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梅 李俊生
(廣西師范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1)
摘要: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生態文明作為一種嶄新的文明形態,是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和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和重大舉措,是中國發展模式的新探求。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將會極大促進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 D6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9)02-0013-04
收稿日期:2008-11-18
作者簡介:曹春梅(1965-),女,廣西興安人,廣西師范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在讀博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階段的產物,是新時期黨治國執政的重要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是當代中國發展的根本理念。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明確提了出來。這表明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建設生態文明: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生態文明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1]是人類在勞動過程中,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總和。也就是說,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生態文明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文明形態,是人類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走向更高文明形態的必然選擇,人類從順服、敬畏自然到盲目的征服自然,必然要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合理狀態。生態文明的興起是人類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工業文明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也為人類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危機,人類面臨著:人口劇增、糧食緊缺、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貧富差距擴大化等諸多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選擇生態文明道路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黨的十七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順應了時代趨勢,也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作為黨執政治國的新理念,其“不是一般地要求我們要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是把這些要求本身就視為發展的基本要素,其目標就是通過發展去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平衡,實現植根于現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簡言之,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2]
科學發展觀作為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思想,其本質是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城市與農村、地區與地區、人與人、人與社會、當前與長遠、今人與后人之間的協調發展,是整體和全面的發展。狹義的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構成了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四位一體”的發展,并且生態文明解決人類的生存危機,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前提和保障。同時,作為人類最新文明形態的生態文明,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高一個層次,它的次一級的層次是:制度層次的選擇,政治生態文明建設;物質層次的選擇,物質生態文明建設;精神層次的選擇,建設精神生態文明。因而,在它的二級層次,仍然是‘三個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3]體現了與科學發展觀的本質一致性,兩者都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出發點, 追求經濟與社會相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相和諧;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據;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基本原則;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
我們國家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不僅完善了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體系,體現了黨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更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要求。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資源壓力、生態的破壞和環境的代價開始逐步顯露出來。目前我國的淡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之一。在我國七大水系中,有近五成的斷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中國人均礦產資源儲量只有世界平均水準的58%,而且資源消耗巨大,從1990年到2001年,中國石油消耗量增長100%,天然氣增長92%,鋼增長143%,銅增長189%,鉛增長380%,10種有色金屬增長276%;我國的環境污染也非常嚴重,2007年3月,世界銀行發布《2007世界發展指標索引》,報告對全球111個主要城市的空氣污染狀況做了統計,中國被列出的有24個,根據《2007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中國有近四成的城市達不到國家二級標準,在監測的500個城市(縣)中,出現酸雨的城市281個,占56.2%,此外,海洋污染、固體廢物污染等都比較嚴重。目前,我國因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環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非常大,不斷吞噬著我們經濟建設的成就。可見,生態文明的提出,不僅是完善科學發展觀的理論訴求,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現實需要。
大力建設生態文明也彰顯了中國負責任的國際形象,中國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發動機,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給中國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現在我們國家大力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就是向世界宣布,中國有建設生態文明的決心,會為世界環境保護和生態良好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
二、生態文明建設:科學發展觀之實現路徑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堅持中國自身特色,現階段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著工業化和生態化的雙重任務,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吸收中國傳統生態思想精華,借鑒發達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的經驗和教訓,依據現階段經濟和社會建設的實際,結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遠景目標,來建設中國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一)培育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是人類實踐的產物,其主體是現實中的人,全民參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而“意識是行為的起點。公民意識從根本上決定了公民在生態文明構建中的角色認知、態度傾向與價值判斷等,進而構成生態文明制度與政策的價值基礎和本質內涵。”[4]因此,培養全民生態文明意識,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性工程。
生態文明是超越國家和民族之上的全人類的共同利益,通常屬于市場失靈的范圍,因此在培養全民生態文明意識這項基礎性工程中,政府應當在價值引導方面起積極作用。使全民充分認識和尊重自然生態的內在價值,讓“人、自然、社會和諧共生”的觀念深入人心,使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成為全民的自覺行為。
目前在我們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初級階段,生態文明的概念、內涵、評價、教育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機制都尚不系統和完備,使得公民在對生態文明的認識上不夠深入且片面,又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影響,各個地區之間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發展程度也不同,而且從根本上講,如果不能把建設生態文明的長遠利益同利益主體的利益相結合,生態文明意識很難真正樹立起來。
因此,培育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首先將生態文明意識教育內容系統化,包括生態環境知識、生態道德、生態經濟觀、生態政治觀和生態法制教育。其次要將形式多樣化,可以利用植樹節、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中國保護母親河日、中國土地日等環境節日開展環境知識教育和宣傳,也可以通過出版書籍、報紙和各種刊物,召開報告會、研討會,開設主題網站以及舉辦公益活動等各種形式進行教育。同時要加強學校教育,將生態文明知識納入教學體系,并做好實踐教育環節,而且要建立相應的考評體系。
(二)以“綠色科技”為依托,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并不是消極地向自然回歸,而是積極的建立人、自然、社會相和諧的關系。生態破環是在經濟活動中引起的,人類并不能因此停止經濟活動,關鍵是實現兩者的和諧,生態問題也應該在發展中解決。
要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必然的選擇。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循環利用為核心,以環境保護為前提,以自然資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目的的新型經濟增長模式。”[5]改變了以往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的“資源—產品—廢物”的線性發展模式,建立了一種“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式發展,是一種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經濟模式,是強調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從根本上緩解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戰略的根本途徑。
經濟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生產力發展的基礎,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必須要以“綠色科技”的發展作為基礎和手段。“綠色科技”亦稱“生態科技”是以保護生態、降低乃至消除技術的負效應,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內容的所有科技活動的總稱。可見,“綠色科技”是以無害和有利于生態環境為出發點,最大程度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其對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不構成威脅或是起到促進保護的作用,切合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平衡的目的。在循環經濟實踐中,如對廢物的回收再利用、在對復雜礦資源的分離和充分利用等等,都必須依賴“綠色科技”的發展,“綠色科技”是循環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依托。
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對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嘗試和探索,也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這些我們都可以加以借鑒利用,但是,我們發展循環經濟必須依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和現有國情,走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要實現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全面轉變,走“以人為本”的“綠色經濟”發展道路。我國的循環經濟要避免走入一些誤區,如:“循環經濟”就是“垃圾經濟”、就是“循環工業”、只“經濟”不“循環”、只“循環”不“經濟”、只“循環”不“節約”等誤區。只有擺脫這些誤區,我國的循環經濟才能走上一個健康的發展道路,促進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制保證。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巨大的歷史工程,在這一過程中,僅憑道德約束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健全的法制保證。我國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的環保的法律法規,但還存在許多問題:一是環境法律體系尚不完備,存在著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二是一些環境管理制度不適應需要,一些環境管理制度缺少法律依據;三是環境法律配套滯后;四是缺少專門約束政府行為的環境法律,地方保護干擾正常執法現象普遍;五是環境民事賠償尚無法律依據;弱勢群體受到環境損害后得不到必要補償;六是環境損害社會保險的法律缺失,一些重大環境事故的后續補償無經費來源;七是環境法律法規中的處罰力度弱,缺乏強制手段,表現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取證難、舉證難、執行難。
因此,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針對現有問題,加強環境戰略和政策研究、完善環境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加大執法力度、強化執法監督,是一項緊迫的任務。首先是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要完備法律體系,增補立法空白,隨著形勢的發展要不斷修改條款和增加新的內容,增強可操作性;完善政府環境責任制度,提升環保法的實效性;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強破環生態的處罰力度,使個體利益與全局利益、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結合起來;健全公眾參與法制體系,使公民民主參與生態建設得到充分保障。其次是科學、有效的執法。要嚴格按照法制法規進行執法,加強執法力度,增強強制執法能力,各個部門和地方政府必須密切配合執法。最后是加強監督。要推進政務公開,增強執法透明度,加強社會公眾和輿論的監督。
(四)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我國GDP的快速增長一直是以資源的高消耗和環境的高污染為代價的,我國目前能源利用效率僅為34%,相當于發達國家20年前的水平,相差10個百分點;我國能源消費強度遠高于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約為美國的3倍,日本的7倍。按照工業文明的評價體系,生態破環的損失并不從GDP中扣除,反而為挽救生態破壞所做的努力要計入GDP之中。不合理的評價標準導致了人類嚴重的生態危機。要建設生態文明就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綠色GDP”核算體系。“綠色GDP”核算體系的建立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作,我們國家已經在嘗試,“綠色GDP”核算體系的建立必將對我國的生態文明的建設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五)改革政績評定體系。政績考核指標對各級政府管理者工作方向的作用毋庸置疑,在建設生態文明中,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革新政績評定體系。在新的評價體系中要因地制宜的考慮經濟、生態、社會等眾多因素,要充分利用“綠色GDP”核算體系,將環境良好和社會和諧與官員的政績掛鉤。對只注重經濟增長,不計資源環境成本,不顧社會問題的官員,不提拔重用。
要大力推行政務公開,加強社會公眾和輿論的監督,對在環保執法中執行和配合不力的官員,要追究其責任,要建立一套各部門充分配合、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建設生態文明的先進理念不流于形式和口號。
(六)培養生態消費觀。工業文明下的消費追求物質產品的奢侈享受,是一種過度浪費的消費方式,這種消費方式既不利于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也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生態文明倡導符合生態原則的綠色消費,使人類的消費方式得以轉變。這種消費既能滿足人的基本物質需求,又符合生產力發展水平、維護生態環境,同時又突出精神文明消費的需求。人不僅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人的消費是為了滿足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的需求。只有樹立 “綠色消費”方式,才能促進人類自身的健康發展和生態文明的不斷進步
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是當前全社會的重大任務。建設生態文明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必須要高度重視和加快建設。
參考文獻:
[1] 潘岳.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03-10(1).
[2] 俞可平.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4):4.
[3] 余謀昌.生態文明:人類文明的新形態[J].長白學刊,2007(2):140.
[4] 卓越,趙蕾.加強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建設的思考[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3).
[5] 張志越.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徑選擇[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6(4):33.
責任編輯 余 青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CAO Chun-mei LI Jun-sheng
(Guangxi Normal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001)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guideline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s the major strategic thinking which must be adhered to and implemen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a new form of civilization, enriches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and the major initiatives of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approach of China's development model.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