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作為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健康和生命。然而,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和關注防癌要點,可以很大程度降低腸癌的發病風險。本文將探討生活中預防腸癌的重要措施,幫助守護腸道健康。
認識腸癌
腸癌一般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其發病與多種因素相關,如遺傳因素、飲食習慣、腸道炎癥、生活方式等。早期腸癌可能沒有明顯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便秘交替)、腹痛、腹脹、腹部腫塊、貧血、消瘦等癥狀。但這些癥狀往往容易被忽視或誤診為其他腸道疾病,因此,及時進行檢查至關重要。
飲食防癌要點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
膳食纖維被稱為腸道的 “清道夫”,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增加糞便體積,減少有害物質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從而降低腸癌的發生風險。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主要包括全谷物(如糙米、全麥面包、燕麥片等)、蔬菜(如西藍花、菠菜、胡蘿卜、芹菜等)、水果(如蘋果、香蕉、橙子、梨等)、豆類(如黑豆、紅豆、綠豆等)。建議每天攝入25~30 g膳食纖維,可以通過多樣化飲食來實現。例如,早餐選擇一份燕麥粥,午餐搭配一份蔬菜沙拉和糙米飯,晚餐吃些清蒸魚和清炒時蔬;每天保證攝入2 ~3種水果。
控制脂肪攝入
高脂肪飲食尤其是動物脂肪的過量攝入,會增加腸道負擔,刺激膽汁分泌。而膽汁酸在腸道內經過細菌作用后,可能產生致癌物質。因此,應減少紅肉(如豬肉、牛肉、羊肉)和加工肉類(如香腸、火腿、臘肉)的食用量,選擇瘦肉、魚類、禽類等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盡量采用清蒸、煮、燉、烤等健康的烹飪方法,避免油炸、油煎等高油脂烹飪方式。
多吃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
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C、維生素E、胡蘿卜素、硒等,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細胞氧化損傷、增強免疫力等作用,有助于預防癌癥的發生。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是抗氧化物質的良好來源,如柑橘類水果、草莓、獼猴桃等均富含維生素 C;堅果、橄欖油、綠葉蔬菜等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E;胡蘿卜、南瓜、菠菜等均富含β-胡蘿卜素;海鮮、肉類、谷物等食物中含有一定量的硒。此外,一些植物化學物質如茶多酚、花青素等也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常見于綠茶、紫甘藍、藍莓等食物中。在日常飲食中,應保證攝入多樣化的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以維持身體的抗氧化防御系統。
適度攝入益生菌和益生元
益生菌是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如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等,能夠調節腸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的生長繁殖,增強腸道屏障功能,減少腸道炎癥反應。益生元是能夠促進益生菌生長繁殖的物質,如低聚糖、膳食纖維等。常見的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有酸奶、泡菜等,而洋蔥、大蒜、蘆筍等食物富含益生元。通過適度攝入益生菌和益生元,可以改善腸道微生態環境,降低腸癌的發病風險。但需要注意的是,選擇酸奶時應盡量選擇低糖、無添加的產品,避免攝入過多的糖分。
生活方式防癌要點
適度運動
適度運動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增強消化功能,改善腸道血液循環,有助于排出腸道內的毒素和廢物。建議每周進行至少 150 min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結合適量的力量訓練,如舉重、俯臥撐、仰臥起坐等,效果更好。例如,每天步行30 min,或者每周進行
3 ~5 次、每次 30~60 min的慢跑,都能有效促進腸道健康。避免長時間久坐,每坐 1~2 h應起身活動 5~10 min,減少腹部脂肪堆積,降低腸癌風險。
戒煙限酒
吸煙和過量飲酒都是腸癌的重要危險因素。煙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會通過血液循環進入腸道,損傷腸道黏膜,增加腸癌的發病率。酒精會刺激腸道黏膜,影響腸道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長期大量飲酒還可能導致肝臟損傷,影響肝臟對腸道內毒素的代謝和解毒能力。因此,為了預防腸癌,應盡量戒煙限酒,男性每天飲酒的酒精量不超過25 g,女性不超過15 g。
規律作息,減輕壓力
腸道神經系統與大腦神經系統密切相關,情緒波動和壓力會引起腸道蠕動異常、消化液分泌失調等問題,增加腸道疾病的發生風險。因此,要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每天保證7~8h的充足睡眠,學會通過適當的方式減輕壓力,如冥想、瑜伽、深呼吸、聽音樂、旅游等,對于維護腸道健康至關重要。
腸道健康管理要點
定期體檢篩查
對于腸癌的預防,早期篩查是關鍵。一般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尤其是有腸癌家族史、腸道息肉病史、慢性腸炎病史、長期高脂肪高蛋白飲食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應定期進行腸鏡檢查。腸鏡檢查是目前診斷腸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可以發現腸道內的息肉、潰瘍、腫瘤等病變,并及時進行活檢和治療,將腸癌扼殺在萌芽狀態。此外,糞便潛血試驗、腫瘤標志物檢測(如CEA、CA19-9 等)也可以作為初步的篩查手段。但這些檢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替代腸鏡檢查。如果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等癥狀,應及時就醫,進行詳細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和治療腸癌。
及時治療腸道疾病
腸道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腸道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長期的炎癥刺激可能導致腸道黏膜上皮細胞發生異型增生,進而發展為腸癌。因此,應積極治療腸道疾病,遵循醫囑進行規范的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并定期復查,監測病情變化。例如,腸道息肉一旦被發現,應及時在內鏡下切除,并進行病理檢查,確定息肉的性質;對于炎癥性腸病患者,應長期服用藥物控制炎癥反應,維持腸道黏膜的正常狀態,同時注意飲食調整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以減少腸癌的發病風險。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避免憋便,盡量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例如,每天早上起床后或飯后半小時嘗試去廁所排便,即使沒有便意,也可以在馬桶上坐幾分鐘,培養排便反射。排便時不要長時間蹲坐或用力過度,以免增加腹壓,影響腸道血液循環和肛門直腸的正常功能。注意保持肛門周圍的清潔衛生,預防肛門周圍疾病的發生。因為肛門周圍的炎癥也可能累及直腸,增加腸癌的發病風險。
重視腸癌的危險信號
(1)便血。這是直腸癌常見的癥狀之一。直腸癌患者的大便常混有血液、黏液和膿液,顏色比痔瘡的血液要深。
(2)大便習慣改變。直腸癌患者的大便習慣會明顯改變,大便次數增多,有排便不盡感、里急后重等癥狀。
(3)腹部不適。腹部可能有位置不固定的陣發性脹痛、隱痛,伴有明顯的腸鳴音。
(4)腹部包塊。有的患者可能會在腹部摸到包塊。
(5)全身癥狀。出現不明原因的貧血、消瘦、乏力、食欲減退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