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當地實際,調查了邯鄲市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現狀、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實事求是地分析了問題的成因,并就進一步加快科技中介機構服務建設的步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科技服務;科技中介;對策建議
為了全面落實邯鄲市委、市政府打造四省交界區域經濟中心的戰略目標,充分發揮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加強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以下簡稱“機構”)建設,是不容忽視的環節。就邯鄲市“機構”建設的具體問題,選擇了6家科研院所、10家中小企業、8家技術推廣與社會相關部門,采取了登門座談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積極的探索。
1 邯鄲市“機構”的現狀與特點
1.1 “機構”的現狀與作用
“機構”是指以科技成果為載體,能夠在研究層和產業層之間起到溝通和支持作用的專業服務機構。目前在我市主要有常設技術市場、科技情報部門、生產力促進中心等。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的“機構”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截至2008年底,全市有各類“機構”82家。“機構”的建設,為大力推進市校合作,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做了卓有成效的服務與“鏈接”工作。據統計,幾年來共引進各類人才1200余人次,科技成果258項,累計服務企業1800余家,為企業提供咨詢3.8萬人次,培訓人員2.7萬人次,幫助企業申報項目500多個,爭取國家、省科技發展資金近2000萬元,簽訂技術貿易合同887項,技術成交額2.5億元。以企業需求、項目對接、人才培訓、成果轉化、人才引進和科技咨詢等專業服務為職能的“機構”,成為我市科技創新主題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期以來,科技與經濟嚴重脫節。大批高精尖的專業人才,難找到施展才能的平臺,被閑置在科研單位、高效院所的成果轉化難,這個喊了多年的“老問題”,始終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好。除了體制方面的原因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缺乏聯系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的有效渠道。而在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官產學研”這一鏈條中,政府主要是宏觀指導與協調,不可能對所有的問題全部大包大攬,更多的是要依靠“機構”具體實施與運作,來實現科技與經濟的有效對接。實踐證明,“機構”在技術轉移中,能夠有效降低創新成本、規避創新風險與提高整體創新功效;在促進科技創新與實現成果產業化方面,已經并繼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2 特點
1.2.1 以生產力促進中心為龍頭的“機構”,形成服務的主體。自2004年邯鄲市成立第一家生產力促進中心后,全市19個縣(市、區),相繼成立了生產力促進中心,隸屬于同級科技管理部門下屬的全額事業單位,現已成為連接科研院所與企業的主渠道。
1.2.2 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逐步建立。自07年6月13日邯鄲縣鋼鐵生產力促進中心掛牌運行,這是我市首家行業促進中心。一批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逐步成立了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如永年縣標準件、雞澤縣辣椒和礦區陶瓷生產力促進中心等。
1.2.3 多種體制運行的模式日益凸顯。過來我市的“機構”,多數是政府主管部門的下屬事業單位,全部吃的是“皇糧”。為企業搞服務都是無償的,以社會效益為主。邯鄲縣鋼鐵生產力促進中心,則是一家背靠政府,面向鋼鐵產業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突破了“官辦”的模式與單靠“吃皇糧”的體制。
1.2.4 科技服務正在由單一化向多元化延伸。以往的中介機構,服務內容是“單打一”,現在已步入多元化的領域。即由過去從事的技術對接、信息發布,已逐步向企業診斷、科技咨詢、技術貿易、人才引進、技術培訓、協助企業搞好質量機構認證、項目對接與成果評估等多學科、廣領域拓展,服務鏈條逐步拉長。近3年來,曲周生產力促進中心,年均服務企業超過100家,年創社會經濟效益超過8000萬元;高新技術技工貿總收入1.5億元,年增長20.8%,民營企業技工貿總收入3億元,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已超300萬元,技術出口合同額1000余萬元,利用外資合同額1500萬元;與國外簽訂技術合作協議3個。臨漳縣生產力促進中心,先后引進各類技術人才136人,協助企業向國家、省、市申報各類科技項目41個,批準立項20個,為企業爭取科技項目經費500萬元,企業新增產值3960萬元,新增利稅842萬元;圍繞縣域特色產業,培訓各類技術人員1.2萬人次;引進項目2個,引資1.51億元,增加就業人數2180人,由于工作突出,該中心被認定為省級生產力促進中心。
2 “機構”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外部環境對“機構”的順利發展有直接影響
2.1.1 政策法規環境。調查顯示: 全市尚未出臺加強“機構”建設方面的政策法規,沒有合法與應有的社會地位,總有“名不正,則言不順”的感覺。調查顯示:認為政策法規環境較好的占26%;一般的占52%;不理想的占22%。
2.1.2 社會環境。據調查,對“機構”信任度一般的占50%;較信任的占6%;信任與不信任的均占22%。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社會上五花八門的“亂中介”,擾亂了市場秩序與人們的視線,在一些人的心理上認為中介就是耍嘴皮子,沒有自己的東西,充其量是推銷別人的技術罷了。更有甚者,把“中介行業”與社會上的職業騙子劃上了等號,因而對“中介”存有某種偏見,信任度大打折扣。
2.1.3 宣傳不到位。科技中介是一個新興服務行業,加之宣傳不太到位,社會對這個“陌生人”,不認識或缺少全面的了解。具調查顯示:了解的占27%;不太了解的占50%;不了解的占23%。由于“不識廬山真面目”,加大了科技中介服務工作的難度。
2.2 人才隊伍和服務能力與企業的要求不適應
2.2.1 普遍存在規模小、人員少的情況。據調查顯示:縣級“機構”平均不足5人的占65%。
2.2.2 整體人員的綜合素質良莠不齊。表現為專業化程度低、經驗不足、年齡偏大。據調查統計,48%的人員缺乏專業知識,55%的人員工作經驗不足,年齡在40歲以上的占56%。科技中介是與社會和市場打交道的服務行業,從業人員不但要有專業知識,還需有洞悉市場發展趨勢的銳利眼光、社交能力、協調能力和較強的運作能力。除人員整體素質良莠不齊外,還存在60%左右的“機構”缺乏清晰的業務定位,服務內容單一、質量不高、領域狹窄、信息量小、手段落后,難以滿足客戶的多方位、高質量的需求,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現實問題。據調查,對科技中介的服務能力、質量及手段,認為較滿意的占27%、一般的占50%、不滿意的占23%。
2.2.3 部分“機構”依附性強,獨立性差,開展科技服務,放不開手腳,有時處于被動地位。
2.3 資金投入力度小
多數“機構”投入不到位,基礎設施和必要的硬件建設沒跟上。據調查,認為投入一般、不太到位和不到位的分別占36%、23%和41%。35%的縣連傳真機都沒有;有的“有名無實”,只掛了一個牌子,人員、設備與投入等都沒有落實,唱的是“空城計”,為企業提供高質量、寬領域的服務就無從談起。今非昔比,現在已進入信息化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逐步加快,用過來傳統的服務手段與方法,已明顯滯后。過時的信息,客戶就不接受;科技含量低的成果,很難找到市場。
2.4 縣域之間發展不平衡
由于區域經濟和行業之間均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有的縣領導重視,投入大,發展就快;反之,發展就慢。如臨漳縣生產力促進中心組建過程中,縣政府決定把投資1800萬元的萬畝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和投資350萬元的科教大樓劃歸“中心”管理使用,并支持“中心”啟動資金20萬元;“中心”先后投資38萬元,配置了微機、打印機、傳真機、交通與通訊工具等現代化辦公設備,并建立了自己的信息服務網站,使“中心”樹立了良好的對外窗口形象。2006年該縣“中心”以進入省級先進中心行列,正在向國家級“中心”邁進。
2.5 政策扶持不到位
對民營和其他經濟形式的“機構”,政府在稅收、工商、資金傾斜與銀行信貸等方面,沒有起步前的優惠政策。想從事這行工作的人,感到心中沒底,怕有風險,擔心做賠本買賣,導致了科技中介服務業的發展緩慢。
3 建議與對策
3.1 加大宣傳力度,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發展“機構”,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推動作用。要利用電臺、電視臺、報紙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機構”的工作性質、服務職能、業務范圍和職業道德等,讓全社會都知道該機構是背靠政府,連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服務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橋梁”,根本不同于社會上無合法資質、無資金、無場地的“黑中介”;讓社會對“機構”真正了解、認識,才會產生信任感。為“機構”開展服務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和外部環境。
3.2 健全相關法規政策,政策扶持到位
完善的政策與法規機構是“機構”發展的基礎,是保證科技中介服務業健康發展的制度條件。發展“機構”,應從完善法律與政策環境入手,對營利與非營利“機構”,要區分情況,給予不同的政策支持,使各類“機構”都有明確的職責和定位。要加強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務發展的政策法律法規機構建設,要通過政策法規的建立和完善,明確“機構”的法律地位、權利義務、管理體制與行為規范,明確政府與各類“機構”的相互關系,形成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監督管理嚴格、市場平等競爭良好的政策法律環境。特別是民營“機構”,政府應在稅收、工商、銀行小額信貸與資金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性優惠和支持。“先扶上馬,后送一程”,解決起步難與擔心有風險的后顧之憂問題。
3.3 建立適應市場運行規律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激發“機構”的內在活力
3.3.1 轉變政府職能,明確“機構”的發展定位,保證“機構”的獨立性、公正性。加快“機構”與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脫鉤改制,消除“機構”與政府管理部門之間的利益驅動機制。
3.3.2 遵循市場競爭規律,深化體制改革,鼓勵發展股份制、合伙制的科技中介組織。鼓勵公民、其他社會法人根據需求創辦各類“機構”,打破不利于科技中介服務市場競爭的行政、區域與行業壟斷,努力培育多元化的科技中介服務市場主體,大力發展民營“機構”,增強整體競爭優勢。
3.4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3.4.1 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根本所在。“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科技中介是知識密集型行業,要努力建設一支科技素質高、市場意識強、專業知識廣、信息渠道寬、公關能力強的一專多能、全面發展復合型的科技中介人才隊伍,全面提升服務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政府科技管理部門要會同勞動、人事、教育等單位,對“機構”從業人員進行崗位技能、政策法規、職業道德等專業培訓和考核,進行資質認證,以提高在崗人員的綜合業務素質。
3.4.2 加強自身建設。要對年輕有為、事業心強、熱愛本職工作、發展潛力大的“苗子”與業務尖子,有計劃地送到高等院校,進行專業深造和定向培訓,及時“充電”,不斷更新知識,始終站在本行業的前沿陣地;同時把外地科技中介服務的專家與“高人”請進來,定期對在崗職工進行專業“換腦”,為“機構”培養更多的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確保科技中介服務業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3.4.3 制定完善靈活的人才流動政策與機制。要鼓勵高學歷、有經驗、高素質的人才從事科技中介服務活動,使科技中介從業人員的勞動獲得社會承認,并獲得相應的經濟報酬。
3.5 加大對“機構”建設的投入
地方同級財政和科技管理部門,要設立“機構”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支持“機構”公共信息平臺和技術平臺建設。整合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各類信息機構的信息資源,建立公共信息平臺,采用先進的信息采集、處理、貯存和傳遞手段,搞好各類信息的分類貯備,還要制定和實施科技資源共享制度,確保各類信息與科技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共享。建立公共信息平臺,要做到“六個到位”,即資金到位、人員到位、辦公場所到位、基礎設施到位、服務手段到位和管理到位。
3.6 建立各類科技中介行業協會,完善制度,加強行業管理與監督
要以會員制為主要形式,按照自愿、平等的原則組建各類科技中介行業協會(如市生產力促進協會等),積極開展同行業交流與溝通、跨行業協作和市場拓展活動,使協會成為“機構”與政府、中小企業、科研單位聯系的橋梁和紐帶。營利性“機構”要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大膽探索多種組織形式和經營模式,運用市場機制發展壯大;非營利性“機構”要以服務為宗旨,主要在難以取得相應經濟回報的領域發揮職能作用。要指導行業協會以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為依據,制定和實施行業行為規范、資質認證、執行操守、違規懲誡等行業管理制度,形成重合同、守信用、誠信經營的行業風尚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保護與自我發展的運行機制。
作者簡介:孫海敏,男,1964年出生;大學本科,副研究員。現任河北省邯鄲市科技情報研究所所長,河北省情報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