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紅
【摘要】古語說:授之與魚,不如授之以漁。生硬的灌輸知識,肯定不會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作為一名中學音樂教師,自從事音樂教學工作以來,我深深地感到,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針對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并啟發學生,調動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興趣,發揮其自身音樂潛能,與學生一同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關鍵詞】 音樂教學 培養學生 主動性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唱歌教學課上,我們習慣于讓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即:教師先分析作品的調式、調性、作品主題、風格、演唱要求以及對學生進行的思想教育等等,然后讓學生順著教師設定的軌道運行,這種方式的教學,教師先入為主,多是硬性的、理性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極大地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我一直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誘導并真正調動起學生的興趣,請他們參與課堂設計,提供多樣的音樂實踐機會,不包辦代替,使學生感到,他們是課堂的主人。
在課堂上,學生會積極地參與活動,主動吸納音樂知識與技能。音樂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因此在音樂教學之中,既不是靠空洞的說教,也不是靠教師生硬的灌輸。教師科學、技巧的誘導、適當滲透,往往會收到好效果。
在教學中,重要的是要能讓學生再感受受到美的陶冶,有“我要學”的興趣。在教唱歌曲時,我啟發學生用競賽的形式識譜學歌,他們的積極性提高了,歌也學會了,教學效果自然更好。處理歌曲時,我請他們分組討論,找到最佳的演唱方式。討論中,學生加深了對歌曲的理解。此時,我優美的范唱,又會使學生比較出他們演唱中的不足,用更準確的歌聲表達出情感,提高他們的音樂表現力。結束教學時,我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啟發學生思考,使他們與作品有了情感共鳴。用這種形式,學生樂于接受,也會更感興趣,在無形中學生提高了審美能力。
二、重視自身的素質提高
如今的中學生,接觸的新鮮事物多,接受能力普遍較強。過去那種事無巨細的口傳心授,已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需要,也收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音樂教師除了基本的吹、拉、彈、唱外,如果沒有掌握適當的教學方法,沒有與學生溝通的技能,又怎么能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呢?因此,我不斷提高自身音樂素質,用優美的琴聲、動情的歌聲、動人的舞姿等,將音樂藝術的美傳達給學生。我覺得教師的范奏、范唱、范舞,往往能拉近師生的距離,使教師更有親和力。這是名家、名奏所不可代替的。如果學唱歌曲前,總讓學生觀賞歌唱家的演唱,吹奏樂曲前總聆聽名家演奏,那么音樂教師就變成了放映員,無法體現出音樂學科的特點。因此能自己示范的我就不依賴多媒體,盡量讓學生聽到我的范唱或范奏,避免把音樂課上成單一的欣賞課。學生和我一起進行情感交流的過程中,也就獲得了審美愉悅。
三、給學生創造表現機會
我在每上一節音樂課之前首先明確自己這節課,到底要教給學生哪些知識;通過哪些方法才能行之有效的,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接受這些知識;怎樣才能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興趣是學習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音樂欣賞課不注重表演、創作技能的發展,而側重于感受、體驗音樂的熱情和能力的發展,這就使課堂變得沉悶、凝重。針對這一事實,我在音樂欣賞課中大膽的加上體態律動這一項,使得課堂氣氛更加濃郁、活躍,同時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上,學生以身體作為一種“樂器”,隨著音樂自由的運動。學生通過走、跳、跑,自行創造表現與他們所聽到的音樂相應的動作。每個人對自己所聽到的音樂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應的動作,這就最大限能地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對于不同的欣賞內容,學生動作缺乏時,教師就會不失時機地給學生各種提示動作。學生根據自己聽到的音樂做上面的動作,每個人都有超過別人的意識,這就充分調動了大家感受音樂的能動性,勇于大膽地表現音樂。
四、激發學生的成就感
教師在上課時,要隨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的“優”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因材施教,對于表現出色的學生,教師會問一些很專業的問題:“樂曲的主題旋律是什么?三個主題旋律的速度是怎樣的?”而對于平時不喜歡回答問題的同學,教師就會問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請同學們注意傾聽樂曲的速度變化,聽到用手勢表示,如:漸慢時伸出一個手指,漸快時伸出兩個手指。”一旦發現學生能夠正確表達樂曲的意思,教師立刻送給學生一個激勵性的動作或肯定性的語言。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既使學生系統的掌握了所學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感情,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于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在不斷的教學探索中,我發現一堂成功的音樂欣賞課往往會給人們一種神奇的、不可思議的感覺。它能給學生創造一種幻覺,即感受音樂似乎并不費力,在輕松愉快的玩樂中,頃刻之間即可產生美妙的感覺,參與者雖然并沒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論背景,卻也能創造自己的音樂,孩子們在欣賞訓練的過程中,能夠經歷著一種通常只有專業音樂家才能具有的合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