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同書異運”,是指同一本書在不同出版社的打造下,其影響力和銷售結果存在較大差異。這一現象對于打造暢銷書具有重要啟示。現從編輯端、營銷端和出版時機三個方面探討“同書異運”的原因和帶來的啟示。在編輯端,譯者、書名、定價、開本、裝幀設計、封面文案等都是關鍵因素。在營銷端,線上營銷能力的提升對打造暢銷書至關重要。傳統出版社亟須提高危機意識,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調整經營策略,避免在市場中失去競爭力。
“同書異運”,簡單地說就是一本書在A出版機構反響平平,版權到期后在B出版機構則搖身一變成為暢銷書。例如,果麥文化(以下簡稱“果麥”)出品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在成為現象級暢銷書之前,另一家出版社曾率先引進,在2013年、2014年出版了《蛤蟆先生的希望》和《青蛙如何變王子一寫給年輕人的成長智慧》兩個版本,均反響平平、銷量一般。在某出版社銷售數據不佳的《藝術的療效》,到了(以下簡稱“華科社”)成了近幾年占據藝術類圖書暢銷榜前幾名的暢銷書《藝術的慰藉》。研究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能幫助出版社探索、分析影響圖書銷售的因素,并通過反省、復盤,對成功經驗進行借鑒,提升其打造暢銷書的能力。
“同書異運”產生的原因及帶來的啟示
書稿內容是固定的,相當于不同的出版方拿到的是同一部原始書稿,為什么同一本書在不同出版社的打造下會出現差別較大的市場反饋?這些打造出暢銷書的出版方都做了些什么?他們對于出版社打造暢銷書又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關于這些問題,具體可以從編輯端、營銷端和出版時機三個角度討論。
編輯端
一本書的命運與編輯的策劃息息相關。同一部書稿在不同編輯手中可以變成不同的書,從而導向不同的結果。編輯在策劃和編輯圖書的過程中,應該以市場為導向,從以下幾方面提升圖書的市場競爭力。
1.選擇合適的譯者
對于引進版圖書來說,原版圖書的內容已經確定,但是還需經歷翻譯這一環節,譯文質量會對圖書內容質量造成直接影響。譯者的水平直接決定翻譯質量,優秀的譯者能充分還原原書精髓,為讀者帶來原汁原味的閱讀體驗;而水平欠佳的譯者則可能因誤譯或表達生硬,讓原本優秀的作品失去光彩,甚至因讀者差評反向影響出版方的口碑與信譽。因此,編輯在選擇譯者時,尤其是在為文學類以及一些專業性強的書稿物色譯者時,除了考慮譯者的外語水平,還要充分考慮譯者的研究領域與待譯作品的適配度。此外,譯者的品牌效應在出版市場中表現顯著,面對同一部譯著,在其他條件都相當的情況下,讀者更信賴具有專業資質的譯者;如果譯者自帶流量,本身擁有一大批忠實的讀者,能夠使圖書實現快速變現,二者均能通過譯者影響力提升圖書的市場競爭力。
2.用心打磨內容
編輯加工是書稿出版的“最后一道關卡”,它既是書稿質量的“最后防線”,也是出版方專業能力的“終極體現”。編輯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僅要從專業視角出發,帶著問題意識處理好原書稿的問題,還要站在讀者角度,對書稿結構、體例、語言表達方式進行完善和優化,為讀者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
3.取一個好的書名
書名是讀者感知、了解圖書信息的首要媒介。在圖書消費決策中,書名是讀者篩選信息的核心依據。讀者在購買圖書時,往往取決于書名是否吸引人,以及能否引起自己的興趣或符合自己的需求,所以書名的優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圖書的傳播度,直接影響了圖書的銷售情況。好的書名能夠精準傳遞圖書的內容價值,激發讀者翻看或購買的欲望。例如,不少讀者表示,他們看到《被討厭的勇氣》這一書名時就想直接下單,因為這一書名精準擊中了他們的痛點。不夠吸引人的書名則可能導致具有暢銷潛質的圖書湮沒無聞。韋玉蓮在《書之立名一編輯不可忽視的做書細節》一文中提出,書之立名應該遵循的基本規律有以下幾點,即準確性和新穎性相結合、簡潔性和靈活性相適宜、藝術性和通俗性相協調、實用性和時代性相關聯。這對出版社判斷書名的優劣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一書名無論是從信息傳達的準確性,還是從新穎性和藝術性上看,都是很好的例子。
4.采用合適的呈現形態 —開本、用紙、裝幀設計
圖書的開本、用紙不僅會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還會直接影響圖書的制作成本和定價,從而影響圖書的銷售情況。編輯應該根據圖書的內容選擇與之匹配的開本、用紙。例如,《藝術的療效》這本書選擇了大16開,采用銅版紙印刷,成書240頁,較重且不利于攜帶,導致市場反響平平。該書版權到期后,華科社在引進該書版權后,將書名改為《藝術的慰藉》,通過排版手段,在不增加頁碼的前提下將開本改為32開,用紙改為更輕便的純質紙,減弱了整本書的重量感,使其更便于攜帶,也更適于多場景閱讀,從而成為暢銷書。
無論是在實體店陳列,還是在網店展示,裝幀設計都是影響讀者購買圖書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圖書僅憑其裝幀設計就足以吸引讀者購買。例如,華科社的《藝術的慰藉》采用精裝,封面設計用色更鮮艷,更有視覺沖擊力,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受到不少讀者的好評。果麥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采用白綠色調,封面上有一只形象脫胎于《柳林風聲》的蛤蟆剪影,文字和圖案布局巧妙,整個封面顯得清新簡潔、獨具匠心,既有辨識度,又有故事性。
5.控制制作成本,合理定價
價格是讀者除圖書內容以外最關心的問題。李梅在《淺議圖書定價的策略》一文中提出,圖書定價的影響因素有三個,即成本、市場和需求、競爭和其他內外部因素。圖書的定價應適中,價格太低,出版社無法賺取利潤;價格太高,讀者難以接受。《藝術的療效》是一本對讀者來說并非強需求的藝術類休閑讀物,它的定價為150元。這一定價超出了國內一般讀者對該類圖書的心理承受范圍,給該書的市場推廣帶來了較大阻力。華科社適時調整了圖書定價,在不增加頁碼的前提下,選擇了更小的開本,對成本進行了有效控制,其出品的《藝術的慰藉》定價為98元,更符合一般讀者的心理價格預期。
6.設計直擊人心的封面文案
圖書封面文案的作用不容小。當書名因字數限制無法傳遞準確的信息與充足的購買理由時,封面文案能起到補充和提升的作用。基于此,在吸引讀者注意、促成讀者購買方面,封面文案可能比書名的作用更大。《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封面有這樣一段文字:“英國經典心理咨詢入門書。該不該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會給你答案。”既簡潔又有說服力,能夠切中讀者需求,而且直接點明這本書的品類是心理咨詢讀物,是對書名信息承載功能的延伸與補充。
營銷端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在逐漸削弱,新媒體的影響力持續擴大,用戶的消費習慣和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巨大改變,銷售渠道也經歷了重大變革。這些變化給圖書營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書異運”現象充分印證了傳統的“編輯一印制一發行”圖書生產銷售模式的局限性,出版社迫切需要轉型升級,建立完善的新營銷體系。
1.編發營協同長效化,激活營銷勢能
當前,一些出版社的編輯、發行、營銷處于割裂狀態,即編輯負責前端產品開發,發行和營銷部門負責后端發行營銷。甚至有些出版社只有發行部門,未設立專門的營銷部,出現營銷缺位的情況。在成熟的營銷體系中,圖書營銷活動并非孤立存在,也不只是營銷部門的單一職責。整個圖書產品從策劃到設計,再到生產、宣傳和銷售的每個環節,都應該由前端產品開發編輯與后端營銷部門協同規劃和執行。
華科社出版的《藝術的慰藉》的商品詳情頁就是一個由該社編輯、發行、營銷部門高效協同合作的范例。在該商品詳情頁上,能看到編輯精心提煉的營銷文案,美觀舒適的設計排版,甚至還有詳盡的圖書宣傳視頻,以展示該書的賣點。他們將這一標準化的成果分發至京東、天貓、當當等平臺的官方旗艦店以及二渠道網店,形成多渠道全網覆蓋的布局,最終推動從“偶然觸達”到“必然購買”的轉化升級。
2.構建自媒體矩陣,深挖私域流量
當今時代,新媒體已經成為出版社品牌宣傳、圖書營銷的主要窗口。私域流量具有可重復觸達、可裂變、黏性強等特征,可以幫助出版社以更低的成本觸達用戶并實現高效的轉化。不少出版機構在積極加強新媒體平臺建設,其構建的自媒體營銷矩陣和積累的私域流量,在促進圖書的銷售上發揮了關鍵作用。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爆火得益于果麥在全網形成的超過70個新媒體賬號矩陣,覆蓋超5000萬粉絲群體的私域流量,以及其自有的一套新媒體營銷策略。《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在自有私域流量池開展初期宣傳,通過果麥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小紅書等平臺發布相關營銷軟文,成功使這本書一上市就有穩定的市場關注度,為這本書的爆火奠定了良好基礎。該書在上市一個月后,果麥孵化的頭部讀書賬號在抖音發布題為《你有想過看心理醫生嗎?》的營銷短視頻。這條短視頻上線僅4個小時,該書便售出5000余冊。除民營出版商外,不少傳統的國營出版社也逐漸認識到私域流量的重要性。《藝術的慰藉》出版方華科社近些年開始重視自媒體營銷矩陣建設,尤其是在直播這一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例如,在2023年的短短幾個月內,華科社的官方直播間迅速積累了超過6萬名關注者,吸引了總計500萬的自然流量觀眾。單場直播的銷售額從最初的不足百元飆升至最高5萬元。此外,在開播的前3個月,直播渠道的總交易額便突破百萬實洋。
出版社必須充分認識到私域流量的重要性。私域流量池內的用戶不僅是潛在的消費者,還能作為傳播的關鍵節點,通過分享信息促成裂變式傳播,這對圖書的營銷推廣具有關鍵作用。此外,私域流量還在吸引優質作者,以及圖書的選題策劃、產品設計等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3.尋求公域合作,引爆圖書市場
要想讓一本書成為暢銷書,僅依靠私域流量是遠遠不夠的。除了充分利用私域流量,出版社還應積極尋求合作,廣泛借助外部力量,擴展公共領域的流量,從而推動圖書的熱銷。
《藝術的慰藉》出版不久后就得到了羅振宇在得到App上的大力推薦。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上市之初,果麥便邀請北大心理學博士李松蔚等心理學KOL(KeyOpinionLeader)和專家在自媒體平臺曬書推薦,使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很快售罄。隨后,果麥還邀請了一些頭部讀書博主,精心打磨文案,創作了多個爆款短視頻,配合其自有賬號,推動該書成功“破圈”,日銷穩定在近3000冊。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傳統出版社并未重視自媒體營銷矩陣的建設和私域流量的積累,將最核心的營銷工作外包,過度依賴第三方,這種做法既使自身在合作關系中失去議價權和主動權,又難以與外部合作方形成有效協同,使營銷效果大打折扣。
出版時機
除了編輯端和營銷端,影響圖書銷售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出版時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主打的“心理自助”理念與當時的社會情緒深度契合。該書于2020年8月出版,正值人們心理狀態較為壓抑且需要得到安慰的時候。書中提倡的自我幫助和自我療愈的理念,恰好迎合了讀者想要自我探索、治愈內心、重拾勇氣的需求。恰當的出版時機也是《蛤蟆先生去著心理醫生》爆紅的一個重要原因。
經過綜合分析,本文所提及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藝術的慰藉》二書,在書名、開本、裝幀設計、封面文案、定價、營銷、出版時機等關鍵維度上都有值得借鑒的地方。正是這些關鍵因素的疊加給出版社帶來了良好的銷售結果。
由“同書異運”引發的思考
只有好內容,還遠遠不夠
好的選題、好的內容只是一個開始,離成為一本成功的暢銷圖書還有很遠的距離。在當下圖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讀者口味愈發挑剔的環境下,一部優秀書稿的成功出版面臨諸多挑戰。其失敗可能源于關鍵環節的失誤,如譯者選擇不當導致譯文質量欠佳、書名設計缺乏吸引力、定價策略嚴重偏離讀者心理預期,以及營銷推廣力度不足等。因此,一本書想成為暢銷書,不僅需要書稿質量過硬,還需在編輯、營銷等環節持續發力。
傳統出版社危機意識亟待提升
“同書異運”現象不僅暴露了一些出版社編輯和營銷人員市場意識不強、營銷能力弱等問題,還暴露了其人才結構和經營策略的弊端。因此,出版社應充分重視該現象,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調整戰略,避免自身在圖書市場失去競爭力,進而造成大量出版資源的浪費和優質作者的流失,進入惡性循環。只有做到知己知彼,定期復盤,從失敗的案例中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并及時采取措施,才能縮小差距。
出版業要警惕“流量為王”
在這個注意力經濟時代,不少出版機構正通過線上營銷策略積極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對于有些出版社而言,即便擁有高質量的內容,如果忽視了線上營銷,也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邊緣化,造成優質內容被忽視,質量較低的內容卻因營銷手段更為突出而占據市場主導,出現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長久下去,將不利于出版業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廣西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