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海龍
摘要: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主導學生的學習過程,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變苦學為樂學,變緊張為輕松,才能使教與學有效結合、有機統一。本文試從教師主導教學的藝術性的發揮方面闡述筆者的理解和體會。
關鍵詞:激發興趣;啟迪思維;融合知能;內化鞏固
課堂上的“教”必須致力于“導”,服務于‘學”。要發揮教師主導教學的藝術性,我們應在導入新課、設置問題、點撥疑難、選編練習等環節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做文章。
一、精妙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是學習成功的秘訣。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筆者先在黑板上寫出“3、30、300”三個數,提出問題:“誰能加上適當的單位名稱并用等號將三個數連起來?”由此引發學生的興趣,“3、30和300怎么能用等號連起來?”學生陷入沉思。通過思考,有的學生提出:“3元=30角=300分”,有的學生說:“3米=30分米=300厘米”。課堂氣氛頓時活躍了起來。此時筆者進一步問到:“誰能加上同一單位名稱后將三個數用等號連起來?”學生聽后,興趣更加濃厚,就連平時不愛動腦筋的學生也議論開了,爭先恐后地說:“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筆者借勢引申:“像3、3.0、3.00這樣的數大小為什么會相等?這節課我們就研究這個問題——小數的性質。”這樣導入新課,創設了懸念,激發了興趣,學生自然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沖動,從而帶著良好的狀態進入學習。
二、精心設置問題,啟迪思維
學貴有思,思貴有疑。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有思維價值、能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讓學生自學、自探,然后得出結論。在學了“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后,筆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是否有“最小公約數”和“最大公倍數”呢?有的學生脫口說:“書上沒有提到,所以不存在。”有的學生爭辯說:“有,存在!因為所有自然數最小公約數都是1,沒必要求!”教師通過精心設問,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數學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切實的培養。
三、精巧點撥疑難,融合知能
在學生認知活動出現思維障礙而無法排除時,教師及時通過引導點撥學生的思維,能使之達到自行掌握知識的目的。如有這樣一道題“兩個筑路隊修路。甲隊修了1127米,比乙隊多修28米。兩隊共修路多少米?”對于此題,有的學生不能一下子分辨出甲隊修的多還是乙隊修的多,這時筆者適時點撥指導,啟發學生抓住“比乙隊多修28米”這個關鍵句,聯系前后內容把這個簡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補充完整,使之明朗化,“比乙隊多修28米”,即“甲隊比乙隊多修28米”,也就是“1127米比乙隊多修28米”,這樣不難判斷出甲隊修的多,乙隊修的少,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四、精縝選編練習,內化鞏固
從保證教學效果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兩方面考慮,教師對練習的選編必須謹慎。在教學了“四則運算”之后,筆者選編了如下的練習:“李芳家養了38只雞,25只鴨,如果每只雞一年產蛋14千克,每只鴨一年產蛋12千克,那么:①李芳家一年收雞蛋多少千克?②李芳家一年收的雞蛋、鴨蛋共多少千克?③李芳家一年收的雞蛋比鴨蛋多多少千克?要求同學根據自己的實際完成其一。這種選編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狀況,避免了“一刀切”,充分體現“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
教師只有認真研究教材,全面深入了解學生,把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導”上,把教學目標放在“教學生學會學習”和“培養學生的能力”上,才能發揮出教師主導教學的藝術性,從而最大限度地優化課堂教學資源,發揮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項位明.創新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措施[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12).
[2] 張占久.淺談課堂教學中教師藝術性的培養[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6).
[3] 李素芳.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教育發展研究,2009(7).
(作者單位:遼寧省朝陽縣柳城鎮洼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