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林 秦來昌 趙金輝 張立民
【摘要】 目的 觀察穴位注射療法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帶狀皰疹病例156例,隨機雙盲分為兩組,穴位注射組80例,對照組76例。兩組均給予阿昔洛韋片口服,外用紫草油,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醋酸波尼松、維生素B12、2%利多卡因的混合液,在皮損周圍選取阿是穴,穴位注射。結果 治療組及對照組比較:1 療程的治愈率分別為81.25%,42.11%,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性(P<0.005);2 療程時治愈率分別為95.00%,71.05%,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性(P<0.005)。結論 本療法安全,起效快,操作簡單,1~5次即可止痛,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帶狀皰疹; 穴位注射;臨床觀察
作者單位:163453黑龍江大慶康復醫院
帶狀皰疹是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沿一定神經區域分布的水皰和嚴重的神經痛,疼痛較重時,嚴重影響患者患者的工作學習及睡眠。大慶康復醫院于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采用穴位注射,口服阿昔洛韋,外用紫草油的綜合治療方法共治療80例患者,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標準 符合帶狀瘡疹診斷標準者[1];發病7 d之內未經治療者;愿意配合進行研究者;無其他嚴重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老年癡呆等。
1.2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來自大慶康復醫院皮膚科門診及病房,確診為帶狀瘡疹患者共156例,均為初發未經治療的帶狀皰疹患者。采用隨機方法分為對照組76例和治療組80例,其中對照組男36例,女40例,年齡(40~68)歲,平均(53 ± 9.36)歲。治療組男42例,女38例,年齡(42~70)歲,平均(54±3.68)歲。兩組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阿昔洛韋片劑(四川珍珠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83103)口服,0.4 g/次,5次/d,皮損處水皰先用碘伏消毒,再用無菌注射器針頭挑破排出皰液[2],外擦紫草油(我院制劑室自制),隨干隨擦。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在皮損周圍選取阿是穴,穴位注射,藥物為下列藥物的混合液。醋酸波尼松龍注射液(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3020824)0.125 g,維生素B12注射液(天津藥業焦作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1020633)0.5 mg,2%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天津藥業集團新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7021309)5 ml。穴位注射方法[3]:按穴位注射操作常規進行,穴位皮膚常規消毒后,用10 ml注射器抽吸上述藥液,充分混合均勻后,快速進針刺入皮下,稍作提插,待有酸、麻、脹感后,經回抽無血,將上述藥液注入,每次每穴注射(0.5~1)ml,每日注射一次,5 d為一療程。共治療1~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1.4.1 觀察指標 分別記錄1個療程、2個療程時的治愈,好轉、無效的例數。
1.4.2 不良反應 觀察記錄治療前后有無不良反應。
1.5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皮疹消退,臨床體征消失,無疼痛后遺癥;好轉:皮疹消退30%以上,疼痛明顯減輕;無效:皮疹消退不足30%,疼痛無明顯減輕者[4]。
1.6 統計學方法 兩組間療效比較采用SPSS10.0軟件包,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一個療程結束時,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25%,對照組為86.8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85 ,P< 0.05),治療組治愈率為81.25%,對照組治愈率為42.1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5.41,P<0.05)。治療第二個療程結束時,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75%,對照組為88. 1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27, P<0.01);治療組治愈率為95.00%;對照組治愈率為71.0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02, P<0.05)。

2.2 不良反應
治療組有4例出現血壓輕度升高,多為高齡患者,經加服降壓藥,未影響治療。治愈后血壓自然恢復正常。有一例額部帶狀皰疹患者,穴位注射后一月余局部皮膚出現輕度萎縮,考慮為激素的不良反應。治療組有4例,對照組有3例,出現惡心、反酸、胃部不適癥狀,考慮
為口服阿昔洛韋片的不良反應。
3 討論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在無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多數為兒童)初次感染病毒后,在臨床上表現為水痘或呈隱性感染,以后此病毒進入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且沿著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經的神經纖維向中心移動,持久地潛伏于脊髓后根神經節的神經元中。在各種誘發刺激的作用下,可使之再活動、生長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經節發炎及壞死,產生神經痛。同時,再活動的病毒可沿著周圍神經纖維而移動到皮膚,在皮膚上產生帶狀皰疹所特有的節段性水皰疹[5]。帶狀皰疹的傳統療法是,口服阿昔洛韋類藥抗病毒,口服抗炎鎮痛藥緩解神經痛,外用阿昔洛韋軟膏等[6],往往臨床療效較差,且易留下帶狀皰疹神經痛的后遺癥。我科在給患者口服阿昔洛韋抗病毒,對因治療的同時,對皮損水皰挑破后外用紫草油,水皰多在2~3 d結痂,對皮損周圍阿是穴用維生素B12、醋酸波尼松、2%利多卡因進行穴位注射,患者多在注射一次后疼痛即明顯減輕,5次已有81.25%的患者疼痛消失而痊愈,10次有95%患者痊愈。紫草油是把紫草、當歸、白芨、生地榆等中藥用香油炸后去渣存油而制成,故紫草油有抗病毒、生肌、斂瘡的功效。能使皮損迅速結痂。醋酸波尼松龍有可能通過皮神經末梢到神經節的神經細胞上行軸漿流的通道,減輕或消除神經的炎癥改變[7]。且觀察穴位注射治療越早,對減輕炎癥,阻止神經節和神經纖維的毒性和破壞作用療效越顯著,且能減少帶狀皰疹后遺癥神經痛發生率,且不影響其特殊免疫球蛋白 IgG的形成[5]。維生素B12對受損神經有營養作用,促進恢復,臨床觀察本療法:安全、有效、簡單。1~5次即可止痛,值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4.
[2] 曾佳等.抽皰法綜合治療大皰型帶狀皰疹25例臨床分析.新疆醫學,2007,37(1)71-72.
[3] 程爵棠,程功文.百病中醫穴位注射療法.學苑出版社,2004:540.
[4] 劉鐵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235.
[5]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00-302.
[6] 曹素芳.刺五加注射液聯合阿西洛韋治療帶狀皰疹68例.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7(1):45.
[7] 幸云海,曾因明,等.皮內注藥治療皰疹后神經痛的機制.中華麻醉學雜志,2003, 23(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