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高空拋物侵權責任規則的體系化適用

2025-08-28 00:00:00陳龍業
現代法學 2025年4期
關鍵詞:侵權人高空物業

中圖分類號:DF526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25.04.07

目次

一、問題的提出

二、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補充責任與直接責任的二元存在

三、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補償責任的例外定位與限縮適用

四、補充責任與補償責任的銜接適用及相應追償權行使的順位

五、結語

一、問題的提出

在實踐中,建筑物中拋擲物、墜落物致人損害的情形時有發生,“頭頂上的安全”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①在原《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的起草過程中,就將高空拋物侵權責任②作為一個重點問題進行攻關,其中對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是否承擔責任及該責任的屬性問題爭議較大。主張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予以補償的意見認為,如果不對此加以規定,受害人就無法得到有效救濟。反對者認為,這是對所謂的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不公平,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一個“連坐”的規則。③經過折中考量,原《侵權責任法》第87條確立了在具體侵權人難以確定時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擔補償責任的一般規則,該規定對于統一法律適用、填平受害人的損害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仍然存在涉及面過廣、不利于有效打擊高空拋物行為等問題。為切實維護人民群眾“頭頂上的安全”,最高人民法院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于2019年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墜物案件的意見》(以下簡稱《高空拋物意見》),明確了“依法確定物業服務企業的責任”等內容,為預防和懲治高空拋物、墜物行為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立法上進一步完善高空拋物侵權責任提供了有益參考。在此基礎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1254條對高空拋物侵權責任規則作了系統完善。④《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lt;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gt;侵權責任編的解釋(一)》(以下簡稱《侵權責任編解釋(一)》)針對實務中普遍存在的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與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之間如何劃分責任、如何確定訴訟主體資格,以及由此延伸出的追償權行使問題作了細化規定。

從條文數量來看,有關高空拋物侵權責任的法律規定并不多,但其不僅存在不同侵權責任形態之間次序定位與系統適用的問題,也存在與《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其他規定的銜接適用問題。對此,有關法律適用的基本邏輯應當遵循體系化適用的基本方法。基于侵權責任形態的不同,相關侵權責任的主體類型也有所不同,其責任承擔的定性、次序關系及追償權行使的順位等問題,都需要在理論層面作進一步研究。例如,在主體類型方面,一個需要厘清的基礎性問題是,《民法典》第1254條第1款中分別使用了“侵權人”和“具體侵權人”的表述,實務中很容易忽視二者概念內涵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問題,而該問題對于有關責任的承擔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學界對此有不同認識,有的認為上述表述針對的都是直接侵權人,有的則認為此二者的外延并不相同。③基于法律語言本身的嚴謹性,從文義表述來看,“具體侵權人”應當屬于直接侵權人,即實施拋物行為或者對墜物具有管理維護義務的人;而相較于“具體侵權人”,“侵權人”無疑是一個大概念,包括符合侵權責任構成要件而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人,這并不因其承擔的是直接責任還是補充責任而有所不同,進而也就能夠在責任自負的前提下,為厘清“具體侵權人”和“未采取必要安全保障措施的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之間的責任關系奠定基礎。從責任形態上講,對于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承擔的責任,《民法典》第1254條第2款采用了“依法承擔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的表述,這很容易被誤解為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承擔的僅是補充責任。其實,按照體系解釋,該責任形態不僅包括《民法典》第1198條第2款規定的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補充責任,還包括該條第1款規定的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直接責任。至于此直接責任與補充責任之間是涇渭分明的擇一關系還是疊加關系,相關研究基本上是碎片化的,甚至還會將該責任形態的界定與作為歸責原則的過錯責任相混淆。至于補償責任,《民法典》第1254條第1款后段規定“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這一規則在原《侵權責任法》中就存在,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對被侵權人進行補償,這有利于合理分散損失,及時救濟受害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①然而,理論上對于補償責任與補充責任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對其背后所隱含的追償權行使的順位問題鮮有深入研究。對于這些問題,需要從更深層次探討人民群眾的“安全”與“安居”之間如何衡平,以及糾紛的一次性解決如何在高空拋物案件中具體實現。對于高空拋物致害責任的多重價值導向,有學者指出,不確定加害人責任所蘊含的分散損失、救濟受害人、發現證據、兼及特定公共政策需求的價值目標,在高空拋物致害責任規則的設定中得到充分貫徹,并為其提供了重要的正當性基礎。②鑒于此,在法典化的背景下,特別是在《侵權責任編解釋(一)》施行后,有必要更加準確地運用體系化適用的方法詮釋《民法典》第1254條和《侵權責任編解釋(一)》第24、25條的規定精神,讓高空拋物侵權責任規則所承載的多元價值目標得以落實,通過法治方式有效祛除“懸在城市上空的痛”。

二、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補充責任與直接責任的二元存在

物業服務企業對維護寫字樓、住宅區等各類建筑物的正常秩序,在履職范圍內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以及預防和規制高空拋物、墜物行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物業管理條例》第46條明確規定了物業公司有協助進行安全防范的義務,《高空拋物意見》第12條明確了物業服務企業在未盡到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的情況下,依法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為了在法律層面更好地明確責任主體,加強對受害人的救濟,引導物業服務企業更加注重采取安全保障措施、提高自身服務水平,從而更好的預防高空拋物事件的發生,《民法典》最終明確規定了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的責任,《侵權責任編解釋(一)》結合審判實務對此作了進一步細化規定。

依據《民法典》第1254條第2款的規定,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前提是其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即未履行相應的安全保障義務。有觀點認為,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于此承擔的法律責任是侵權責任,而不是違反合同的違約責任。也就是說,此等責任是由法律直接加以規定,不依賴于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①筆者認為,這一觀點較有道理,物業服務企業對高空拋物行為的安全保障義務系基于法律的明確規定,此義務的負擔不以合同是否約定為前提,亦不得約定排除。易言之,無論物業服務合同是否約定,均不能免除物業服務企業對此所要依法承擔的責任。從實務角度看,為推動物業服務企業全面、妥善履行安全保障義務,有必要對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的安全保障義務的規范基礎適當從寬認定。因此,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物業服務合同約定、法律法規規定及相關行業規范所確定的維修、養護、管理和維護義務,違反相關義務的行為與造成建筑物及其擱置物、懸掛物脫落、墜落并最終致使他人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②當然,這種安全保障義務應當結合小區情況、物業服務水平等進行個案認定,不宜“一刀切”,也應避免基于司法政策考量而不合理地擴張和泛化。例如,在《民法典》施行后,實務中處理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高空拋物案件時,對能否將物業服務企業沒有安裝相關監控設備的事實作為認定其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依據存在爭議。因此,如果一律根據是否安裝監控設備來判斷物業服務企業是否盡到安全保障義務,“不僅對物業服務企業過于苛責,也是社會治理能力落后的體現,并將導致治理成本過高”③。

結合《民法典》第1254條第2款與《侵權責任編解釋(一)》第24、25條的規定,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承擔的侵權責任,應當包括兩種形態。

其一,作為直接侵權人依照其過錯大小承擔相應的責任。該責任在實踐中一般體現為按份責任,歸責原則上應當適用《民法典》第1198條第1款和第1253條的規定,符合后者情形的,應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實踐中也有判令物業服務企業作為直接侵權人承擔相應侵權責任的案例。例如,在“姜某訴鳳某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劉某瓊等物件損害責任糾紛案”中,因墜落致害物的冰柱系自然原因所致,法院依法排除了對此墜落物沒有管理維護義務的相關業主的責任,同時根據墜落物形成的天氣原因、物業費的交費數額、履行管理職責的客觀情況及未設明顯警示標志的過錯程度,判定物業公司承擔部分賠償責任。④《侵權責任編解釋(一)》的征求意見稿第19條曾規定:“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造成他人損害,沒有具體侵權人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條第一款、第一千二百五十三條的規定認定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雖然該內容最終被刪除,但相應的規定精神可供相關實務參考,亦有理論研究價值。一方面,此規定蘊含了《民法典》第1253條與第1198條第1款、第1254條的體系適用價值,即在《民法典》第1254條將高空拋物侵權中的物業服務企業責任通過“依法”而引致第1198條第1款適用時,在涉及有關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的情形時,又要適用《民法典》第1253條這一對此情形的特別規定。由此,在法學方法論上,其意義就不再局限于高空拋物侵權責任的范疇,會自然延伸至安全保障義務相關規范的適用。這既能體現物業服務企業安全保障義務范圍的廣度,如安保巡邏、安全檢查、提示說明等方面的注意義務及對相應不動產的維護、維修等義務,又能體現安全保障義務規范對于不動產及其擱置物、懸掛物致人損害情形下有關法律適用規則上的一般規定與特別規定之間的關系,進而可以澄清諸如高空拋物或墜物情形下實踐中似乎不存在物業服務企業適用《民法典》第1198條第1款承擔直接責任而只能適用第1253條規定等誤解。另一方面,此規定的指引意義不僅限于無具體侵權人的情形,在侵權行為復雜多樣的現實場景中,這對于安全保障義務人過錯較大時如何確定其責任形態,以及與《民法典》第1198條第2款的銜接適用具有積極意義,此亦與當前學界對安全保障義務人與具體侵權人之間承擔責任不限于補充責任的反思①具有內在一致性。《侵權責任編解釋(一)》第25條第1款規定未采取必要安全保障措施的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責任,雖然從體系銜接上結合該條第2款及第24條的規定來看,其具有補充責任的意義,但從文義表述上看,其又蘊含著以過錯為基礎單獨承擔部分責任的元素,即主要針對物業服務企業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且該行為對損害發生有原因力的情形,歸責原則適用了過錯責任,這在體系上與《民法典》第1198 條第1款的規定保持了內在一致性。應該說,《侵權責任編解釋(一)》采用“與其過錯相應的責任”的表述,也為有關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作為直接侵權人適用按份責任保持了解釋論上的開放性。

其二,存在高空拋物、墜物行為的具體侵權人,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的情形。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的情形,既包括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也包括具體侵權人逃逸或不具有賠償能力。這里的“補充”有兩層含義:一是物業服務企業的責任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具體侵權人的直接賠償責任,其是對直接責任的補充;二是在賠償范圍上,補充責任是補充性的,具體侵權人賠償不足,在該不足部分中,再依照相應責任確定物業服務企業的賠償責任,相應責任的范圍和補充的范圍均不能超出該不足部分。②《侵權責任編解釋(一)》對此作出進一步細化:第一,明確了安全保障義務人與具體侵權人可以作為共同被告,當然,此并非必要共同訴訟當事人。從法理上講,補充責任的順序性在訴訟階段不發揮本質作用,補充責任的承擔條件原則上在執行階段才會得以成就,債權人完全可以同時起訴直接責任人和補充責任人③,補充責任人的共同被告地位不會改變其責任承擔順序。④另外,《侵權責任編解釋(一)》第 25條規定了“經公安等機關調查,在民事案件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仍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即訴訟中無須等待查明具體侵權人就可徑行判決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這既可以包括上述作為共同被告的情形,也可以包括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而單獨起訴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的情形,不能因訴訟主體的難以確定或者文書中不好表述具體侵權人,就影響對受害人的及時救濟。在涉補充責任案件中,如果原告同時起訴直接責任人和補充責任人,法院自應合并審理并作出合一確定判決。如果原告僅起訴直接責任人,其可在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法院追加補充責任人作為共同被告;原告未主動申請追加時,法院應對原告釋明可以追加補充責任人;原告堅持不追加,則法院應尊重原告的程序選擇權。如果原告僅起訴補充責任人,其亦可在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法院追加直接責任人作為共同被告;原告未主動申請追加時,法院亦應對原告釋明可以追加直接責任人;原告堅持不追加,人民法院可依職權追加直接責任人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以實現糾紛解決之實效。①第二,須在判決主文中明確,未采取必要安全保障措施的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在人民法院就具體侵權人的財產依法強制執行后仍不能履行的范圍內,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補充責任。該補充責任的范圍應當根據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的過錯大小來予以確定,以便明確相應的執行依據,為補充責任的審執有機銜接奠定基礎。從文字含義來看,“補充”至少意味著不能是主要的,甚至比一般意義上的“次要”還要“次要”,這就意味著補充責任在責任范圍上一般限于同等責任及以下,“如果由補充責任人來承擔主要責任,就難謂之‘補充'責任”②。

此外,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在證據法上還可能承擔相應的責任后果。從證據法角度來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lt;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gt;的解釋》第112條規定,物業服務企業隱匿、銷毀、篡改或者拒不向人民法院提供相應證據,導致案件事實難以認定的,應當承擔相應的不利后果。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物業服務企業承擔相應的不利后果,必須是其作為案件當事人,存在隱匿、銷毀、篡改或者拒不向人民法院提供相應證據的情形,至于是否存在這一情形,應當貫徹“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般規則。同時,還必須因上述情形的存在導致案件事實不能認定。如果存在上述情形,但案件事實能夠認定,則物業服務企業也不必承擔相應的不利后果。例如,在“緱某祥與廊坊市博某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健康權糾紛案”中,事發當日的視頻資料是證實案件事實的直接證據。在庭審中,原告申請調取事發當日的監控視頻,但被告以事發當日的視頻資料被覆蓋為由不予提供。法院依據民事訴訟證據規則,結合原告提供的其他證據,依法認定原告主張的侵權事實成立。③

三、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補償責任的例外定位與限縮適用

在強化有關部門查找職責和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責任的大背景下,受害人的救濟雖能得到較好地實現,但仍然不能忽視在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等情形中公平救濟受害人的必要。對此,《民法典》第1254 條雖然沿用了原《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內容,但從體系上講,此二者存在重大區別,《民法典》僅是將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時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擔補償責任作為例外規則,在文義表述上完全改變了原《侵權責任法》將此作為一般規則的做法。從賠償責任承擔的體系上講,這也很好地實現了與《民法典》第1254條第1款和第2款的銜接。

(一)補償責任的構成

高空拋物侵權責任中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補償責任不是共同侵權責任,其只是讓沒有實施致害行為而僅具有嫌疑的人基于公平原則承擔補償責任。這種補償責任的承擔不具有道德上的可責難性,僅是基于救濟無辜受害人而需要公平分擔損失的需要,故其更多地是基于道義、公平的理念,不應被理解為是賠償責任,更不能理解為是可以被歸責的過錯責任。有觀點認為,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而言,從在建筑物中拋擲物品的可能性角度看,其大致具有同等概率,從而確定所有可能拋擲該物的人承擔責任。因此,拋擲物致害責任的基礎不是推定過錯,而是將實施行為的可能性推定為確定性①,這種責任不是連帶責任,而是由每一個有可能造成損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擔補償的按份責任。而且,與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補充責任的條件不同,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擔補償責任是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為前提條件,如果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無論其是否有賠償能力,這時均應判決由具體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不能要求其他業主承擔補償責任。例如,在“何某某訴陳某某、李某某等128戶不明拋擲物損害責任糾紛案”中,出生僅44天的何某某被其祖母懷抱在小區樓下曬太陽時,頭部被高空拋擲的水泥塊砸成重傷,經公安機關調查后仍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原告何某某請求判令128名被告共同支付原告醫療費、護理費等各項損失46萬余元。最終,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陳某某等73人分別補償何某某經濟損失4079.94元,被告胡某某等5人分別補償何某某經濟損失8159.88元,被告蔡某某等2人分別補償何某某經濟損失12239.82元。②

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擔責任應當滿足以下要件:首先,造成損害的物品是從“建筑物”而非“構筑物或其他設施”中拋擲或墜落。這是因為,建筑物(如住宅樓、辦公樓)往往層數較多且存在多個所有人或者使用人,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如果是從構筑物或其他設施中拋擲或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因該構筑物或其他設施的所有人、管理人多為單個的民事主體③,受害人完全可以根據《民法典》第1253條主張侵權損害賠償,不存在“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的問題。其次,責任主體是“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而非建筑物的“所有人”。再次,通常認為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擔的是公平責任④,此雖與過錯問題無涉,但仍要證明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只是在高空拋物的情形中,規則推定數個可能造成損害的拋(墜)物行為是損害發生的原因,且其中之一必有因果關系。③當然,建筑物使用人通過舉證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就可以阻斷自己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免除補償責任的承擔。例如,在“張某訴王某等不明拋擲物、墜落物損害責任糾紛案”中,就本案被告所舉證據能否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人民法院認為,除可以得到其他被告認可的事發時房屋空置的303、304、403、404四戶業主,可以確認事發時將房屋出租給租戶使用的202、302兩戶業主,以及原告起訴的平臺租戶向某某為走親戚,平臺僅有費某某一戶的事實外,其他被告當庭提供的證據均不能排除其本人或同住家庭成員系侵權人的可能性。③最后,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且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不能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民法典》第1254條第1款通過增加“經調查”的表述,意在表明發生高空拋物、墜物后,公安等機關有依法及時調查的職責,這與第4款規定相呼應,而且通過舉證責任倒置,以更好地保護被侵權人的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在《民法典》第1253條對墜落物致人損害的責任承擔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在實體法上應直接適用這一規定,從而避免《民法典》第1254條有關“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擔補償責任”規則的不當“外溢”。一方面,這將緩解《民法典》第1254 條不當擴大責任承擔主體的問題,并在體系上與第1254條第1款規定的“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保持一致。特別是對于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判決其不承擔補償責任。另一方面,《民法典》第 1253條規定的侵權人(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直接賠付的規則,更有利于對被侵權人進行救濟。在此場景中,當還存在其他責任人,如建筑物存在設計缺陷或者建筑質量不合格等情況,則允許該建筑物的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賠償后依法行使追償權。①概言之,建筑物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人民法院應當適用《民法典》第1253條的規定,依法判決其承擔侵權責任;有其他責任人的,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賠償后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

(二)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范圍的限縮

侵權法將正當地轉嫁損害規范化表達為自己行為責任,其作為一種抽象的理念,意在強調任何人僅對有過錯的肇事行為負責,不能隨意轉嫁風險。②在高空拋物侵權責任領域,合理限縮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范圍,是從程序法層面銜接其補償責任作為例外規則的不可或缺的內容,也是有效避免“補償規則\"打擊面過寬的有力舉措。對于這一內容的把握,有必要堅持利益平衡保護理念,既要依法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又要注重維護建筑物使用人特別是建筑物內居民的合法權益,盡量查明具體侵權人,盡量限縮“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范圍,實現救濟損害與保障安居的有機統一,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通常而言,對于“可能加害”的建筑物區分所有單元范圍內的侵權人的確定問題,要綜合運用民事訴訟證據規則,依靠科技手段、偵查措施、鑒定評估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等方法來進行。此處“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范圍”,應是基于科學方法確定的合理范圍,不可任意擴大。例如,在一樓的住戶顯然不能屬于高空拋物可能加害人的范圍。同時,依據《高空拋物意見》第10條的規定,人民法院要加大依職權調查取證的力度,積極主動向物業服務企業、周邊群眾、技術專家等詢問查證,加強與公安部門、基層組織等溝通協調,充分運用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最大限度查找具體侵權人并依法判決其承擔侵權責任。在“趙某訴蘇州市靈某村經濟合作社等物件脫落、墜落損害責任糾紛案”中,通過公安機關實地排查和法院主動勘察、走訪,認定了致害墜落物的權屬并適用過錯推定來確定責任主體,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③在實踐中,如果通過鑒定損害發生的實際情況,可以確定墜落物來源高度超過一定樓層,則該樓層以下建筑物區分使用人也可以免除責任。如果不能確定為墜落物,則應當由可能拋擲物品的窗戶所在建筑物區分使用人承擔責任,這主要是因為拋擲物的來源范圍通常比墜落物的要大。如果有證據證明拋擲物來自特定樓層或者區域,即可以確定一定范圍內的“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則應該盡量縮小責任人的范圍。④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民法典》第1254條第1款的規定,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被侵權人證明自己是被建筑物上的拋擲物、墜落物傷害,而由建筑物使用人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建筑物使用人不能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要對被侵權人受到的損害進行補償。確立舉證責任倒置制度,是為了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合理救濟受害人,實現實質意義上的公平。當然,舉證責任的倒置,確實會加重建筑物使用人的舉證負擔,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這是在補償規則作為例外規則的前提下,立法上分散風險、公平救濟受害人的較優制度設計。通常而言,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要“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應當證明以下事實之一:(1)損害發生時,證明人不在該建筑物之中;(2)損害發生時,證明人所處建筑物的位置無法實施該特定行為;(3)證明人無法完成該行為;(4)證明人實際沒有致損之物。當然,如果經調查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則其他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無須再舉證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①

(三)涉刑民交叉時高空拋物民事案件的審理

如前所述,在高空拋物侵權糾紛中,查清責任人對案件的公平、妥善解決意義重大。特別是對于拋物的情形,由于拋物行為本身發生的突然性及無死角監控的不現實性等原因,所以通常會出現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問題。為此,《民法典》第1254條第3款專門規定了“公安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有學者認為,該款規定屬于不完全規范,其只規定了公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而未規定公安機關未依法及時調查的法律后果。②這一觀點較有道理,但即便如此,這一規定對于促推公安等機關根據自身職責權限及時調查、確定具體侵權人,從而促進相關民事糾紛的實質性解決,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例如,發生在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的“半個梨”高空拋物案中,公安機關在沒有發現目擊者,也沒有監控拍到高空拋物過程的情況下,通過在梨子的咬痕上提取的DNA樣本,最終確定實施拋物行為的侵權人。③此外,公安機關即便不能鎖定實際加害人,在勘察檢驗中獲取的相應證據材料對補償責任的比例性分配亦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可以作為對建筑物使用人更精確地劃分責任額度的計算依據。④但從實務角度來看,這確實也會引起刑民程序銜接的一些問題。例如,在公安機關仍在偵查、尚未查清責任人的情況下,受害人能否先行起訴并請求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擔補償責任,以及案件是否需要中止審理的問題。有觀點認為,從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補償責任的立法初衷看,這一規則就是為了讓受害人得到及時救濟,故而先審理并判決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對受害人的損害進行補償,更為合適。③筆者認為,這一觀點較有道理,也符合當前刑民交叉案件審理的一般原理,即除了刑事犯罪嫌疑人之外還存在其他主體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的,刑事案件的處理不能影響民事案件的審理。但在高空拋物民事案件中,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即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補償責任與具體侵權人的賠償責任之間存在非此即彼的關系,而且該補償責任僅是以查找不到具體侵權人而非具體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為前提條件。進而言之,具體侵權人的確定能夠直接影響民事案件中補償責任的承擔。筆者認為,對此應當充分考慮補償責任本身的道義性和裁量性,盡量慎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53條規定的訴訟中止規則。在具體適用中,可以準用《侵權責任編解釋(一)》第25條第1款有關徑行判決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責任的規則,其重要條件是“經公安等機關調查,在民事案件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仍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至于補償責任數額的確定,則要綜合考慮受害人的危重程度、需要予以救濟的緊迫程度、找到具體侵權人的可能性大小及其賠償能力等因素。當然,實務中存在公安機關的偵查程序會對民事案件的處理產生實質性影響的情況,而且考慮到社會生活中糾紛案件本身的復雜多樣性,也存在適用訴訟中止規則的可能,但結合《民法典》第1254條限制此補償責任適用的立法目的及其第3款有關“依法及時”的規定精神,在公安機關不能及時查找到具體侵權人時,應及時恢復民事案件的審理,從而將《民法典》中救濟受害人、保護安全與維護行動自由、安居樂業之間價值平衡的精神予以充分體現。

四、補充責任與補償責任的銜接適用及相應追償權行使的順位

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的補充責任與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補償責任之間的關系,既是高空拋物侵權責任規則中繞不開的深層次理論問題,又是實務中較為棘手的法律適用問題,其背后蘊含著更為復雜的追償權行使順位的問題,具體包括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追償權和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承擔補充責任后的追償權,以及容易被忽視但在體系上客觀存在的建筑物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賠償后對其他責任人的追償權。

(一)補充責任與補償責任的銜接適用

基于對侵權行為可責難性與受害人救濟必要性的衡平考量,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承擔責任后,被侵權人仍有損害未得到填補的,被侵權人其余部分的損害,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適當補償,這樣有利于兼顧權益救濟和保障公平。然而,對此不能絕對化理解,因為無論是從“補充”還是“補償”的角度,這都是針對各自責任主體之外的具體侵權人或者直接侵權人而言的,而且從訴訟便利、糾紛的一次性解決及具體的訴訟場景出發,受害人亦可以將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與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作為共同被告來主張相應的救濟。對此,《侵權責任編解釋(一)》關于“被侵權人其余部分的損害,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適當補償”的規定似不能簡單理解為順位先后方面的縱向劃分,而也應包括賠償范圍方面的橫向劃分。一方面,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承擔責任后,被侵權人仍有損害未得到填補的,被侵權人其余部分的損害,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適當補償。①另一方面,這并不意味著在民事案件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仍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情形下,必須先由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承擔責任,之后才能向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主張補償責任。因為,在具體的適用場景中,物業服務企業僅承擔其過錯范圍內的補充責任,即使是承擔按份責任的情形,也僅是部分責任,并不影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在滿足《民法典》第1254條第1款所規定的條件下根據案件具體情況承擔補償責任。換言之,《侵權責任編解釋(一)》關于補充責任與補償責任的銜接適用規定恰恰是明確了受害人可以同時起訴可能加害建筑物使用人和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這有利于對受害人的及時救濟和糾紛的一次性解決。只是對于補償責任的范圍,應當在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承擔的補充責任的“份額比例”之外進行確定。此外,相較于補充責任,補償責任的裁量性相對較大,而受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的責任份額影響相對較小,或者說不必以后者為基礎,故而在符合盡快救濟受害人損失的規定精神下,可以先行判決確定補償責任的數額。

(二)補充責任與補償責任背后的追償權及其行使順位問題

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承擔補充責任后的追償權,其規范基礎是《民法典》第1254條第2款和第1198條第2款的規定,屬于典型的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補充責任后的追償權。《侵權責任編解釋(一)》第25條第2款據此明確,具體侵權人確定后,已經承擔責任的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向具體侵權人追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此種情況下追償權的行使要以安全保障義務人已承擔補充責任為前提,而且依據《民法典》第1198條第2款“相應的補充責任”的規定,補充賠償責任的承擔應與其安全保障能力、過錯程度相匹配。不僅是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情形,而且在具體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的情形下,安全保障義務人也要作為責任主體先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此后產生對具體侵權人的追償權,而且此追償權也是在其已承擔責任的范圍內行使。

相較于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承擔補充責任后的追償權,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追償權具有以下顯著特點;第一,適用的前提是相應的具體侵權人難以確定,該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已經給予受害人相應的補償。換言之,如果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就不會產生補償責任,追償權也就喪失了存在的基礎。即使具體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也不能引發上述補償責任,這和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的補充責任有根本不同。第二,追償的對象是“侵權人”。如前所述,依照該款規定的基本文義,這里的“侵權人”包括高空拋物的行為人及高空墜物的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這時他們承擔直接責任,此管理人包括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管理人),也包括應當承擔相應補充責任的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通常理解下,會有不少意見認為此“侵權人”應當就是“具體侵權人”,筆者認為,將“侵權人”作目的性限縮至“具體侵權人”,似既不符合《民法典》的文義,也不符合其限縮“無辜”的可能加害人承擔責任的立法精神。第三,追償權的行使范圍應當在所承擔補償責任的全部范圍之內,即補償了多少就可以追償多少。《民法典》第1254條第1款對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補償責任并無“相應”的限定,但理論和實務中多認為應遵循《民法典》第1186條關于公平分擔損失的規則來確定具體的補償數額。筆者認為,這一見解較有道理,但需要注意此公平分擔損失的規則主要是強調對已有損失如何分配或者分擔的問題,并不能影響對已經發生的損失大小的認定。對于補償數額的確定,確實還涉及與損害救濟的填平原則的銜接適用問題。此外,上述內容僅是針對具體侵權人而言的,對于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則要具體分析。在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已經實際承擔或者被生效裁判確定須向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的情況下,按照自己責任的基本法理,這時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不能再向其主張追償。特別是在《侵權責任編解釋(一)》第25條明確補償責任與補充責任次序的情形下,此二者的責任范圍也不相同,所以也就不存在相應的追償關系。筆者認為,這既符合補充責任并非終局責任的基本法理,也能避免追償權過于復雜的問題,從而有效減輕當事人的訴累、避免訴訟資源的浪費。但在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自身存在過錯且對損害后果具有原因力,并與具體侵權人過錯行為形成多因一果的情形下,在其應當承擔按份責任的范圍內,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擔責任后有權按照相應的比例予以追償,此比例應是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承擔的按份責任比例。

由于審判實踐中涉高空拋物追償的案件并不多,而且具體侵權人往往下落不明或者沒有賠償能力,以至于容易忽視對高空拋物案件中追償權順位問題的研究。此外,從法律規則的科學完備和對有關法律問題作必要理論研究的角度來看,追償權的疊加問題是客觀存在的,由此就會產生追償權行使的沖突問題,這是一個不容回避且值得研究的真問題,特別是在具體侵權人有一定賠償能力但又不足以全額實現相應追償權的情況下將更具有法律意義。然而,理論和實務中對相關問題研究較少。在《侵權責任編解釋(一)》征求意見的過程中,贊同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優先行使追償權的意見雖稍多,但考慮到此問題尚未達成普遍共識,故《侵權責任編解釋(一)》對此未予明確。①筆者認為,從體系化適用的視角,結合相應的價值衡量,可以得出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追償權處于優先順位的結論。

第一,契合立法精神。這符合對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范圍盡量限縮、避免打擊面過廣的基本考量,有利于實現人民群眾“頭頂上的安全”與“安居樂業”之間的平衡保護。這種追償順序可以在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人與補償義務人之間的關系上得到證成,即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建筑物管理人承擔與其過錯相適應的侵權責任,在受害人的損害總額減去該侵權責任份額后,方是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擔補償責任的范圍。②根據《民法典》關于高空拋物的立法意旨,建筑物管理人的責任形式即便無法確定,其責任承擔相較于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而言也處于優先順位③,即建筑物管理人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的順位在先,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擔的補償責任的順位在后。這是因為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擔的本質上不是侵權責任,而是法律為保護被侵權人利益而作的利益平衡。④換言之,補充責任人承擔的是侵權責任,補償責任人承擔的并非嚴格的侵權責任,這也是兩個責任孰為優先的依據。③責任的優先往往也就意味著追償的劣后。采用這一責任順位在解釋論上最大的優勢便是使補償責任規則依照固有內涵,回歸應有的地位與功能,不再是“連坐”“保甲”制度的再生,而是真正成為分配正義理念下平衡各方利益的合適工具。③此外,從立法激勵目的看,如果由人數眾多的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優先承擔補償責任,那么建筑物管理人承擔補充責任的可能性將會是極小的,則其主動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意愿也會降低。③進言之,若不賦予前者優先的追償順位,將會使后者承擔責任的意愿更低,甚至會使物業服務企業在此情形下可以不承擔責任,從而令《民法典》追求的上述價值目標落空。

第二,符合基本法理。自己責任是侵權責任法律規范的基本原則,在符合相應責任構成的前提下,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體現的是對責任主體的可歸責性或者可責難性,這在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或者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的情形下更加明顯。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的直接責任抑或補充責任,都屬于自己責任的范疇,與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補償責任有本質的不同,后者是基于公平原則而產生的道義責任,其本身不具有可歸責性,所以在和其他責任并存時也就不具有終局性,否則會導致真正侵權人不承擔侵權責任,這樣既有違自己責任的原則,又會造成責任承擔上的利益失衡。與之不同,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承擔的直接責任本身就具有終局性,其承擔的補充責任相較于補償責任而言,也具有相對的“終局性”,因為其承擔的畢竟是具有可歸咎性的責任。道義上的補償責任不可無端擴大,而法定的補充責任在本質上就是要承擔清償不能的風險責任。換言之,補充責任的承擔本身就指向了具體侵權人清償不能的情形,蘊含著對清償不能風險進行兜底的原理。由此推之,再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來承擔具體侵權人清償不能的風險,會變相免除補充責任人的責任,對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有失公平。故此,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在承擔了道義層面且又非終局性的補償責任后,其應當享有優先的追償順位。

以上是從實體法層面分析可能遇到的場景,在具體訴訟中,會存在被侵權人起訴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而未起訴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的情形。對此,本著一次性解決糾紛、便于查明案件事實以及維護當事人程序權利的需要,有必要適用民事訴訟法上第三人尤其是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依法追加第三人,同時積極向當事人進行相應的釋明,引導其向著徹底解決糾紛、減輕訴累的角度科學高效維權,避免濫訴。

(三)關于墜物情形下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向其他責任人追償

依據《民法典》第1253條規定,高空墜物致人損害的,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其賠償后,有其他責任人的,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例如,房屋所有人與承攬人簽訂承攬合同,由承攬人為房屋安裝防盜網。由于承攬人的過錯,防盜網沒有安裝牢固,后來墜落將他人砸傷。房屋所有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對被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另外,防盜網的墜落與承攬人的過錯有關,承攬人應當向房屋所有人承擔責任。因此,房屋所有人對被侵權人進行賠償后,有權向承攬人追償。①與前面兩種情況不同的是,這時的直接侵權人是明確的。此種情形下追償權的行使,屬于具體侵權人承擔責任后基于特定法律事實而產生的追償權,權利主體系承擔責任后的侵權人,包括一般意義上的具體侵權人,如某個業主承擔的侵權責任和作為建筑物管理人的物業服務企業承擔的直接責任。

當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所有或者直接管理控制的物品墜落并造成損害,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即是直接侵權人,這時不存在《民法典》第1198條第2款規定的追償權問題,而只能行使《民法典》第1253條規定的追償權。這屬于高空拋物案件中更為細微和特殊的問題,實踐中很少發生,但涉及的法律適用關系可能更加復雜,尤其是涉及幾個追償權之間的關系如何確定的問題。《民法典》第1253條對責任承擔的先后順序規定的非常清晰,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賠償后,有其他責任人的,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立法為了保護受害人的利益,沒有將其他責任人作為直接責任的承擔者,而是規定由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先行承擔責任,此追償權與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承擔補充責任后的追償權之間只能是符合相應法律規定行使條件后的先后關系,即必須是直接侵權人被追償后,存在其他責任人的,該直接侵權人才可向其他責任人追償,否則會徒使法律關系復雜化,也改變了它們各自承擔責任的歸責基礎。當然,這也會涉及直接侵權人沒有清償能力而又有追償對象卻不去追償的問題。筆者認為,這又是一個體系化適用的問題,應當考慮銜接適用《民法典》合同編通則的代位權制度來加以解決。

在此邏輯層面上,一方面要注意這里的墜物的所有人、使用人、管理人屬于《民法典》第1254條第2款引致的第1198條第2款中規定的“第三人”,即直接實施侵權行為的人。嚴格來講,這僅是該“第三人”的一部分,不僅包括實施拋物行為的人,也會與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存在交叉。另一方面,更要注意此追償權的對象是“其他責任人”,即除了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之外,對損失發生應當承擔責任的人,其在外延上沒有明確限定,所以容易和“第三人”產生混淆。筆者認為,對此問題只需要嚴格適用相應條文即可避免。這里的“向其他責任人”追償必須嚴格限定在《民法典》第1253條規定的情形,即必須是“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依據該條文義及其與《民法典》第1254條規定的對比,上述“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并不包括“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這一情形。由此引申出一個問題,即損害是由第三人拋擲業主物品造成時應如何確定責任。一般而言,在建筑物中拋擲物品,無論是拋擲誰的物品或者在誰的家里拋擲,實施拋物行為的人都應當承擔高空拋物的侵權責任,應直接適用《民法典》第1254條第1款的規定,而不能適用第1253條的規定。就更為復雜的情形而言,如拋擲某業主家中物品,即使該物品屬于該業主所有,也不能就此認為這屬于該業主未盡相應維護義務而導致的墜物,這在“拋”或者“墜”的屬性上是非常明確的,故仍應屬于《民法典》第1254條的適用范圍。需要進一步考慮的是,這時建筑物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應如何承擔責任。對此,無論從場所還是物件而言,該建筑物所有人或者使用人都應有一定的注意義務,自然包括對他人的安全保障義務。因此,參照適用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規范來確定責任承擔應當比較合理。

五、結語

本文對高空拋物侵權責任規則體系化適用的探討,作為《民法典》侵權責任編法律適用問題的一個縮影,表明了在《民法典》中不僅合同編、物權編涉及復雜的體系化適用問題,侵權責任編亦不例外,而且由于其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包羅萬象及條文內容高度集約簡化等特點,反而在某些方面、某些領域更為顯著。以物業服務企業為例,《民法典》中明確規定物業服務企業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的條文僅有第1254條第2款,但這僅限定于高空拋物糾紛這一特殊情形,在一般情形中物業服務企業承擔侵權責任是否如此,則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即使理論和實務中在認識論上一般都認為物業服務企業承擔的是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但在方法論上如何科學適用現有法律規范,更加公平地確定相應的責任形態,則需要進一步論理證成。一方面,從文義上看,物業服務企業難以被劃人《民法典》第1198條規定的經營場所、公共場所的經營者、管理者的范疇;另一方面,《民法典》第1254條的規定僅限于高空拋物糾紛的情形,難言對其他一般情形可以直接適用。王利明老師認為,從文義解釋的角度來看,《民法典》第1198條中公共場所的管理者包括了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因為物業服務企業所服務的辦公樓、小區對于業主而言也是有限范圍的“公共場所”。由此,《民法典》第1198條的安全保障義務適用于物業服務企業,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即應承擔侵權責任,這為物業服務企業設定了一般性的安全保障義務及侵權責任規則。①這一見解很有道理,也為體系化解決物業服務企業的侵權責任承擔問題提供了可行路徑。《侵權責任編解釋(一)》第24、25條鮮明地體現了體系化適用的基本邏輯,明確了《民法典》第1254條與1198條第2款之間的適用關系,同時也積極回應了現實需求,對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的責任承擔明確了相關規則,為解決安全保障義務相關法律適用問題提供了解釋論乃至方法論上的有益參考和思路。對于安全保障義務的規范適用問題,尤其是責任形態的確定及相關規范的銜接適用,是一個更具有挑戰性、更富有趣味性、更強調體系化適用的領域,值得進一步研究思索,以助力相關理論的深入研究及相關法律適用規則的科學完善。

Systematic Application of Tort Liability Rules for Throwing Objects from a Building or Other Heights

CHEN Longye (Research Office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Beijing 1OoO84,China)

Abstract:Article 1254 of the Civil Code,aimed at ensuring organic balance between people's“safety overhead”and“peaceful living and working,”clearly emphasizes personal responsibility,minimizes the scope of building users who may cause harm,and clarifies liability rules for building managers such as property service enterprises.Building upon this foundation,the Interpretation(I)of the Tort Liability Section provides detailed provisions regarding tort liability forms of building managers,their qualifications aslitigation subjects,and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compensation responsibilities and potential harmcausing building users. In specific applica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folow a systematic application approach, clarifying that assumption of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has general rule significance,while compensation liability with moral and discretionary atributes should constitute exceptional rules. Beyond supplementary liability,building managers may also bear direct liabilityor several liability based on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1198(1)and Article 1253 of the Civil Code. Incases involving criminal-civil intersection,Article 25 of the Interpretation (I)of the Tort Liability Section must be followed,conducting civil case hearings first according to the temporal criterion of“still diffcult to determine specific tortfeasors before the conclusion of first-instance court debate”to facilitate timely relief for victims.For victims,compensation liability and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exist concurrently rather than sequentially,but regarding exercise of recourse rights against specific tortfeasors,potentially harm-causing building users should have priority. In addition to the recourse rights against potentially liable building users and building managers,there exists the coordinating recourse right stipulated in Article 1253 of the Civil Code.

Key words: throwing objects from a building or other heights;security guarantee obligation; compensation liability;supplementary liability;right of recourse

本文責任編輯:武晉

猜你喜歡
侵權人高空物業
高空墜物人財受損,“風之過”還是人之錯
家庭百事通(2025年8期)2025-08-18 00:00:00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懲罰性賠償的功能性限制適用
江南論壇(2025年7期)2025-08-18 00:00:00
提升接高空球能力訓練方法十一則
校園足球(2025年4期)2025-08-12 00:00:00
零樸的詩(三首)
見義勇為受傷, 依法應獲補償
公民與法治(2025年7期)2025-08-05 00:00:00
童年的秋千
詩歌月刊(2025年7期)2025-07-29 00:00:00
用環境司法守護自然之美
資源導刊(2025年6期)2025-07-27 00:00:00
物業服務
地鐵車輛段及上蓋物業開發一體化探討
工程與建設(2019年2期)2019-09-02 01:34:06
加強細部處理,提升物業品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八区|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国产96在线 |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欧美伦理一区|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第一页在线|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九色视频一区| 色视频久久|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jizz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激情亚洲天堂|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欧美国产在线看|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美女免费黄网站|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色悠久久综合|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青青草91视频| 国产主播喷水|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日韩123欧美字幕| 99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18p| 成年人国产网站|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欧美一级在线看| 国产精品性|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欧美在线网|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朝桐光一区二区| 免费无码网站|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护士|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www.av男人.com| 日韩免费成人|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性网站| 色天堂无毒不卡|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国产免费a级片|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成人亚洲国产|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在线网站18禁|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成人福利在线看|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日本成人一区|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