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暉 黃建新
摘要: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新型農民的培養是新農村建設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當前,新型農民的培養雖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定位欠準、主體缺失以及培養方式有一定的誤區等問題,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關鍵詞:新型農民;培養;思考
作者簡介:李暉(1966—),女,湖南工業大學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01-0028-03
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是培養新型農民,對于這一點,目前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際工作部門都已達成共識,無須贅言。但是,在新型農民的目標定位以及如何培養新型農民等問題上,還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
一、新型農民培養目標定位欠準
什么樣的農民是新型農民?“新”在哪兒,與傳統的農民有何不同?2007年1月中共中央頒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建設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從原則上指出了新型農民的內涵。但在具體理解“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有文化”要求農民能說會寫、自立自強、崇尚科學、誠信友愛、知法守法;“懂技術”要求農民具有較高的技能素質,至少要熟練掌握一到多項生產技能和技巧;“會經營”要求農民具有一定的經營和管理能力,能充分利用人、財、物和土地等資源,進行生產并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1]。全國人大代表王希武提出“懂政策、懂法律、懂科技、懂經營、會管理,除了要有生產創新的技能,還要有開拓市場的眼光,并還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具體地講,思想、觀念、語言和行動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能掌握科學知識,能抓住市場機遇,能創業、會創業,能追求先進文化,這樣的人就是新型農民”。
有學者認為,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傳統的農民是“農夫”,農夫與自然經濟相契合,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生產的產品主要用于自己消費,是一種典型的自給自足的產品經濟。而新型農民就是“農商”,是一個新的范疇,它是現代農民的經濟學意義表述。農商反映了一個新的經濟關系,一個以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以需求指導農業生產又以新產品引導市場,并以商業活動為舞臺的新生產者。
從上面可以看到,對新型農民內涵上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差別。有些人認為新型農民就是一種復合型的全能人才,是無所不能的人。這種對新型農民的理解,我們認為標準過高,不僅在我國目前,就是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都難以達到,即使能培養出這樣的新型農民,估計數量也是極少,難以滿足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在我國農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總人口的39.1%;15歲以上的文盲率為8.3%。每百名農業勞動力的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上占59.6%,小學程度占32.3%,文盲占8.1%。以這樣的文化程度,要培養出如此高素質的農民,其難度可想而知。
其實,在西方學者眼中,中國的農民一直是peasant而不是farmer,peasant是與落后的生產方式相聯系的自耕農,而farmer是以經營農莊為業的農民,即現代農民,二者有著明顯的區別。在目前,除了少數地區外,中國農村仍然是以農戶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手段落后,不少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于土地耕作,生活只能維持在生存狀態,這種經濟形態下的農民我們稱之為傳統農民。其特點是文化素質低下,思想比較保守,不懂得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市場經濟意識淡薄,是典型的peasant而非farmer。要將大量的傳統農民培養成現代農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非一時一力可以做到的。
因此,我們認為,現階段對新型農民培養目標的定位一定要準,新型農民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現代農民。對定義“新型農民”的九個字(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理解要從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能拔高,比如,達到什么文化程度才算“有文化”?怎樣才算“懂技術、會經營”?是要求三個方面都具備還是只要某一個或兩個方面達到要求就是新型農民?眾所周知,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階段。傳統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生產要素投入以勞動力投入為主,生產工具非常簡單,投入的生產要素科技含量低,農民不需要有多少專業知識和技術就可以完成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過程。但是,由于投入的生產要素科技含量低,加之生產者又缺乏相應的科學技術知識,致使他們的勞動生產率非常低下。而現代農業則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其生產要素的投入以資本和科技投入為主,生產工具以機械化作業為主,此時農民需要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否則就難以勝任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新農村建設所需要的新型農民應該是“職業化”農民,他們或者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門生產技能,或者懂得生產的經營管理等等。從發展趨勢來看,職業化的農民就象工廠里的工人一樣,也應該有專業化分工的,農業生產越發達,分工將越細,農民的職業種類將更多。固然,我們需要全能型、復合型的新型農民,但那只是少數人可以做得到的,絕大部分農民因為文化素質等諸多原因,不必樣樣精通,只要成為某個方面的行家里手即可,這樣的農民我們認為也是新型農民。
二、新型農民培養主體缺失
培養新型農民無疑只能以農村居民為主,沒有人愿意當農民的話,談何培養新型農民?一些地區在解決“三農問題”時過分強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缺乏科學發展觀、統籌發展觀的指導。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務工和大中專畢業生非農化就業傾向的加劇,轉移出的農民再也沒有從事與農業相關的活動。而轉移出去的勞動力絕大部分恰恰是農村稀缺的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人力資源。據中國青年報2007年1月7日報道,陜西省某縣城市社會經濟調查隊于2006年對該縣的一些鄉鎮及鄉鎮中學進行典型調查,得出了一份令人震驚的調研報告。該報告指出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農村勞動力總數減少。據對兩個鄉的調查,外出打工人數分別占到勞動力總數的57.8%和55%,有一個村全村有419名勞動力,而務農勞動力只有60人。二是務農的青壯年勞動力減少。據調查,外出務工人員中,35歲以下的青壯年占到60%至70%,外出務工人員基本上都在18至40歲之間,農村留守人員以婦女、老人、兒童和殘疾者為主,號稱“三八六O一二部隊”。三是當前的中學生看不起農民,不愿意當農民,“厭農”思想非常嚴重。據調查,96%的學生畢業后不愿意當農民,僅有4%的學生由于種種原因表示愿意留在農村。這份調查報告值得人們深思:雖然從發展趨勢來看,我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不可逆轉的,可問題在于,文化程度稍高的青壯年都進城務工去了,留下來的都是文化程度較低的老弱病殘者,要將他們打造成“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這談何容易。
不解決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主體缺失問題,新型農民的培養就成了“無水之源”和“無本之木”。但俗話說得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當前農業比較收益較低的情況下,這種現象又一時難以改變。因此,比較現實的做法是有效利用如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業科學技術特派員、有線電視節目、農業類書籍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平臺,先對目前留在農村的少部分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民推廣農業技術,造就一支擁有一技之長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鄉土人才。然后通過示范作用,手把手的指導那些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民,以此全面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術水平。
當然,最根本的做法應該是鼓勵部分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和對農業生產的投資,形成一支具有現代市場意識,善經營、懂管理的農業產業經營人才隊伍。我們認為,這部分人才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最有可能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復合型人才,即真正的新型農民。因為這些農民在外務工、經商,既取得了收入,又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科技素質,培養了市場觀念,學到了一些企業經營管理經驗;他們見過世面,視野較為開闊,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他們的返鄉流動可以促進文化、科學、技術、信息在農村的傳播,提高農村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鼓勵部分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一方面可以把先進的技術、管理方法引進農村,具有極大的示范效應,可以全面提升農民的生產技術與經營管理水平,增加農民人力資本積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同時,他們返鄉創業,還能夠吸收部分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留在農村參加新農村建設,使得新農村建設擁有堅固的人才后盾。因此,他們是當前新型農民培養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級地方政府應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通過各種利益機制,為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提供政策、資金和技術支持。
三、新型農民培養形式存在誤區
怎樣培育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基本問題,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關鍵,關系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其意義自然非同一般。但是,考察我國農村的現狀,我們發現,大部分農民文化素質偏低,技能培訓不夠,農民仍然依靠傳統生產方式進行生產,生產規模小,大量的農業科技成果難以被農民所掌握,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農業勞動生產率還相當低,這是農民收入增長極其有限的根本原因。
近年來,在國家惠農政策的指導下,各地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都在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新型農民培訓工作,許多地方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新型農民的培訓形式還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培訓比較重視,而對“扎根農村”、當一個真正的農民的培訓卻重視不夠。2006年農業部國家財政安排農民培訓經費7億元,其中用于陽光工程的轉移勞動力培訓經費為6億元,僅僅安排1億元用于農民科技培訓(其中還含其他科技項目經費),由此可見,在新型農民培訓項目經費有限的情況下,農民勞動力轉移培訓投入資金遠遠高于農民科技培訓[2]。
在這里,有一個概念我們要搞清楚,即農民進城務工、轉移到非農領域后其身分還算不算農民?我個人認為,如果他們不再返回家鄉而是在城市定居,我們就不能稱其為農民,只有在土地上進行生產經營的才是真正的農民。我們要培養的新型農民,應該是這一部分人。但目前各地農村進行的新型農民培養,大部分財力、人力都放在了以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陽光工程”上。陽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財政支持,主要在糧食主產區、勞動力主要輸出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開展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領域就業前的職業技能培訓示范項目。陽光工程的培訓內容與農業生產基本上沒有關系,陽光工程的意義在于對即將轉移到非農業領域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崗前培養,以提高其就業競爭力,它并不是為了培養新型農民。
針對當前新型農民培養中存在的這一問題,我們應引進高度重視。固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培訓也很重要,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和縮小城鄉差別的一個重要舉措,而且從長遠來看,這部分人中的一部分會選擇回鄉再次成為農民,他們可能成為新型農民中的精英。但我們也不能就此忽視那些扎根農村的農民,他們才是新農村建設的真正主人,是新型農民培養的主體。對這部分農民(有相當一部分是如我們前面所說的老弱病殘者或者是文化水平較低者)的培養,要考慮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從解決實際問題著手,實施分類指導和培訓。對于文化程度較低且年齡又偏大的農民,通過實用技術培訓,讓其掌握一定的實用技術,知道科學種田,懂得某項養殖技術或了解某一種或幾種經濟作物的種植即可;對于文化程度稍高如初高中畢業生,除了培訓他們掌握較高的生產技術外,還應開展經營管理、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培訓,使其成為較高素質的現代農民。
參考文獻:
[1]肖高沛.淺談在新農村建設中如何培養新型農民[J].中國農村研究網,2006-10-27.
[2]張菊霞,夏金星.湖南省新型農民培訓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職教論壇,2007年11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