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繼紅
摘要:本文從分析高職教育《機械制圖》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入手,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對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建設進行探討,提出《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改革要打破傳統的教學體制,重新選擇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課程的具體構建和實施。
關鍵詞:工作過程導向;機械制圖課程;構建
一、工作過程的概述
高職課程改革歷經了學科課程—整合課程—模塊課程—項目課程等階段的演化,目前已經走到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階段。
工作過程是“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它是一個綜合的、時刻處于運動狀態之中但結構相對固定的系統。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的名稱不是指向科學學科的子領域,而是來源于職業行動領域里的工作過程。這意味著職業教育的“專業”是對社會職業的“崗位群”“職業群”所需的技能、知識與態度的一種“科學編碼”,是一種建立在職業分析基礎上的教育“載體”,也是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的根本所在。
二、高等職業教育《機械制圖》課程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1)傳統《機械制圖》課程的學習,主要強調的是讓學生掌握制圖原理及制圖的方法,強調的是解決形體的表達,而缺少識圖能力的訓練。《機械制圖》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這是較為一致的看法,提高實踐能力,這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之一。而目前的教學很少與產品相結合,從而導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
(2)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先講點、線、面的投影,再講基本體、組合體的投影,這種體系違背了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教學效果不好。教學內容上和就業結合較少,主要以制圖為主,既不實用,難度又大。
(3)課程體系是加快培養技能型緊缺人才的核心。《機械制圖》課程對工作有幫助,但在教學的過程中缺乏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技能型人才緊缺,除職業學校開設的專業不盡合理外,更重要的是學校與用人單位溝通不夠,從而導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
三、基于工作過程的《機械制圖》課程體系開發思路
在以往的職業教育中,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是平行的或分離的,學生很難將理論和實踐學習中學到的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整體化的職業行動能力。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采用的是理論和實踐教學一體化的現代職業教育模式。
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是將專業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融為一體,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實物教具、工作臺、生產設備等,實現專業理論知識傳授和實踐操作技能訓練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色,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是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教學過程以行動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習過程的學習情境,呈現一種現場實踐的真實存在的狀態,營造職業環境以產生職業氛圍。
課程的開發主要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以及課程內容的序化上。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的開發應該以從業中實際應用的經驗和技能為主,以適度夠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為輔,追求的是職業工作過程的系統化,而不是學科知識的系統化。課程開發基本步驟如下:
1.確定課程要實現的能力培養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為生產第一線培養大量高素質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使之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分析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片面強調知識的深度、難度,應既注重技能訓練,又兼顧理論傳授。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在于切實加強技能培養和實踐訓練。技能型人才的特點就是能動手,而動手能力要在實踐中培養。因而,職業技能的實踐訓練是職業教育的核心內容。
2.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結構重新構建
工作過程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不僅僅是指一系列工作流程和任務,同時還包括工作實施的條件、環境及情景,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其他相關條件等,這些都是在未來工作崗位中所要認知、熟悉以及所要具備的。因此,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必然要圍繞實踐活動來展開,實踐性是這一課程的中心屬性。工作過程導向的實踐性課程,就是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構建一定的教學情境,圍繞工作任務的實施來展開學習。也就是說,課程活動內容是以經過教學改造的工作任務為中心來進行設定和組織,課程內容的學習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而這些情境必須是構成工作任務內容的必要和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工作過程導向的實踐性課程建立在行為主義構建的學習理論基礎之上,行動導向是“做中學”這一樸素思想的集中反映,其研究的最主要任務是分析和探索如何在行為活動中獲取知識和技能,以及行動(為)技能的獲得。
3.教學內容重組
原有的課程體系中,機械零部件圖樣識讀、零部件測繪、機械測量、計算機繪圖等教學內容分散在不同的課程當中,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主,理論課與實踐課程相對分離。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設計就是針對零部件圖樣識讀、測量與繪制這一典型工作任務,以經過教學改造的典型零部件為載體,形成若干學習情境重新構建工作過程性知識與技能體系的學習領域課程。
4.工作過程導向《機械制圖》課程的實施
工作情境實踐課程是模擬真實工作情景或是進入真正的生產性單位(如學校的校辦工廠等)去工作,工作情境實踐課程特別強調工作的效率和標準化要求的執行。具體實施從以下幾點入手:
在教學組織方面。采用分組教學和集中教學相結合、教師主導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這一課程是通過學生間的組織合作、制定計劃及工作分配來進行,也就是讓學生自己組織實施。這種課程中存在著一定的角色扮演,由教師扮演最終的任務下達者和監督者。
在教學過程方面。首先,指導教師要提前給每組發放任務書,明確課堂教學時教師講解演示內容及時間安排,學生應準備的知識、討論內容及時間、完成的訓練內容等。其次,指導教師將工作任務呈現給學生,并且以分組的形式對工作任務進行討論。再次,指導教師圍繞工作任務的需要來安排教學并進行知識的拓展。
在教學評價方面。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課程決定了其評價的多樣性,教學中采用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相結合、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課內評價和課外評價相結合、理論評價和實踐評價相結合、校內評價和校外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
在教學方法方面。本課程在教學中采用工作過程中的“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六步教學法,并在實施過程中總結出具體的教學方法:
(1)任務引導法:我們要做什么?引導出工作任務、工作要求。
(2)過程導向法:我們怎么做?提供學習情境所需要的工作條件,提供資訊及方法指導。學生按工作小組討論工作方案并派代表發言。如對某種零件表達方案的討論。
(3)教、學、做一體法:教師在教中做,學生在做中學,邊做邊教,邊做邊學。例如零件的測量方法,可以采用教師先演示,學生后操作的方法。
(4)情境體驗式:學生在實訓室或企業職業環境中經歷真實的操練,從而提高職業素質。如將零部件的測繪教學放到車間現場進行。
另外,根據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還應從教材編寫、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等方面加以考慮。
總之,我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職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改革應面向就業,突出特色,培養高素質學生,不斷提升學生競爭力。通過以上幾方面對機械制圖教學的整合和改革,既可以快速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又可以實現學校和學生兩者間的雙贏,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和諧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省教育廳關于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與建設的實施意見.蘇教高〔2008〕15號.
[2] 姜金鑫.工作過程導向的實踐性課程構建.職教通訊,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