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軼然 石偉平
摘 要:我國的中職生學習基礎差,且不會合理地使用學習策略。從學習策略的概念入手,并從中職生的學習現狀需要學習策略培訓,掌握學習策略是改善學生學習動機缺乏的有效途徑,掌握學習策略是學生生涯發展的重要能力三個方面論述了對中職生進行學習策略培訓的必要性,并初步提出了對中職生進行學習策略培訓的三種方式。
關鍵詞:中職生;學習策略;培訓
作者簡介:隋軼然,女,遼寧大連人,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比較職業技術教育;石偉平,男,上海人,華東師范大學職成教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36-0013-03
目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面臨著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困境。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中職生的學習動機不足,所以學習時不專心以致學業不佳;也有人認為是學生不會學習才導致學習屢屢受挫,最后導致學習動機不足。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關注學習動機的激發,用思維引領行為,即學生在心理上有學習的欲望時,才能學習。這種觀點是很有道理的。但我們是否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如果學生在有效學習策略的輔助下慢慢產生學習的成就感,由成就感帶來興趣,從而產生學習動機,也可以“行為引領思維”。這些為我們對職業院校學生實施學習策略培訓提供了可能。本文從學習策略培訓的相關概念界定出發,分析當前對中職學生進行學習策略培訓的必要性,最后初步提出學習培訓的策略。

一、學習策略的概念解析與分類
(一)學習策略的概念界定
在學習策略的概念界定上,人們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就會有不同的認識,至今沒有達成共識。有的被用來指具體的學習技能,諸如復述、想象和列提綱等;有的被用來指較為一般的自我管理活動、諸如計劃、領會、監控等;有的被用來指組合集中具體技術的復雜計劃。甚至有的與元認知、認知策略、自我調節的學習等術語的含義相互重疊。基于已有的研究結論,結合中等職業教育和中職生的群體特征,我們認為中職生的學習策略就是為了提高中職生的學習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有關學習過程的復雜的方案[1]。這一方案的制定與實施,都需要實施一定的培訓,以提高學習策略的使用效率。
(二)學習策略的分類
學習策略有多種分類。溫斯坦將學習策略分為認知信息加工策略、積極學習策略、輔助性策略和元認知策略。丹瑟洛認為學習策略是有相互作用的兩種成分相互組成,即基本策略和輔助性策略。邁克卡等人將學習策略區分為三種。他們認為學習策略可以分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三種。認知策略即為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術,有助于有效地從記憶中提取信息、包括復述、精細加工和組織策略。元認知策略則控制著信息的流程,監控和指導認知過程的進行,包括計劃策略、監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調節策略。資源管理策略是輔助學生管理可用環境和資源的策略,有助于學生適應環境并調節環境以適應自己的需要,對學生的動機具有重要作用[1]。如圖1所示。本文以邁克卡的分類作為對中職生進行學習策略培訓為依據。
我們要強調的是,學習策略并不是大家想當然的學習方法,元認知與資源管理策略也是學習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學習乃至更多領域都起著重要作用。
二、對中職生實施學習策略培訓的必要性分析
無論是針對哪個群體的學生,學習策略的價值從來沒有人懷疑過。然而,在中職學校開展學習策略的培訓卻顯得更為迫切。要想讓中職生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不僅要依靠外部環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學習的策略與能力。這不僅僅有利于改善中職學生的學習狀況,使職業教育在中職生的成長過程中影響更大,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中職學生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必備能力之一。
(一)掌握學習策略是改善中職生學習現狀的有效途徑
中職生的學習狀況一直讓人堪憂,學生厭學的現象相當普遍。學生上課睡覺,課下不復習功課,考試難通過,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中職生的學習策略掌握一直欠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中職生在學習策略的掌握上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認知策略方面,中職生做得很不到位。大多數學生上課的時候只會聽老師講課,不知道如何運用認知策略。在復述策略上,學生僅會機械地重復、抄寫,隨意畫線或者由教師告知如何畫線。在精細加工上,學生不知如何做筆記,大多數只會抄下老師的板書,甚至有些連板書都不抄,也不會將同類事物進行類比等。在組織策略上做得更少,學生學到的知識都是零碎的,學生自己并沒有給知識系統化的意識。
2.在元認知方面,中職生很少會科學的制定計劃,學習基本上“隨心情”。某階段狀態好,就多學一點,狀態不好,就會停止步伐。由于不會設置目標,學習的效率也很難保障。不會計劃,監控更無從說起。當學習中出現了注意力渙散的時候,學生基本上是任其發展,不會用合理的方式重新集中精力等。學生不會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不會自己思考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不會主動地控制自己的學習。
3.在資源管理方面,中職生顯得更加欠缺。很少有學生有設置時間表或者記事本的習慣,對于學業比較從眾,沒有精確規劃的能力。對于自我也缺乏理性的分析,不了解自己的學習特點,不知道如何選擇適合于自己的學習環境。在學習失敗時不會正確歸因,“破罐破摔”的思維根深蒂固,覺得自己不是學習的材料,因此也不會堅持不懈的去爭取好的學習成績。在學業出現問題時,不會主動尋求教師、伙伴、團隊幫助等。
從學習現狀來看,中職生是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說其特殊,首先,中職生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弱勢群體。在多數人眼里,他們是普通教育中的失敗者,他們在心理上就存在著自卑情緒,在學習動機上就顯得不足。其次,在中職學校中,不會學習及不愛學習的群體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中職學校中,對學習積極向上的學生則相反是“稀物”。這樣,群體的壓力對于中職生的整體學習狀況起到的是一個反向的拉力。再次,中職生對學習策略掌握的欠缺要遠遠甚于普通學校的學生。中考和高考的選拔,篩選的不僅僅是分數,實際上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也進行了一輪篩選。因為在學習策略上極度欠缺的學生走入普通教育的可能性會大大減小。
因此,這似乎已經成為了職業教育中的一個“隱性”瓶頸問題。如果說師資、課程、實訓等問題是化學反應中的反應物,那么學習策略就是催化劑,它的存在悄無聲息,但是卻可以大大加快反應的速率,在某些反應中,沒有催化劑,反應甚至都不會發生。可以這樣說,中職生的學習就是對“催化劑”更加依賴的反應。
(二)掌握學習策略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方式
學習動機對學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我們的職業教育中,教師一直很關注于學習動機的激發。而中職生大多數是曾經學業不佳而進入中職學校學習的,他們對學習沒有興趣,甚至厭惡學習。從行為主義理論的角度來分析,這是因為他們將學習與一種不愉快的感覺聯結起來。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桑代克曾經提出過效果律,表明如果一個動作跟隨于情境中的一個滿意的變化,在類似的情景中這個動作重復的可能性將增加;但是,如果跟隨的是一個不滿意的變化,這個行為重復的可能性將減小。這樣我們就能看到一個人當前行為的后果對決定他未來的行為起著關鍵的作用[1]。
由此,我們可以深層理解中職生缺乏學習動機的原因。奧蘇貝爾將學習動機分為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大量的學生在小學和中學時學習并沒有強烈的認知內驅力和自我內驅力,而是依靠附屬內驅力。附屬內驅力是一個人為了保持長者們(如家長、教師等)的贊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1]。這種需要是由別人的認可來實現的。而中職學校的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經歷中,學習并沒有給其帶來附屬內驅力和愉快的感受,而是把學習與挫敗的感受條件反射般地聯系在一起。當學習這個“動作”跟隨的是一個不滿意的變化,即遇到挫折的沮喪感、被同學輕視、被家長和老師責罵的焦慮感,那么“學習”這個行為重復的可能性將減小。因此,很多中職學校的學生有過這種不愉快的經歷,對學業厭惡,學習動機缺乏。所以很多中職生的學習動機不足,學習興趣不足,是“假”不足。他們沒有體驗過學習的成就感,是對“學習”二字的反感,卻不一定是真正對學習的內容感到反感。
因此,在教師的傳統思維中,教師通常在“學習—結果”這個聯結中的起始點上增加樂趣,但是逆向行之也具有實踐的可行性。我們從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策略的培訓入手,使學生學會用行為引領思維,先感受到了學習的成就感,認識到了以前學習認知方式的錯誤,即把以往“學習—結果”聯結的另一個端點改變,不再是不愉快的感受。這樣,既可以在現實中改善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另辟蹊徑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掌握學習策略是學生生涯發展中的重要能力
學習策略的知識學習對于中職生的意義是很深遠的,它不僅僅使學生快樂順利地完成學業,它更有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
在現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里,畢業以后找到一份工作就過此終生,不需要繼續學習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隨著時代的變化,雇傭機會也在發生著變化,許多非技術性的工作漸漸消失。同時由于產品和服務的迅速轉型,人們換工作的次數也更加頻繁,知識和技能也在不斷的及時更新[2]。因此,人們必須不斷更新自己所學的知識,使自己的才智不斷升級,才能跟上社會的步伐,才能不在競爭中被淘汰。
隨著經濟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職業種類的總體變化是朝著對從業人員要求更高的職業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重心逐步從高中階段向高中后階段推移。在發達國家,職業教育一直延伸到本科教育、碩士教育甚至博士教育上來。這是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我國現在也有職業教育高移的發展趨勢。因此,這對于中職生來說是很嚴峻的挑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職生作為傳統教育制度下的弱者,若想擁有更廣闊的職業生涯,就必須使他們掌握學習策略,使他們能夠高效地學習,能夠更好地監控自己,能夠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否則,他們的職后發展依然會困難重重,雖然學習動機變得強烈,但是在學習策略上的摸索會浪費其大量的時間與熱情。因此,從中職生的終身學習出發,對其進行學習策略的培訓也是有必要的。
三、對中職生實施學習策略培訓方式的初步探索
在如何教授學生學習策略方面,存在著不同意見。有人認為,專門、單獨地教授某種技能、策略可以縮短教學時間,且有助于提高個體的一般思維能力,因此具有廣泛的遷移性;也有人認為,脫離具體的學科進行技能和策略教學,學習者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不易應用和遷移這些技能和策略,對實際的學習沒有明顯的改善[3]。針對中職生的群體特征和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的特點,我們認為主要可以通過這幾個途徑來對中職生實施學習策略培訓:
(一)課程訓練方式
這種模式通過開設專門的學習策略課程,講授教與學策略的有關常識。由專門的教師來教授。它的優點在于能夠讓學習者形成較為科學和系統的學習策略,不足之處在于盡管研究者已經總結和提煉出了很多有效的學習策略,但是還沒有形成能夠實際采用的教材。這種模式的另一不足在于,即使從理論上掌握了學習策略的有關內容,但如何實際運用卻是另外一回事,因此,雖然課程模式易于推廣,教學的效率相對較高,但其局限也是一樣明顯。
(二)學科滲透訓練方式
該模式是將學習策略的訓練與特定學科的學習內容相結合,在具體學科知識學習過程中傳授學科學習的方法與技巧。它的優點是將所學的學習策略與學科內容學習密切結合,因此對學習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不足之處在于策略來源于具體學科內容,易使學習者在具體學習之后將這些策略淡忘,難以形成系統的策略觀,也不便于學習者把學科學習策略遷移并應用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去[4]。
(三)交叉學習訓練方式
這種教學模式是為了克服前面兩種模式的不足而設立的,這種教學模式往往是先簡短獨立地教學習策略,然后將它與具體的內容結合起來,根據具體學習情境的差異,要求并幫助學生把所學的策略用于具體的學習活動中。這種模式吸收上述兩種模式的長處,避免了它們的短處,實現了學習策略與學習情境的結合,訓練的效率與效果更明顯。但其問題在于,這一訓練方式的成本較高[4],訓練速度很慢,不利于在中職學校大面積推廣,從而影響培訓的整體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63,364,365,400,134,216.
[2]徐琦,楊青青.全球化與終身學習[J].成人教育,2008(7).
[3]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08.
[4]莫雷主編,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40,141.
責任編輯殷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