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和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無與倫比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源泉,是學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德育資源。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意義深遠、德育功能顯著,有選擇地繼承和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賦予其新的生命力,通過生動有效的施教途徑,充分發揮其功能、作用,有其顯著的育人效果,故此,學校德育必須充分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
關鍵詞:學校德育;傳統文化;繼承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無與倫比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源泉。在中國文化的長河中,經過歷史的選擇,積淀了數以百計的文化經典,堪稱民族文化的瑰寶。在當今,中華傳統文化可以為學校德育提供豐富的資源和寶貴的經驗。筆者認為,學校德育應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
一、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意義深遠,德育功能顯著
在內容上,我國傳統文化有許多優良的倫理傳統,值得我們去繼承和發揚光大,同時,許多經典篇章都是以小見大、循循善誘的德育教材。胡錦濤總書記關于榮辱觀的論述,也可以說是來源于傳統而運用于當今,回到傳統文化中去汲取營養,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指出了一條道路,使古代文化服務于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孟子曰:“吾養浩然之氣”,這種“氣”是一種主觀的精神狀態,是一種最高的正氣和節操,愛國主義正是這種正氣和節操的集中體現。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愛國歷來是被看作一種“大節”,這種高尚氣節、講求情操的意識,孕育了中國人的慷慨正義,并逐步升華為對祖國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氣節。我們的學生正需要有如此大義和氣節,擁有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這樣才會胸懷天下,并會自動自發地將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奉獻給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是對自強不息精神的一種慨嘆。“自強不息”一語出自《易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不朽靈魂,是民族精神貫徹古今的優秀傳統。自強不息的精神和信念能引人向上,頑強拼搏,催人奮進,不屈不撓。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凝聚著民族的向心力,鼓舞著民族的自信心,激勵人民奮發向上,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強盛。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決定著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趨勢,無論何時,都是推動我們國家和民族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學校德育必須弘揚中華民族這一優秀文化傳統,幫助青少年樹立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
古代傳統文化重視人格的養成,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重視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有利于探索學生人格教育的實效性和長效性。人格教育可發揮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魯迅先生曾指出:“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傳統文化教我們要執著堅貞、鞠躬盡瘁、國家為先、矢志不渝、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等。學生的人格是一個長期的浸潤過程,傳統文化的元素充盈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們德育工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的源泉,我們應當充分利用這一資源,讓學生的人格養成獲得一種可持續的提升之力。
傳統文化還特別注重道德教化和品德培養。古代非常崇尚“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重義輕利”,君子能夠做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孟子云:“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樂也。”“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這是孟子構思的五道樂土,即理想社會,而理想社會的構建必須以建立“人本”的道德秩序為基礎,那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為人坦蕩、獎掖后學,只有這樣才能建立一個富足、安樂、和諧的理想社會。
古人認為學習教育對良好道德行為的形成很重要,而文化教育本來就是教人向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要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因此古代的教育也十分注重“以德為本”這一理念,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在方法上,我國傳統德育中的內省法、行為養成、強調修養自覺等都是很有特色的理念,我們要繼承和領悟。
二、如何繼承傳統文化
1.繼承傳統文化內容、性質和方法的選擇
繼承傳統文化要注意選擇性繼承,選擇傳統文化中至今被人們所推崇的、符合先進文化標準的、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內容上選擇既符合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又切合學校當前德育工作實際需要的經典篇章。采用適合學校發展,切合各年齡階段學生的不同特點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如誦讀法、講解法、環境熏陶、實景瞻觀等。
2.繼承傳統文化的計劃和安排
配合學校德育工作,學校要定期制訂傳統文化繼承的教學方案和活動計劃,計劃和安排好每階段教學或活動的目標、過程、結構、總結和反思等。方案和計劃的編制可以學科滲透、主題活動設計、綜合活動設計、校本課程等基本形式為載體,要做到注重實效、便于操作、形式與內容和諧統一。
3.根植傳統文化于學校德育體系和總體教育體系
學校利用升旗儀式和國旗下講話等莊重的場面宣傳、發動,鼓勵和引導學生誦讀《中庸》《大學》《論語》《幼學瓊林》《增廣賢文》、唐宋詩詞、古代文學名著等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大興誦讀經典文化之風,讓學生在誦讀經典文化的過程中感悟其文化內涵,讓經典傳統文化賦予現代人精神力量,在現代學校對新文化的構建過程中,使傳統文化成為學校已有文化基礎上再生長的催化劑。針對學生群體,運用心理強化、心理定勢等心理機制,通過認同、適用、同化、融合等多種心理過程,依托傳統文化繼承的多種形式,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教學過程中理科課程也可結合豐富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內容,藝體課程應將經典名樂、民族戲劇欣賞和中國畫、書法藝術欣賞、中國武術等民族文化瑰寶滲入教學內容。另外,學校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如利用各種傳統節日和重大紀念日,重要歷史事件及重要歷史人物,開展主題(校)班會、團隊會,請革命先輩和各行各業的英雄模范作報告、講故事,組織學生觀看反映偉大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影視片等,通過愛國主義歌曲歌詠比賽、文藝演出、每周背一首詩詞、每天記一句名言警句等形式,憑日積月累功夫積淀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傳統的真諦,讓傳統文化在學生的靈魂深處生根、發芽、開花。
我國在2008年改革的假期制度,增加了傳統節日的假期,意在提醒我們注重傳統文化風俗,所以學校可以充分利用類似于這種資源,在學生中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以文化育人,這不失為繼承傳統文化的好方法之一。比如設計有關端午節的主題班會,通過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以及“屈原投江”的故事,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增強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愛國意識,做到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溝通,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當然,除傳統節日,還有很多文化資源可以挖掘,并通過生動的方式將其融入對學生的德育之中。教師要積極發掘文化資源。
育人為先,立德為本,中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民族美德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德育資源,學校德育應充分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并發揚光大。
(作者單位:湖南省益陽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