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中,常遇到脊柱創傷的患者,往往是因為各種外力因素導致的脊柱關節、椎體、神經或者肌肉軟組織的損傷,多見于車禍、高處墜落、工傷、體育活動、骨質疏松等情況。輕度的脊柱創傷,通常只涉及韌帶或肌肉的拉傷、挫傷,一般通過保守治療有明顯好轉。嚴重的脊柱創傷會引起脊柱骨折、脫位,甚至脊髓損傷。脊髓是人體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脊柱創傷可能導致脊髓受壓、挫傷或斷裂,傷勢多嚴重且復雜,且合并胸、腹及盆腔臟器損傷,處理上難度較大,易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從而引起肢體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導致截癱,且預后差。發生脊柱創傷該如何應對呢?
脊柱的組成及功能
脊柱由33塊椎骨組合而成,它們各司其職,又協同運作,從頸椎開始,一路延伸至胸椎、腰椎、骶椎,直至尾椎,緊密相連,構成了人體堅實的中軸線。
在支撐功能上,脊柱向上穩穩地承托著頭顱,中部與肋骨緊密相連,為心肺等重要臟器提供了保護,如同給胸腔穿上了一層堅固的 “鎧甲”;向下則精準地傳導力量至骨盆與下肢,確保我們在站立、行走、奔跑時,身體的重量得以均勻分布,維持著穩定的姿態。
脊髓作為神經系統的 “高速公路”,負責將大腦發出的指令飛速傳遞到身體的各個角落,同時把身體各部位的感覺信息及時反饋給大腦。一旦脊柱受到損傷,身體的運動、感覺功能都可能出現障礙,甚至引發癱瘓等嚴重后果。不僅如此,脊柱與肋骨、骨盆相互協作,為內臟器官構筑了一道銅墻鐵壁,使得肝臟、脾臟、腎臟等臟器免受外界沖擊,履行各自的生理職責。
脊柱創傷后的應對
當發生脊柱創傷后,要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告知所在的確切位置、受傷情況等關鍵信息。如果在戶外,不確定具體位置,要盡量詳細描述周邊的標志性建筑或地理特征,方便救援人員快速尋找。同時,傷者要盡量保持情緒穩定,因為過度驚慌會讓身體不自覺劇烈活動,尤其不要試圖起身或者扭轉脊柱,即使只是簡單地調整一下姿勢,從側臥變為仰臥,都可能使骨折的椎體移位,壓迫脊髓。由于傷者很難判斷脊柱損傷的程度,任何不恰當的動作都可能導致脊柱二次損傷,造成更嚴重的后果。
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除非現場處于極度危險的環境,否則不要輕易移動位置。對待傷者,也不能采取一人抬頭、一人抬腳的方式搬運,這會使得脊柱彎曲,骨折的脊柱碎片可能出現移位,損傷脊髓,導致病情更加嚴重。時刻關注傷者的呼吸情況,盡量保持呼吸順暢。如果傷者口腔或者鼻腔有異物、血塊和分泌物等,可以輕輕地將頭偏向一側,讓分泌物自然流出。同時,留意傷者身體的其他感覺,如肢體是否有無力、麻木等癥狀。在救援人員到來后,要及時告知身體的感受,方便對方快速判斷當前的情況。若發現傷者有較大的傷口出血,應立即采取按壓止血等措施。
醫護人員的救護
院前急救階段
醫護人員到達現場后,應先快速評估傷者的生命體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壓、意識狀態等,仔細檢查脊柱損傷的部位和程度,查看是否有開放性傷口、骨折畸形、肢體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等情況。例如,通過觀察傷者肢體是否能自主活動、詢問傷者是否有肢體麻木的感覺來初步判斷脊髓是否受損。如果現場人員已經對傷者脊柱進行了初步固定,醫護人員要檢查固定是否正確有效。對于固定不當的情況,要及時調整。
同時,清理傷者口腔和鼻腔內的異物、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建立靜脈通道,為后續可能的輸血、補液或給藥做好準備。如果傷者有失血性休克的跡象,要快速補充血容量。對于呼吸困難的傷者,可能需要進行氣管插管或使用簡易呼吸器輔助呼吸。
完成上述初步急救后,對傷者進行安全轉運,使用專業的脊柱搬運設備,如脊柱板、鏟式擔架等,或者先讓傷者躺在木板上,再放到擔架上,平穩地轉移到救護車上。轉運過程中要保持傷者身體水平移動,確保其呈軸位狀態,使脊柱始終處于穩定狀態,避免震動和扭曲;持續監測傷者生命體征,包括心電圖、血氧飽和度等,同時觀察其意識狀態和肢體情況。一旦發現異常,如血壓突然下降、肢體感覺喪失加重等,要及時處理。
院內治療階段
完善檢查
(1)影像學檢查:X線可以快速查看脊柱的大致形態和骨折情況;CT掃描能夠更清晰地顯示骨折的細節、椎管是否受壓等;MRI對于檢查脊髓損傷的程度、椎間盤病變等有重要價值。通過這些檢查,醫護人員可以準確判斷脊柱創傷的具體位置、損傷類型(如骨折、脫位、脊髓挫傷等)。
(2)神經系統檢查:包括感覺功能(觸覺、痛覺、溫度覺)、運動功能(肌力、肌肉張力、肢體活動范圍)和反射(深反射、淺反射)的檢查。例如,通過檢查傷者下肢的肌力,判斷脊髓損傷平面及程度,為后續治療提供依據。
個性化治療
檢查完畢后,醫護人員會根據傷者的實際情況制定治療方案。
(1)輕度脊柱損傷者:根據具體情況給予相應藥物治療。對于疼痛明顯者,可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緩解疼痛;對于存在脊髓損傷者,可使用甘露醇減輕脊髓水腫。為預防感染,會根據傷口情況合理使用抗生素。對于脊柱骨折但無脊髓損傷者,制定康復治療計劃,指導傷者臥床期間進行呼吸訓練、主動活動四肢關節,可有效預防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肌肉萎縮等并發癥。
(2)嚴重脊柱創傷的患者:如出現脊柱骨折脫位、脊髓受壓等嚴重情況,醫護人員需綜合考慮傷者整體情況、脊柱創傷的類型和程度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手術時機和方式。一般來說,對于有脊髓持續受壓的患者,要盡快進行手術減壓,以恢復椎管的通暢;對于脊柱骨折者,可能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通過植入鋼板、螺釘等器械恢復脊柱的正常解剖結構和穩定性;對于脊髓損傷伴有椎間盤突出的傷者,可能需要進行椎間盤切除術等。
術后康復階段
術后隨著傷者病情的穩定,醫護人員會根據其恢復情況,逐步實施康復訓練。從早期四肢的主動或被動活動、翻身訓練等,到后期坐起、站立、行走訓練等,逐漸增加活動量和難度。同時,向傷者提供生活指導,如正確的坐姿、站姿、睡姿,以及如何避免脊柱再次受傷等。
脊柱創傷的康復過程可能比較漫長,其間傷者可能會因為疼痛、擔心殘疾等問題出現恐懼、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此時,醫護人員和家屬要給予傷者心理支持,鼓勵其積極面對康復過程。如出現劇烈疼痛,必要時遵醫囑使用止痛藥物,并定期
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