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桂亭
【摘 要】語文學習興趣是個體力求接觸、認識、掌握語言文字工具和參與語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在求知需要的基礎上,在新問題不斷出現和需要不斷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形成和發展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成功的催化劑。因此,如何了解中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心理特點,如何認真研究培養和激發中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措施和方法,就成為所有中學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激發興趣 保持延續興趣 提高效率
語文是中學學習的公共學科,語言、文字來源于生產、生活的實踐。但是‘語文學科的交際性、邏輯性,往往掩蓋了它的實踐性和趣味性,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采用多種方法使語文“回到”學生熟悉的生活實踐中,運用多種方式的教學,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心情愉快的學習。所以教師要將教學活動組織得當,科學、合理、生動地安排每個環節,營造出輕松活躍有吸引力的課堂氛圍,使教學活動緊張而又有樂趣。鑒于此,我在語文教學中進行了下面幾個方面的嘗試:
一、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本身的內容感興趣。”凡是富有成效的學習,學生必須對要學習的材料具有濃厚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獲得知識、豐富心理活動的最主要的推動力,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往往源于好奇心,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環境下,當代學生面對眾多的信息,必然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進而提高課堂效率。如在《登高》一文的學習中,電腦畫面上設置“三秋圖”,設置問題:“秋”字蘊含豐富,除了之季節之外,還有何深意?研習:“秋”不僅指季節也是心境。不僅是是自身遭遇,也是國家前途,這時電腦上展示畫面“秋風瑟瑟,落葉飄零”引導學生感悟,季節之秋——秋風正勁,猿猴哀鳴天地間闊大蒼茫,凄涼清冷的景象,皆傳達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葉”是衰老的象征,“蕭蕭下”隱含著詩人心情的下墜,面對滾滾長江,感嘆時光飛逝,生命短暫;國運之秋——戰亂雖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在,國事頹敗,觸動了詩人憂時憂世之感。這樣,通過問題和畫面導入,調動學生情緒,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的學習出現最佳狀態,興趣成了學生向知識深度進軍的一把鑰匙。
二、品味作品語言,合作研討,保持學習興趣
為了增添好奇心,結合誦讀教學,創造性設計,激活文本內容,創設語言情境。合作研討,給學生一種思維的膽量和張力,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調動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果。
1.創設愉快的教學氣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創設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是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向自己提出了“每堂課都要讓學生有笑聲”的要求,力求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教學,力戒抽象、枯燥的說教和灌輸。
2.質疑問難,保持興趣
如教學《道士塔》時,在學生對王道士的性格、罪狀、罪因進行多方面的分析后,我沒有沿著過去對本文主旨深挖時的一一追問,而是組織合作學習,討論:①為什么王道士這樣的人竟然當上了莫高窟的掌門人?②這一現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③如何看待斯坦因的文化遠見?④作者在文中對道士塔這一文化現象抒發了怎樣的情感?我隨機的參加了一個組的討論,有意識的指導他們既緊扣文本語言,又深入思考,激發探究意愿,發表獨到的見解。合作探究適時、適宜、適度地點撥,學生討論時熱烈高效,保持學習興趣。
三、強化課堂活動,讓學生“動”起來,延續學習興趣
新課程改革面對社會的要求和傳統教育的弊端,明確指出:“改變課堂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在課堂活動中,讓學生“動”起來,探究與想象結合起來,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把文字變成畫面,深入到情景教學中,延續學習興趣。
如講《菜園小記》,我這樣設計課堂教學,師:“咱們學習本課都要體驗勞動樂趣,品嘗勞動趣味,”“怎樣體驗呢?”先請同學們默讀。默讀之后,先在大腦中放映菜園的形象,一行行果樹下面是一片片綠油油的菜園,我們站在菜園里,站在畦壟上,前后左右都是嫩綠的菜苗,空氣中飄來泥土的芳香,這樣的形象越來越鮮艷,越來越逼真,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仿佛置身其中。我問:“踩在畦壟上了嗎?”學生閉著眼睛,笑瞇瞇地說:“踩上了”“聞到土香菜香了嗎?”悟性好的學生回憶起土香、菜香的味道,于是便回答:“聞到了”“那我們看是勞動吧”于是,同學們彎下身來拔草、間苗。在歡樂的課堂氣氛中品嘗到田園的樂趣,這樣的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強調學生的感悟與主動探索,不僅理解了文章的主題,
更多的是在活動中延續了學習興趣,在愉快的氣氛中積極思考,快樂參與,激發好奇心。
四、感受成功,激勵教育,激發更大興趣
中學生思維活躍,興趣廣泛,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什么都想去看一看,聽一聽,摸一摸,做一做,當學生初露某種愛好時,老師要把握時機,想方設法幫助其成功,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藝術”,引入課堂評價,鼓勵賞識,讓學生在體驗成功的基礎之上,激發更大興趣。
“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與其花費很多時間去苛求學生,不如用一點心思去發掘學生的優點,并以此激勵。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在平時的課堂上,教師發自內心的贊賞,適時的誘導,一定能博得學生的信任,贏得學生那可純真的心,多加入“真好”“你真棒”“你提高了很多”等鼓勵性的語言,能讓課堂充滿生機,煥發人文氣息。
綜上所述,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強調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在聯想中活躍課堂氣氛,加強誦讀訓練的同時,強化興趣教學,不失時機地鼓勵學生地聰明才智,合作探究等多種方法,使學生在“樂”中培養了興趣,學到了知識,擴大了視野,增強了能力。我相信,通過一次次的成功體驗,會逐漸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魏書生.教學工作漫談.漓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