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燕
摘要:層次分析是國際關系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在西方社會科學研究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而在我國國際關系學研究中,仍然處于探索階段。本文試圖以層次分析法來解析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的中歐關系。這對關系受多重因素的影響,使用層次分析法,通過對體系結構、單元屬性以及互動過程三個層次的分析,揭示冷戰結束以后二者關系不斷往積極方向發展的動因,可以用客觀的理性分析來代替主觀的經驗猜想,辨別和區分推動其發展的不同層次的變量,從而建立起可供驗證的關系假設。
關鍵詞:中歐關系;層次分析法;國際關系學
中圖分類號:D518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32—0025—02
層次分析是國際關系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所謂的層次實際是指那些不同的“解釋來源”(自變量)所處的、不同類型的位置,所謂的層次分析實際就是關于如何辨別和區分那些不同的“解釋來源”(自變量)所處的、不同類型的位置問題。由于任何體系本質上都是指由一組相互間存在密切聯系和互動的單元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因此,任何體系理論上都應當包含三個不同的層次,即體系層次、互動層次、單元層次。[1]
中歐關系是國際關系中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中國與歐洲的關系經歷了從冷到熱、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調整的進程。在2008年,中歐關系一改過去平穩發展的特點,出現了一些摩擦。而通過對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中歐關系發展動因的分析,可以使我們找到,中歐關系發展的有利因素,為矛盾和分歧的解決提供必要的理論和實踐支持。
一、 體系結構層次的變化與中歐關系
(一)“體系結構”的概念
新現實主義者提出了體系結構的新概念,即將國際政治視為一個定義精確的結構體系,認為“國際體系的結構決定著國際體系成員之間的政治關系。”[2]
就中歐關系而言,國際體系結構的變化所產生的影響是具有現實主義解釋力的。冷戰時期的中歐關系受制于美蘇爭霸的二級體系之中,這一時期中歐關系雖有了一定的發展,但還不能突破冷戰的思維,只能作為兩極背景下的一種“派生”關系而存在。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國際體系結構的變化和調整,為中歐關系的真正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但要注意一點,冷戰的結束改變了世界體系的結構,但新的國際體系仍然受冷戰時候遺留下來的體系性因素的影響。
(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體系結構的變化推動中歐關系的發展
中歐關系真正的發展是從冷戰結束后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的。分析冷戰后中歐關系的演變,就需要將其置于國際體系結構變動的歷史背景中。蘇聯的解體,其直接后果就是世界戰略力量的失衡,出現了美國獨霸的局面。伊拉克戰爭的爆發標志著冷戰后的國際體系演變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美國和以法、德為代表的歐洲之間圍繞這場戰爭所顯示出的分歧。美國要構建一個單極世界,一個由美國控制的霸權體系。而對冷戰后的世界秩序,歐洲國家則有自己的理解。把歐盟看作一個區域性的國際體系,那么歐洲一體化的這種模式就反映了歐洲各國對如何構建一個能保證體系穩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模式的理解。在這里,任何一個成員國都不會獲得體系之上的權力和權威,體系也不可能取得對任何一個成員國具有完全支配地位的權力和權威。把這種模式運用到整個國際社會,國際體系就必須多極化,而不是像美國所設定的單極化。
國際體系處于分化這樣一個背景,在本文看來就構成了中國和歐盟關系發展的一個巨大動力。無論是歐盟還是中國,或者是其他任何國家都不希望自己從一個屬性上的獨立主體變為一種附屬體。這種共同的愿望和取向應該成為促進雙方關系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成為制約對雙方關系起破壞性作用的因素爆發的主要力量。
二、單元屬性的變化對中歐關系的影響
(一)“單元屬性”的概念
所謂單元的“屬性”(Attributes)是指體系構成單元的內部特征。屬性理論是指那些以體系構成單元的內部特征來解釋體系構成單元行為的理論。對于任何試圖理解體系構成單元行為的嘗試而言,體系構成單元的內部特征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解釋來源”(自變量)。[3]
與現實主義的解釋相對應,對冷戰后中歐關系的考察還需要重視雙方各自的轉變與對外政策的調整。雖然中國和歐盟存在明顯的非對稱性,但雙方都尋求通過自身的調整與改革獲得發展進而影響世界。因此,二者之間較易達到妥協與合作。
(二)冷戰后歐盟的轉變及其對華政策的調整
歐盟共同外交政策的推展意味著一體化歐洲對外關系的一致性增強,這有可能使中國對歐關系保持在一個相對完整的層面上,從而減少了由眾多的雙邊關系帶來的繁雜。
1.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深化
半個多世紀以來歐洲政治發展千頭萬緒,但歸根結底的目標是邁向一體化。然而一體化并非簡單的超國家聯邦主義安排,也不是傳統式的多個主權國家的結盟。歐洲的融合是多元利益共同構造與擴張的需要,而引導融合的則是對“歐洲化”始終不渝的認知,對通過超越國家的制度力量來強化包括國家在內的多層治理的堅定追求。在整個冷戰后時期,歐盟機制促使各成員國,在政策上聯合的程度無疑在加深,后者做出主權讓渡的速度在加快,領域愈顯寬泛。各個成員國似乎未因某一政策的成敗而影響對一體化的參與,相反,它們更加重視相互協調。
2.歐洲各國國內政治的影響
歐盟的一體化的進程是以國家為中心繼而彌散到歐洲社會的,融合并未挑戰民族國家的自主,而超越國家的恰恰是國家本來就不具備的功能。首先,歐盟全面地滲透到成員國政策的各個領域;其次,國家對一體化的持續性承諾構成歐盟的合法性來源,并且仍是一體化這種跨國決策中的主要代表,聯盟和各成員國內部社會上下兩層完全獨立于國家來操作跨國決策的可能性或者很低,或者根本不存在。因此,雖在外人看來歐盟充滿悖論,但實際上卻可以在政府間主義的推力下繼續前行。政府可以在對外關系上掌握關鍵控制力,并扮演國際行為的首要角色,但是國際政策不能孤立于一國的其他政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內政與外交的界限日益模糊。因此,政府普遍而又持續地面對來自內部利益集團的壓力以及外部環境變動的沖擊,充當著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面的守門員。由此,各成員國國內政治變化和也會直接作用到成員國對一體化具體政策的取舍。
(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中國的轉變
當代中國變化幅度最大、最深刻的歷史時期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的十余年間。這個歷史性跨越階段與冷戰結束,經濟全球化、國際格局的調整以及多極化跡象等一系列外部體系的重大變動相重疊,意味著中國的轉變與世界的體系變化之間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互動關系,揭示了中國外交轉變的必然趨勢。利益觀念的變動帶來安全目標排序的調整,中國國家安全政策在冷戰后已發生質的轉變。[4]
由此,近年來中國與歐洲的互動關系主要由雙方各自變革所促成。中國的綜合實力迅速增強,對外政策發生深刻變革。中國通過自身的變革與發展,國際地位逐漸上升,從而更多地影響和改變世界。而歐洲則在統一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以一體化極大地改變了歐洲大陸傳統的地緣政治結構。看不到中歐各自的內部變化對其外交政策獨立性的巨大促進作用,就自然不能解釋雙方在冷戰后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真實含義。
三、互動過程層次的分析
(一)“互動過程”的概念
所謂“過程”(Process)是指體系的構成單元之間聯系和互動的方式,尤其是那些經久不衰、反復出現的方式,例如外交、結盟和合作等等。[5]體系構成單元之間聯系互動的方式對體系結構和單元屬性都會產生直接影響,與此同時,這種聯系和互動的方式也必然受到體系結構和單元屬性的約束,因此“過程”既不同于“結構”也不同屬性。具體到中歐政治關系而言,二者共同的利益在各個領域的合作及各種對話機制的建設推動了二者關系的發展。
(二)共同的利益推動中歐政治關系的發展
1.經濟與貿易上的互補關系
中歐合作勢頭迅猛,主要指標也在不斷攀升。眾所周知,中國與歐盟彼此為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歐盟是中國第一大技術供應國。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市場規模擴大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市場,對高度依賴國際貿易、擁有眾多剩余資本和技術的歐盟具有難以抗拒的吸引力。中歐經貿關系從互通有無發展到了互利合作,層次不斷提升,對雙方整體利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共同的戰略利益
國家實力的大增,都期望轉化為全球影響力。統一的歐洲和國力不斷提升的中國在塑造世界新秩序方面都產生了新的期待。自冷戰結束后,中歐在關于世界格局等問題上持有相同或相近的看法,雙方均支持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加強對歐關系,不僅有利于推動世界多極化發展,同時可以增大中國外交的回旋余地,從而改善中國的外部環境。
(三)對話機制建設保證中歐關系的發展
中歐自1994年恢復政治對話以來,逐步建立起了不同級別的對話機制。這便于中歐就相關有分歧的問題進行商談,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對話平臺和相關的機制保證。
這些機制建設,首先包括首腦會晤機制,在1998年中歐首腦進行了首次會晤。其次為其它的政治對話機制,包括:歐盟駐華大使與中國外交部長每年兩次會談;歐盟三駕馬車負責亞太事務的高官與中國負責亞太事務的高官每年舉行的會議;歐盟三駕馬車負責全球事務的高官與中國負責全球事務的高官舉行的年會等。[6]
參考文獻:
[1]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85-187.
[2]Kenneth Walts,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M].Reading,Mass.:Addison-Wesley,1979,:99-101.
[3]Peter Gourevith,“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32(4),:881-912
[4]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303 -306.
[5]William Moul,“The Level of Analysis Problem Re-visited”,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61,(1).
[6]引自:歐盟委員會駐華代表團網站:http://www.delchn.cec.eu.int/cn/Political/Politicales Dialogue.htm.
Level of analysi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ino-EU relations after the 1990s as an example
Huang Ya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 Level of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in the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 the West. while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still at the exploratory stage. This paper attempts analysis Sino-EU relationships after the 1990s .Sino-EU relations is an important bilateral relationships in the changeabl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Sino-EU relations due to multiple factors,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rough architecture, unit attributes, and interaction of three levels of analysi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we can use an objective rational analysis to replace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conjecture, to promote their development to identify and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variabl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ypothesis which could be verified.
Key words: Sino-EU relations;motivati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