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柏林 黃石松
摘要:本文從中國周邊環境這一視角入手,分析了中國周邊環境現狀和發展趨勢,認為大周邊環境現狀處于歷史最好水平,但未來發展趨勢不容過分樂觀,并分析了中國復雜的疆界關系、世界持續升溫的能源問題、中國歷史遺留問題等方面對中國大周邊環境產生的影響,指出中國在外交、軍事等方面采取的適合中國國情和適應國際環境變化的策略。
關鍵詞:周邊環境;應對策略;多極世界;軍事平衡
中圖分類號:D822.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32—0016—02
隨著近幾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也日見凸顯出來。發展到現階段,中國不僅僅在經濟上溶入了國際社會,更是在政治上與國際政治形成了互動。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其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世界的神經,而大周邊環境變化對中國發展以及戰略定位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中國周邊環境現狀及變化趨勢
1.與鄰國關系得到極大改善,大周邊環境現狀處在歷史最好水平
中國與近鄰的關系總體上來說處在一個和睦共處的好的歷史水平①。自2004年10月14日,中俄雙方就邊界上的黑瞎子島和阿巴該圖洲諸地段邊界線走向達成正式協定,顯示出兩個大國加強睦鄰友好、維護邊境安寧的堅定信念和決心;2005年中印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標志著中印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中美關系經歷了“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和“中國南海撞機”事件時期的低谷,自“9.11”恐怖事件后,美國改變了對中國采取敵對政策,發展為戰略競爭伙伴關系,恢復到正常友好關系。胡錦濤主席也先后成功實現了對東南亞、歐美、非洲等地各國的互訪,建立了良好互動關系,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2.未來大周邊環境不容過分樂觀,發展趨勢向正反兩個方向延伸
世界進入二十一世紀,在我們面前展現了一個經濟走向全球化、信息交流網絡化這樣一個文明、繁榮的社會。然而透過這繁榮的表象,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戰爭的陰影,恐怖活動四處橫行。
由于擺脫不了冷戰思維的影響,國際上一些國家總是以一種非常復雜的心態看待和應對中國目前的快速發展,他們視中國的強大為最大的潛在威脅,于是又通過各種方式和政策進行遏止。在十年前,北約組織通過不斷東擴,從地域上完成了對中國戰略的合圍之勢②。前幾年,西方媒體輿論工具不斷翻新從“戰爭威脅”到“科技威脅”等不同版本的中國威脅論。在中國威脅論喪失市場后又出現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論調,夸大中國的實力,要求中國負起與當前實力不相當的所謂“國際大國義務”,對此我們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
3.周邊環境的影響因素
中國周邊環境影響因素復雜眾多,歸納起來主要包括:疆界、意識形態、能源以及歷史遺留“內部”事務的解決引發國際爭端等方面。
(1)疆界。中國與14個國家接壤,是世界上陸地邊界線最長、鄰國最多的國家,也是邊界情況最為復雜的國家之一,領土矛盾曾長期困擾著中國與鄰國關系的改善。截止今年,在中國全長約22,000公里的陸地邊界中,將近90%已經劃定③,用一定的代價換取了更大的安定和和平。但不可忽視的是,在剩下的疆界爭議區主要集中在海洋這個熱點地區。在這里已不僅僅是領海主權問題,更涉及到當前最敏感的能源這一戰略資源的爭奪。
(2)意識形態。其實,所謂西方民主社會的意識形態在某種程度上還非常強烈,西方民主社會在排斥社會主義的觀點上達到異乎尋常的一致,這使得在90年代初東歐巨變,社會主義陣營大部分瓦解后,中國一度陷入極大的孤立,時至今日,中國仍然會經常由于意識形態的不同遭到一些所謂資本主義民主體制國家在不同領域的打壓和聯合遏止。
(3)能源。有人曾經預言,能源危機和能源市場的瓜分將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引發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預言雖然危言聳聽,但因為爭奪能源而引起數起局部戰爭甚至導致發動戰爭推翻一個獨立國家政府確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在馬六海峽駐軍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針對中國原油海上運輸線④,中國目前近50%的原油依賴進口,其中近60%來自中東國家并經馬六海峽由海輪運回中國,這條運輸線一旦被切斷,后果不堪設想。中日在俄羅斯能源市場的激烈爭奪,導致俄羅斯計劃中連接向中國的輸油線“安大線”的流產、“安納線”的數度推遲和最終改線,嚴重影響了中國的能源戰略布局。在中國的東海、南海等地領海的爭議突然升溫,其內在的動因仍然是對海底下豐富的油氣資源的爭奪。可見在能源爭奪這場看不到硝煙的戰場上,相互間的爭奪幾達白熾化。
(4)中國歷史遺留“內部”事務的解決引發國際爭端。最突出的就是臺灣問題,這是懸在中國人頭上的達克斯摩劍。雖然“臺獨”勢力急獨引起的臺海劍拔弩張的緊張局勢隨著國民黨的重新執政而得到暫時緩解,我們不得不看到的事實是解決臺海問題變得更加漫長而復雜,也不得不承認這一問題已趨國際化⑤。這幾年大陸采取的一系列成功的有效政策和措施,也只是暫時阻止了臺灣政客引導臺灣向更危險的邊緣滑動。但這個問題終究必須解決,否則它總是一些國家手中制約中國的一張牌,在阻礙中國發展壯大。
二、應對策略
1.在政治、外交上承擔起大國的責任和義務
中國現在渡過了“韜光養晦”的時期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大幅度提升,在世界經濟領域的影響力不斷增強,中國可以承諾永不稱霸,但應該承擔起作為大國的責任。當我們第一次在聯合國大會上說“不”的時候,迎來的是他國的尊敬和自身利益的保護。這就是世界大國游戲規則。繼續擴大與周邊國家建立經濟同盟的成果。在外交上,中國雖不必認為“不是我們的朋友就是我們的敵人”,咄咄逼人,到處樹敵,但也必須敵友明確區分對待,摒棄傳統的儒家處事方式,真正承擔起大國的責任和任務,樹立并強化已逐漸形成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2.謀求形成多極世界
多年前我們就說多極世界已經形成,但事實上并非如此,無論是中國、俄羅斯、日本還是歐盟,與美國相比,都形成不了一極,這其中任何一個國家或共同體在軍事實力上與美國根本無法抗衡,當今世界仍然是美國一超獨強。現在世界各地不斷形成的各種聯盟組織,如東盟、上海合作組織以及不斷擴大規模的歐盟等都可能在未來形成與美國抗衡的一極,在這場世界力量角逐和重新分配過程中,中國要進行積極的推動,把握時機達到巧力撥千斤的功效,促使多極世界的形成,并最終成為多極世界的一極。
3.不謀求稱霸,但必須謀求軍事平衡
中國不需要稱霸,但必須要有強大的力量保護自己的國家和人民。總結其他國家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在軍事上一定要保持合理的平衡,在常規戰中要確保在小規模和區域戰爭中能戰能勝;在預防可能發生的全面戰爭方面,要保證有效的核威懾力量。避免走兩個極端,無論在常規武器和核武器方面,都不必要與軍事強國展開競賽,否則就正好落入圈套,國民經濟將如前蘇聯一樣被軍備競賽所拖垮。
注釋:
①高子川:《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基本態勢解析》,《當代亞太》,2004年03月23日。
②記者: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另人擔憂,新浪網,2005年1月20日。
③袁鐵成:中國陸地邊界已劃定九成,新浪網,2005年4月19日。
④李祥:中國周邊大視角,光明日報,1993年11月23日。
⑤金一南:臺灣問題與中國的周邊安全,央視國際,2005年04月18日。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