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怕疼,給我用最貴的機器!”在放療科門診,醫生時常聽到患者說出類似的訴求。放射治療簡稱為放療,是腫瘤治療的三大核心手段之一,約70%的癌癥患者在治療的不同階段需要使用它。然而,與現代放療技術迅猛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眾對其認知仍存在諸多誤區,甚至因此延誤治療或徒增恐懼。這些誤解從何而來?真相究竟如何?
現代放療是高度精準且數字化的局部治療手段,射線只作用在腫瘤所在區域。因此,只有射線照射顱腦部腫瘤(如腦膠質瘤、腦轉移瘤)的情況下,才可能引起患者照射區域內的毛發掉落。而且,這種脫發通常是可逆的,治療結束2~3個月后,頭發會逐漸再生。對胸部、腹部、盆腔或四肢等部位的腫瘤進行放療,根本不會導致脫發。
很多人認為放療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治療方式。這一說法在20多年前不無道理。當時,由于技術限制,射線不會識別癌細胞和正常細胞,常用的高能X射線對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殺傷力是一樣的,所以,難免會對正常細胞產生較大損傷。例如,當時的鼻咽癌放療患者會口干,食管癌放療患者可能繼發放射性肺炎。
現代精準放療技術已今非昔比。在CT等先進影像技術的引導下,結合三維治療計劃系統和智能劑量算法精確分配劑量,放療已經能夠實現“指哪兒打哪兒”;將高劑量射線精準聚焦于腫瘤,同時避開并保護周圍的正常器官,將其受到的照射劑量控制在安全范圍內,患者通常沒有任何感覺即已完成治療。
放療是針對局部腫瘤病灶的治療,而化療則作用于全身。化療對全身細胞進行無差別打擊,但有些地方“壞分子”聚集較多,就需要放療或手術“上陣”,集中力量精準殲滅。比如,患者得了肺癌,肺部有個腫塊,化療藥物通過血液系統輸送到全身來攻擊癌細胞,而放療則對肺部腫塊進行精準打擊,這樣治療效果才會更好。
放化療聯合治療常常能發揮協同增效作用,雖然同步治療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毒副作用,但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身體狀況,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并全程密切監測、及時處理,確保安全、可控。
放療技術確實要依賴設備。比如,開展立體定向放療技術,就要求加速器的機械精度高,要有清晰的圖像引導系統。又比如,對于顱腦部腦干附近的小體積腫瘤,就要采用射波刀治療。但是,并非所有腫瘤患者都需要最尖端的設備。技術的選擇取決于腫瘤的位置、大小、分期等因素。食管癌、婦科腫瘤、四肢部位的腫瘤等,以及早期腫瘤患者,通常不需要追求使用昂貴的機器。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推薦合適的放療技術,如適形放療(CRT)、調強放療(IMRT)、容積調強放療(VMAT)、立體定向放療(SRT)、質子治療、后裝治療等。患者不必盲目追求“名刀”,也并非越貴的機器治療效果越好,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放療利用醫用加速器發射高能射線(如X射線)來消滅癌細胞,屬于無創、無痛治療。放療和手術同屬局部治療手段,但放療的優勢在于能“隔山打?!?,在不損傷皮膚和肌肉的前提下,深入體內精準打擊腫瘤?;颊咧恍枰凑蔗t生的要求,躺在治療床上即可。整個治療過程也不需要麻醉,只有醫用加速器發出無形射線作用于腫瘤。
放療使用的射線主要是高能X射線,其殺死癌細胞的原理就是射線與細胞產生相互作用。高能射線的能量被人體組織吸收后,大部分就被消耗了,還有一小部分射線會穿出人體,消失在加速器機房厚厚的混凝土墻內,不會在人體內停留?;颊唠x開治療機房后,就和射線脫離了,身上不會再帶有任何輻射,也不會影響身邊人的健康。
放療在腫瘤治療中應用廣泛,且應用時機多樣。約70%的腫瘤患者在不同階段可能受益于放療。它不僅是早期腫瘤根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晚期腫瘤綜合治療的關鍵環節。放療常與手術、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方式聯合使用,如術前新輔助放療、術后輔助放療、同步放化療等。即使是針對某些外科手術困難的晚期局部腫瘤,放療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現代精準放療對正常組織損傷小,這讓它在轉移性腫瘤治療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于數量有限、體積較小的轉移病灶,如腦轉移、骨轉移、寡轉移灶等,放療可以實現精準狙擊,逐個清除,幫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很多轉移性腫瘤因此變成可控的慢性病。此外,姑息性放療還能有效緩解晚期腫瘤患者的疼痛、出血、壓迫等癥狀,改善其生活質量。
70%左右的惡性腫瘤患者在治療的不同階段,都需要接受放療,以達到更好的療效。但這并不意味著放療是萬能的,確實有一部分腫瘤或情況不適合放療,如廣泛彌漫的腹腔轉移灶。所以,治療方案的選擇應基于多學科專家團隊的會診討論,結合腫瘤類型、分期、患者身體狀況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