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光
【摘要】 目的 觀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聯合應用在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中臨床療效及預后判定。方法 選擇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112例,隨機分成兩組:A組50例,給予常規抗心絞痛治療;B組62例,給予常規抗心絞痛治療同時加氯吡格雷口服,日一次75 mg,1個月為1個療程。以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常規心電圖改變,進行臨床觀察。結果 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應用聯合抗血小板治療方法療效顯著(P<0.005),明顯控制了心絞痛發作頻率及時間,并有效防治了心肌梗死的發生及心臟猝死,且使用安全方便。
【關鍵詞】 聯合抗血小板;治療;心絞痛,不穩定型;藥物療法
本文對比觀察聯合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對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治療及安全性。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隨機選取本院2006-2007住院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112例,男72例,女40例,年齡40~76(58±13)歲。均符合下列條件:①胸痛反復發作;②發作時心電圖ST段壓低>0.1 mV或T波倒置;③實驗室檢查心肌酶學正常;④經由硝酸鹽、β受體阻滯劑、轉換酶抑制劑,低分子肝素治療1周后仍有靜息心絞痛發生。除外下列患者:①近期有外傷或手術史;②近期有顱內出血、消化道出血病史;③凝血功能障礙;④嚴重的肝腎功能低下者。
1.2 治療方法 A組根據病情常規給予阿司匹林(100 mg/d)、硝酸酯類靜脈輸注、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藥物及轉換酶抑制劑、鈣拮抗劑、低分子肝素等。B組除常規使用上述藥物外均使用氯吡格雷75 mg/d,連服1個月,出院者隨診。
1.3 觀察指標 用藥期間每日檢查患者,詢問癥狀(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及不良反應;治療前后作常規心電圖,觀察ST-T變化;化驗血常規、血小板計數及凝血象。觀察終點為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及嚴重出血現象。
1.4 療效評定 顯效:心絞痛不再發作,心電圖原有ST段壓低或T波倒置恢復正常。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以上,持續時間縮短、程度減輕,心電圖ST段壓低較前改善。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程度及持續時間無明顯改善或發生心肌梗死、猝死、心電圖無變化。
1.5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配對資料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兩組間的顯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治療前ST段下移(0.141±0.037)mm,治療后(0.06±0.027)mm(P<0.05)
2.2 用藥前后實驗室檢查指標改變情況 用藥前后血常規及血小板無明顯改變。凝血指標無變化。
2.3 不良反應 B組中無發生粒細胞缺乏癥及血小板減少癥,無出血發生。
3 討論
不穩定型心絞痛在臨床上常見,它介于慢性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梗之間的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若治療不及時,極易發展成心肌梗死。多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引發的一系列病理,生理過程所致,微血栓形成為主要機制[1],血小板功能異常是不穩定型心絞痛血栓機制的病理生理基礎。更有研究如CURE、CREDO、CL-ARITY、COMMIT等進一步證實對于急性冠心病綜合征者在長期使用阿司匹林基礎上,短期合并氯吡格雷能進一步降低事件發生率[2]。雖然多有報道,認為不穩定型包括多種不同的病理生理機制,但斑塊破裂誘發不全堵塞性血栓形成,仍然是不穩定型心絞痛的主要發病機制[3]。所以單純的擴冠類藥物及其它抗凝等治療,雖可控制心絞痛發作,但急性心肌梗死仍然發生,而氯吡格雷能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ADP受體,從而阻斷活化血小板釋放的ADP所誘導的血小板聚集,與阿司匹林具有協同作用更大程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缺血事件的發生率。
本組觀察結果顯示:聯合抗血小板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臨床癥狀明顯緩解,心電圖ST段壓低改善,明顯提高療效。由于氯吡格雷發生粒細胞缺乏癥和血小板減少征的機率極小,因此使用安全,日一次口服75 mg,1個月,常規劑量無需實驗室監測,是一種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有效藥物。
參 考 文 獻
[1] 胡俊斌,宋善俊,魏文寧,等.心絞痛患者高凝狀態的研究.中華內科雜志,1999,38(3):192.
[2] 胡大一,馬長生,劉力生,等.心臟病學實踐2007-新進展.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92-295.
[3] 董士民,王土昌.不穩定心絞痛的血栓機制及抗凝溶栓治療.臨床薈萃,1997,12(3):57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