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茶時間跟朋友探討什么是愛,答案五花八門。
一個朋友說,愛就是愿意同甘共苦。大家紛紛噓她,太老土了吧,現在年輕人誰講這個。
“不是你們理解的那種同甘共苦,就是嘴上的。舉個例子,你在外面受了氣,回家跟他傾訴,他能共情到你的苦,安慰你;體會到你的憤怒,與你同仇敵愾。不能你在外面受了氣,他回家還挑你刺,說你這不是那不是,總之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這個啊……接地氣一點應該叫嘴下留情吧。”我說。“沒錯,作家的概括能力就是強!”她強夸。
正巧晚上另一個朋友跟我傾訴,說老公爹味太重,像中國傳統大家長,煩都煩死了,不想過了。
什么叫中國傳統大家長?就是永遠在自己家的孩子身上找毛病。孩子在外面被打了,不是抱抱哄哄給塊糖,更不是為孩子討個公道,而是“咣咣”給孩子兩耳光,恨鐵不成鋼地吼道:“他怎么不打別人,只打你?”
有些人的嘴巴像鞭子,你哭的時候,他抽你屁股,你笑的時候,他打你臉。孩子考100分,家長:“別高興得太早,你是瞎貓碰上死耗子,有本事下次再考100分。”下次又考了100分,“你就是走狗屎運。別高興得太早,爬得高摔得重。”
這到底是不是爹媽啊,怎么天天咒人呢?別說,這種爹媽挺多的,尤其上了年紀的爹媽。
我一個初中同學因為碰到這樣的封建傳統大家長,總懷疑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跑去醫院查血,悲哀地發現血型吻合。她大學畢業后離家遠遠的,談戀愛對男生的唯一要求是:你要么別說話,要么說好話,千萬別教我做人,我應激。
人呢,還是要知道自己要什么,目標明確終有回響。后來她找的老公為人溫和,總夸她,公婆也很會說話。有段時間她工作壓力很大,情緒沒繃住跟同事吵了架,同事的親戚在公司任高層,她吵完又慫了,害怕被穿小鞋,想辭職。
那時候他們剛買了房子,房貸壓力很大。她忐忑地跟老公把情況說明,老公安慰她:“哪個公司都需要有能力的人,老板再任人唯親,也得有人干活。你能力強,他們不敢把你怎么樣,放心去上班,靠本事吃飯你礙著誰了?”
她想想也是。一咬牙,裝作什么事情都沒發生,不惹是非、努力工作,這事兒還真就過去了。她無法想象如果是她爸,得把她罵成什么樣。而她丈夫懂得共情、鼓勵、支持,這就是她從小盼望的有愛的家庭。
長久的愛,必定快樂萬歲。彼此相處愉快才叫愛,互相虐,那是有病,雖然也能愛得死去活來,但最好別結婚,虐來虐去不僅害自己,還害后代。而相處愉快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嘴下留情,少一點爹味媽味,多提供情緒價值,即最開始我朋友說的“同甘共苦”。
“你不行我行”“你差我強”,總想在生活中掰手腕、語言上占上風,這樣的人,送他一首《法海你不懂愛》,直接關門謝客比較好,不然在一起享受的愛,還不如受的氣多。
相愛相愛,你要跟懂愛的人在一起。父母沒辦法選,愛人可以自己選,相愛的人之間,既不是競爭關系,也不是上下級關系,更不是封建大家長跟倒霉孩子的關系,而是相處得像好閨密、好哥們。
愛不就是護短嗎,哪怕全世界的人都說你不對,我依然說你情有可原,這才是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