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義
[摘 要]潛規則是影響我國司法公平的一個顯著問題。在司法實踐中,各種潛規則令當事人對法律的權威產生諸多質疑。解決司法潛規則問題是減少司法腐敗,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的首要問題。司法機關和參與司法活動的當事人都應從維護司法公平的角度出發,樹立司法權威、增強司法機關透明度、控制司法機關的自由裁量權,從而徹底根除司法活動中的潛規則。
[關鍵詞]潛規則;司法公平;轉型時期;程序正義
一、潛規則的概念與危害
1.潛規則的概念。所謂潛規則是指在社會生活中通行的并不以成文形式表現出來,但又在現實生活中獲得廣泛認可的、可起支配作用的原則或方法。其在社會生活中幾乎與社會中的“明規則”、“原規則”有著同等的效力和功能,甚至有時成為辦事的首選規則。潛規則的存在對司法活動無疑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2.潛規則對司法活動的危害。首先,潛規則容易滋生司法腐敗和不公。在潛規則中權錢交易、濫用權力等現象會誘發社會不平等甚至導致違法犯罪活動。其次,潛規則容易貶損司法權威。保障司法的權威性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然而,潛規則使社會公眾無法充分了解訴訟程序中實現正義的全過程。不利于增強社會公眾對司法的認同感,甚至產生懷疑,喪失信心。再次,潛規則容易降低司法效率。潛規則的出現增加了資源消耗 ,從而降低司法的效率。一方面,大量潛規則的存在使顯規則被虛置,顯規則所形成的高效的程序設置被照顧部門利益的拖沓的潛規則所取代;另一方面,司法活動中不必要的請示、匯報、協調、審批等制度無疑會進一步增加司法資源的消耗。
二、潛規則的形成原因
首先,正當程序觀念缺位。長期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的困境不在于法律制度中的實體法落后,而在于對程序觀念的忽視,進而導致法律程序建設的薄弱和不足,為潛規則的形成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我國的傳統文化及社會條件不利于法律程序觀念的形成和發展,在實踐中一直存在著“重實體、輕程序”的觀念,尤其是司法實踐中為了追求實體公正往往犧牲程序公正。這種過分看重結果的功利主義立場,導致我國社會傳統法律中“程序”的地位及其低微,并使正當程序觀念和意識幾乎處于缺失狀態,為潛規則的發展提供了生存的契機。
其次,轉型時期的司法權力異化。司法權力的異化,表現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把司法權力作為一種資源,投放于市場,以“權利尋租”的方式,謀取不正當的利益,從而產生經濟權力化或者權力經濟化。 如司法人員在執行司法職務時,向他人索要、收受金錢或者其他非法利益,導致發生了各種以司法權換取物質利益的司法職務犯罪。這種司法權力的異化,必然弱化司法程序的獨立,阻礙司法公正的實現。事實上司法機關往往外部受行政因素的影響,迫于黨政命令的顧慮,法官缺乏獨立行使審判權的保障,司法權行政化趨勢日趨明顯;內部受上級法院的影響,上下級法院之間的監督關系被異化為領導與被領導關系,迫于上級長官的意志,在聽取其指示、意見之后才作出判決,難保司法公正,甚至形成錯案。上述被異化的司法權力的種種表現方式無疑對司法潛規則的滋生和蔓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解決潛規則的主要方式
1.樹立司法權威,健全程序機制。司法應當具有權威,司法的權威性是訴訟這種公力救濟方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司法具有權威性才能增加訴訟制度對社會的感召力,增加社會對法院解決糾紛的信任程度,才會使司法成為解決法律爭端最權威、最有約束力的方式。而司法權威的樹立,莫過于建立公正的審判程序,不給潛規則的適用留有機會和余地。公正的審判程序是法庭作出公正判決的前提,是確保當事人訴訟權利得以維護的基礎,是認清案件事實真相的手段,因此,只有建立健全公正的程序機制,才能杜絕“暗箱操作”這種非法現象的存在,才能從根本上抑制潛規則這種非理性程序的滋生。由此看來,在深化司法改革的進程中應當進一步完善司法行為的程序機制,追求程序機制的完善化、合理化、公開化。從而實現程序正義,實踐正當法律程序的公開性、多方參與性和自治性,才能防止潛規則對程序正義的恣意踐踏,從根本上消滅潛規則的存在。
2.增加司法機關的透明度。所謂司法的公開與透明是指司法機關進行司法活動應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以及社會公眾看得見的方式進行,而不能秘密進行。司法的公開透明能使案件的是非曲直、前因后果公諸于眾,司法機關是否秉公執法使人一目了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潛規則所帶來的種種弊端,進一步抵制權力非法干預,消滅徇私枉法,保證和促進司法的公正。因此,司法透明應當做到以下幾點:(1)司法透明既包括向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透明,也包括向社會透明。(2)司法透明既包括司法過程透明,也包括司法結果透明。(3)司法透明既包括司法活動透明,也包括司法文書透明。只有將審判工作有效地置于陽光之下,置于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監督之下。才能有效地防止司法腐敗,最大限度地實現司法公正,并有效地調動訴訟參與人的積極性,增強法官的責任感。
3.用科學的手段控制法官自由裁量權。在量刑制度發達的美國,其量刑模式經過改革已由行政模式轉向司法模式。為了嚴格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美國于1984年授權美國量刑委員會監控聯邦法院的量刑活動,詳細制定了對聯邦法官具有約束力的聯邦量刑指南。美國量刑制度中嚴格的監督模式和細致的量刑幅度,對于規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并由此保證了法官依法公正的行使審判權。結合我國的司法實踐,可以完善我國量刑制度中對于法官自由裁量權的監督和規制。首先,推行法官自由裁量權登記報告制度,對于重大疑難案件中遇到的自由裁量權幅度較大的案件,報請庭長或院長提交集體討論研究決定,控制法官個人濫用自由裁量權。其次,實行錯案追究制度。對于法官明顯故意違背法律規定或業界公認準則而濫用自由裁量權的行為,加大懲治力度,防止形式合法、實體不公的裁判,抑制司法腐敗的發生。
綜上所述,潛規則作為轉型時期社會所帶來的司法弊病一直以來都是困擾司法公正的首要問題。結合司法實踐對潛規則進行法律規制,不僅能實現司法公平,維護社會正義,更能指引以人為本的司法改革,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