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瑋 方亞楠
摘要:圖書館人文環境和現代化的手段為流通工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本文從服務理念、閱覽環境、微笑、技術等層面探討了高校圖書館流通管理中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圖書館;流通管理;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G251.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 (2009) 32-0186-02
現代高校圖書館流通管理基本實現了全開架流通閱覽一體化模式,流通崗位館員不再僅僅是圖書傳遞這樣簡單機械的工作。他們需要為讀者提供更具指導性和創造性的參考咨詢服務。在館員與讀者的知識獲取互動中,人文關懷成為架構在兩者之間的橋梁,促使圖書館服務工作邁向新的臺階。
1.現代圖書館流通工作模式
高校圖書館流通工作主要包括圖書借閱和期刊閱覽管理兩項傳統業務。隨著圖書館自動化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進步,高校圖書館已經基本實現了全開放的開架管理模式,實現了圖書借、閱、藏、咨詢一體化功能。在流通服務中,單純做好借還、閱覽登記、整理館藏等工作,已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參考咨詢服務工作日益顯示出其重要作用。圖書館功能的轉變必然引發館員的角色演變,館員已經從傳統的閉架管理中“跑腿伙計”的角色向更加富有知識性和創造性的“參考咨詢館員”轉變。
雖然在各個高校圖書館網站上都有關于本館制度、電子資源介紹、資源導航鏈接和書目查詢,但這種方便快捷的服務模式并不能解決用戶在到館后所遇到的問題。比如,現刊、圖書資源布局,圖書館自動化管理中出現的借閱過程中的問題等。同時,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讀者并不能很好地掌握現代化的檢索技能,圖書館的服務設施也不能滿足需要,自動化管理還有可能使讀者遇到許多新的問題。因此,傳統參考咨詢工作的方式和內容不僅依然重要,而且還需要工作人員為讀者提供現代化設備使用方法和快速查閱資料等方面新的咨詢。高校圖書館流通業務并不僅僅是一個藏書和借閱這樣簡單的服務工作,而是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和人文關懷思想并將這種思想貫穿于業務與管理一體的教育系統。人文環境和現代化的手段為流通工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圖書館員也需要在技術提高的同時增強人文情懷,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
2.流通工作中的人文關懷
2.1 人文關懷內涵
“人文”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而又很難確切指陳的概念,“人文”與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獨立人格、人的個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義、人的理想和人的命運等等密切相關。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人文關懷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人類自覺意識提高的反映。人文主義是以人為本位的世界觀,集中體現為對人本身的關注、尊重和重視,它著眼于生命關懷,著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價值、人的意義尤其是人的心靈、精神和情感。人既是社會的主體、歷史的主體,又是自身存在的價值主體,人不同于一般的“物”,它的根本是“內在”而非“外在”。
圖書館是向社會公眾提供文獻和信息的檢索查閱服務的社會機構,對社會來說其既有廣泛傳播文化的作用,又有增進全民的整體素質社會功能。因此,圖書館對人文關懷的關注始終貫穿在圖書館人奮斗的思想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宣言》指出,“自由、繁榮以及社會與個人的發展是人類根本價值的體現。人類根本價值的實現取決于智者在社會中行使民主權利和發揮積極作用能力的提高。人們對社會以及民主發展的建設性參與,取決于人們所受良好教育和存取知識、思想、文化和信息的自由開放程度。公共圖書館,作為人們尋求知識的重要渠道,為個人和社會群體進行終身教育、自主決策和文化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弊杂膳c發展是人文關懷實現的最高層次,圖書館正是以此為目標,在為公眾提供信息服務的過程中不斷為人類社會發展做貢獻。高校圖書館同樣秉承自由、開放、民主的理念,在為廣大教職員工尋求知識的過程中實現價值。為適應新的信息環境,圖書館必須樹立面向大眾的人文關懷,實施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才能增強圖書館在信息服務中的競爭力。[1]圖書館實現人文關懷,包括從服務理念、服務技術、服務環境、館員素質乃至圖書館建筑的一系列變革,作為與讀者接觸最多的流通服務工作更是實現人文關懷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2圖書館流通服務中的人文關懷
2.2.1服務理念——蘊含在館員心底的關懷
從圖書館重藏輕用的“以文獻資源為本”,到“讀者至上”,再到“以讀者為本,以館員為本”的雙核心觀點,體現了圖書館界對人文關懷思想理解的不斷深入。圖書館“以讀者為本”,要求圖書館在建筑設計、內部環境裝飾、知識資源儲存與供給上盡量滿足讀者不斷變化的需求,積極爭取讀者的認同與支持。只有用戶不斷增多,才能體現圖書館的價值,圖書館事業才會有活力不斷發展壯大。就是圖書館服務工作應從讀者的實際需要出發,設身處地的為讀者著想。并以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為根本,同時針對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知識文獻信息服務。圖書館人文關懷以尊重讀者獲取知識信息自由為基礎,在所有的業務環節都蘊含著人本思想。
圖書館“以館員為本”同樣是圖書館人文關懷的一部分,甚至比“以讀者為本”能夠產生更強的作用,因為任何圖書館人文關懷都要館員努力工作去實現。文獻借閱、參考咨詢、技術維護等工作都離不開館員的全心投入,唯此才能使讀者在獲取知識信息資源中體會到圖書館的文化情結?!耙责^員為本”就是要求圖書館要關注館員的專業發展和他們人生價值的實現問題。眾所周知,圖書館社會地位相比其他行業要低,館員待遇之微薄、分配之不公也早有傳統。圖書館如何能夠在制度、文化層面激發、引導館員為讀者竭誠服務成為“以館員為本”的重點。因此,人文關懷的理念既要存在于館員內心,也需要根植于圖書館服務內涵之中才能整合現有人力資源為讀者提供最有效的服務。
2.2.2閱覽環境——人文關懷的空間表現
從服務環境的技術維度看,借、查、閱一體化已經成為圖書館發展的共識,也是更深層次為讀者提供服務的具體表現。一般高校圖書館外觀建筑都氣派非凡,讓讀者在遠距離就能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國內圖書館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捉襟見肘的經費桎梏使圖書館內部環境和設施顯然不能達到讓讀者舒服的目標。在有限經費的基礎上亟需圖書館人能夠利用智慧改善環境布置,使讀者能夠對圖書館流連忘返,讓他們能夠在愜意的環境中獲得知識滿足。
筆者以為,閱覽環境中體現人文關懷精神關注讀者知識和信息查詢需求的同時,以讀者切身利益為主線從環境布局與設施建設上下功夫。閱覽環境要充分注意設施的搭配與協調。以傳統的高校圖書館借閱平臺為例,可以打破固定不變的電腦桌和圓形平臺,設計更加活潑動感的結構給人以全新的感受。為年老讀者、殘疾讀者提供一把椅子,在點滴中體現出圖書館對讀者的關愛。在書庫設置新書架可以方便讀者快速了解想查詢的最新知識信息,從而節約寶貴的時間。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只注重統一的電力照明設置,這樣不利于讀者閱讀采光,當然可以按照書架排列進行調整以保證書桌獲得重組的照明??傊?閱覽環境的人文關懷處處體現在小事,卻又讓讀者倍感溫馨,點滴處盡顯圖書館人文情懷。
2.2.3微笑——從“心”開始的關心
圖書館的藏書大多數是放在流通書庫里,圖書館接待讀者最多的地方是流通部門,圖書館工作最辛苦的地方也是流通部門[2]。大學圖書館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人群,重復同樣的看似簡單的工作,加之以中年婦女居多的館員隊伍會把生活中的怨氣帶到工作中來,并把這種負面情緒反饋到讀者,造成讀者與館員間的溝通矛盾而影響服務工作。因此,是否能夠堅持人文關懷理念,從“心”開始的關心成為館員不斷努力的方向,“微笑”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途徑??突f:“微笑,它不花費什么,但卻創造了許多成果。它豐富了那些接受的人,而又不使給予的人變得貧瘠。它在一剎那間產生,卻給人留下永恒的記憶?!?/p>
當館員工作疲勞時可以利用微笑來調控情緒,使工作從枯燥乏味中解脫出來。微笑不僅是獻給別人的,也要給予自己,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自我調控心境的手段。工作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可能引起不愉快情緒的事,在此情況下,為避免情緒進一步惡化,最好的辦法是轉移注意力,用微笑表現禮貌和涵養。館員要堅信自己能作情緒的主人,不受消極情緒的傳染,要始終堅信自己對情緒的駕馭能力。不管怎么樣,要想成為一個善于微笑的人,就要在工作中讓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2.2.4技術——人文關懷的助燃劑
服務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科學,它的基礎也包括技術層面。因為讀者到館就是要獲取知識或信息,館員的知識結構是否能夠滿足讀者需求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讀者獲取知識信息的途徑。因此,館員需要在圖書館專業技能上提高自己,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在工作中提高技術能力。流通工作崗位上的館員大多是非圖書情報科班出身的員工,缺乏足夠的圖書情報專業知識,更缺少對專業知識研究的追求熱情。這顯然與現階段圖書館技術發展的速度不相符合,也就制約了為讀者服務的效果,間接影響了對讀者人文關懷的實現。
信息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促使流通崗位館員從簡單的借閱查詢進一步向知識導航員、參考咨詢員發展,這就要求他們不僅具有扎實的圖書情報學專業知識,還需要進一步在信息技術、英語以及所在崗位接觸的不同學科知識有所了解。基于人文關懷的服務理念要求流通館員成為復合性人才,使服務更加貼近讀者、貼近用戶。同時,館員還需要關注學校的發展,比如對專業設置、學科特色、重點學科以及相關領域專家等要有所了解,能夠有針對性的想讀者提供服務。
3.結束語
網絡信息時代,IT技術把流通館員從簡單枯燥的借閱服務中解脫出來,使他們能夠向更高專業層次發展。通過把人文關懷思想納入圖書館文化建設,不僅能夠促進館員的全面發展,更能夠在機制上形成為讀者提供優質服務的制度保障。流通工作中的人文關懷使讀者和館員間不再有服務與被服務的隔閡,成為利益相關的共生體。
參考文獻:
[1]任建英.圖書館人文關懷的失范與調控[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9,(15):11-12.
[2]唐光雄,袁毅.流通書庫開架借閱管理之我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75-77.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