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伊 趙景文 張武杰
摘 要:在我國的大學教育中,只有將通識教育融入課程、進入課堂,才能使專業分工越來越細的各不相同的系科相互結合、相互促進,才能使缺乏共性的不同專業具有共同語言,這樣的教育方法才是作為大學應具備并發展的,以通識教育作為高校的教育方向才符合大學之道的思想。通識教育是溝通現代與傳統,使文明不致斷裂的有效工具,通識教育也是促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通識教育 高校教育 問題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2-065-03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大學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基礎性”作用更為明顯。大學教育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訓,還有更重要的一面,就是培養人的綜合、全面的素質,即“育人”。大學教育應當為學生的后續發展乃至一生的發展奠定一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由此“拓寬專業面、增強適應性”成為近年來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致呼聲,“通識教育”隨之應運而生。
一、通識教育的涵義及發展通識教育的現實意義
通識教育,起自西方,源于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一般是指通才教育、博雅教育、人格教育、全人教育。“通識”二字,其意義可解釋為“通古今之變,識天人之際”。“通識教育”概念的內涵十分豐富,高等教育要培養有創新精神的人,大學階段的教育應該是一種針對專業教育而言的“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是對任何專業的學生的長遠考慮。也就是說,“通識教育”是一種關于高等教育目的和內容的教育思想。我國香港大學教授陳載灃曾這樣描述通識教育之目的:在喚起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建立個體獨立思考、分析、判斷的能力,以及發展個體之價值觀體系,激發其對所處的人文及自然環境產生互為主題的認識與關懷。可以說,通識教育是以濃郁的人文氣息、鮮明的價值關懷而步入教育實踐的,它強調通過對教育對象存在與發展所必需依藉的基本知識與價值的教育,從而為教育對象面對復雜多樣、迅速變幻的現實生活世界提供動力和支撐力;它追求的是教育對象人格整體性的發展。
隨著世界文明的不斷發展,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大量涌現,學科之間的界限正在逐漸模糊,單一學科已不能夠有效地解決現代社會面臨的各種重大問題。如工業化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能源枯竭及水資源、土壤資源等自然資源的短缺,富國和窮國之間的根本性沖突等。這些問題都不可能用單一的學科知識和個人力量來解決,只有依靠多學科的協調和綜合,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交叉學科的發展特征迫切要求當代科學研究必須打破傳統的封閉體系,急切呼喚盡快拋棄僵化的培養體制,實行跨學科的綜合教育,要求迅速更新人才組合方式,實行開放性學術思想交流和教育整合。通識教育通過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資源等知識的介紹和分析,讓學生從當代許多政治問題、文化沖突、技術競爭以及戰爭、疾病、環境、資源等問題的深入闡述中了解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和規律,從而樹立現代思想觀念,即要有能生存于激烈競爭社會中的競爭意識、發展意識等,克服傳統社會中安于現狀的保守意識、封閉意識,認識到發展生產力、增強國家綜合國力的緊迫性。
二、我國在通識教育發展道路上所存在的問題
1.我國歷史上通識教育的缺位使得目前高校都尚未真正形成實施通識教育的環境和土壤。通識教育源于自由教育思想,而在我國缺乏這種思想的根基。盡管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自由和學術爭鳴,但是自漢代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強大的功利主義和實用理性傳統擠壓了通識教育思想與實踐的生長空間。直到今天,在我國大學中實施通識教育的環境和土壤都尚未真正形成。中國傳統文化中缺少了推演和實驗,缺少科學精神。用蔡元培先生的話來說便是:“數百年來,教育的目的只有一項,即對人們進行實踐能力的訓練,使他們能承擔政府所急需的工作。”因此,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就可以說是一種立足于政治的德育思想,即以“人倫教化”來“化成天下”的政治工具主義思想,而沒有什么通識教育傳統。
2.我國高校缺乏探索適合自身的通識教育發展道路的創造性。我國高校通識教育深受計劃經濟使其固有發展模式的影響,缺乏探索適合自身的通識教育發展道路的創造性。目前,大多數地方院校學習國外的通識教育經驗,在實踐中只注重形式的模仿,缺乏對通識教育核心和靈魂的把握,較少觸及教學組織形式和學習方式的改革,教學組織往往采用大班授課,教學內容流于表面和淺顯,教學方法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和灌輸,使通識教育的教學質量無法保障,通識教育目標難以實現。
3.教學資源基礎薄弱,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及整體性,師資嚴重缺乏。由于對通識教育的認識膚淺,許多學校都是在沒有充分醞釀、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貿然推行通識教育改革的。對通識教育課程管理不善,注重表面的課程種類豐富,缺乏對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整體規劃。而授課教師大都對通識教育沒有太多的認識,更談不上學術研究的積累,對如何上好通識教育課程更是心中無底。因而許多通識教育課程常常是帶著“通識課程”的帽子,而采用的是專業課程的較為單一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其結果必然達不到通識教育的效果。
三、推進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的實施策略
從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來說,盡管發展通識教育體系有很大困難,但這是我國大學必須走的路。如果中國要在21世紀成為一個真正崛起的“文明大國”,那么能否建立起質量可與美國大學相比的通識教育體系,可以說是最基本的衡量標準所在。因為這涉及到今后中國大學培養出來的干部、教師、商人、律師、醫生等究竟具備什么樣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素質修養。
針對我國大學目前通識教育的現狀,為推進我國大學的通識教育,我們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促進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核心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機制,為通識教育發展奠定思想根基。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我國大學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引領社會文化的發展,就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同時要堅持學術思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教育主管部門通過政策導向引導大學提高對通識教育的認識,為高校建立國際交流平臺,借鑒國際通識教育發展經驗。與此同時吸取中國人文教育傳統中的精髓,既要進行本土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又要致力于中西通識教育傳統的綜合創新。推進大學的通識教育,教育主管部門應當起到引領方向、宏觀指導的重要作用。組織專家進行高層次的研究,對大學的通識教育予以有效的指導;組織教學管理人員考察學習借鑒國內外大學成熟的做法;對有益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效予以交流推廣,并給以相應的經費資助。
2.大學根據自身發展特點,制定發展通識教育計劃及實施細則。大學要善于吸取符合時代發展的、具有生命力的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改變過去過于注重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有利于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高校的培養模式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搞一刀切,應根據學校自身的傳統特色與優勢以及不同學科專業的特點,找準定位。也就是說選擇精英取向還是大眾取向,從對象上講,即通識教育是面向少部分精英型大學生還是一般的大學生;從內容上講,是重視經典精讀還是一般通論,是高門檻還是大眾化或通俗化。有的大學就是培養精英型學術型人才,本科生大部分都升研究生,那就可以在本科階段搞通識教育;而一般院校如果只是培養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實行通識教育就不現實。更重要的是,專業的設置包括專業口徑的寬窄應與國家經濟科技發展需求相適應。這需要學校領導和全體教師的協同努力。只有學校領導有了認識,全體教師有了共識,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并主動投入到通識教育改革之中,通識教育的改革才有可能取得實效。
3.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多種形式開展通識教育。當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潮流,已不再滿足于讓學生僅僅具備某種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主要是培養他們具備可以不斷學習和創造知識的能力和素質。這就要求高校打破專業和學科壁壘,力求把單科化的專才教育轉變為整體化的“通識教育”,在本科教育中建立以素質教育為取向的跨學科通選課體系,在最基本的知識領域為學生提供多學科交叉綜合的精品課程。也就是說,大學教育的核心落實在課程上,因此,通識教育首先需要在課程設置上體現,數量上從無到有、從少到多,質量上由淺入深、逐步提高,結構上從零散開設到構成整體,最終形成有機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真正起到有利于擴大學生多學科知識面、拓展學生多學科綜合視野、培養學生多學科思維方式、增強學生文理兼容的綜合素質的目標。同時學校可以利用多種多樣的通識教育方式來營造校園文化,提高通識教育水平及學生學習興趣。如專家講座、社會實踐、學術沙龍、院校合作開展通識教育,開展校際互選等。
4.加強通識教育師資建設,重視通識教育工作,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通識教育的實施,師資是關鍵。與專業教育相比,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對教師的要求要高得多,它要求教師既要有較高的專業學術水平,又要有較寬泛的知識面,同時還要具有運用不同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方法和能力,否則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通識教學。因此,在開展課程建設的同時,一方面大學要盡快對通識教育師資進行培訓,提高他們對通識教育理念的認識及通識課程教學的水平;另一方面,大學內部甚至各大學之間要積極整合教師資源,讓不同院系和大學的教師合作教學,共同完成通識課程的教學任務,從而達到資源共享及提高通識教育品質的目的。在職稱評定和獎酬金方面對承擔通識教學任務的教師要給予傾斜和照顧。同時要積極邀請校外專家和社會名人到校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和講座,實現校際間資源的共享,為通識教育的開展提供師資保障。
參考文獻:
1.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的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黃明東.“完全人”教育觀研究———論“完全中國人”及其培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華北煤炭醫學院 河北唐山 063000)(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