并相互加重,嚴重時可能導致腎衰竭。
腎臟疾病的“隱形”特性
癥狀不明顯
許多腎臟疾病在早期沒有明顯或只有輕微的癥狀。例如,慢性腎臟病患者可能只有輕度的疲勞、水腫或尿量變化,容易被忽視。
與其他疾病的關聯性
腎臟疾病常常伴隨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導致患者可能會將腎臟問題的癥狀誤認為是原有慢性病的并發癥,從而延誤治療。
腎臟的補償功能
腎臟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和代償功能。當一個腎臟受損時,另一個腎臟通常會代償其功能,使得人體仍然可以保持正常的排泄功能。然而,當兩個腎臟都受到損害時,才會明顯出現癥狀。
如何預防和檢測腎臟疾病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飲食均衡,避免高鹽、高脂、高糖的食物,保持健康體重,定期鍛煉,避免久坐和過度勞累。同時,戒煙限酒,減少腎臟負擔。
定期監測血壓和血糖
高血壓和糖尿病是導致腎臟疾病的重要因素。定期檢測血壓和血糖水平,及時治療這些基礎疾病,能有效預防腎臟疾病的發生。
早期篩查腎功能
對于高風險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建議定期檢查尿液中的蛋白質含量(如尿蛋白)和腎功能指標(如血肌酐、尿素氮等),以便早期發現腎臟疾病。
避免濫用藥物
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和某些抗生素等,可能對腎臟造成損害。因此,使用藥物時應遵循醫囑,避免自行服用對腎臟有害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