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平 孔令丞 籍 巍
[摘要]石化工業具有的規模化、一體化、集聚化特征,以園區為運作載體具有良好的資源效益和環境效益,研究在化工區中推進循環經濟具有技術可行性、經濟合理性和現實緊迫性。本文梳理并歸納了化工區的三大發展模式:核心企業模式、復合共生模式和聯合生產模式,通過總結國外先進化工區的建設特點,為我國化工區推進循環經濟提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化工園區;循環經濟;建設模式
[中圖分類號]F061.5;F40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9)02-0025-04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企業群落推進循環經濟的效果度量及模式研究》(06JA630037)、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長三角三大城市的化工區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問題研究》(06BJY034)、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論與政策研究》(06&ZD024)、2007年《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資助。
石化工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對整個產業體系具有強大輻射能力和廣泛產業關聯。一個百萬噸級乙烯項目投產,可帶動下游1000多億元產業投資。因此許多國家都借助于發展石化產業來實現對整個經濟的帶動作用。如中東化工區借助著豐富和廉價的油氣資源正在慢慢崛起;墨西哥沿岸化工區所具有的競爭力已經成為帶動周邊地區快速發展的主要力量;歐洲一體化煉化基地使其競爭特點分外鮮明;亞洲化工區近幾年成為世界化工區中的一支新秀[1]。
石化工業的規模效益十分顯著。據統計[2],年產100萬噸的乙烯裝置與50萬噸的相比,噸成本可降低約25%;150萬噸的裝置又比100萬噸的可降低噸成本約15%。同時,由于石化產業鏈的各環節對公用工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專業化和規模化要求非常高,因此通過公用工程所提供的裝置實現互連、互通來滿足產業鏈的互供,具有十分顯著的共享資源效應和規模經濟效益。如上海化工區的賽科90萬t/a乙烯項目,由于共享一體化的公用工程,項目總投資比國內同等規模的其他乙烯項目減少投資約30%~50%。這就形成了石化產業十分顯著的集聚式特征。
除此之外,石化工業的環境污染狀況還和規模化、一體化、集聚化程度密切相關。大規模并高度一體化的化工產業集群,能從環境保護、環境預警、環境管理等多方面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高水平的專業化硬件設施,不僅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并且改善環境質量和安全狀況還能產生巨大的生態和社會效益。對我國石化行業的“三廢”排放占全部工業行業最大比重的現狀而言,推動石化工業規模化、一體化發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全國的污染問題。化工的“三廢”問題既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最大障礙,也是發展循環經濟最大的動力。
可見,集中規模化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石化工業發展的主流趨勢,化工區就成為化工產業發展的主要載體。但對我國而言,化工產業的分散運作仍大量存在。即使園區化運作,也存在單體規模和集聚規模都不足以滿足規模經濟要求。即使滿足規模效益要求,也存在產業鏈不完整、一體化程度不高的低集聚效益。即使集聚效益良好,也存在對化學品的環境管理不足。據統計,目前我國已建化工區近600個,在建的還有60多個。因此,借鑒世界上先進化工區的成功經驗,對于提高我國石化工業總體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化工區的建設模式
由于化工行業的特點是產品鏈長,關聯度高,上道工序的產品常常是下道工序的原料,生產裝置可以通過管道鏈接[3]。化工園區的建設不僅可節省原料運輸費用,而且相互關聯的化工裝置集聚在一起,有利于生產控制、安全操作,有利于“三廢”的集中治理。將對國內外化工園區的發展模式進行歸類,梳理出化工園區推進循環經濟的三種模式。
1. 核心企業模式
化工區中存在一家或幾家大型龍頭企業,許多中小型企業分別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其產品為投入而延伸產品鏈,或者利用其副產品為原料進行生產運營,從而形成一種相互關聯的工業共生網絡。這類依托核心企業虹吸效應的擴張模式又可分為:
(1)單核心企業模式。當化工區中只存在單一核心企業時,圍繞該核心企業所建立的工業共生網絡稱為單核心企業模式,如圖1所示。一般情況下,單一核心企業對生產資源的需求量或為吸附企業提供的副產品供應量基本上是豐富而穩定的,主要適用于在原有企業的基礎上,以特色產品為輻射進行擴張而成的園區[4]。我國化工區發展循環經濟走核心企業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上海焦化有限公司、山東魯北企業集團和齊魯化學工業園區等。

(2)多核心企業模式。當化工區中存在兩家或更多的核心企業時,由此而建立的共生網絡稱為多核心企業模式,如圖2所示。

這種模式的出現大大降低了化工區內因某一環節中斷而導致園區整個網絡全部癱瘓的風險[5]。在很多情況下,各核心企業之間也會通過化工物料或副產品的交換建立簡單的工業共生關系,但它們與其它中小型企業的業務關系廣泛,合作企業非常多,因此核心企業之間并不一定存在非常強的依賴性。我國化工區發展循環經濟走多核心企業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四川瀘州“西部化工城”,這類園區共分為4個園區,借助豐富的煤、硫鐵礦、天然氣等資源和已具備的化工產業優勢,向煤化工、天然氣化工、精細化工、油脂化工基地等方向發展[6]。
2.復合共生模式
化工區內各個結點企業處于上下游或寄生關系形成網絡組織,結點企業自我結合與調節以維持整個共生組織的運行。參與復合共生網絡的中小型企業,組織結構相對靈活,依靠市場機制自發調節組織關系,實現網絡的運作。根據結點企業彼此不同的共生關系可分為:
(1)串聯共生結構模型。各個結點企業之間是上下游串聯的關系,通過相鄰企業之間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交換形成的共生關系,如圖3所示。

(2)并聯共生結構模型。某幾個結點企業組成的小區域網絡存在著副產品交換的共生關系,而這個小區域網絡與其他結點企業又存在著副產品或廢棄物的交換關系,如圖4所示。

(3)混合共生結構模型。在串聯共生結構模型的基礎上某幾個結點企業又與串聯共生企業形成的網絡存在并聯復合關系。
我國化工區發展循環經濟走復合共生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學工業園區、滄州臨港化學工業園區和浙江衢州沈家生態工業園區等[5]。這類園區一般是以老企業雄厚的產業基礎又在園區內將建或已建大型上游石化生產裝置,同時結合城市發展規劃,將原來分散在城區的化工企業,集中搬遷而建設的化學工業園區。
3. 聯合生產模式
核心企業模式和復合共生模式是化工區內企業形成組織的兩種極端形式,前者過于依賴于某一企業,具有非常強的專一性,而后者過于松散,很難形成主體化工生態產業鏈。在實踐中開始出現由多家大型企業及其吸附企業通過各種業務關系而形成的多級嵌套復雜網絡的聯合生產運行模式,如圖5所示。

大型企業之間通過副產品、信息、資金和人才等資源的交流建立共生關系,形成主體網絡;各自又吸附大量的中小型企業形成子網絡;而圍繞各大型企業的那些中小型企業之間也存在業務關系,所有參與共生的企業通過各級網絡交織在了一起,既有各大型企業之間的平等型復合共生,又有中小型企業的依托型共生,還有各子網絡之間的相互滲透,從而形成一個錯綜復雜的網絡綜合體[4]。
這類化工區一般規模大,以世界級規模的煉油乙烯裝置為龍頭,以產品樹鏈為紐帶進行相互銜接,建設一體化的公用工程,實現水、電、熱和氣的集中供應,采用開放式的管理模式運作。這類一體化發展模式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建立上中下游的產品延伸加工,形成關聯緊密的產業集群。典型的國外代表是美國休斯頓化工區,我國化工區的典型代表是上海化學工業園區和南京化學工業園區等,循環的有機鏈推動能源消耗產業向資源集約、綠色環保目標轉型。
通過以上分析,三種化工區運行模式比較分析如下表1所示:

二、化工區的建設特點
國外在重化工建設中,多數以建設集中化工區作為土地集約化、資源共享、有效安全管理的手段,表現在如下7個方面:
(1)園區建設的大規模化。一體化的建設模式導致園區的規模化。目前世界上的大化工區如荷蘭鹿特丹工業園集聚了幾乎世界所有知名化工公司的石油化工生產裝置;德國路德維希港化工區聚集了200多個廠家,內有350套裝置,全為巴斯夫獨資或控股,產品有8000多種。
(2)化工裝置的優化配置。裝置之間基本是管道連接,相互配套和諧,生產規模匹配,資源配置優化。如美國休斯頓化工區企業共享水、鐵路、高速公路和公用事業設施等;園內生產企業在生產中大量所需的乙烯、丙烯等原料均可通過園區管線互相傳輸,形成園區企業間的產品流。
(3)園區的外部環境優越。園區的外部環境對園區來說特別的重要,尤其是交通運輸的環境和市場的環境,這也是園區選址考慮的重要的因素。國外園區的建設大部分靠近沿江、沿海,或靠近深水碼頭、原料或市場。
(4)園區內的建設一體化。“一體化”的理念,一是項目設計一體化,利用化工產品上下游關聯的特點,形成化工項目鏈;二是公用工程一體化,對園區能源供應進行統一規劃、集中建設,形成一體化的“公用工程島”;三是物流傳輸一體化,通過輸送管網、倉庫、碼頭、鐵路和道路等,形成園區內一體化的物流運輸系統;四是環境保護一體化,園區內設立環保中心,統一處理廢水、廢氣、廢渣;五是園區管理服務一體化,為駐園業主提供一站式辦公,寓管理于服務之中。美國休斯頓、日本鹿兒島、荷蘭鹿特丹等地引入生產裝置互聯、上下游產品互供、管道互通、投資相互滲透,充分體現了一體化的理念[6]。(5)園區之間的資源共享。資源共享是化工區成功運作的最重要的手段,同時也是化工區發展的重要特征了,達到“隔墻供應”。一是保證下游生產企業的原料供應;二是減少運輸費用;三是取消了貯存費用;四是減少了營銷費用。比利時、荷蘭、德國早在1970年就構筑了乙烯跨國共用管道,實現了乙烯原料互供互惠[7]。
(6)強調綠色供應鏈管理。加強供應鏈的管理是園區企業的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如實行準時制生產,物料、資金和交易“三流合一”,共享信息,實現裝置原料的零庫存,減少物流成本等。利益相關者共同營造效益環境,規避風險,實現裝置系統最優化。
(7)與研究機構密切合作。縱觀國外科技園區,幾乎無一例外的與大學和科研院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大學和科研院所的集聚效應和帶動效應在技術傳播、公司咨詢、服務指導和人才素質提升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各種科研院所、產業部門、企業應建立相互開放、相互交流、相互滲透的創新網絡,形成互動的發展模式。
三、化工區的建設啟示
化學工業的規模化和一體化所產生的優勢已經成為最為重要的主流趨勢。
(1)重視環境安全與保護。近來國內外發生的石化事故,如吉林的石化總廠爆炸、英國的儲存油庫燃燒,都給我們發展石化園區敲響了警鐘,應該說,“安全與環保”是發展石化園區的生命線,政府和企業應高度重視安全和環保問題,把安全與環保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建議各地政府對進入各自石化園區的企業設立準入制度,不歡迎污染大的企業在本地區投資設廠,同時加強對企業的環保方面的監督,對新開工項目嚴把環境評審關,要求每一個化工企業建立比較完善的治污設施和應急處理設施。
(2)招商引資內外資兼顧。大的化工區招商引資的重點一般為大型的跨國公司,但中小化工區招商引資時不要一味的“貪大求洋”,要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內商、內資,特別是民間資本上來。外商主要考慮的因素有:產品在區域市場的容量或潛力大;交通要便利,包括陸路和水運;園區基礎和配套設施完善,包括港口條件、水電氣、環保設施;人文環境好,便于吸納人才;原料和能源供應充分;有競爭力的土地、水、電、汽價格和比較好的優惠政策。
(3)園區建設的科學規劃。園區建設避應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要根據自身的資源條件和市場需求,發展具有自身特色、具有代表性的產品,并以此形成相關的產業鏈,造就自己的發展優勢。新建園區的總體發展必須由有專業資質的規劃設計單位進行規劃,規劃內容應包括園區的產業定位、產業鏈構成,公用工程、港口、道路、物流、通訊、環保等基礎設施以及園區組織和管理機構。園區規劃要強化園區布點和總體規劃的論證,避免資源浪費和無序競爭。
(4)園區應實行準入制度。對進入園區的企業或是項目進行各方面的綜合審查,再決定是否引入園區。世界化工產品有幾十萬種,我國也有三、四萬種,按產品大類劃分有17個行業、20多個門類。產品與產品之間有的互為原料、相互聯系,有的沒有任何聯系。化工區的建設應當是互相關聯企業的集聚,使相關聯企業間交流與合作更加便利,園區在進行產業選擇時應關注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發展方向,使引入的產業適合本園區的特色和園情。
(5)園區建設要準確定位。園區定位清晰、特色鮮明,有利于形成核心競爭力,增強對國內外廠商的吸引力。應根據本地區資源、市場和基礎設施條件等特點,建設各具特色的化工區,避免園區間產品和項目的雷同。園區的建設要規模適度。雖然大部分資金是靠招商引資,但“無巢引不來金鳳凰”。園區建設應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經濟實力,遵循一次規劃、分期開發、滾動發展的原則,既要保證園區發展,又要節約土地資源。
四、結 語
要建立一流的石油化工基地,應該從長遠發展目標和整體利益出發,站在全國經濟發展的高度,以本地區、全國乃至國際市場為基礎,發展循環經濟,努力提高當地石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追求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的最佳化。石化產業發展循環經濟,關鍵是應考慮做好工業物質和能源的企業內部循環圈、化工區內循環圈和化工區與周邊地區的循環圈等三個循環層次建設。
[參考文獻]
[1]R. Cté. Designing Eco-industrial Parks:a Synthesis of SomeExperienc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998,(6):181-188.
[2]錢 云.世界乙烯工業仍處持續發展期[J].石油知識,2006,(1):17.
[3]羅 璇,趙 旭. 化工行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初探[J]. 科學技術與工程,2006,(10):1393-1397.
[4]王兆華, 尹建華.生態工業園中工業共生網絡運作模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2):81-86.
[5]馮武軍,毛玉如,陳紅,陳闖. 我國化工園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典型模式研究[J].現代化工,2007,(3):7-10.
[6]David Gibbs. Trust and Networking in Inter-firm Relations:theCase of Eco-industrial Development[J].Local Economy,2003,(3):222-236.
[7]Chertow Marian R.. The Eco-industrial Park Model Reconsidered[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1999(2):9-10.
The Mode and Revelation of Recycling Economy in Chemical Industry Parks
Xie Jiaping1,Kong Lingcheng2,Ji Wei1
(1.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2. Business School, Center of Resource, Energy & Circular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Sci. & Tech of East China. Shanghai 200237, China)
Abstract:Petrochemical industr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large-scale, highly integrated and aggregated. Operating as an industry park,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s able to achiev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the benefits through bet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Therefore, the study of developing a recycling economy in an industrial park is technologically and economically feasible and in urgent need. This paper categorizes and summarizes three modes of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s (core business mode, complex symbiotic mode and join production mode), followed by providing managerial insight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economy in a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through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verseas models.
Key words: chemical park;recycling economy;construction model
(責任編輯:張丹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