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的產物,科技金融是“五篇大文章”之首。推動科技、產業與金融的良性循環,政策上主要不是做“加法”,而是要調整優化做“減法”,即突破原有理念和認知,搭建有再開發能力的轉換平臺,形成激勵約束的有效治理;在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中實現金融和科技、產業的再融合和再創造;合理確定政府角色和作用,設計更加合理的政府支持機制;進一步提升金融支持科技政策的有效性。
[關鍵詞] 科技金融;" 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 產業創新
[中圖分類號] F124; F832"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5)08-0035-04
科技金融作為“五篇大文章”之首,是我國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抓手。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做好科技金融這篇文章,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推動形成科技、產業與金融共生共塑的生態,實現良性循環,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對科技、產業與金融循環的再認識
從長周期的技術視角看科技、產業與金融的融合發展。技術是人類對現象的認識和使用,既包括自然現象(科技),也包括社會現象。人類在一定時期使用的科技和社會技術都基于一定的認知和觀念(范式)。因此,從事前看,科技、經濟和社會是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世界,從事后看,科技、經濟和社會制度具有相互適應性,是共生共塑的生態系統。被當前范式“排斥”的認知和技術,得不到經濟和社會資源的強化,處于“隱”的狀態,但在下一輪范式中很有可能成為“無中生有”的原材料。創新的本質是對更細顆粒度的要素和環節,基于新的認知以新的結構重新組合,從而實現特定功能。創新是跳躍和自適應的,是發現和新連接的,又是開放包容體制的自然產物。具體而言,科技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和使用。經濟使科技的選擇有了需求的導向,并通過科技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同時經濟也要適應主流科技方式,進而成為科技演化的組成部分。社會需要彌合科技對人類社會的撕裂并進一步促成相互合作。在某一范式下,具有相同認知和理念的技術、制度會相互吸引和促進,共塑所處空間環境,在經濟上表現為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
金融是科技向產業轉換的橋梁。科技是探索,產業是實干,金融是眼界認知和激勵合作,科技、產業與金融三者有不同的群體、理念和追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評價標準和行為模式。在科技和產業的雙向連接和轉換中,科技向產業提供科學理論、技術解決方案,產業向科技提供發展方向和現實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金融可以發揮“眼界和認知”作用,在科技和產業之間搭起橋梁,將兩套價值標準引導下的兩個世界有所連接并相互轉化;發揮“激勵與合作”作用,搭建合適的激勵約束機制聚合不同主體,共同實現“看見”的價值。在科技到產業的生命周期不同階段,存在不同主體、不同資金和不同目標,并且伴隨“死亡地帶”“轉折點”和“第二增長極”等轉換風險。我國產業生命周期兩端的轉換并不順暢,關鍵是要解決科技和金融、政府和市場如何協調的問題。這需要構建科技、產業的共同體,打通科技與產業的堵塞點。
自然人、法人和物一般被視為社會運作的“原子”,構建“我是誰”的認識,并以此為單元參與社會循環。但數字的出現打碎了自然人、法人和物的原子化的集合體,允許在更大程度上以新的方式集成,并基于某套規則演化成某類生態,通過生態間的比較和選擇,引導更大生態的演化。這樣就提供了一個契機和方式,實現金融和科技、產業的再融合和再創造。合理確定政府角色和作用,政府在風險投資上的角色宜從“直接參與”轉向“間接幫助”。政府引導基金可以作為耐心資本,發揮價值發現和價值培育的作用,但其同時也面臨激勵機制等方面的障礙,比如要求財政資金不能虧損、必須按照約定期限退出等,不利于充分發揮其在風險投資方面的作用,因此要設計更加合理的政府支持機制。
解決從科技到產業的轉換難點
從事后看,被產業部門選中的科技遵循種子期、培育期、發展期和成熟期的產業生命周期發展規律。這一過程大致可以拆分為探索性基礎研究、開發性基礎研究、產業化、改進和再投資四個階段,涉及“三個轉換”,即科學家、企業家到職業經理人的主導者轉換,政府資金、創業投資和投資機構的資金接棒,科學、技術向產品、商品的形態轉換。第一,科學家追求自由和學術探索;技術開發人員的自由受到一定限制,需在特定有可能成功的方向努力;創始企業家有情懷,有冒險精神,以事業作為內驅力;職業經理人重管理和業績考核,穩重大于冒險。企業的生命周期將由不同類型人群主導,需要充分考慮各自的稟賦特點,通過合理機制揚長避短。第二,政府(財政或政策性)資金由預算軟約束主體使用,有明確的政策訴求,收益性要求不高,但有較多的程序性和確定性要求。創業投資資金(含風投、股權投資)可以承擔高風險高收益,而且往往具有資金以外的賦能能力,期限較長、形式較為靈活,發揮積極股東作用,采取多階段的股債混合的定制化融資安排。投資機構資金往往是財務性投資(以債權或少數股權參與),追求風險收益平衡的財務回報。第三,科學強調的是獨創和發現,技術強調的是有用和解決方案,產品開發強調的是實現,商品化強調的是量產和需求。這是科技被引導甚至改造人類需求和社會制度的過程。
我國當前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難點,并不是前景明確的技術的融資,而是初始階段前景不明確的技術轉化、成熟階段產業資本再投資。一是初始階段的雙重轉化問題。初始階段科技轉化不僅面臨從實驗室技術向市場化技術轉化問題,而且面臨從政府財政資金支持為主逐步過渡到市場商業化融資為主的轉換問題。這階段我國具有引導或轉化機制的“共同體”數量不多、功能不健全(如產業需求并沒有很好地反映給科技創新主體、圍繞產業的創新成果不足、跨界人才不多等)、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如科技成果轉化歸屬機制不完善、金融“接棒”不及時等)。二是成熟階段的產業資本再投資問題。成熟階段企業產生大量穩定、閑置的資本,需尋找新的投資機會和未來新增長空間。特別是成熟階段的龍頭企業,具備對技術和產業實踐經驗豐富的隊伍和基于實踐的深刻認知,能看見、看懂并投資同行業具有市場前景的先進技術,或者開發更好的技術。但是目前來看,這個階段的轉化過程并不順暢,產融結合容易異化為資本運作和獲取市場力量的財務利益工具,不利于高盈利產業和高價值非盈利產業相結合,因此,要注重完善相關制度機制和政策,使轉化更為高效順暢。
推動良性循環的若干方向探索
打通科技創新的“最后一公里”,有利于催生新產品、新產業、新動能,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產業與金融的良性循環,政策上主要不是做“加法”,而是要突破原有理念和認知,調整優化做“減法”。
搭建有再開發能力的轉換平臺,形成激勵約束的有效治理。當前,可重點建立以政府信用背書的第一類外部轉化平臺和以龍頭企業為主的第二類內循環平臺。第一類是基于產業應用的技術選擇和再開發的轉換平臺。平臺通過構建分層遞進的轉換機制,兼顧發揮科技人員的優勢和產業導向性作用,實現從產業引導科技創新和將有潛力技術引入市場兩個要求。平臺多層轉換機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建立技術判定機制,聚集特定領域專家和技術骨干,為科技轉化提供可信賴(以投資作為信任載體)的產業地圖。二是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為產業的能力機制。三是建立根據產業需求對現有技術進行再開發、再試驗的能力機制。平臺外還需要設計對接科技和產業的端口,以及聯通金融的端口。連接端口、多層轉化機制的合理設計,平臺完整功能才能實現。第二類是以產業再投資為主的產業內循環平臺。產業內循環平臺應該充分發揮行業龍頭公司累積的產業和科技知識、人才優勢,尋找并投資真正具有市場價值的新興技術和新興產業。但值得注意的是,行業龍頭公司對產業內再投資、再開發,涉及資本市場對兼并收購、再融資的認識和要求,也涉及我國資本市場功能的設定。因此,搭建產業內循環平臺需要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防止為了限制競爭而出現壟斷性收購等行為。產業內循環平臺具有內部信息的優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科技、產業、金融的割裂問題,對于構建我國以企業為主的技術開發體系相當重要。
在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中實現金融和科技、產業的再融合和再創造。具體而言,金融機構和企業在平衡隱私、安全和價值創造中,逐步將自己的業務和產品、交易系統甚至底層客戶和賬戶數據與第三方共享。通過業務流程的細化、標準化,雙方的分工合作可以不斷深入,甚至建立網格化連接。隨著數字化程度的推進和相互了解的加深,交易成本進一步降低,從而進一步推動組織形態的重構。換而言之,就是在數字化過程中,實現了把金融、產業、科技重構,借助數據和行業專家,將三者相互嵌入業務流程并加強緊密合作,最終實現深入了解和信任基礎上的相互賦能。為此,可發展與工業物聯網、智能制造相嵌套的數字金融模式。將金融的發展,內嵌于智能制造、工業物聯網的開發推廣中,發展基于數字經濟的金融業態。加強對實業的深入調研,探索多種產融結合模式。發展供應鏈、貿易鏈金融,建立基于大宗商品等真實資產的數字資產憑證,實現更有效率的數字資產交易。發展基于商業信用、以商業票據等為抓手的金融業態。在保證商業票據發行以真實貿易為目的的背景下,以符合支付對價為前提,允許商業票據進行轉讓,鼓勵發展商業票據發行轉讓的交易市場和中介服務體系。
設計更加合理的政府支持機制。一是政府支持鼓勵風險投資,除制度建設和營造環境外,可以通過孵化、低成本債務資金支持、成功獎勵或稅收返還等方式提供必要資金支持。注重將投資決策交給市場主體,允許參與方設計合理的融資安排和治理模式,支持和鼓勵賦能,并由市場主體承擔決策后果。二是明確政府引導基金定位,完善考核機制。在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原則下,改變行政化配置資金、管理績效的運作機制,提升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在考核機制方面,更加側重產業發展方面的貢獻,從促進產業發展的角度出發合理設置考核指標,淡化盈利性目標。三是優化稅收和激勵約束機制。針對支持創新的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投基金,參照國際經驗優化稅制結構,根據投資期限對投資者實施差異化的稅率和稅額抵扣。通過激勵相容的機制鼓勵引導長期資本投入高精尖技術領域。
進一步提升金融支持科技政策的有效性。我國在科創金融方面進行了大量政策創新,統籌運用股權、債權、保險等手段,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取得了積極成效。如央行推出了專門針對科技創新的再貸款;證監會優化優質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并購重組和股權激勵等方面的政策;引導私募股權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更好發揮科創債的作用;金融監管總局鼓勵“貸款+外部直投”業務,改進并購貸款政策等。發現和評估科技產業化價值的能力,是金融系統的稀缺能力。為此,短期內我國可進一步完善現有科技金融政策,使政策更適合我國科技金融發展的現實需要。一是優化資本市場并購重組政策。可適當簡化審批流程,減少對重組價值的實質性審查,重點轉向反壟斷、反市場操縱等審查。二是優化并購貸款的政策設計。對于現金流健康的優質并購融資,適當延長并購貸款期限、提高承貸比例。將并購貸款的適用范圍擴大至合理的資產重組等領域,給予保險資金直接或間接投資關聯關系項目一定的靈活空間。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5.
[2]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4.
[4]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4-06-25.
[5]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6]習近平.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互利共贏[N].人民日報,2020-11-20.
(作者簡介:陳道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 / 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