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頸椎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已經呈現低齡化趨勢。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一個隱匿卻在人群中較為常見的健康問題正在悄然出現——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是頸椎病發生的早期信號,也是引發頸椎進一步病變的根源之一。這個看上去很專業的名詞,實則與我們每個普通人的健康息息相關。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長時間低頭工作后,脖子后面又僵又痛,抬頭時甚至能聽到“咔咔”的響聲?在門診,經常有因脖子僵硬、疼痛不適前來就診的患者,他們接受頸椎X線檢查后,影像報告顯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患者看到檢查結果后會疑惑不解,他們都很關心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后還能不能恢復原來的曲度。
我們的頸椎包括7塊椎骨,從上至下依次被稱為C1~C7,這7塊椎骨根據解剖結構可以分為兩部分:上頸段和下頸段。正常頸椎應存在前凸的生理弧度,正常的頸椎曲度是保持頸椎生理功能的重要前提,只有這樣,頸椎才能夠承擔整個頭部的重量,并做出穩定而靈活的各種動作。正常的頸椎生理曲度,對于維持頸椎的生理功能、運動功能,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種種原因,頸椎的曲度由完美的“C”形弧線,變成近似直線,甚至變成反向曲線的時候,就是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生理曲度反弓。此時的頸椎不再擁有承擔頭部重量的能力,不再能夠緩沖壓力,也失去了完成各種轉頭動作的靈活性。
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是現代生活方式帶來的普遍問題。青少年學習壓力大,對電子產品、網絡游戲沒有抵抗力,長時間做“低頭族”,就會使頸椎長時間處于屈曲狀態,導致生理曲度變直;學生們課間在桌子上趴睡,導致頸部過度前屈,會對頸椎造成不良影響;沉重的書包壓得人彎腰駝背,就會增加頸椎的壓力;長期缺乏鍛煉,頸部肌肉力量不足;不正確的睡眠習慣,如長期使用過高的枕頭等,也會使得頸椎過度前屈……這些都會導致頸椎的正常生理曲度發生變化。而年齡的增長、椎間盤的退變,以及外傷等,也是導致頸椎曲度改變的原因。
頸部肌肉、筋膜等軟組織發生改變,容易讓人出現頸肩部僵硬、疼痛癥狀,頸部正常活動受到限制,形成“烏龜頸”體態,影響整個人的精神面貌。部分患者會伴有血壓忽高忽低、頭暈頭痛、心慌、睡眠不佳,以及手指麻木、刺痛不適等癥狀,影響到生活質量。
所以,拿到寫有“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的報告單,雖然不是直接診斷為頸椎病,但這代表頸椎已經處于不健康的狀態中,也是身體在發出警告,提醒你需要馬上調整生活習慣,改變不良姿勢。若再不注意,待到頸椎生理曲度消失,椎間盤張力升高,就有可能導致頸椎纖維環破裂,從而可能誘發嚴重的頸椎病。
那么,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后,還有機會恢復正常嗎?答案是因人而異的。對于單純的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的年輕人來說,若頸部肌肉和關節柔韌性較好,還是有機會通過系統治療恢復頸椎生理曲度的。對于老年患者來說,頸椎已經自然老化,頸部肌肉及關節也逐漸退化,這種情況通常很難恢復正常的生理曲度,但可以通過鍛煉和治療來減緩惡化,避免更嚴重的頸椎病。
1.調整姿勢
良好的體態對于維持正常的頸椎生理曲度是至關重要的。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我們應當盡量保持身體直立,目視前方。例如,看手機時不做“低頭族”,可將手機舉至與眼睛平齊的角度,平視手機屏幕;看電腦時借助電腦支架,或利用閑置書本等將電腦抬高,以保持平視,讓頸椎處于正常的生理姿態。需要長期伏案工作的人,應該適當調整工作與休息的時間,若工作條件允許,可設定鬧鐘,每30分鐘起身適當活動頸椎,加強血液循環,消除局部肌肉疲勞、預防和緩解頸椎不適。
2.科學鍛煉
收下巴練習
方法:坐直或站直,目視前方,輕輕把下巴往后收,就像要擠出自己的雙下巴一樣,感受頸部后側肌肉拉伸。
頻率:保持5秒,重復10次,每天做2~3組。
作用:激活頸部深層肌肉,幫助恢復頸椎的生理曲度。
頸部伸展練習
方法:左手按住右肩,右手抹頭,輕輕向左拉伸頸部。頻率:保持15秒,換一側重復,10次為1組,每天做2~3組。作用:放松緊張的肌肉,緩解肌肉僵硬,改善血液循環。
肩胛后縮練習
方法:坐直,雙手自然下垂,肩膀向后收緊,感覺肩胛骨向中間靠攏。頻率:保持5秒,重復10次為1組,每天做2~3組。作用:改善圓肩駝背,放松肩頸部,緩解頸部不適。
3.選對枕頭
按照每天睡眠8小時計算,我們的頸椎每天約有1/3的時間是在枕頭上度過的,因此,合適的枕頭對預防和治療頸椎病具有重要的意義。選擇枕頭時不能太高或太軟,也不可不枕枕頭。仰臥時,枕頭高度約與自己的拳頭高度一致;側臥時,枕頭高度約與一側肩寬一致,相當于自己一拳半的高度。
為了很好地達到托頸作用,我們使用枕頭時應把頸椎、頸肩結合部都放在枕頭上。仰臥時,頸部枕頭稍高,頭枕部枕頭稍低,躺下后整個頭部保持微微后仰狀態;側臥時,頸肩弧線處稍高,頭側部稍低,使頸椎保持一條直線。這樣一來,頸部在平臥和側臥時都能得到較好的承托,有利于保持其正常的生理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