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波
摘要:不同學派對經濟增長與環境的關系持不同的觀點。在闡明經濟增長對環境的作用機制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經濟增長和環境改善,指出經濟增長不會自動緩解環境壓力,而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強化環境保護,才能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經濟增長;環境變化;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4—50—02
一、經濟增長與環境關系的觀點綜述
環境學家一般認為經濟增長與環境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對立關系。麥多斯等人在《增長的極限》一書中認為:在資源約束與環境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地球將不可能支撐經濟的無限增長。持續的經濟增長會使環境污染連同其他因素(糧食、人口等)一起使世界在某一時刻達到崩潰的邊緣,因此必須停止人口和經濟的增長,以達到全球性的均衡。這種極端的認識雖然引起人們對經濟增長前景的關注,但也受到各國學者和公眾的批評。幾十年來由于人類注意到環境問題,并且不斷地發明新的節能和環保技術,從而緩解了經濟增長與環境的緊張狀況。
未來學家和部分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與環境的關系持樂觀的態度。柯爾、費里曼和卡恩等人依據歐美發達國家的歷史事實論證了技術進步會消除資源和環境對經濟增長的約束。他們的主要論據是:人口不具有指數增長的性質,降低人口增長率的長期手段將加速經濟發展;技術的發展將使未來糧食的供應采用非傳統方式,食物供應不可能發生危機;價格機制的作用將使替代品不斷出現,并使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他們認為從長期來看經濟增長將成為消除環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多數經濟學家是持一種折衷的觀點,認為經濟增長和環境之間存在一定的“替代關系”,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尤為如此,但是停止經濟增長不能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技術結構向著符合生態要求的方向轉變,經濟更快地增長,才是解決人類環境問題的途徑。美國經濟學家夏皮羅指出:“零增長意味著每年生產的物品和服務的總量不變,被傾卸于生態體系的污染物質的量第二年仍會與第一年相等”,所以完全降低到零增長率也不會停止對環境的破壞;而且對于世界性的環境問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自覺抑制經濟增長以減輕對環境的壓力,而聽任其他國家迅速增長。相反,未來的經濟增長可能比不增長狀態更加有益于延緩環境的破壞,甚至在某種限度內,經濟增長越快,越有助于放慢對環境的破壞。
上述何種觀點成立,對于各國發展經濟來說具有不同的政策含義:如果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之間存在此消彼長的矛盾關系,則人類的理性選擇是限制經濟增長以保護環境;如果經濟增長能自發地解決環境問題,則人類的理性選擇是加速經濟發展;如果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在一定限度內是相互促進的和諧關系,則人類的理性選擇是在加快經濟增長的同時,認識環境對經濟所施加的約束,從而分析影響經濟增長與環境關系的因素,并提出改善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關系的措施。
二、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
1.經濟活動對環境的作用方式。為了深入研究經濟增長會引起環境如何變化,需要先分析經濟活動對環境的作用方式。經濟活動一般通過三種渠道影響環境:一是經濟活動的規模。一般而言,在保持產品結構和生產技術不變時,經濟活動規模的簡單擴張會增加污染排放,加大環境壓力。如在經濟規模報酬不變、產品相對價格和污染排放強度不變時,投入要素增加10%,則污染排放也會增加10%;二是經濟活動的結構狀況。經濟增長會使經濟活動的結構發生變化,如三次產業在經濟所占的比重及產業內部行業的相對比重會發生變化,因為各產業(行業)單位產出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不同,所以經濟結構的變化也會導致經濟活動對環境總體影響發生變化;三是經濟活動的生產技術。通常一種產品可以通過多種不同的生產技術(生產工藝)來進行生產,其中一些生產技術比另外一些生產技術對環境的影響要小一些,屬于較為清潔的生產技術,比如可以通過煤、石油來發電,也可通過太陽能、風能、水能和核能來發電,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就基本上對環境沒有影響,要比其他方式清潔得多。
2.經濟增長引起環境變化的一般規律。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的一般規律是:在收入較低的階段,經濟增長導致更多的環境破壞;到了一定收入水平時,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壓力開始減緩;其后經濟進一步增長會帶來環境的改善。這種關系與表示收入水平不平等的倒U型庫茲涅茨曲線關系相類似,被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有很多的實證研究也證明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存在理論上的分析,主要基于以下幾種解釋。
一是經濟結構或產業結構變化。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經濟發展階段,經濟增長對環境并不會產生很大的損害。當經濟演變為以工業為主導產業的階段時,經濟增長對環境產生了明顯的壓力:在工業化的起步階段和加速階段,經濟增長將迫使環境進一步惡化;而當工業化進入成熟時期和工業化后穩定階段時,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壓力會減輕。當服務業成為經濟的主導產業時,與農業和工業相比,服務業發展所需的資源投入和污染排放都較少,對環境的壓力會進一步減輕。因此,如果隨著經濟規模增長,產業結構中服務業所占比重上升,產業結構變化能夠充分抵消經濟規模增長所帶來的環境壓力。
二是技術進步因素。技術進步能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這樣生產給定的產品只需使用越來越少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要素。技術進步還體現在更有效地循環利用原材料,從而大量地節約資源。
三是對環境質量需求的增長。隨著收入的增長,消費者的偏好發生變化,人類更加注重保護環境。環境和資源產品的收入彈性通常被認為是大于1,即環境產品是一種奢侈品。在社會整體收入水平提高后,人們需要改善環境質量的呼聲會越來越高。這種力量的實際含義體現在政府對資源和環境條件實行更嚴格的管制,征收更高的排污稅,對特定的投入要素征稅,對高效資源利用的投資和研究項目進行資助等。
四是貿易因素。由于不同的國家處于不同的收入水平,對污染和資源利用有不同的風險偏好,通過污染產業的轉移,在窮國生產,而在富國消費,貿易使雙方都能獲益。這類活動(也被稱為環境傾銷)傾向于以增加窮國資源損耗和污染為代價,減少富國的資源和污染負荷,即高收入國家的環境負荷相對較低,而低收入國家的環境負荷相對較高。
當然,在現實的經濟增長過程中,以上各種因素并非獨立發揮作用。經濟增長的同時,產業結構在變化,生產技術在進步,消費者對環境質量的需求在提高,環境管制標準在強化,正是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與相互強化,使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結構效應、技術效應與規模效應影響幅度發生變化,從而使環境質量隨經濟增長呈現先惡化、后改善的倒U形狀。
三、經濟增長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一是停止或減慢經濟增長不能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相反由于貧困所引致的對資源環境要素過度和不當利用,反而會加劇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二是經濟增長本身不會自發地解決資源環境問題,如果缺乏適當的環境政策,放任經濟高速發展,可能會超越資源和環境系統所能承受的生態閾值,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這最終也不利于經濟的長期發展;三是經濟增長方式和環境政策等制度安排因素對于改變庫茲涅茨曲線的形狀和走勢具有重要意義,只要我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施適當的環境政策,就可以降低倒U形曲線的弧度,減少轉折點的峰值,乃至在倒U形曲線上找到一條水平通道,最終實施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因此經濟發展未必會加劇環境退化,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容的,這對于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依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我國目前經濟增長與環境關系尚處在環境退化階段,過去片面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而忽視環境保護也曾讓中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此,謹慎協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我國經濟發展唯一正確的戰略選擇。我們要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堅決避免走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在確保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努力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并實施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以降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高度。具體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樹立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摒棄把經濟增長等同于經濟發展的舊觀念,樹立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在經濟發展中不僅要尊重經濟規律、社會規律,也要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經濟增長方式要從“高消耗、高投入、高增長”的粗放模式,轉向“低消耗、高效能、高增長”的集約模式,這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二是要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要在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的同時,改造傳統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要在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充分利用環境容量的基礎上,調整產業布局,形成合理的地區結構,協調區域經濟的發展,避免地區產業結構雷同和低水平的重復投資建設;三是大力推進科技進步,提升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經濟活動中生產技術水平直接影響到環境污染排放量,提升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不僅能推進經濟的增長,也有利于減輕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壓力。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研制具有戰略意義的環境綜合整治技術、資源高效開發及利用技術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采取有效措施,使企業加快技術改造與設備更新,積極發展節能、低耗、無害化的生態工藝技術;四是開展環境教育,提高全社會的環保意識,激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環境生態保護是一項社會事業,需要社會全體成員參與其中。一方面要通過各種媒體進行環境保護、綠色消費和循環經濟知識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教育,促使全民樹立環境意識。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環境評估制度及環境信訪等相關制度,保障公眾的環境監督權、環境知情權和環境索賠權等,為公眾、社區組織和環境組織監督參與環境保護提供制度渠道。
參考文獻:
[1]韓玉軍,陸旸.門檻效益、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J].統計研究,2008,(9):24-31.
[2]劉耀彬.中國城市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變化關系的實證研究[J].商業研究,2004,(4):24-27.
[3]于峰.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研究回顧與評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6,(8):4-12.
[4]沈清基.可再生能源與城市可持續發展[J].城市規劃,2006,(7):9-15.
[5]梁流濤.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關系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8,(3):20-25.
(責任編輯/劉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