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過程中的“錯誤”是指師生在認知過程中出現的偏差或失誤,它總是伴隨在教學過程的始終?!板e誤”中包含了認知個體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經驗,它客觀地反映了個體的心理特點。因此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基于“錯誤”的教學也必將是高效的。
關鍵詞:物理教學;錯誤資源;有效利用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09)2(S)-0021-3
1 案例簡述
筆者在講授《動量定理》一節時,針對動量定理的應用給出下面一道課堂練習題,其結果正如所料,學生竟有這么多不同的錯誤。
題目 質量為1.0kg的小球從離地面5.0m的高度自由落下,與地面碰撞后,彈回的最大高度為3.2m。設球與地面碰撞時間為0.2s,不計空氣阻力,求地面對球的平均作用力?(取g=10m/s2)
2 案例分析
教學中通過展示和分析少數同學的錯誤,使全體學生加深了對動量定理中“合外力的沖量才是改變物體動量的原因”。同時對“F合t=mv2-mv1是矢量式”和“必須考慮各力作用的方向性和各速度(或動量)方向的一致性”等規律也有了正確理解。這些錯誤啟迪了學生的智慧,從而使得課堂教學也因此變得精彩、高效。錯誤可能不具有共性,但它們是學生經過思考后得出的結論,即使錯了,也有創新或可借鑒的成分,所以應該鼓勵學生發表并剖析自己的見解。
3 案例啟示——“錯誤”是有效教學資源之一
課堂教學中的“錯誤”是指師生在認知過程中出現的偏差或失誤,“錯誤”總是伴隨教學過程的始終,“錯誤”中包含了認知個體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經驗,它客觀地反映了個體的心理特點。因此“錯誤”更加接近個體的認知水平,對“錯誤”的教學也能降低教學坡度,順利達到真理的彼岸。有時“錯誤”還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催化劑”。教學中的“錯誤”有兩種情況:一是學生或教師真實發生的“錯誤”,二是教師人為設置的“錯誤”,每種“錯誤”都是有效的教學資源。下面就如何利用“錯誤資源”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3.1 用心傾聽,發現錯誤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師生的彼此交流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尤其是學生犯錯誤是往往在所難免的,也正是這些錯誤才暴露了學生真實的思維。教師如果能認真對待“錯誤”的價值,巧妙合理地加以引導,必將產生“點石成金”的效果。
例1 如圖1所示,若E=12V,r=4Ω,R0=2Ω。求當R為多大時,R0上消耗的功率最大?
生1:因R0的值不變,當R的值為0時,流過R0的電流最大,此時R0消耗的功率最大。
生2:將R移到電源內部,把(R+r)看作電源的內阻,這時外電路只有R0。利用電源具有最大輸出功率的條件可以得出:當(R+r)=R0,即R=R0-r=-2Ω時, 消耗的功率最大。
學生2的解法顯然是錯誤的。
分析 生2的解法雖是個別學生犯的錯誤,但卻暴露了學生對電源具有最大輸出功率條件在理解上的偏差。通過重新審視“當外電阻等于內電阻時,電源具有最大輸出功率”這一規律,使學生明白了物理規律都有其適用的條件。
3.2 精心設計,誘導錯誤
在教學中的有些學習內容,學生在探究新知識的過程中不容易出錯。但這并不等于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深刻、靈活。此時教師可以故意的設置一些“陷阱”,誘導學生犯錯,通過對錯誤的分析和消除來提高其認知水平和思維品質。
例2 如圖2所示,水深為H的容器底部開有一面積為S的圓形小孔,已知水的密度為ρ,假若水的阻力不計,容器的橫截面比小孔大得多。試分別用動能定理和動量定理求:把孔塞A拔掉時,水流的初速度v為多少?
教學實踐表明,多數學生會用動能定理求解此題,但教師若再要求學生用動量定理重解此題,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果。見如下解法:
3.3 憑借經驗,預設錯誤
例如,在學習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后,教師可以預設這樣一道練習:
例3 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以10m/s的速度行駛,現遇到特殊情況緊急剎車,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大小為4.0m/s2,求汽車剎車后5.0s內的位移?
分析汽車的剎車距離怎么可能是0! 學生在推理過程中,不顧物理條件與客觀現象的限制,從純粹的數學出發來討論物理問題,得出了荒唐的結果。實際上汽車在t = 2.5s時已經停下來了。學生所運用的運動學公式在后2.5s內對汽車的運動過程已經不再適用。這類現象尤其是在討論到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時候,學生更容易出現這樣的錯誤。例如,電容器的電容C= Q/U,學生往往會認為電容與電容器兩端的電壓成反比,與電容器所帶的電量成正比。
3.4 變換情境,拓展錯誤
例如可以將前文的例1進行如下拓展:
拓展1 如圖3所示,已知E=12V,r=2Ω,電動機內阻r0=1Ω,額定電壓為4V,求:當R為多大時,電源的輸出功率最大?其值多少W?
拓展2 如圖4所示,理想變壓器原副線圈的匝數比為n1∶n2,電源電動勢為E,內阻為r,問:當R為多大時,電源的輸出功率最大?其值為多少W?
教學實踐表明,情境變換以后學生還會接著犯錯。但通過對這一類問題進行歸類整理、對比鑒別,可以使學生對電源輸出功率最大的問題有個全面的認識。
由此可見,糾錯改錯,只能做到一錯一得,而積極引導學生認真反思聯想,拓展延伸卻可以做到一錯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學生課堂中出現的錯誤,或是源于教師的教,或是學生一種思維混亂和某些創新的嘗試而導致的,有的有比較廣泛的代表性,有的是個性的問題,值得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有的是一種教學資源,值得我們去開發和利用。
參考文獻:
[1] 傅雪平. 物理教學中的“錯誤資源”,[J]. 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7,(1).
[2] 湯家合.創設"悖論"教學情境,培養優秀思維品質[J].物理通報,2008,(4).
(欄目編輯黃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