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芳芬
摘要:房屋建筑工程外墻滲漏是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是建筑工程中主要質量通病之一,房屋的滲漏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給人們造成財產損失和精神負擔,也給物業管理和專業維修帶來麻煩。文章分析了墻體和抹灰層開裂的原因,提出防止外墻滲漏的對策。
關鍵詞:外墻滲漏;原因分析;預防
近年來建筑物外墻使用的材料品種越來越多,但是外墻出現滲水的現象屢見不鮮。對此,工程界的分析不盡相同,一種意見認為外墻滲漏是使用了新型墻體材料所致;一種意見認為與墻材無關,主要是施工不當引起的。這兩種意見其實都有其片面性,很重要的一點是人們未抓住滲水原因的要害,本文擬就此作以分析,并提出防止滲漏的對策。
1 滲漏原因分析
1.1 墻體材料的特性。
近30年,墻身飾面從無到有,從粗到精,經歷了幾個階段:青、紅磚清水墻階段;青、紅磚灰砂抹面階段;紅磚水刷石階段;紅磚馬賽克、貼塊階段;紅磚外墻涂料階段;輕質磚灰砂磚貼塊(外墻涂料)階段(至于玻璃幕墻,不屬于本文討論的范圍)。在這幾個階段中反映外墻滲水問題最多的是輕質磚灰砂磚貼塊階段。原因是什么?據分析,出現滲水的直接原因是貼塊縫隙、貼塊底層抹灰開裂,雨水通過這些裂縫滲進墻體而進入室內,而這些裂縫的產生與墻體材料的性質和砌筑工藝都有關。這階段裂縫較多且難于處理,主要原因是在使用新型墻體材料的過程中,砂漿的配合比和施工工藝仍停留在以前砌筑紅磚的做法上,新型墻材的干縮特性和吸水率與紅磚有很大的區別,與砂漿的粘結能力更不相同。這是出現墻體裂縫的主要原因,也是墻體滲水的主要原因。
紅磚是傳統的墻體材料,其施工工藝成熟,砂漿配比與之相適應,而新型墻材其配套材料和工藝不成熟,對新型墻體材料的使用研究工作做得不多,缺少可行的指導。據有關資料,輕質混凝土小型砌塊和蒸壓灰砂磚其生產齡期達到28d時,其干縮量僅達到其干縮值的50%,也就是說還有50%的干縮量發生在墻體砌筑后,而紅磚是燒結磚,其干縮可忽略不計,這是兩者材質的區別之一;輕質磚灰砂磚吸水、失水慢,與砌筑、抹灰砂漿的粘結不良,而紅磚的吸水、失水快,與砂漿的粘結性好,是兩者的材質區別之二。
1.2 現場的施工工藝。
目前現場使用輕質磚灰砂磚的施工工藝、砌筑砂漿、抹灰砂漿的配比與以前使用紅磚時相差不大,雖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外墻在墻柱混凝土與砌體交接處掛鋼絲網,內墻抹灰加杜拉纖維等都能較為有效地減少了墻體抹灰的開裂。但是外墻底層灰與墻體的粘結、外墻貼塊與粘結層的粘結力和所用墻體材料的自身強度等都是影響外墻飾面開裂滲水的因素。如果使用輕質磚,由于其強度一般為MU5,且抹灰砂漿與其表面的粘結力并不理想,很容易由于飾面和抹灰層的自重拉脫而空鼓開裂;如果使用灰砂磚,則由于灰砂磚表面較光滑且會析出粉末,與抹灰層的粘結就更差了。這就是為什么近年對外墻滲漏投訴增幅大的主要原因。雖然新型墻材已推行多年,但由于科研跟不上,應該配套的工法、材料不完善,對施工現場的指導性作用欠缺。雖然《蒸壓灰砂磚砌體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CECS20:90)》第五章第5.04條提出“灰砂磚砌體宜采用較大灰膏比的混合砂漿”,但這較大灰膏比是如何控制呢?設計單位無明確規定,施工單位亦無從下手。
1.3 從氣候因素分析。
由于冬季、夏季白天太陽照射在外墻面有較高溫度,而晚上跟白天的溫差較大,容易造成因外墻貼塊與粘結層、抹灰層的溫差收縮不同而產生剪切,拉裂底層,形成外墻裂縫。所以春秋季相對來說這種情況好一點。有的工程為了美觀在外墻面上使用僅適合貼地面用的拋光磚,這對建筑物的使用安全也是很不利的。
2 解決上述問題的對策
2.1 從設計方面考慮
設計部門應該考慮加強砌體抗裂構造措施,可以考慮提高砌體砂漿的強度,增加砂漿中水泥的用量以加強砂漿的粘結能力。據天津大學土木系的研究資料,砂漿的膠凝材料總用量從現在使用的350kg/m3提高到450kg/m3(水泥強度32.5MPa,石灰膏的熟化時間不應小于7d,使用前保持濕度且不暴露于空氣),可滿足砌體砂漿的高保水性、高粘聚性、高抗剪強度的需要。
2.2 改進施工工藝,制定可行的施工工法
作為施工企業,改進施工工藝,編制施工工法是一項重要的工作。針對外墻滲漏的主要原因,要著重抓好三項工作:一是砌體的施工質量,二是抹灰層的施工質量,三是面層飾面磚的粘貼質量。
2.2.1 改善砌體的施工質量
砌體的施工質量,與所用的材料(包括磚塊、砂漿)和工人的操作有很大的關系。按《砌體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CB50203-2002)》、《蒸壓灰砂磚砌體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CECS20:90)》的要求,磚塊出窯后放置的時間不宜小于一個月,據有關研究部門的分析,此時的磚塊干縮量已達到總干縮值的50%,且已達到自然平衡含水率。使用這時的磚塊來砌筑對防止砌體的早期開裂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在干燥天氣下在砌筑前1d~2d要對砌塊進行淋水,使砌塊表面含水率達到,5%——8%,即比天然含水率稍多一點,并沖去表面釋出的泥粉,對現場含水率過大和干燥的砌塊不應使用,因這是造成砌體易變形或松散開裂的原因。在砌筑過程中,普遍采用“三一”工法:即一塊磚一鏟灰一擠柔的做法,對減小砂漿水分揮發,提高灰縫飽滿度,有一定的作用。另外每幅砌體每天的砌筑高度不應超過1.5m,梁底頂磚的砌筑時間應在下部砌體完成7d以后,這對減小墻體變形、開裂有一定的作用。
2.2.2 改善抹灰層的施工質量。
抹灰層的施工質量是影響墻體滲水的直接原因,保證抹灰層的施工質量,要解決好與墻體表面的粘結及砂漿的干縮。為此要做到:
抹灰前提前對墻體進行淋水沖去泥粉,對砌塊在其砌筑完成后用108膠水+水泥漿打“草鞋底”,對抹灰層厚度大的地方要分層施工并適當加鋪鋼絲網。
使用添加劑,對內墻抹灰層最好添加杜拉纖維作抗裂用,添加量為0.9kg/m3,能有效地減小砂漿因干縮、溫度變化等因素引起的微裂縫,防止和抑制裂縫的形成和發展,提高砂漿的抗裂性能。在砂漿中加入杜拉纖維攪拌3min后,出槽后的纖維分散均勻,與砂漿有較強的粘結力,體積微小,容易與砂漿材料混合而均勻分布,因其表面積大,能在抹灰層內形成一種均勻的亂向支撐體系,削弱抹灰層的干縮并分擔其收縮能量,減少收縮裂縫,實踐證明添加杜拉纖維的抹灰層可大幅度提高抹灰的抗裂性。
操作力度均勻,抹灰層要壓實,砂漿含水率適中,不開裂不掉灰。
對操作工人做好崗前培訓。目前整個建筑市場一線工人大部分未經專業培訓,各項工藝標準很難較好執行,很難保證施工質量。
2.2.3 改進飾面磚的粘貼質量
飾面磚的施工質量主要要解決材料各自的溫度變形和干縮不等的問題。因飾面磚是燒結磚,干縮率很小,背面凹凸槽較淺,影響其與水泥砂漿的粘結力。目前貼飾面磚多采用1:2的水泥細砂漿代替原先的純水泥漿,以增加粘結力和提高面層的抗裂能力,且在貼面磚前一二天要對底層的抹灰層進行噴水濕潤,使貼面磚前有一定的濕度以利于粘貼。對面磚的縫應改純水泥膏為1:1的水泥細砂漿以減小磚縫開裂。粘貼完1d后應灑水進行養護,確?;鶎拥膹姸仍鲩L。
總之,要想做好外墻滲漏的防治工作,首先,要積極、科學地做好預防工作;在嚴格按照施工規范和施工圖施工的基礎上,應用系統的思想考慮問題,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并不斷改進和創新施工工藝及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