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陶然
摘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黨的十七大對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時期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進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因此,思考加強高校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意義以及如何構建高校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機制對建設和諧校園、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心理疏導;高a校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0-0242-02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十七大報告里提出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為我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了解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構建高校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機制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的新課題。
“人文”一詞中國最早在《易經》中出現:“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是指以人為中心的各種文化的總和。“人文關懷”,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人格、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人文關懷是對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1]。
十七大重新解讀“人文關懷”,它在強調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和人格完整外,又增添了新的時代內容。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融入人文關懷,實行人性化、個性化、生活化和幸福化的教育,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疏導”則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和人性審視。它不同于開導、引導、指導。疏導是指當他人遇到困惑時,我們和他站在一起,和他一起面對痛苦和煩惱,通過“疏通”,治愈好心靈的創傷。“心理疏導”是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從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的出發點幫助人們解決思想困惑,疏導情緒,保持心理平衡和內心和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當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結合起來,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特點和心理訴求,重在解決他們內心的實際困惑,在這個基礎上,施之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導,才能真正實現思想工作成效和價值的最大化[2]。
1.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要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的理念是對“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時代詮釋,極大地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也對新形勢下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了解大學生的基本情況,而且要深入學生,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加強心理品質修養和鍛煉,正確看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必然要求。2004年,馬加爵殘忍殺害自己四名同學,馬加爵慘劇使中國的高等教育備受責難。2007年,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趙承熙瘋狂射殺32人,慘案震驚世界。2008年10月份發生了三起學生殺師案件,讓所有人觸目驚心!事過境遷,留給我們的思考卻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停滯。因為這已不是一個簡單的個人悲劇,他們折射出的是當今教育的軟肋,心理健康問題的普遍性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就業帶來了很大的不利影響,從而引發了一些校園暴力案件,這些嚴重影響校園和諧發展的最關鍵因素就是人文關懷的不足和心理疏導的不暢。
3.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要。據筆者在寧波三所本科院校所做的問卷調查表明,大學生普遍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非常重要,但經常感受到人文關懷的學生僅占20%,95%的學生認為心理疏導非常重要,向學校心理咨詢室咨詢心理問題的僅占10%。這使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成為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功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彰顯其促進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關注大學生終極追求的人文價值,注重學生特別是問題學生的心理疏導[2]。建構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普遍為高校所重視,心理健康課已在高校普遍開展,在此基礎上,高校應將重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一步地落實到兩個方面,一是培養師資,師資的培養重在提高其敬業意識與實際工作能力。二是確定好學生心理健康的目標。學生心理健康目標應包括:用和諧的方法、和諧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處理問題;養成樂觀、豁達、寬容的精神,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以開闊的心胸和積極的心境看待一切[3]。
(二)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心理疏導的方法
教師在疏導學生的不良心理時,要根據具體個案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疏導心理的方法,讓學生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1.激勵疏導法:當學生心理發生障礙,產生自卑,甚至抑郁時,教師通過一定激勵的方法,疏導其心理障礙,使其產生安全感、成就感以及被人尊重的感覺,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并產生強大的動力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2.公平疏導法:當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困惑時,此時要教師合理巧妙的引導學生從這種困境中走出,設計好良好的氛圍,給學生創設一個展現自我的的舞臺,摒棄那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實力與地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
3.毅力疏導法:每個人想要獲得成功就必定要有實現目標的恒心,擁有樂觀的人生態度,雖然知道自己完成任務有一定難度,但會去拼一次。在開始你奔赴志向的征程中。懂得確立每一個里程的目標,絕對是極其重要的。
4.換位疏導法:教師在遇到問題學生時,可采用“角色換位法”,使其親身體驗一下這種不良心理所帶來的煩惱、憤怒等不良感覺,進而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給他人造成的傷害。
(三)真正發揮校園心理咨詢室的功能
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詢室之所以受冷落,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建設存在不足,另一方面也在于整個社會對心理咨詢重要性認識不足。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更好地建設校園心理咨詢體系:(1)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如提高專業心理咨詢教師的配備比例,增加每年的專項經費,增加心理健康咨詢設備和功能場地等。(2)要從根本上克服學生的心理顧慮。可以開設必修課或選修課,多渠道讓學生了解、正視心理咨詢;可以通過電話、短信、QQ聊天等多種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進行咨詢。(3)培養專業和優秀的心理健康咨詢教師團隊。如安排最優秀的心理教師擔任心理咨詢教師,定期安排心理咨詢教師進修和培訓等。
(四)完善對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機制
充滿人文關懷的學校心理咨詢應以人為本,應引導學生對眼前具體的心理問題作深入的思考,幫助他們全面深刻地認識自我,認識社會,合理規劃人生。同時也要加強大學生各種心態的監測、評估和預警,健全完善大學生心態疏導、調適與平衡的工作機制,促進交流渠道暢通,避免不良心態積累惡變,引導大學生心態良性變化,幫助大學生在潤物無聲和潛移默化中達到心理和諧,通過積極開展心理疏導,加強對大學生的情感慰藉和心靈關懷,不斷提高服務大學生的成效[4]。
(五)優化校園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隱性教育的綜合體現,她具有導向、評價、規范師生行為的作用,加強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形成崇尚人文精神的良好氛圍[2]。
我們應該建設一種文明和諧、格調健康、形式活潑、發展創新的校園文化,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我們可以采用舉辦藝術節、學術研討、讀書報告會、演講、影視評論、主題班會等形式,在關懷人的實踐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引進高雅藝術表演、建設學生社團、舉行校運會、校園歌手大賽等各類比賽,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開啟他們的心智發展;通過校紀校規教育、學風建設,引導校園弘揚誠實守信、和諧相處的時代風尚。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校園文化資源,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5]。
(六)加強網絡建設和管理,構建人文、綠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在保留傳統手段的基礎上,積極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特別要利用便捷的網絡,有針對性地開辟受學生歡迎的網站、網頁,利用QQ、E-mail、MSN、blog,搭建師生交流溝通有效的平臺,加強網上疏導。
首先,學校要加強校園網絡的監管力度,為網絡信息傳播設置一道道德門檻,營造一個潔凈的網絡世界。其次,引導大學生加強網絡道德自律,自覺約束自己的網絡行為。再次,要建設能夠滿足學生精神需求的網絡文化產業,為學生構建網上精神家園[5]。在信息化社會的各種信息面前,有些學生失去了對信息加以辨析和判斷的能力,因此,必須建立能夠吸引學生,滿足學生精神需求的網絡文化產業,充實和提神學生的精神世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和想法,養成正確的想問題、看事物的方法和角度,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