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娟
[摘要]生物科學與人類生存和健康、社會發展密切相關, 21世紀人類將進入生物科學技術的新時代。而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人際關系的錯綜復雜,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面臨嚴峻的考驗,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所以,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預防和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在現代教育中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基礎性工作。
[關鍵詞]生物教學 心理健康 和諧課堂
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自覺運用心理學基本原理、方法及心理輔導技術,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處理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有效地發揮學科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師全面了解學生,掌握學生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根據學生實際接受程度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融洽的師生互動關系,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情感等心理素質。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與課堂管理,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轉變其社會角色,變成與學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關心和接納學生的表現和行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互動過程。教師應該營造民主平等、積極合作的課堂心理氛圍。教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良好教態,教師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都給予同樣的關懷、愛護,這有助于形成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態勢以及師生情感的互動。例如: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在人格上給學生以平等地位。要經常使用“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研究好嗎?”“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師想得更好”“這個問題你能解答,你能行,不妨試試”等平等和激勵性語言,而絕不用“你怎么這么笨!”“這樣簡單都不會”等對學生的歧視性語言。
二、科學地處理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教材的處理與挖掘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挖掘,靈活妥善的處理,善于把握教材內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點,教學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點,學生學習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觸點。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他們的學習方法。
在新課程標準中,課程的具體目標含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包括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了解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和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狀況,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增強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生物教師要達到情感態度的教學目標,一定要科學地處理好教材中心理教育的內容。例如,我們在學習《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后,引導學生分析自己或者周圍有沒有破壞環境、污染環境的行為,該怎樣從自己作起,從一點一滴作起,從而去影響周圍的人,改變我們的環境。再例如,在學習《人的生殖》這一節,通過對母親懷孕、分娩、哺育等過程的了解,加深學生對父母的感恩,激勵他們努力學習,長大后回報父母,報效祖國。
三、合理設計教學活動,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教學設計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主體心理需求,教學要適應和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教師指導下的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形成學生主動學習、好奇探究的意識和堅持不懈、精確細致等品質,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這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圍,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給學生充分的操作自主權,調動學生積極思維,進而促使學生好學、樂學。例如,教師在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時,需要創設情境,應該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并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活動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注意課內外活動相結合,重視探究性學習報告的撰寫和交流。
四、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和動機,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強化學生的成功體驗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學習興趣,進而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在生物教學中要根據本學科內容特點,改進教學的策略方法,使學生愉快地、興趣盎然地學習。成功和失敗不僅是反映學習成果的信息,而且還可能對后續學習的動機產生正性或負性影響。教師要善于運用課堂提問、演板練習等方式,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因人而異地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提出不同要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失敗,進而不斷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對于一些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實驗,如“種子萌發環境條件”“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等交給學生自己來完成,對成功的學生給予鼓勵性評價,以強化其成功的體驗。
五、化解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心理困擾,適時對學習困難生給予個別幫助
教師要善于觀察、了解和理解學生的情緒、情感。對于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疲勞、緊張、懶散、分心、煩躁、厭倦等情緒,要善于因勢利導地進行調適、疏導,并隨機處理各種突發事件,使學生較長時間地保持平靜、愉悅的心態,從事有效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對學習困難生進行個別教育,幫助其改進作業方法,提高學習技能與自信心,以及對學習的積極態度。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中學生物有關青春期教育的知識點,但教學中一閃而過甚至忽略不教或讓學生自己閱讀的現象卻不少,學生不能從正規的途徑獲取性知識和正確健康的性心理,不能正確抑制性沖動,就容易發生問題,阻礙學生的身心發展。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青春期發育特點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戰勝性沖動。破除學生在性問題上的神秘感,改變了對性的無知與困惑,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性心理。
六、重視教師人格的作用
中小學生的人格正在形成時期,社會環境,特別是教師的人格對其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還要更加重視學生的心理,重視自己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作用。有意識地以自己的自信樂觀、誠善正直、積極進取、認真負責、鍥而不舍等人格特征感染學生,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
生物教師學習和運用心理學理論,提高其理論素養和教學能力,讓更多的生物教師滲透心理教育,有利于在學校中營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氛圍,老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育人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育心。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老師都應該是心理輔導者。在生物教學中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過程,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培養上,而且要深入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科學處理好教材,適時的進行滲透,才能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行為素質、心理素質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