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智華 周春雁
摘要:本文透過教師處于社會底薪階層的現實,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學說、人力資本理論以及管理激勵理論的角度,分析了我國教師勞動力經濟價值理論和現實的差距,闡明了當前我國提高教師勞動報酬的必要性。
關鍵詞:教師勞動;勞動價值;人力資本;激勵
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來,教師的政治地位、經濟地位、社會地位、職業聲望均有大幅提高。然而,教師職業聲望高不能簡單等同于社會地位也高,在國家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的今天,收入過低成了困擾教師隊伍發展的關鍵瓶頸問題。我們認為,目前的教師薪金制度已不能適應新時期教師發展的需要,制約著教育質量的提高,提高教師薪酬迫在眉睫。本文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人力資本理論以及管理激勵理論的角度,對教師勞動力價值進行教育學、教育經濟學、管理學分析,以期揭示當前提高我國教師勞動報酬的必要性。
一、從勞動價值理論看教師經濟收入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認為,等量勞動領取等量產品,復雜勞動創造的價值等于多倍簡單勞動創造的價值;復雜勞動是一種勞動力的表現,復雜勞動較之普通勞動力需要較高的教育費用,它的生產要花費較多的勞動時間,所以它具有較高的價值(馬克思,《資本論》1975)。教師勞動是一種復雜的創造性勞動,教師勞動以腦力勞動為主,勞動對象是活生生的發展的學生個體,教師勞動沒有時間和空間限制;本著“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教師需要靈活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理論,針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因材施教;從教育目的出發,教師不僅要教好書,更重要的是育好人,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克服當今比較復雜環境中家庭和社會可能存在的的負面影響,爭取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合力。之于教師勞動的復雜性,教師創造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質高量多,要遠遠高于一般腦力或體力勞動所創造的價值,按照“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教師
勞動報酬應該高于一般勞動報酬。

但我國教師工資現狀與其他行業相比差距明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2年全國平均工資前15位的數據和排名,高等學校教職工平均工資收入排第10名,基礎教育學校教師工資甚至更低,遠低于社會平均水平(見表1)。
由表1的具體數據看出,教師工資遠沒有達到一個合理甚至一般的水平,教師工資情況是教師社會地位的重要反映之一,也是一個國家對教育重視程度的重要表現方面。雖然社會一直把教師作為利他主義者加以塑造和美化,但教師也是實實在在的“經濟人”和“社會人”,教師職業貢獻必須有與其勞動力價值相稱的經濟價值為基礎,只有認真改善教師的經濟狀況,才能更好地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激發教師的創造性。為此,提高教師的工資是必要而迫切的。
二、從人力資本理論角度看教師經濟收入
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對教師收入分配的最大指導意義在于:教師的收入分配應該能夠基本反映其人力投資成本和人力資本存量的大小,人力投資成本大、人力資本存量高的人應獲得較高的收入。教師是具有較高人力資本存量的勞動力,教師勞動力的價值構成,主要應包括:①養育和培養教師的長期投入所需要的費用;②維持一名教師的生活與健康消費達到相應標準所需要的費用;③教師維持家庭成員生活所需要的費用;④教師從業過程中所必須的經常性學習、研究及培訓的費用。亞當斯密認為:一種費去許多工夫和時間才會的需要特殊技巧和熟練的職業,可以說等于一臺高價機器。學會這種職業的人在從事工作的時候,必然期望除獲得普通勞動力工資外還收回全部學費,并至少取得普通利潤。而且,考慮到人的壽命長短極不確定等因素,必須于適當期間內收回成本和取得利潤,熟練勞動工資和一般工資之間的差異就基于這個原則(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1981)。遵循人力資本投資必須要有收益或至少收回投資的原則,只有人們認為未來教師的勞動報酬能收回因接受師范教育而花費的和放棄的機會成本并且能保障未來的其他投資需要時,他們才會進入教師行業,同時只有教師的勞動報酬高于其他人力資本積累需求少的勞動力行業的報酬,他們才會繼續留在教師行業。從目前的情況看,教師的人力投資成本是比較大的,2000年師范大學全面收費以來,昂貴的高等教育費用更加增加了師范學生的人力投資成本。但就教師的收入現實來說,水平相對較低,不僅低于相應學歷的平均收入水平,甚至還比不上某些行業小學和中學文化程度的職工收入。錢大益等2002年對知識密集行業高層次人才的工資水平進行了對比分析,從學歷結構的工資收入水平看,各行業的工資水平也遠在學校之上,以工作比較穩定的工齡在20~29年間的高中層次人員看,工資水平差距顯而易見。(見表2)。

因此,部分教師選擇跳槽或以兼職的形式來回收人力投資成本,有的教師甚至為增加收入把主要精力放在校外兼課、開設培訓班或家庭輔導班上,無暇顧及學校本職工作,這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對學校教育質量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從國家教育前途考慮,改善教師的經濟待遇刻不容緩。
三、從管理激勵理論看教師經濟收入
管理學觀點是,教師的職業奉獻是需要被激勵才可以發揮到最大值的,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其中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滿足人生存的生活需求是最首要的。教師的工資需要維持本人生活和健康消費、家庭生活費用和子女高額的教育培訓費用、教師職業需要的繼續教育和培訓教育費用,相較于其他行業職工在住房和其他福利待遇方面的優勢,有的教師可能為湊小孩的高額的教育培訓費焦頭爛額,可能奮斗一輩子還買不起一套房,這樣的狀況下談職業奉獻不實際。亞當斯密的公平理論討論了公平性對人們工作積極性的影響,如果人們覺得自己的報酬和投入比例等于或大于別人的,就能在感覺公平的基礎上保持工作的積極性和努力程度。如果感到不公平,他們就會要求增加報酬或者自動減少投入甚至離職。教師勞動報酬偏低,產生的后果就是: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致使部分教師不思進取、不求創新,教學工作中直接表現為不認真備課,課堂上敷衍了事,更令人擔憂的是,一有機會大多數教師會選擇離開教育行業。一項教師薪酬的調查為我們展示了我國教師職業薪酬的現狀:月收入情況選項結果是:2000元以下99人,占80.49%,2000~5000元23人,占18.7%,5000元以上僅1人;薪酬滿意度調查無一人選擇滿意;26人認為可以接受,占21.14%,97人不滿意,占78.86%。理想薪酬選項結果是:1000元以上5人,占4.07%;2000元以上56人,占45.53%;5000元以上62人,占50.41%。解決辦法中一半以上的教師選擇了跳槽作為達到理想薪酬的手段,其中,高校教師63人,占51.22%;中小學教師58人,占47.15%;幼兒教師2人,占1.63%(英才薪資調查[2004年下半年]統計結果)。事實證明,職業地位必須有經濟實力支撐才得以切實體現,只有以必需的物質激勵為基礎,精神激勵才會更為有效,所以改善教師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條件的物質激勵是必須的。
基于此,要真正增強教師的職業吸引力,使教師成為最讓人羨慕的職業,教師的地位特別是經濟地位必須得到長足改善。教師的收入多少才算合理?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何祚庥研究員的一項專題研究《我國教師收入的合理水準》對此做了深入研究。根據對1980~1986年間82個國家和地區教師收入的指標統計,以及72個國家制造業工人收入指標的計算,又根據各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水平劃分了七個檔次,得出教師、工人收入指標的相應平均值表:

表中顯示,各國教師的收入平均指數明顯高于工人的平均指數。如,在人均GNP500美元以上的國家,比工人工資高50%。教師與工人收入的差距從總體上看基本維持在1.5:1左右。由此可得出:教師工資高于一般工人、職員,與公務員基本等同,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特點。現今,中國人均的GNP數值應該在500~1000美元,鑒于世界各國經驗,中國教師的收入比工業部門平均收入高出50%或1倍是較為合理的。
2007年9月9日,溫家寶總理和北京師范大學剛入學的首屆免費師范生座談,強調“教育事業是人類最崇高的事業,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國家興亡在于教育,教育好壞在于教師。”教師對于國家發展重要性日益得到體現。我們只有承認教師的勞動是創造性的勞動,并在經濟利益上使教師的貢獻得到體現,使教師的勞動報酬和勞動付出相一致,才能充分調動教師勞動的積極性,才能不斷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教育和科學水平,真正落實科教興國的方針。
參考文獻:
[1] 陳思明.現代薪酬學.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4.
[2] 范先佐.教育經濟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 張鳳林.人力資本的理論及其應用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 袁順發.教師勞動報酬偏低對教育質量影響的分析及對策.價格月刊,2007.
[5] 孟范昆.教師的勞動是創造價值的生產性勞動.理論學刊,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