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祖文 譚維奇 吳何珍 李進恩 張鵬順
摘要:安徽省建設職業教育大省具有必要性,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應從政府加強宏觀調控、職業院校加強質量與內涵建設兩方面入手,將安徽省的職業教育做大做強。
關鍵詞:安徽省;職教大省;職業教育
安徽省建設職業教育大省的必要性
安徽省省長王三運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今后5年安徽省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是建設職教大省,這是立足省情、又好又快地發展經濟社會的戰略舉措。
安徽省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力資源大省安徽省總人口6516萬,居全國第8位,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力資源大省。從人口受教育情況看,全省人口受教育程度較低,且受教育人數比例較小,有數據表明,安徽省人口文盲率為11.74%;從城鎮化水平看,2000年城鎮人口比重已達到27.81%,但較全國36.09%的平均水平仍低8.28個百分點,更遠低于發達國家75.86%的平均水平;從人口產業結構趨勢看,從事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勞動力人口結構比例為58.50%、17.00%、24.50%,而發達國家的人口產業結構基本構成為:第一產業占3%~5%,第二產業占25%左右,第三產業占70%,與之相比,安徽省的人口產業結構現代化還遠未形成。安徽省要想改變人口總體受教育程度落后、城鄉人口結構不合理、產業人口結構不合理的局面,必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以實現從人口大省向人力資源大省的轉變。
調整和提升安徽省的產業結構要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制造業和服務業快速發展,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技能型、服務型、實用型人才的需求明顯增加;另外,“長三角”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加工制造業將向中西部轉移,安徽省地處中部經濟帶東部,“長三角”西部,因此,未來幾年安徽省的加工業、制造業比重將迅速增加。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為適應中部崛起與安徽省產業結構的調整,必須抓住機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以全新的姿態迎接挑戰。
進行新農村建設要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安徽省是農業大省,也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之一,農業人口數量多,農業經濟在全國居于第9位,但農村經濟落后、社會事業落后,要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加強新農村建設。當前,安徽省新農村建設需要提高農村人口素質,需要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職業技能培訓,需要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村法制化建設、生態農村建設等,這些都是職業教育的任務。
安徽省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安徽省的職業教育取得了較大的發展。2007年,安徽省高校總招生人數為273500人,其中本科生104500人,高職專科生169000人,高職招生人數超過了本科招生人數。但由于發展較快,出現了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職業教育管理問題安徽省的職業院校隸屬于不同的部門,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行業主管,主要是由原各廳所屬的職工學校和職工大學合并組建而成,教師專業性較強,實習場所有保障。二是省教育廳直接領導的院校,辦學經費有保障,學科與師資力量較強。三是省市共建高職院校,多是由原各地、市中專學校合并升格而成。第三類高職院校在安徽省所占比例最高,也是辦學中存在問題最多的院校。由于省市職責劃分不清,出現有些事沒人管,有些事爭著管的現象。職業技術院校的性質決定了學校的高投入性,但由于管理交叉,辦學專項經費難以保障。如有些院校在建成之后,被定為定額撥款單位,從建院到現在,定額一直沒有增加,教職工工資缺額很大,影響了教職工對職業院校辦學的信心,影響了學院的建設。在這種情況下,做大做強無從談起。
招生問題職業院校招生最突出的問題是報到率偏低。據我院統計,2005、2006兩年的錄取率分別為98%和90.1%,而當年的報到率只有62.1%和57%,全省職業院校的報到率只有70%左右,有些高職院校為了提高報到率,竟然不惜血本,組織陣容強大的招生隊伍,到中學去宣傳,結果報到率仍舊不高,導致寶貴的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費。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與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較低有關,也與招生制度不合理、改革不到位有關。
就業問題職業教育本是為發展地方經濟服務的,但由于安徽省經濟欠發達,科技發展緩慢,因此,職業院校的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大多是技術含量較低的操作工,勞動強度大,工資收入不高,在省內,起薪一般為每月800元,而在外省,一般為每月1200元左右,有些高職畢業生的工資平均水平甚至比農民工還低。專業不對口、學非所用也嚴重影響到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不少學生畢業后都愿意到江浙一帶工作,使得他鄉的經濟更為發達,家鄉的經濟更加落后。這種用人與育人“兩張皮”的現象違背了職業教育發展的初衷。
產學合作難度大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產學合作應成為高職院校辦學的必由之路、立校之本、育人之基、發展之源。然而,產學合作教育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從認識層面看,產學合作只是在教育界得到廣泛認同,根本沒有得到地方政府的足夠重視,尤其沒有得到行業、企業的重視。從制度保障層面看,雖然在《職業教育法》中有一些原則的規定,但是缺少剛性的要求與約束,執法的主體與手段尚不明確,缺少可操作性和執行力,缺少配套的產學合作教育的法律法規體系。從環境氛圍看,產學合作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領導重視的程度關系密切。安徽省屬經濟欠發達省份,人們對職業教育與產學合作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及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區等地。從職業院校自身看,由于高職教育發展的歷史不長,大部分高職院校尚處于建設與發展之中,雖然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教學質量開始被社會認可,但是其先天不足的弱勢地位對行業、企業還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產學合作往往只是高職院校的一廂情愿。由于以上種種原因,一些看似很好的產學合作教育模式,在實踐中往往會遇到各種困難,甚至很難實施。
內涵建設力度不夠安徽全省的62所高職院校都“瞄準市場設專業”,市場需要的專業,你設、我設、他也設,政府不加調控,大家一哄而上,后果可以想象:重復建設,造成浪費;條件不足,盲目招生,誤人子弟;三年后畢業生供過于求,就業困難。
高職教育的內涵應包括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兩個層面,而如今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還沒有走出本科教育或學術型高校的圈子,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方面更多地注重系統性、理論性,而很少關注實踐性、實用性;在教師的培養和選聘方面,也是以理論型為主,真正符合高職教學需要的“雙師型”教師或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很少。
安徽省建設職教大省的措施
判斷是否屬于“職教大省”的標準不應該只看量的多少,更應該注重質的優劣。發展職業教育是為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如果培養不出實用型、技能型人才,就是有1000所高校、1000萬大學生也不能說是職教大省;如果培養出來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留不住,不能為地方經濟發展做貢獻,仍然無濟于事。要想將安徽省建設成職業教育大省,做大做強職業教育,政府必須加強宏觀調控與大力扶植,職業院校應切實加強質量建設與內涵建設。
(一)政府宏觀調控和大力扶植
加大資金投入職業教育是高投入性教育。安徽省的職業院校大都是由中專學校合并、升格建成的,基礎設施較差,實訓、實驗設備條件嚴重不足,“雙師型”教師比例過低,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加強軟硬件建設。學校教育創造財富與企業創造財富的前提不同,產生的社會影響不能同日而語,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可以說是一本萬利的事情。獨木不成林,所謂扶優扶強,只能產生獨樹一幟的效果,不會形成職教大省。因此,政府應采取“允許一部分學校先發展起來”的政策,帶動整體的發展。
改革招生制度統一試卷、統一填報志愿,導致一部分資源浪費。為使真正想進入職業院校的學生有書可讀,可采取單獨考試的方式,也可以在其他高校錄取結束之后,單獨組織填報志愿,還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限制學生亂填志愿,對于被職業院校錄取而不報到的學生,來年要提高其錄取分數線,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填報志愿的可信度與有效性。
構建校企合作平臺有專家認為,產學結合實質上是“官產學結合”,因為影響產學合作教育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的主導作用及院校與企業的主體作用。目前,院校處于合作教育的“前臺”,要讓企業從“幕后”走向“前臺”,政府主管部門的通力合作與協調至關重要。另外,產學結合還會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環境因素要靠整個社會包括政府、企業與院校共同營造,但主要取決于政府的組織能力及主導作用的發揮。因此,政府主導因素應該是諸因素的前提。對校企合作,政府不但要有呼聲,更重要的是要有促進措施。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如采取嚴格執行勞動準入制度、制定職業教育保證金等措施,形成“政府搭臺,學校唱戲,行業參與,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動局面,實現企業、學生、學校、地方經濟四方共贏的目的。否則,僅靠學校一廂情愿,很難實現真正的校企合作。
引導專業設置職業教育強調專業與市場對接,學校開設新專業的自主性不斷擴大。但由于信息不對稱,各院校只從自己的情況考慮設置專業,結果校內小范圍專業設置合理,全省大范圍專業設置雷同,導致學生就業困難。因此,首先,政府應公布歷年招生就業的情況與各校的專業設置情況,并對專業做出預測,減少專業設置的盲目性。其次,政府要針對各地區的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產情況,鼓勵設置與地方經濟密切相關的專業,尤其是涉農專業。再次,要針對東向戰略和安徽省的產業結構調整,加強與第二、第三產業密切相關的專業建設。
組建職教集團職教集團是指以協作、投資、參股、轉讓、托管、租賃等方式將學校與企業事業單位及科研機構組織起來形成的集團。職教集團的組建能使市場需求與勞動就業緊密結合,遵循優先合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以多種方式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學結合。安徽省職教集團目前尚處在起步階段,需要大力發展。組建職教集團既可以省級以上示范職業院校為龍頭,以重點專業為支撐,將其他學校相關專業群加以整合發展,也可以產業集團為龍頭,將學校相關專業與產業生產實際結合起來發展,還可以區域經濟發展為依托,以地緣為基礎,形成專業互補、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從而使職業教育發展與當地經濟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二)職業院校加強質量建設與內涵建設
進行特色專業建設在政府宏觀調控的基礎上,要瞄準市場設專業,一要結合自身實際,二要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狀況。首先,要分析當地的主導產業與支柱產業;其次,要分析當地農村經濟建設的需要,安徽省是農業大省,可以增加涉農專業的建設。再次,要分析當地的特色產業,如特色食品、特色手工藝品制作、特色文化表演等,改良已有的專業,創設有地方特色的新專業,最終形成專業特色,豐富專業內涵。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雙師型”教師。首先,要鼓勵教師自我完善、自我學習,把長期的自我學習與短期的外出學習結合起來;其次,要為教師進修學習建立一整套激勵政策,鼓勵教師將教學與實踐結合起來,將科研與教學結合起來;再次,可以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加強校際交流與合作,促進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高水平的專業帶頭人和專業骨干教師隊伍。
深化教學改革職業院校的教學改革的核心是教材改革與教學模式改革。職業院校的教材改革要突破本科教材以知識為核心的傳統模式,要以現代教學理論為基礎,以能力體系為核心,安排教學內容,形成立體化、網絡化、多樣化的新教材體系。教學模式改革要打破以單一的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模式,以學生的技能學習為中心,將課堂教學、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套教學管理體系,真正以學生的學和作為中心組織和安排教學內容與進度,構建適合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
以“能力本位”為主導進行課程改革高職教育只有直接有效地介入并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與經濟社會的最大限度的協調,才能保持持久活力。因此,高職課程改革在目標定位上,應充分考慮受教育者多次就業、轉崗的需要,堅持“寬基礎、多方向、強技能”的原則。高職教育的課程體系改革應改變傳統的“學科本位”的課程觀,以“能力本位”為主導,向“多元整合型”的方向發展,形成“多元整合”的課程觀。要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訓練,綜合開發學生的職業能力;要增強課程的靈活性,形成模塊化、彈性化的課程體系;要以企業行業崗位應具備的綜合能力作為配置課程與界定課程的依據,擺脫“學科本位”的課程思想,根據培養能力的需求精減課程內容。
高職院校擔負著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任務,必須主動更新觀念,堅定地走產學研結合之路;要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培養行業企業滿意的人才;要主動加強內涵建設,在產學合作教育上尋求改革的突破口,在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上下工夫,進而加強專業的改革建設與課程的改革建設;要主動服務企業,發揮學院的技術優勢,積極搭建科技服務平臺,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服務與管理咨詢等,為將安徽省建設成職業教育大省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呂婧.安徽:公布“十五”人口發展狀況 “十五”時期人口總量低速增長[OL].中國人口網.http://www.chinapop.gov.cn/rkzh/rk/tjzlzg/t20060824_144958873.html.
[2]安徽統計年鑒(2006)[OL].http://www.ahtjj.gov.cn/tjnj/06nj /2006.htm.
[3]2007年安徽省高考招生指南[OL].http://hi.baidu.com/gaokao886/blog/item/2de8f544facf4b80b3b7dc57.html.
作者簡介:
余祖文(1954—),男,安徽安慶人,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農業昆蟲學和職業教育。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