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仙 蔣德龍
摘要:筆者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邏輯思辯法,對我國學校軍訓與學校體育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筆者認為,學校軍訓和學校體育的發展歷史包括四個方面:①秦漢以前——渾然一體;②封建社會——雙雙游離學校以外;③民國時期——進入學校并開始解體;④新中國成立以來——獨立發展。學校軍訓與學校體育內在聯系體現為政治性、人本性、科學性和體能性。它們是相互聯系的,其中,人本性是目的,體能性是過程,科學性是方法,政治性是原則。
關鍵詞:學校軍訓;學校體育;關系;研究
學校軍訓是指學校(專門的軍事學校除外)在進行文化課教學的同時,對學生實施軍事訓練,授予其軍事知識和技能,以加強國防意識,培養文武兼備的人才,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式。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中“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下,實施素質教育的體育教育內容。學校軍訓和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兩種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是統治階級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那么,這兩種教育形式之間有什么歷史淵源?兩者之間有什么共同的本質特征?以及學校軍訓與學校體育關系怎么樣?這些問題的理清有助于兩者朝正確方向發展。所以,研究學校軍訓和學校體育關系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學校軍訓與學校體育關系的發展歷史
1.秦漢以前
據史料記載,夏代,我國出現了“校”“庠”“序”等不同名稱的學校。商代出現了“大學”“庠”兩級施教的學校教育。西周時候,又出現了“國學”“鄉學”兩種形式。
夏商周時期學校教育以軍訓為重點。這個時期學校教育宗旨是“為政尚武”,重視宗教和軍事教育,主要是培養奴隸主子弟成為文武皆能的統治者,習射和傳習多種武藝為其主要內容[1]。
到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孔子從文武皆備的思想出發,繼承和發展了西周的武士教育,明確提出了“有文事者必有武備”的主張,六藝教育中即有“射”和“御”。孔子本人就是個力氣大的武藝愛好者。

以上可以看出,秦漢以前,學校軍訓是統治階級培養奴隸主貴族的統治人才的重要方式。這個時期的學校體育與學校軍訓是渾然一體、緊密結合的。也就是說,秦漢以前的學校軍訓與學校體育從形式和內容來看,都是同一的。
2.封建社會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約從公元前136年,漢武帝劉徹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整個學校教育轉而以“六經”(詩、書、禮、樂、春秋、易)為基本內容。重文輕武思想主宰著學校教育,以“玄學”“清淡”“主靜倡敬”等思想進行愚民教育。提倡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出現了“彬彬多文學之士”“天下無不弱之書生,無不病之書生”狀況。于是,學校軍訓從秦漢開始蕭條,到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時期就完全廢除[2]。雖然在明、清初,也出現過“武學”和“騎射”,但是在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控制下,學校教育中武藝的教學內容幾乎不見蹤影。

可見,這個時期,學校軍訓基本上被排除在學校教育以外。從而學校體育也無從著陸,更無實際內容,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因此,學校軍訓和學校體育是雙雙游離在學校教育以外,和教育是相互分離的。
3.民國時期
清朝末年,外國列強用堅船利炮,使中國社會動蕩不安,受盡欺凌。長期形成的學校教育中“重文輕武”思想嚴重危害了中國人的健康,國防意識淡泊,文弱之風盛行。許多有識之士(蔡鍔、蔡元培等)紛紛要求學校教育實行“軍國民思想教育(養成尚武精神和軍事素養)”,在學校教育中加入軍事教育(軍訓)。比如1912~1913年間頒布的“壬子-癸丑學制”規定中小學設體操課,以“兵士體操尤其注重”。1928年公布《壬辰學制》,在《體育課程標準》中規定中學以上進行軍事訓練。組建“童子軍”。[3]在軍訓制度、軍訓時間、軍訓保障等方面都有較為明確的規定。
這個時期,應“增強體質”和“體格健壯”的要求,學校教育在軍國民思想的影響下,學校軍訓與學校體育同時得到發展。這個階段學校軍訓還經歷了三次高潮。后來,由于西方體育的傳入,以及一些知名人士(陳獨秀)就學校軍訓的枯燥乏味提出了比較尖銳的批評,學校體育開始解體,向獨立發展的道路走去。學校體育的內容有了較多的現代體育項目,比如田徑和球類,但這些項目只在一部分教會學校才開設。
4.新中國成立以來
這個時期,學校軍訓和學校體育沿著各自的軌道發展,政府對其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從表1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軍訓和學校體育是獨立而迅速發展的,表現為:①國家政府部門對其發展越來越重視;②相關法律法規越來越完善;③內容越來越充實和科學;④保障措施越來越到位。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粗略知道學校軍訓和學校體育的歷史發展大致經歷如圖所示:①在秦漢以前是緊密結合在一起、渾然一體的;②封建社會時期雙雙游離學校以外;③民國時期進入學校并開始解體;④新中國成立以來開始獨立發展,并且學校體育比較“紅火”和壯大。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學校軍訓與學校體育基本上是聯系在一起的。促使學校軍訓與學校體育解體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西方體育的傳入。但是,近時期,學校軍訓與學校體育在指導思想(素質教育)和訓練內容(定向越野)等方面開始有融合的趨勢。
二、學校軍訓與學校體育的內在聯系
學校軍訓與學校體育都是學校教育的形式和手段,都是為政府培養合格的人才服務的。學校軍訓一般在開學初學習基礎軍事理論知識和基本軍事技能,對學生進行短期的集中強化訓練,使學生體能增強,形成吃苦耐勞的集體主義精神,進而形成國防意識。學校體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是“德、智、體”全面發展思想的體現,是在全學期里學習基礎體育理論知識和基本體育技能中使學生體能增強,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學校軍訓與學校體育的比較如表2所示。
我們從比較中可以看出,學校軍訓與學校體育在指導思想、實施形式、實施范圍和本質特征等方面存在著“交集”。這些“交集”的具體特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政治性
“政治是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是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活動的統一體,核心是政治權力。政治的基本含義有兩個層次:一是管理,政治管理是指公共管理,而不是私人管理。二是利益,政治的本質是利益關系,這種利益關系是階級利益關系。”[4]也就是說,政治性就是在一定的政治理念指導下,使用政治權力,遵循一定法律、法規制度的政治活動。
政治性集中的外在表現在于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帶有強制性。我國關于學校軍訓的法律、法規有《兵役法》《國辦發〔2001〕48號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2003年-2005年全國學生軍訓工作發展規劃》等。學校體育則有《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國務院批準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共中央與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簡稱中央7號文件)等。可以看出,關于學校軍訓的法律、法規層次較高。而關于學校體育的法律、法規層次相對較低,并且在現實的執行力度上有許多欠缺,不到位。但是,學校體育的法律、法規的健全程度越來越高。
政治性的目的是調整各種各樣的利益關系,政治性要求“國家”和“集體”是重要和必須的。學校軍訓和學校體育把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放在很高的位置,推崇“一個也不能少”,顯示出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人本性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是從實踐的基礎上進行考察的,在實踐的基礎上對人的生存進行考察。也就是說,人本性就是要關注人的生命。人的一切圍繞生命展開,包括自在生命的維持和自為生命的提升。人本性,概括為一句話就是“以人為本”。
學校軍訓和學校體育也必須關注人的生命,關注人的生存,關注人的發展。戰爭年代的軍人就要肩負起保衛生命的使命,而在重大自然災害事故(地震、洪災、火災和冰雪災害)挽救生命來臨的時候,成為軍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軍訓就是要模擬這樣的惡劣環境進行軍事理論知識學習和頑強的軍事技能訓練。比如,現在軍訓里的定向越野活動、火災消防練習等。學校體育里的自然論、體質論、素質論和健康第一論都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如何才能增進健康,如何才能良好生存,以及怎樣才能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如[5]2008年9月1日,全國2.2億中小學生按教育部規定收看央視經濟頻道播出的《開學第一課》。這堂課的主題就是生命教育,老師是奧運冠軍和演藝明星。田亮等各位奧運冠軍及其他體育明星現場進行“緊急撤離演習”比賽,用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向中小學生講解“潛能”。這預示著我國學校軍訓和學校體育的內容將圍繞生命教育進一步拓展。
3.科學性
《辭海》給科學下的定義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科學性簡單地說就是“實事求是”,要求我們按照事物的本來規律辦事。任何事物都有其固有的、本來的規律,任何違背其規律的事都會受到處罰。
學校軍訓和學校體育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同樣要以科學為前提,探詢和按照它們內部的發展規律進行科學地訓練,才能夠取得應有的效果。比如,學校軍訓和學校體育中,疲勞的恢復是有規律和方法的,不能夠在疲勞還沒有回復時進行相當的訓練,否則會造成傷病甚至危及生命。每年學校軍訓總會發生學生猝死情況,有個重要原因就是疲勞沒有回復,造成疲勞過度。學校體育講究的準備活動一定要做,這是人體運動的規律。違背這個規律,踝關節、肩關節以及腰部受傷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
4.體能性
體能性是指身體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日本體力學會測定評價專科分會將“體力”定義為[6]人們為從容應付日常生活和偶然事件所必需經常保持的行動能力和抵抗力,所謂行動能力,主要由發動行為的能力(由肌肉力量、速度、投擲力、爆發力等素質指標反映)、持續行為的能力(由心肺功能、運動系統耐久力等反映)和控制行為的能力(由平衡能力、靈敏性、協調能力反映)組成。
學校軍訓和學校體育在完成一定項目的活動時,都必須以一定的體能為基礎。而且在有規律科學地參加各種活動的過程中,體能還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力量、速度、耐力的加強與靈敏、協調能力的取得是學校軍訓和學校體育的目的所在,同時也是學校軍訓和學校體育評價的最為重要的指標之一。比如,定向越野項目是學校軍訓和學校體育都要練習的一個項目,這個項目就要有相當的耐力和靈敏能力。
從體能是“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我們不禁想到“健康”兩個字。一般人認為,現代的健康至少是三維健康觀,即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都是“和諧”的,這是很有道理的。而體能是對外界產生適應,實際是對不良的外界環境產生適應。并且,在良好的外界環境下,我們要人為地模擬制造不良環境使人產生適應,這就需要鍛煉的過程。所以,我們認為,能夠對各種各樣的環境產生良好的適應能力,特別是不良環境(當然包括充滿細菌、病毒的自然環境)產生良好的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這樣的肌體就是健康的肌體。
綜上所述,學校軍訓和學校體育內在聯系的政治性、人本性、科學性和體能性是相互聯系的,其中人本性是目的,體能性是過程,科學性是方法,政治性是原則。
參考文獻:
[1] 金欽昌主編.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
[2] 陳建新.中國古代學校軍訓史述略[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2,6(18):75-79.
[3] 陳建新.民國時期學校軍訓史述略[J].民國檔案,2003(2):80-83.
[4] 孫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本質[J].南京社會科學,2006(3):56-61.
[5] 史上最牛一節課明晚全國開講老師全明星[DB/OL].http://news.sohu.com/20080831/n259310428.shtml,2008-08-31.
[6] 馮海成,李睿恒.人類抗災體適能理論架構的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08(4).
(作者單位:劉貴仙湖南省漢壽縣教師進修學校;蔣德龍湖南衡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