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的李女士迎來了第一個寶寶,作為高齡初產媽媽,她既期待又忐忑。在孕12周產檢時,醫生告訴她,甲狀腺功能篩查有異常。結合檢查結果,醫生診斷李女士為妊娠期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簡稱亞臨床甲減。李女士聽后一頭霧水,她之前并不了解這一疾病。

甲狀腺是頸部形似蝴蝶的內分泌腺體,雖小卻堪稱人體代謝調節器,其分泌的甲狀腺激素對生長發育、能量代謝等人體機能至關重要,對孕婦和胎兒的健康更是意義非凡。
在孕產期女性中,甲狀腺疾病十分常見。數據顯示,妊娠期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以下簡稱為臨床甲減)的患病率為0.3%~1.0%,亞臨床甲減的患病率則高達4.0%~17.8%。從疾病名稱看,兩種疾病就差了一個“亞”字,它們在指標上的主要區別為:臨床甲減的診斷標準是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高于妊娠期特異性參考范圍上限,且血清游離甲狀腺素(FT4)水平低于妊娠期特異性參考范圍下限,屬于明顯的激素不足;亞臨床甲減則是TSH水平高于妊娠期特異性參考范圍上限,而FT4水平正常,這意味著甲狀腺功能輕度下降,尚未出現明顯的激素缺乏。簡單來說,亞臨床甲減比臨床甲減程度要輕。
需要注意的是,孕期甲狀腺功能受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甲狀腺結合球蛋白等因素的影響,其診斷需采用孕期特異性TSH和T4的參考范圍。若化驗單標注的是非妊娠標準,孕婦可簡單通過TSH是否大于4.0毫國際單位每升,來判斷是否存在亞臨床甲減,但最終仍需醫生確診。
聽到這里,李女士松了口氣,感覺問題似乎并不嚴重,但她沒想到,醫生話鋒一轉。
妊娠期亞臨床甲減患者癥狀雖不明顯,卻可能對母嬰健康造成潛在威脅。對孕婦而言,研究發現,妊娠期亞臨床甲減會增加不良妊娠的發生風險。孕早期的TSH水平越高,流產風險越大;若同時伴有抗甲狀腺微粒體抗體(TPOAb)或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陽性,流產風險會進一步上升。此外,還可能增加胎盤早剝(胎盤提前剝離)、子癇前期(孕期高血壓伴蛋白尿)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對胎兒來說,甲狀腺激素是神經系統發育的關鍵激素,但胎兒的甲狀腺要到孕12周才開始分泌激素,至第20周后,甲狀腺功能才能完全建立,此前需依賴母體供給。研究表明,妊娠期亞臨床甲減可能影響后代的智力和運動發育,而孕早期(尤其孕8周前)的有效治療,能顯著降低流產風險并改善后代智力。如果在孕中晚期才發現亞臨床甲減,此時開始治療對后代認知功能是否有改善作用,目前仍有爭議。
李女士又緊張起來,她說自己的甲狀腺一直很健康,不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導致妊娠期亞臨床甲減的原因中,最常見的是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其中,橋本甲狀腺炎占比最高。這類疾病是免疫系統異常攻擊甲狀腺組織,導致其功能受損。其他原因還包括接受過甲狀腺手術或有碘131治療史。甲狀腺手術可能切除部分腺體,碘131治療的放射性會破壞甲狀腺組織,兩者都會降低甲狀腺的儲備功能。
健康孕婦在孕期會通過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的調節,增加甲狀腺激素分泌,以滿足母體和胎兒的需求。但如果存在以上情況,甲狀腺儲備不足,身體就會通過升高TSH來刺激甲狀腺工作,長期如此,便可能發展為亞臨床甲減。
針對李女士的情況,醫生解釋說,很多女性在孕前沒有達到亞臨床甲減的診斷標準,但身體有這樣的趨勢而不自知。孕期需要母體提供更大的力量孕育生命,身體的負擔加重,薄弱環節便暴露出來。
李女士擔憂地問,她還有生二孩的打算,接下來該怎么干預呢?
醫生給李女士制定了治療方案。首先是及時補充左甲狀腺素(LT4)。妊娠期亞臨床甲減的治療相對簡單,治療核心是根據TSH水平和TPOAb是否陽性,及時足量地補充LT4。補充劑量要根據TSH的升高程度來確定,妊娠全程應將TSH控制在參考范圍下限至2.5毫國際單位每升,并根據控制目標調整劑量。
其次是定期監測與調整。孕20周前是胎兒神經發育的關鍵期,每2~4周應檢測一次甲狀腺功能;TSH水平穩定后,可每4~6周檢測一次。妊娠期診斷的亞臨床甲減患者,產后可考慮停用LT4,但要在產后6周評估TSH水平。檢測時,最好上午8~9時抽血(TSH水平晝夜波動大,此時的結果更接近真實值),無需嚴格空腹,清淡飲食即可。正在服藥的孕婦在檢查當天要正常用藥,以反映真實藥效。
醫生還特別叮囑了補充LT4的注意事項。固定服藥時間,每天早餐前半小時空腹服用。多種食物和藥物可能會影響LT4的吸收,服用LT4時,應與豆制品、牛奶、鈣劑、鐵劑間隔2小時;與高纖維食物、西柚、咖啡間隔4小時;與消膽胺等藥物間隔4~5小時;與降壓藥、維生素間隔1小時。孕期還要注意碘的攝入,適當食用海帶、紫菜、淡菜等富碘海產品,增加碘儲備。
說完治療方案,醫生又談到了一些預防措施。甲狀腺疾病與情緒、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女性從備孕期開始就要規律作息、平衡膳食、保持愉悅心情。此外,孕前進行甲狀腺疾病篩查至關重要,特別是有病史的人群。一旦發現懷孕,無論備孕期的甲狀腺篩查是否有異常,都應在妊娠早期再次進行篩查,以便盡早發現問題。
(本刊實習編輯張浦揚對本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