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林 陳軼凌
摘要:我國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一個重要誤區——忽視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對構建現代企業文化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無疑具有重要的價值。借鑒中華傳統文化構建現代企業文化,必須培育具有優良取向的價值觀念,塑造杰出的企業精神、價值觀念,在企業內形成民主、公平、自由的風氣和團隊精神。
關鍵詞:企業文化;傳統文化;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2-0003-02
一、企業文化及其建設中存在的誤區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主流意識形態,其重要性已為人所共識。沙因在1984年系統地提出了企業文化的概念,即企業文化是隱含在一系列價值觀背后的基本假設。自此,企業家們開始陸續重視這個虛而又實的軟競爭力。1981年威廉·大內在《Z理論》中就已經關注企業文化,認為它是影子般的、既虛幻無形,又無法擺脫的企業競爭力因素。其他學者,如帕斯和阿索斯、迪爾和肯尼迪、彼得斯和沃特曼等在20世紀80年代初,紛紛發表企業文化方面的論述,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業大都有著強有力的企業文化。
現代企業文化的構建是受一個國家和民族傳統文化影響的。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包含豐富的管理、倫理、價值觀等思想,世界各地的華人曾憑儒家商業文化傳統、儒家經濟倫理和文化價值觀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中國傳統文化對東南亞等周邊國家甚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企業文化間的關聯,不僅具有學術價值,還有助于指導現代企業文化構建的實踐。
縱覽國內企業在企業文化的構建方面,存在一定的誤區,即一味地照搬國外的理論和模仿國外的經驗,沒有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系統的企業文化理論。企業文化是隱含在一系列價值觀背后的基本假設。東西方價值觀的很多差異,都是基于不同文化對待外部世界觀的基本假設的不同,從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企業文化具有很大的差異性。每個民族的文化具有各自的優點和精華,先天性的文化差異并不決定競爭的成敗,但東施效顰,注定失敗。我們更應該充分發掘中華民族的文化優勢,構建基于中華傳統文化的企業文化,進而形成企業的獨特競爭力。
二、中華傳統文化對對構建現代企業文化的啟示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諸多思想對構建現代企業文化給予我們以重要的智慧及啟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華傳統文化強調整體性、和諧性和統一性。華夏族群長期的生存體驗形成了我們對宇宙世界的獨特的覺識、“觀法”及特殊的信仰與信念,即堅信人與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打破了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內心的隔閡,肯定彼此的對話、包涵、相依、相成、相濟。中文化的整體性的學說,充分顯示了人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它以和諧為最高的價值訴求,強調多樣性的有機統一。如儒家強調仁愛、克己讓人、恭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無敵”;儒家主張以和平、公正、文明的手段來解決爭端,推崇差異與兼容,協調“相似”與“相近”,以此實現一種“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富有彈性的人文旨趣,這是真正健康的世界文化。只有解決好共生問題,實現多元統一、兼容共生、協調有序、充滿活力和大眾共享,才可能構筑一個和諧有序的世界,這正是我們構建企業文化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
2.中華傳統文化講究中性智慧。中性智慧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為豐富的資源,也可說是中國人獨特的生存智慧和處事態度。中國古代思想家們把“中”與倫理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相聯系,成為“中道”、“中庸”、“中和”。中性智慧的精義在于克服兩極對立,達到天與人和諧、人與人感應、人與物協調。中性思維在中華文化精神中的重要表現是對“和”的價值追求,表現如下:一是以“和”的理念去認識自然;二是以“和”大心態去處理人際關系;三是把“和”的理念作為一種辯證法。四是以“和”的標準去處世生活。所謂“和為貴”、“和衷共濟”、“家和萬事興”等,中華傳統文化的這種思想重視建立融通的人際關系、有序的社會秩序、和諧的社會關系,提倡人與人重誠信、講仁愛、求友善、修和睦。
3.中華傳統文化在維持人的身心平衡、注重精神建設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如儒家大力提倡求真、行善、崇美,使人類擺脫純物欲的低級趣味。儒家的“身心和諧”、“義利兼顧”、實現“內在的超越”的思想,在應對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重視人的精神價值等方面,或許是一劑良藥。技術與精神平衡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個體層面就是身心平衡問題。從儒家思想可以看出,人的本質是精神的,道德性是人的本質規定性;同時,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物質基礎。所謂身心平衡的人生觀,就是物質與精神生活相結合的人生觀,在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時重視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將個人道德修養視為通往身心和諧理想境界的最佳路徑選擇。儒家主張以修身為本,輔之以道德教化來實現人的身心和諧發展。
4.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對未來人類生態文明重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態文明是當今和未來企業文化構建的重要內容。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天(自然)人關系是其核心主題之一。中華傳統文化在處理天人關系時,力求探尋兩者的內在聯系,并把天人關系視為同源的和諧關系。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內涵包括:一是強調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產物;二是強調自然界有普遍規律(天道),人也要服從此規律,陰陽相互作用的規律即性命之理,天(自然界)人尊守同一規律;三是強調人性即天道,人倫原則和自然規律的一致性;四是強調人生的理想和境界就是天人和諧。對于古代樸素的生態文化思想,我們要站在時代的高度予以借鑒并充分發揚,它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尊重生命、仁民愛物的思想。如孟子強調“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就是說不僅要愛護自己的同胞,而且要愛護自然環境,珍惜自然環境。二是對生物資源順時取用、化育并進的思想。如莊子提倡“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告誡人們要與萬物為友,與自然和諧一致。《禮記·中庸》主張“參天地之化育”,就是參與自然創造和養育萬物的進化過程,而非以戡天役物的態度去征服自然,破壞自然。三是倡導放眼未來、為后人造福的思想。
三、借鑒中華傳統文化構建企業文化的措施與途徑
1.充分發揮領導者的智慧和作用。在企業文化構建中,領導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借鑒中華傳統文化構建現代企業文化,領導者必須身體力行,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
優秀的企業家與優秀的企業文化往往互為因果,并行存在于一個企業。一個品格高尚的企業家,其人格力量就是這個企業的信譽、形象和文化資產;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本身就是這個企業充滿活力的源泉。企業家素質代表企業素質,企業文化是優秀企業家品質、才華、慧眼、膽識等綜合素質的擴展和放大;優秀的企業文化又以其成功后的自信,激勵和鞭策企業家組織和帶領全體員工在“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形成一種以人文精神為動力的激勵機制,能使這個企業生機盎然,充滿活力。
2.培育具有優良取向的價值觀念,塑造杰出的企業精神、價值觀念等。中華傳統文化中強調的一些價值觀,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確立企業的共有價值觀念體系和企業精神,首先,應當對與本企業有密切聯系的客觀對象進行價值評價和排序,從中確定最具優良取向的價值觀念。同時,博采本行業、本企業、本民族以及國內外其他企業的優秀精神,并根據當前及未來的發展需要,融會成最適合本企業發展的一套企業理念。其次,要采用具體生動的表達方式或文字或圖標對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等理念系統要素加以表達,使之簡明、易記。再次,對既定的企業宗旨、價值觀、企業精神等理念系統要素,經常性地進行灌輸、宣傳和引導。最后,管理層要以身作則,持之以恒發貫徹執行,使企業宗旨、價值觀、精神等理念系統要素化為一種潛意識行為。唯有長期不懈的努力培育,企業才能確定溫度成熟的價值觀念和企業精神,為優秀的企業文化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3.在企業內形成民主、公平和自由的風氣。民主自由之風已成社會主流。在企業內倡導民主,必將大大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發揮人才的作用,必將非常有利于員工歸屬感和企業凝驟力及戰斗力的形成,民主和自由是“以人為本”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人的尊嚴有時比生命更重要。因此,要建設“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有必要高度重視員工的尊嚴,要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來滿足員工的自尊的需要,而員工的自尊的需要如果能得到滿足,那么就極為有利于形成強烈的員工歸屬感和企業凝聚力,進而形成企業無堅不摧的戰斗力。
只有公平和公正地對待所有員工,才可能形成強大的凝驟力和戰斗力,要做到公平、公正既要有公正、公正的思想和愿望,更要有科學的考核制度和民主合理的申訴制度作保證。
4.培養團隊精神。培養團隊精神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在于能否在內部形成一種凝聚力,能否發揮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因此,讓管理親和于人,讓管理者與員工融為一體,互相激發靈感,最大限度地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因此,必須培養員工的團結協作精神,培養員工之間溝通氣氛,采取各種措施,引導員工團結向上,使員工與員工之間、員工與企業之間產生親合力。還要鼓勵員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使員工愿意為實現企業目標盡自己最大努力。
參考文獻:
[1]劉光明.企業文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2]張珊.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的構建[J].法制與社會,2006,(9).
[3]張仁德.企業文化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馮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