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摘要]教師在引導幼兒探究學習的時候,如何引導孩子解決問題?首先應先擺正教師與孩子的地位,多觀察他們與成人不同的思維,無論孩子的辦法是對還是錯,他們探究的過程相比結果更重要。其次幫助幼兒在探究過程中嘗試解決問題,提供機會讓孩子自己來檢驗、歸納結論,完善思維過程,培養幼兒高水平的思維。
[關鍵詞]引導 主動 探索 成功
中圖分類號:G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10195-01
撕紙,是美術表現的一種形式,是使兒童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培養兒童創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孩子們樂于用撕紙的各種手法來表現自己的感受和內心意愿,使幼兒在創作中發揮潛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同時也培養讓幼兒主動地解決撕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能力。
在撕紙活動中,我們發現,當教師讓幼兒動手操作時,經常聽到孩子們求助老師:“老師,我不會。”“老師,我又撕壞了,怎么辦?”“老師,你看對嗎?”在這些求助的孩子中,有些孩子是經過自己的嘗試后,發現自己不會;有些是無從下手;有些是缺乏自信,怕自己撕錯,大多數幼兒在受到嘗試失敗后,他們往往失去了信心,并沒有再進行嘗試,而是急于求助老師,他們都是希望通過老師的幫助來解決問題。我們則希望幼兒掌握的不僅僅是所傳授的知識技能,而是幼兒在撕紙活動的過程中,如何去面對問題,自己解決問題。
現在大多數幼兒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似乎缺乏自強精神,膽小,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更缺乏克服困難的毅力。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關鍵在于引導不力。其實,科學研究越來越明確地證實,孩子生下來就有驚人的潛力,許多孩子在正確的引導下,成為優秀的人才。在這方面應該注意的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注意培養他的良好的自我價值感。那么,教師在引導孩子解決問題時,把球拋出去,孩子是否能準確接住,如何把握這一“拋”一“接”呢?
一、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削弱
雖然我們鼓勵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教師并不能完全放手,任其發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幼兒的地位依然是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是不可削弱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做到:
(一)遵循發展規律
幼兒撕紙有其一定的發展過程,從初步掌握再現創造,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面逐漸擴散,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評價幼兒的作品應有不同的方式,教師如果采用不得當,可能會使幼兒對撕紙的興趣從此被淹沒,失去了探索的信心,從而在活動中,幼兒只會想依靠老師來完成任務。
(二)尊重個體差異
一個班的孩子,其水平不是一條線,個體差異在任何教育活動中都存在,在撕紙中也不例外,有的雙手協調性好,手指靈活,有的小肌肉發展緩慢,雙手協調顯的笨拙,那么撕紙作品也就千姿百態。我們要善于發現每個孩子的點滴進步,給予正確的評價,對不同的孩子給予不同的要求,鼓勵他們大膽地想、問。如:對能力較強的孩子,多給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能力較弱的孩子,并不要求他們完全靠自己去解決問題,可以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從而促進幼兒整體提高。
(三)激勵保護的原則
幼兒由于年齡小,小肌肉正在發展,認識不完整,思維沒有定勢,因而在撕紙中會組成許多非現實的形象和樣式。一幅撕紙作品,無論成敗,教師都應站在保護創造心、自信心的基點上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既能鼓勵幼兒的發展,又能增強他們對創作、對生活的信心。
另外,教師在輔導幼兒撕紙時,如撕紙材料也太過局限,沒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其實,生活賦予我們得天獨厚的條件,大樹的葉子、生活中的瓶蓋、紙盤、筷子……都可以用來當作撕紙的工具與材料。因此,教師應為幼兒選擇材料提供幫助。
1.幼兒有權得到幫助來獲取他們進行創造性活動所需要的材料,教師應幫助幼兒準備活動材料。
2.如果材料太難操作,為了避免失敗和挫折,保證幼兒獲得創造需要的滿足,教師提供關鍵性的技術指導是必要的,但不能剝奪幼兒進行創造性抉擇的權力。
3.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時間,來完成所選擇的任務,以保證他們獲得全面滿足的體驗。幼兒沉浸在某一創造性活動之中,要完成他們自己設定的計劃是需要足夠的時間的。如果時間太短,就等于剝奪了他們所追求的那種快樂,久而久之就會逐漸喪失自我。
4.在材料方面,教師的幫助應體現在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活動材料和使用材料的大量機會上;要允許幼兒多次使用某一材料或多次進行某一活動。
我們要善于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合理指導幼兒撕紙,激發幼兒想象,鼓勵他們大膽地表現,為幼兒探究、解決問題提供充分的幫助,讓他們在有趣的撕紙活動中伸展手腳,主動地發現問題,通過反復嘗試,主動地多方尋求答案。
二、幼兒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
幼兒在撕紙活動中,經常圍著老師轉,讓老師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有些孩子甚至很緊張、著急,害怕自己不能完成任務,這樣的一個氛圍讓孩子們感到壓抑,緊張,對于自己失敗不敢正視,對于自己失敗的原因不清楚。所以孩子往往依賴老師,養成自己不動腦筋去解決問題的習慣。如果教師采用靈活多樣的撕紙課堂教學,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具有親和力和趣味性。營造民主平等的撕紙學習氛圍,喚起幼兒學習撕紙的興趣,讓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忘記”老師,盡量依靠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成任務、體驗成功。
(一)創設良好的撕紙氛圍,給幼兒體驗成功的機會
如:創設撕紙情境,以故事或貼近幼兒生活的表演來貫穿于紙藝活動。開展競賽,在教學中,開展一些比賽,給大多數幼兒創造一個競爭的環境和成功的機會,以此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只有靠自己在反復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如開展“手工展覽”,“作品欣賞”,評選小巧手、撕紙小能手。
(二)創設主動開放的學習空間,下放幼兒學習的權利
教師應尊敬幼兒、啟發幼兒內在的主動性,引導幼兒隱藏的獨特性,放手讓幼兒充分表現自己的獨立性。
1.給幼兒選擇撕紙學習內容的權利
2.給幼兒選擇學習伙伴的權利
實踐證明,讓幼兒自由選擇學習伙伴,不僅可以有效的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還可以使幼兒在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幫助幼兒增強合作意識。
3.給幼兒質疑問難的權利
當然,對于幼兒質疑問難,教師不能拒絕,完全放手,讓他們“自己動動腦筋,想辦法去解決吧”。問題,往往是幼兒獨特的感受,最能進一步發展生的個性。雖然鼓勵幼兒自己解決問題,但我同時也歡迎幼兒對我提出在撕紙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并及時的和他們共同分析,為他們提供幫助,使他們針對以下幾點進行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1)折疊幾下?如:活動“手拉手好朋友”,有些幼兒沒有聽清楚要求,將紙只折疊了一下,撕出來只有一個人。還有些幼兒也因為折疊的問題,出現了一個人有兩張嘴巴。
(2)從開口還是不開口一面撕?在撕紙活動中,教師一定強調清楚,是從哪一面開始撕,在制作“我的名片”時,有的幼兒因為從開口一面撕,因此撕出了兩個一半的人。
(3)直線撕不撕到底?幼兒在“菊花”的活動中,經常將一條直線一直撕到底,不留空隙,造成了屢次撕壞而向老師求助“老師,我不小心又撕壞了。”
(4)比例的大小?在“阿福”的活動中,幼兒觀察到了“阿福”的頭發是個半圓,耳朵也是半圓,但耳朵要比頭發的半圓小,“阿福”的肚子是最大的半圓。教師也強調了“阿福”的頭和身體的長度一樣,但有的幼兒撕出的“阿福”頭發、耳朵、身體的半圓差不多大,看不出是哪里是臉,哪里是身體;有的幼兒撕出的“阿福”頭大身體小,有的頭小身體大。
4.給幼兒參與作品評價的權利
教師要多引導幼兒參與美術評價,幼兒是學習的主人,幼兒的自評、互評及對教師做出的評價都可以有效的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鼓勵幼兒更多的看到別人的長處,在評價別人和聽別人介紹自己作品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提出問題更是培養幼兒虛心好學品質的絕好機會,不同的評價和不同的解決方法更會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幼兒發現問題時,教師正確處理好教師主導與幼兒主體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他們的重要作用,從而激發幼兒對撕紙活動的興趣,使幼兒輕松地掌握所學知識技能;主動地探究撕紙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堅持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幫助他們樹立“我能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