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發展的現實困境
文化產業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的關鍵要素,而人才是其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當前文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河北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不僅影響經濟發展,更關乎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可持續性。河北省文化產業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迫切需要加強文化產業人才培養。
產業結構性失衡與創新動能不足
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要求,而河北省文化產業呈現顯著的“傳統業態主導、新興業態滯后”特征。相較于國內文化產業發達地區,河北省文化產業在數字內容、沉浸式體驗等新興領域發展水平有待提升。這種結構性失衡源于創新要素配置的錯位:傳統文化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普遍存在技術投入不足、業態更新遲緩等問題,產品創新長期徘徊于低附加值領域。這種發展模式印證了諾斯關于制度變遷中文化慣性的理論判斷,顯示出傳統產業路徑依賴對創新基因的抑制作用。
人才供需的結構性偏差
產業開級需求與人才供給質量之間存在顯著鴻溝。教育系統輸出的人才規格與文化產業前沿領域的能力要求呈現系統性偏差,突出表現為復合型、創新型人才供給不足。這種矛盾的產生具有多重誘因:學科專業設置滯后于產業技術變革,新興交叉學科建設尚未形成規模效應;產學研協同機制存在實踐環節薄弱、成果轉化率低等現實問題;高層次人才集聚效應不足,難以滿足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道金斯的文化基因“適應性變異”理論可以解釋這一現象,即當教育系統未能及時響應產業生態演化時,人才培養的適應性調整必然滯后于市場需求。
文化基因傳承的弱化風險
文化基因是人類社會文化系統中的核心“因子”,“先于其他原因并構成其他一切原因的前提和基礎”,是“決定一切文化現象的最本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基因”問題,將其上升到新的境界和新的高度。燕趙文化基因的現代轉化面臨挑戰,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開發仍處于初級階段,文化符號提取能力薄弱、敘事體系創新滯后等問題仍然存在。這種傳承危機不僅體現在物質載體層面,更表現為文化記憶傳播方式與當代受眾審美需求的脫節。地方戲曲、傳統工藝等文化形式在年輕群體中的影響力持續弱化,暴露出文化基因代際傳遞機制的失效。根據布爾迪厄的文化再生產理論,當教育機構與產業主體無法構建有效的意義傳遞機制時,文化基因的活態傳承必然受阻,進而動搖產業發展的文化根基。
教育家精神賦能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內在邏輯
教育家精神作為文化基因傳承與創新的核心動力,其涵蓋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度、仁愛之心與弘道追求六大要素共同構成賦能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張力網絡。這一網絡既包含對文化根脈的堅守,又強調對創新規律的順應,在動態平衡中推動人才培育范式的轉型升級。
教育家精神的六元張力結構
教育家精神的六大內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過三組張力關系形成結構性耦合,共同作用于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1.價值堅守與創新突破的張力
理想信念與道德情操構成教育家精神的“價值基石”,指向文化基因傳承的守正根基。在文化產業功利化傾向加劇的背景下,教育家需以“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格局,引導人才增強文化主體意識。而育人智慧與躬耕態度則構成“創新引擎”,要求教育家突破學科壁壘,推動AR/VR技術與非遺工藝的融合創新。這種守正與創新的辯證關系,正如伽達默爾闡釋的“傳統與理解的循環”:只有深入傳統基因內核,才能實現創造性轉化。
2.個體成長與生態共建的張力
仁愛之心強調“因材施教”的個體關懷,在文化產業人才培養中體現為尊重學生認知風格差異。例如,針對數字原住民群體,可建立“文化基因圖譜”個性化學習系統,通過算法匹配最適配的傳統技藝研習路徑。而弘道追求則超越個體層面,要求教育家構建“教育一產業一社會”協同生態。保定老調傳承基地的實踐表明,當教育家聯動劇團、高校與文旅企業時,傳統戲曲人才的培養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3.基因解碼與序列重構的張力
教育家作為文化基因的“解碼者”,需具備提取文化原型符號的能力。邯鄲成語典故的現代轉譯工程顯示,將“胡服騎射”精神解構為“變革勇氣”“技術融合”等元符號,可顯著提升文創人才的敘事設計能力。作為“序列編輯者”,教育家需通過課程重組實現基因表達優化,大學應培養既懂傳統工藝又掌握數字建模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教育家角色的三重進階路徑
1.文化基因解碼者:從知識傳授到意義闡釋
突破傳統“技藝傳授”模式,教育家需運用符號學與闡釋學工具,激活文化基因的當代價值。這一角色要求教育者超越表層的知識傳遞,深入挖掘文化符號背后的意義系統。例如,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教育家通過構建“空間敘事數據庫”,將物質形態的文化遺存與精神內核進行關聯編碼,使學習者能夠從多維視角理解文化基因的深層結構,通過意義闡釋將隱性基因轉化為顯性能力,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奠定認知基礎。
2.基因序列編輯者:教學設計中的重組創新
在基因表達層面,教育家需構建“傳統基因一現代技術一市場需求”的三維課程矩陣。這一角色強調對文化基因的創造性轉化,通過教學設計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在具體實踐中,教育家將傳統技藝解構為基礎能力模塊,并與現代技術、市場運營等課程交叉嵌套,形成適應文化產業需求的新型課程體系,在保持文化基因內核穩定的前提下,實現外部表達形式的創新突破,從而培養出既懂傳統又擅創新的復合型人才。
3.文化生態建構者:多元主體的協同進化
教育家精神最終指向生態系統的整體建構。這一角色要求教育家突破個體培養的局限,搭建“傳承人一教育者一產業界”協同創新的生態系統。通過組建跨領域團隊、設立文化基因重組工作坊等形式,教育家可以促成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的深度融合,推動文化產品的迭代升級。根據1977年哈肯協同學理論的核心觀點,當子系統形成有序參量時,系統將具備超越個體之和的創新能力。教育家的生態建構者角色,正是通過整合多元主體資源,實現文化基因的活態傳承與創新轉化。
文化基因理論背景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動態模型
自1976年道金斯提出文化基因理論(Memetics)以來,這一理論已成為解釋文化傳承與演化的重要分析框架。該理論將文化信息單元類比為生物基因,認為其通過復制、變異與選擇實現代際傳遞。基于此,本研究構建了“精神驅動一基因編輯一能力生成”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動態模型,試圖揭示教育家精神作用于文化基因轉化的深層機制,如圖1所示。
文化基因的本土化闡釋
1.內核層:精神價值觀的歷時性沉淀
文化基因的內核是群體在歷史演進中形成的深層精神密碼,對于民族或區域發展的作用處于社會系統的最深層次。河北“慷慨悲歌”的地域性格,實為燕趙文化基因的核心表達:既包含“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氣節,又蘊含“胡服騎射”的變革智慧。這種精神價值觀具有三重特性,一是超穩定性,通過儀式、典籍等制度化載體實現代際傳遞;二是可編碼性,能夠被解構為“忠義”“革新”“協作”等元符號;三是動態適應性,在與社會結構的互動中不斷調適意義邊界。教育家對文化基因的激活,本質上是對這種精神密碼的當代轉譯。
2.表達層:符號系統的共時性建構
表達層是內核精神的外顯形態,表現為物質符號、行為模式與制度規范的集合。正定隆興寺摩尼殿斗拱的結構美學,正是通過“材分制”“側腳生起”等技術法則,將佛教包容精神轉化為可感知的空間語言。這種轉化遵循“意義賦形”邏輯。首先,通過符號抽象提取文化原型;其次,經由技術編碼形成標準化操作體系;最后,通過場景嵌入實現價值傳遞。表達層的可塑性為教育家提供了基因編輯的操作界面,使得文化基因既能保持內核穩定性,又能適應現代審美與技術語境。
“精神驅動一基因編輯一能力生成”的人才培養動態模型
1.輸入端:精神驅動的基因篩選
教育家以理想信念與道德情操為價值羅盤,完成文化基因的批判性選擇,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篩選文化基因。這一過程包含雙重過濾。一是價值過濾,依據文化基因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度,剔除功利化、封建性等異質元素。例如,對“長城精神”的提取,需剝離歷史上的戰爭敘事,強化“眾志成城”“開放包容”的當代詮釋。二是需求過濾,結合文化產業轉型趨勢,篩選具有創新潛力的基因片段。例如,將“大運河文化”解構為“流動共生”“技術創新”等能力單元,使其適配數字文旅人才培養需求。教育家通過符號權力重構文化基因的意義網絡,為后續編輯提供優質“遺傳物質”。
2.加工端:基因編輯的創造性轉化
在育人智慧與躬耕態度的驅動下,教育家對篩選后的文化基因進行跨領域重組,其核心操作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解構一重構”,將文化基因拆解為最小意義單元。例如,將剪紙技藝分解為“陰陽構圖”“敘事節奏”“材料感知”等基礎模塊,使其脫離具體工藝形態,轉化為普適性設計思維。二是“嫁接一變異”,通過學科交叉引發基因突變。將傳統的“模數化”思維與參數化設計相結合,衍生出建筑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新方法論。三是表達優化,運用現代媒介技術重塑基因呈現方式。借助元宇宙技術,推動現有文化內容向沉浸式內容移植轉化。教育家作為“文化修補匠”,利用既有文化基因碎片,重組出適應新時代的意義結構,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3.輸出端:能力生成的系統涌現
經過編輯的文化基因,通過教育生態系統的作用,催生三類核心能力。一是文化闡釋力,即解碼符號系統深層意義的能力。二是符號創新力,即打破基因表達定式的能力。三是技術整合力,即融合傳統基因與現代科技的轉化能力。三種能力并非簡單疊加,而是通過“文化一技術一市場”的交互作用產生協同效應。當教育系統保持認知開放時,人才培養將超越預期目標,產生意料之外的創新可能。教育家凝練文化基因,為文化產業人才賦能,推動文化產業人才的社會實踐和市場輸出。
基于動態模型的河北省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路徑
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支撐,而教育家精神賦能為破解人才培養難題提供了關鍵思路。基于“精神驅動一基因編輯一能力生成”的動態模型,以下將從輸入端、加工端和輸出端三個層面提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具體實踐路徑。
輸入端:文化基因解碼與課程體系重構
1.文化基因圖譜的系統化建設
教育家應建立“器物一技藝一民俗”三維文化基因數據庫,將散落的地方性知識轉化為可編碼的教育資源。這一圖譜建設需遵循“分層提取一分類編碼一動態更新”原則。首先,依據文化基因的內核層與表達層特征,提取具有教育轉化潛力的基因片段;其次,采用符號學方法對基因進行標準化編碼,使其適配現代教育技術;最后,建立基因庫動態更新機制,確保文化基因的活態傳承。
2.任務導向的課程模塊設計
基于文化基因圖譜,教育家需重構“理論一實踐一創新”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理論模塊聚焦文化基因的語義闡釋,幫助學生理解符號背后的精神密碼;實踐模塊強調基因表達的技術轉化,通過項目制教學實現傳統技藝的現代應用;創新模塊則鼓勵基因重組實驗,培養學生的跨界整合能力。這種課程設計突破學科邊界,使文化基因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
加工端:基因重組與產教協同機制
1.雙軌制師資配置模式
教育家應整合“基因持有者”與“基因應用者”兩大師資力量。非遺傳承人作為文化基因的活態載體,負責傳授傳統語義與技藝精髓;企業導師則從產業視角指導基因重組,確保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接軌。這種雙軌制配置不僅實現了文化基因的完整傳遞,還促進了傳統與現代的深度融合。
2.文化基因編輯的實驗場域
教育家需創設“文化基因編輯實驗室”,為基因重組提供開放創新平臺。實驗室應配備傳統工藝工具與現代數字技術,支持學生開展跨領域實驗。例如,將傳統營造技藝與參數化設計相結合,探索建筑遺產保護新路徑。這種實驗場域既是文化基因的變異空間,也是創新能力的孵化器。
輸出端:能力驗證與生態反哺機制
1.三維能力評價體系
教育家應從文化闡釋力、符號創新力與技術整合力三個維度構建綜合評價體系。文化闡釋力評價關注學生對基因語義的解讀深度,符號創新力評價側重基因重組的原創性與適應性,技術整合力評價則強調跨領域解決方案的可行性。
2.動態生態閉環的構建
教育家需建立“教育一產業一社會”協同的生態閉環,將人才培養成果反哺文化基因庫。通過校企合作項目,將市場驗證的創新成果納入基因序列,豐富文化基因的表達形態。同時,建立社會反饋機制,收集公眾對文化產品的評價,持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這種生態閉環能夠確保文化基因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
在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教育家精神賦能為人才培養開辟了新路徑。教育家通過“精神驅動一基因編輯一能力生成”的動態模型,構建起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完整鏈條。這一過程不僅實現了教育家精神的具象表達,還推動了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從“知識傳遞”向“基因活化”轉型,為河北文化強省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未來,應進一步強化教育家精神的引領作用,優化人才培養機制,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助力文化產業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
2024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數智時代河北文化產業生態鏈協同進化與人才適配策略研究”(202402239);2024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研究課題“數智驅動下河北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生態耦合與人才需求探測”(JRSHZ-2024-02348)。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