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華
摘要:在傳統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環境下,清代長沙的商業顯著發展,誕生了一批享有盛譽的特色商品。同時。在晚清社會經濟轉型期,長沙的商業也出現了近代化的發展,成為兩湖地區、長江中游一個重要的商業區域。為湖南在中國近現代時期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清代;商業;長沙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387(2009)01-0050-03
長沙作為商業古城歷史悠久。從戰國開始,長沙境內就有商隊出入。歷秦至清各朝。長沙的商業逐漸繁榮。清代長沙的商業氣氛較之前朝尤為濃厚。對于湖南及長沙的古代經濟,已有很多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陳鋒先生所主持的“15至20世紀長江流域經濟、社會與文化變遷”課題研究中,關于清代湖南經濟的成果十分豐富。陳先樞先生著有一系列關于古城長沙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力作,其書匯集了大量的長沙經濟資料,論述深刻。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試從區域經濟的角度,探討清代長沙的商業現象,以希獲得對我國傳統社會經濟中的商業貿易中心及其近代轉型的進一步認識。
一、清代長沙商業行業概說
清代,長沙商業在前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首先,商業行業增多,新興商鋪涌現。清代。長沙的商鋪有些是受朝廷政令調節調整的影響。如1650年(順治七年),清廷廢除前朝的官藥制,允許民營藥業。由此,在長沙的坡子街西關圣殿對面。最早的一家民營藥鋪成立了,當時,僅小屋一間。由退隱長沙的蘇州洞庭西山人勞激(字在茲,號林屋山人)開設。1775年(乾隆四十年)勞激曾孫勞祿久將店定為九芝堂。另一些則是興起的本幫新商鋪。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長沙城開始有執照營業的典當商行,俗稱“當鋪”。1726年(雍正四年),長沙城設有各類牙行,經紀商遂成行業。1736年(乾隆元年),長沙尚德街陳力新堂研制出“力曲”,民間稱“神曲”(今名湘曲),對消化不良,腹瀉,嘔吐等癥有顯著療效。1740年(乾隆五年),長沙董同興刀剪鋪生產的優質刀剪開始暢銷湖南各縣,逐漸取代“北王(北京王麻子)南張(杭州張小泉)”在長沙的刀剪市場。1796年(嘉慶元年),長沙城開始有專為婚喪服務的轎行,出租花橋,儀仗等。轅門上戴同興醬園生產豆豉,香干等豆制品,為長沙最早的副食品加工名作坊。1861年(咸豐十一年)。測陽縣李屢中堂生產的豆豉牌名“一品香”,被例為貢品。1862年(同治元年),湘潭人尹某在長沙城里仁巷開設長青閣照相館,為長沙照相業之始㈣。1878年(光緒四年),湘繡開拓者之一繡工吳胡蓮仙攜兒女從湘陰縣移居長沙城以刺繡謀生。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繡工吳胡蓮仙兒子吳漢臣兄弟在長沙城紅牌樓開設吳彩霞繡莊,為湘繡設店經營之始。從清初以來,上述與府縣居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商鋪落戶長沙。表明長沙已成為當時湖南乃至湖廣地區的一個商業中心。
第二,長沙商界的行業組織開始出現。如1750年(乾隆十五年),長沙成衣業興建軒轅殿。作為行業活動中心。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長沙制鞋業行業組織孫臏會,并重建乾元宮。每年火神生日。組織行業集會,有零星食擔和賣藝說書人人廟營生,逐漸形成長沙著名的火宮殿風味小吃市場。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泥、木、石工匠組成“三行公會”,尊魯班為先師。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算命盲人建祖師廟于落棚橋,供奉鬼谷子,并成立“知命堂”行業組織。這些行業組織根據本行的商業習慣制定了完備的行業規則。如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長沙杉雜兩幫公義的《竹木行條規》就規定了本幫的起貨地段、運送規則和違制懲罰辦法三個方面的內容。諸如此類的行規既有防范各行的不法商貿活動的法律價值,又有倡導傳統經濟活動中買賣公平、誠信通商、童叟無欺、利益均沾等價值觀的社會意義,但也具有束縛行業發展的消極性,
清末,隨著長沙商貿的進一步活躍,行會組織不斷壯大。商業行業組織的發展,是長沙商業獨立于其他社會行業、規模成熟的標志之一。
第三,外地商人進入長沙城開辦店鋪。長沙一直是楚南經濟貿易網點。1819年(嘉慶二十四年),福建客商于長沙城開設盧德和皮絲煙店,繼而形成“建幫”。此后,“建條絲煙”壟斷長沙煙市達百年。1826年(道光六年),浙江紹興客商創設徐元吉齋于青石橋,1879年改名三吉齋㈣。1810年(嘉慶十五年)。廣東商人何楚邦在寧鄉黃材創辦鑄鍋廠。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上海人唐正興引進皮鞋加工技術,在長沙油鞋(釘鞋),木屐作坊開始制作皮鞋。這些是商業流動和人口流動的體現。而這種流動是以長沙與其他區域長期商貿往來為基礎的。
第四、晚清近代化的新式商業門類的出現
伴隨晚清國門的被迫開放,國外的新式技術傳入內地。長沙城也出現了一系列新興商業企業。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十月,湖南巡撫陳寶箴委派張福同等創辦湘善記和豐公司。次年生產紅頭、黑頭火柴,有職工七八百人,火柴企業中規模在當時國內居第二位。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湘紳黃自元、王先謙等集股在長沙城創辦寶善成機器制造公司。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六月,長沙第一家輪運企業鄂湘善后輪船局成立。湘局設長沙北門外平浪宮。9月租用火輪試船長(湘)潭、長常(德)。長岳(州)等線,次年閏三月初八日,該局自置輪船載客營運。是年,長沙大成公司從日本引進生銻冶煉技術。在靈官渡建廠。寶善成機器制造公司在巡撫署東側(今又一村)設發電廠,開燈400余盞,是湖南最早的電力工業(舊稱北廠)。老利生青布莊首創明碼實價的“一盲堂”,被稱為“綢布店的戊戌改革”網。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以牛骨、豬鬃為原材料制成的牙刷在長沙問世,動搖了用車指醮谷殼灰刷牙的舊習。1909年(宣統元年),八月二十五日,湖南咨議局議員在長沙舉行預備會議,選譚延閩為議長,會議于十月二十日閉幕。會議期間討論了有關全省鐵路、文教、政治、實業、外交諸問題議案59件,其中巡撫部院提出20件,通過19件,擱置1件,自由提議案39件,通過16件。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工商業的產生、市政商業化的出現、經濟建設被納入近代憲政的內容之中,這充分體現了長沙商業近代轉型的特點。
第五。外國商人在長沙開辦公司。
在一系列中外不平等條約的影響下,外國商人涌入中國內陸。長沙也成為一些外國商業公司進駐地。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八月十二日,日人于長沙開辦湖南輪船公司。開辟長沙至漢口、長沙至湘潭營運錢。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八月十八日,《中日通商行船續約》在北京簽訂,其中第十款規定長沙開埠日期。是年,清政府與美使康格訂《中美續議通商行船條約》,允許美國在長沙開埠。1904年(光緒三十年),一月廿三日。奧人璜老克抵長沙,擬私訂辦礦合同,被省洋務局拒絕。二月初三,德商瑞昌公司,擬在長沙設五金煉廠,被省洋務局拒絕。三月二十五日,清
廷從湖南巡撫趙爾巽奏,準開長沙為商埠。五月十八日,長沙正式開埠,準予外商租用永州碼頭至魚碼頭沒河一帶。中國取消厘金,改設海關于水陸洲,鹽法道朱延熙兼海關道。英國人夏士任稅務司,增設商埠巡捕局。
同時,外國人在長沙的商業活動。也引起了長沙商民的反對。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四月初九,長沙市民電請外務部拒絕洋商在城內開設行棧。五月二十五日,湖南洋務局照會英國政府,宣布在英國注冊的長沙礦務公司不合條約,請予停辦。
可見,近代外商是在其享有的特權支持與保護下進入長沙商業界的。因此,長沙商業帶有“雙半”社會經濟不平等的烙印。同時,長沙本土商業界在與外商的競爭中,也表現了頑強的民族精神。
二、長沙商業名品的興起
在清代,長沙商界新起的一批商業品牌,因其商品的高質量、服務的高水準,逐漸發展成為著名的品牌,在湖南乃至全國享有盛譽。1864年(同治三年),魏德茂醬園創設于南門口,后更名為茂隆醬園。1887年張紫臨獨資經營,再改名為德茂隆醬園,生產“德”字牌香干,為府城特產。1884年(光緒十年)。李合盛面館在長沙城黃道街(今黃興南路)開業。被譽為長沙“百年清真餐館”139l。1880年(光緒六年)。藩城堤龍萬盛鐵器店鍛造泥工用的砌刀、皿子,馳名全省。1883年(光緒九年),長沙城著名面食館甘長順面館開業。1904年(光緒三十年),玉樓春酒家開業。1920年改名玉樓東,為長沙湘菜名店。直到近世,這些著名的特色產品仍然經久不衰。成為長沙的“老字號”。
三、商人力量的興起
商業的發展,也鑄就了新興的商人階層。他們為了爭取更優的發展條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群體,在長沙的社會經濟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1853年(咸豐三年)寶慶人楊仁泰在太平街開設釘子鋪,手工鍛造鐵釘,供湘軍水師營造戰船。1853年(成豐三年),清廷迫于鎮壓太平軍所需軍費,濫發“戶部官票”和“大清寶物”,紙幣充斥長沙市場,商民、市民拒用。)1882年(光緒八年),勞松楊堂救火隊由8家大商戶接辦,改為乾元宮救火隊。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十月,湖南紳商在長沙創設“粵漢鐵路籌款購地公司”,為官督紳辦機構,經清政府批準將每年未捐、食鹽加價款收入撥歸為筑路的經費(每年約80萬元)。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六月二十日,清政府決定湘境粵漢鐵路官督商辦。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官督商辦湖南鐵路公司在長沙成立。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長沙商學兩界代表聯合函呈湖廣總督趙爾巽,要求湘境粵漢鐵路改變“官督”,實行完全商辦。1911年(宣統三年),五月初一,長沙商會集資創辦的湖南電燈公司于六鋪街建廠,有160千瓦發電機組3臺,裝燈2000余盞。從上述舉例可知,長沙商人群體兼具有官、紳的身份特征。官、紳、商的一體化是中國傳統社會士、農、商一體化的延續。商人群體的活躍反映商業在長沙社會經濟中重要性上升。
四、清代長沙商業的特點
清代長沙商業全面發展,成為湖南聯系周邊省份的一個成熟的經濟中心。糧食等工商業物資、人員的流轉均以長沙為據點,形成向湖南其他們地區輻射的格局。其成因將另撰文討論。現就清代長沙商業的特點作如下分析。
(一)從經營方式來看,首先,商業與手工業緊密結合,形成前店后場的經營模式。這一模式,廣泛存在于中國傳統社會經濟時期,是商業經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普遍形式。如清代中葉長沙的綢布業,多為前店后坊。一口染鍋,兩條踩石,幾張矮織機,鋪屋狹小。陳設簡陋。清代長沙的特色商鋪,均是采取前店后坊的形式經營:
長沙商業普遍與手工業結合經營的情形,是清代社會經濟在湖南的一個縮影。其次。大商業行號實行批零兼營等多種經營。如創于1853年(咸豐三年)的利生鹽號,“著重門市零售,輔以批發”。有的大商號不但在長沙城設有經營點,還在省內外設莊經營產品或原料。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商業行號較強的資本實力。
(二)從發展階段來看,伴隨近代城市開埠,長沙商業不斷發展。清中葉以后,列強為獲取在華利益,將開放通商口岸的目標由沒海轉到了內地。湖南成為他們的目標之一。時晚清中央、地方官府與列強幾經周回,于1899年11月13日正式開放岳州口岸。然而,岳州的開埠沒有達到列強廣開利源的目的。進而,在列強的強索下,清朝地方與中央官員據理力爭,精心策劃于1904年7月1日,以自開口岸方案,開放長沙為通商口岸。由于長沙開埠不同于道成年間開埠的沿海沿江城市,在開埠前后,長沙商業一直得到了民族經濟制度政策的維護與保障。雖然,遭到不平等經濟政策的沖擊,但仍呈現出頑強的發展勢頭。在新式輪船可在長沙江岸停泊的有利條件之下,長沙的對外商貿迅速攀升。湖南對外的商業中心最終落定長沙。
(三)從行業布局來看,長沙的商業沿河成市,集街為市,形成一定規模的行業區。傳統社會中。水道與陸路是各地行政和商貿聯系的主要交通條件。長沙地處洞庭湖水系運輸航道上,河漢交錯、水道暢通,成為長沙商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清代長沙商業區基本上就是沒湘江航道干線而分布。在這一格局基礎上,商業行棧店鋪臨街匯聚,形成一定規模的行業區。這一特色從留存至今的長沙商業街巷名稱,如“下河街”、“織機巷”、“金線巷”等,仍可以追索到。對此,陳先樞先生著的《湘城訪古》有詳細記敘。清代長沙這種行業街的形態,也是中國傳統社會早期商業行業形態的沿續,與其他經濟區域中各大都會的商業格局類似。這說明清代長沙的商業水平已達到一定程度。
(四)牙行組織發達。清代長沙的牙行已很成熟。據陳先樞、黃啟昌先生的《長沙經貿史記》記載,1726年(雍正四年),長沙城外,有牙行35家;1817年(嘉慶二十二年),牙行達95家;91年間,增長了1.7倍。1867年(同治六年),更是發展到了100家。牙行的增加正是以商業貿易的繁榮發展為基礎的。如長沙南貨業的牙行,僅大西門河街一帶就有惠然、恒泰、成利貞、公和、鎮昌五家,他們均持有“牙貼”,設立門面,代客買賣。而長沙南貨業的商家則有數百之多。
總之,經歷代的不斷開發,清代湖南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省份。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府縣治所長沙的商業方興未艾。不但行業豐富,而且形成了一定的輻射全省的規模。不僅有省內區域間的商業流動,而且有省際和國際的商貿往來。尤其是在眾多的商業門類中,一批有長沙特色的商業名品成長起來。飲譽省內外。這些奠定了長沙在康熙年間兩湖分藩后,在長江以南區域的社會經濟地位,同時,也奠定了湖南在近代中國社會政治、教育文化舞臺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