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對外經貿戰略已由最初的單純“引進來”為主轉變為“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的局面。在這個過程中,“外貿依存度”和外商直接投資問題值得高度重視。
“外貿依存度”虛張聲勢
“對外開放”這一基本國策應該堅持,不應有任何反復。近日,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指出,中國經濟正處在增長的上升期,市場推動發展的力量明顯增強,經濟自主增長的機制開始形成,投資與消費互動的作用逐步顯現。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我們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現在中國對于外資“太多”存在很大的爭論,以至于引起中央高層的關注。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說“對待外資問題,現在經過這么多年的開放,大量的外資進來了,我國的外匯儲備現在已經超過了6000億美金。外資現在的比例占到16%,這個比例已經大到了極限,外資要往下退?!绷硗?,對外貿易方面同樣有人認為我國的“外貿依存度”過高。龍永圖在北京大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上,發表觀點認為,我國需要再發展10年到20年的加工貿易,這可以有助于我國解決整個社會的就業問題,尤其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問題。中國的老百姓已經從中國的對外開放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由于中國的對外貿易多是加工貿易,兩頭都在外面,外資沒有真正進入,因此不能算作嚴格的“外貿依存度”。另外由于中國的規模很大,過分的擔心是不需要的。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有兩個基本承諾,一個是嚴格按照市場規律辦事,這個過程勢必會很痛苦,但一定要做。另一個是承諾開放市場,要改變“出口越多越好”的傳統思維方式。龍永圖指出,現在中國進出口的增加量還遠遠不夠;再者,發展外貿經濟,要按照中國入世承諾的兩條,好好遵守國際規則、市場規則;還有,在全國建立全新的戰略意識,開放市場,在國際整個貿易界里多承擔義務,要提高產業結構,在國際分工中找準自己的位置。龍永圖的核心看法在于認為中國還需堅持發展很長時間的加工業。因為,我們正在向“世界工廠”的角色轉變,發展好了加工工業才能更好的加快對外貿易的發展。
FDI與“世界工廠”的中國
外國直接投資(簡稱FDI)和正在崛起為世界制造中心的中國是備受矚目的話題。在這個過程中,與其它國家相比,比如日本、早期的美國,中國有一些新的特點。第一,FDI在制造業和出口的份額更大。第二,中國有很高的加工貿易比率。最新統計數字顯示,中國制造業出口占全國外貿出口的91.2%,接納外商實際直接投資額約占全部外商投資額的70%。無論對FDI持支持還是反對態度,都需要承認其在中國經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所長江小娟研究員認為,伴隨著FDI大量輸入中國,外資企業在中國經濟中,特別是在制造業中的作用很突出,對中國成為全球的制造業中心貢獻明顯。FDI在國內制造業總資產中僅占10%,但在制造業的增加值外資企業占到26%,繳納的增值稅占到27%,利潤占到30%。外資企業已經是目前中國制造業主要的貢獻者之一。江小娟表示,FDI對促進出口和改變出口結構也有貢獻。上世紀90年代初,只有近20%的出口是外資企業,現在這個比率提高到55%;而且出口的技術水平高于中國出口的平均水平。比如,在電子和機器設備類出口中,外資企業占45%;在高技術產品類中占84%,在個人計算機中占96%。FDI為中國成為制造業中心中有貢獻,同時,外資企業也從中獲益頗豐。
在過去10年中,加工貿易在中國發展迅速。加工貿易一般指通過進口資本品和半成品,在中國裝配,并出口制成品。因此,出口和進口的關系非常緊密。目前我國全部出口中,約有55%屬于加工貿易,外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占有重要份額。對國內企業而言,加工貿易出口只占其出口的36%,而外資企業則占其79%。可以看出,外資企業更喜歡通過加工貿易出口產品。江小娟認為,這大概是因為加工貿易與世界制造網絡關系更密切,而跨國公司擁有全球性的經營網絡。加工貿易需要進口更多的資本品和半成品。對普通貿易而言,只有55%的設備需要進口,而對加工貿易而言,75%的設備是進口的。對中間品進口而言,普通貿易約為28%,加工貿易則近90%。
將FDI引入國內會帶來很多挑戰。人們在擔心利潤外流。目前這尚不嚴重,因為跨國公司將其利潤再投入中國,以擴大生產規模。但是,總有一天,投資會停止,也許是降低投資的增長率,也許是將利潤匯出。這里會有些問題。跨國公司潛在壟斷力量也會是一個問題,目前在制造業這還不嚴重,但在開放服務業,允許跨國公司并購和起訴國內企業時,潛在的壟斷市場的危險就大大增加。另外,對國外的資源過度依賴,比如,資本和技術,會使人們擔心安全,FDI是否會在支柱產業占據很大的份額,這些問題值得我們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