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騰宇
摘要莎士比亞是世界文學史上杰出的人文主義戲劇家?!尔溈税住肥巧勘葋喫拇蟊瘎≈凶铌幊?、最殘酷的一個。劇中女巫形象為整部戲奠定了基調,營造了恰當的藝術氛圍。無論在戲劇的結構、場景,還是情節、人物刻畫等方面。女巫角色都貫穿始終,不可或缺。
關鍵詞《Macbeth》;女巫;角色;重要
一、引言
1605年“寰球劇院”上演了一出叫《高利》的戲。這出戲描寫詹姆斯一世在做蘇格蘭國王時如何幸免了一場謀害。觀眾對這出戲反響很熱烈,但當時的統治者們對謀害國王之事甚感不快,該戲隨后即被禁止上演。莎士比亞所屬的“國王劇團”為了挽回在國王和大臣面前的聲譽,決定趕緊上演一出新戲。創作新戲的任務自然非莎士比亞莫屬。
莎士比亞不敢怠慢,馬上找來蘇格蘭編年史尋找合適的題材。不久,新劇本告成,這就是莎翁四大悲劇中最陰沉、最殘酷的一個——《Macbeth》(《麥克白》)。整出戲中女巫的場景共出現了四次,兩次在開頭,兩次在中間。三個女巫形象怪誕,不人不鬼,不男不女,出場時荒野上電閃雷鳴,場面陰郁、恐怖。她們齊聲合唱著古怪恐怖的歌謠,施展巫術,預言隱晦、神秘,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莎士比亞為什么在劇本中要揉入超自然因素?女巫角色在整出戲中究竟具有何種重要價值?
二、作品的時代背景
中世紀的歐洲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運動,涌現出一大批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和詩人,整個歐洲涌動著人文主義思潮。代表進步思想的新興資產階級也嶄露頭角,渴望登上歷史舞臺。之后,歐洲各國相繼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使得整個歐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長期的封建統治和匱乏的科學知識依然禁錮著人們的思想,直到17世紀,人們仍然對巫術和其他一些超自然現象深信不疑。雖然當時一些具有啟蒙思想的人士已經開始懷疑鬼魂的存在和巫術的荒誕,并紛紛著書立說,如萊吉納多·斯各特的《巫術的發現》等,但他們卻很謹慎,并未否定女巫的存在。而那些公開表示相信巫術的則大有人在,包括詹姆斯一世,甚至大思想家培根。因此,伊麗莎白乃至詹姆斯一世時代的戲劇大都充滿著迷信的色彩。
批評家羅莫·戈爾(Roma Gill)認為,Macbeth是一部“為國王寫的戲劇”,而“莎士比亞知道詹姆斯一世對巫術極為感興趣,于是就寫了一部關于巫術的戲”。事實的確如此,但如果將莎士比亞筆下女巫角色的運用簡單地歸于諂媚國王之目的,似乎不能完壘說明問題。16、17世紀的歐洲是一個幾乎人人都相信鬼魂、巫術盛行的時代,生活在這個時代的莎士比亞不可能是個例外,他的作品中出現女巫角色當屬自然。
三、作品結構的需要
從結構上看來,《麥克白》中存在著兩個世界:一個是反常的、幻覺的、無序的、罪惡的世界;另一個是正常的、真實的、有序的世界。在正常的世界中生活著一個高貴的君主鄧肯,一個忠誠的臣子班柯,等等。麥克白也一度生活在這里,他不乏善良本性和雄心大志,曾經屢建奇功,成為民族英雄。
而在非正常的世界中,生活著飽受煎熬的麥克白及其夫人。麥克白曾經猶豫、徘徊于這兩個世界之間,但在女巫的蠱惑和夫人的唆使下,麥克白想干一番大事業的雄心蛻變成野心,而野心的實現又導致了一連串新的犯罪,結果是倒行逆施,最終由正常的世界邁入了邪惡的世界。在這個黑暗的世界中,發生著一些古怪的事情??罩袀鱽戆Э蘼?,奇怪的敲門聲讓人心驚膽戰。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樣的黑自顛倒、是非混淆。而女巫角色則代表瘋狂、黑暗、荒誕、陰郁、邪惡的世界,寓示著戲劇結構的變化,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由此可見,女巫角色對整個戲劇的結構安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作品場景的需要
作品中多次出現女巫場景,如果我們僅僅用時代的因素來解釋這種超自然因素的合理性,就大大降低了女巫角色在整部作品中的重要性。莎士比亞構思的女巫角色不是僅僅為了合乎當時戲劇創作的常規,抑或是為了取悅國王和讀者,而是賦予了它極其重要的藝術功能。雖然在巫術盛行的16、17世紀,關于鬼魂的描寫的確可以引起讀者的興趣。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必須依據自己的固有經驗,實現或改變期待視野,從而形成新的期待視野。戲劇的第一場,三個女巫的出現奠定了整出戲的基調?;囊吧想婇W雷鳴,大霧彌漫,空氣污濁,三個女巫上場了,“形容這樣枯瘦,服裝這樣怪誕,不像是地上的居民,可是卻在地上出現?!边@一切顯得黑暗、顛倒、混亂、恐怖。而整個戲劇,就沿著這樣的基調發展。黑暗構成了整個戲劇的基本色調,在黑暗的掩蓋中殺戮、背叛、死亡進行著。麥克白渴望黑暗,“星星啊,收起你們的火焰l不要讓光亮照見我的黑暗幽深的欲望。”黑夜掩蓋了他罪惡的企圖,只有在黑暗中他才會獲得一點安全感。黑夜泯滅了他的良知,煽起他的欲望之火,使他犯下滔天罪行。麥克白夫人也渴望黑暗,然而到最后卻發展成了對黑暗的恐懼。無論白天或黑夜,她總是在身邊點著一盞燈,雖然這只能加重她四周的黑暗。伴隨著女巫出現的是自然界的狂風暴雨,與此相應,《麥克白》表現的是對秩序的打亂:君主被自己的臣子謀殺。這之后便是混亂、無序、暴力、騷動。在麥克白的統治下,整個國家處于混亂無序中。而麥克白和麥克白夫人的精神也處于混亂無序中,經受著靈魂的折磨,再也得不到一絲安寧。女巫的話預示了整個戲劇的基調。女巫的合唱“美即丑惡丑即美”,預示了整出戲的悖論。麥克自得到王冠的同時,永遠失去了平靜的內心和安寧的生活。真實即欺騙,成功即失敗,得即失,所有這一切都涵蓋于這一句“美即丑惡丑即美”中。女巫角色極大地豐富了作品場景,營造了恰當的藝術氛圍。
五、作品情節的需要
縱觀莎士比亞的作品,其中有許多超自然因素對情節構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引導讀者沿著這些超自然因素一步一步走入故事情節中?!豆防滋亍氛麄€的復仇悲劇,起因就是老國王鬼魂的顯現。同樣,麥克白由英雄墮落至魔鬼的過程,也開始于麥克白在荒野中與女巫的不期而遇。當然,我們不能過分夸大鬼魂在《哈姆雷特》中的作用,也不能將麥克白的墮落歸因于女巫的引誘和煽動。然而這些鬼魂和女巫角色確實提供了一個情節發展并復雜化,以及人物性格變化的支撐點。
就《麥克白》的情節而言,女巫的場景是必不可少的。麥克白最初的形象是一個英勇、忠誠、受人尊敬的將軍,得到同僚的贊揚、國王的信任。這樣一個英雄人物是如何蛻變成一個弒君者呢?在劇本中,謀殺的場景幾乎緊隨著麥克自沙場的輝煌勝利。如果沒有同女巫的邂逅以及那引誘性的預言,謀殺就會顯得突兀。在英勇的麥克白和罪惡的麥克白之間就少了一個必要的連接環。為了彌補這缺失的一環,就必須為弒君提供一個動機,莎士比亞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動機——野心。為了把這一動機展現在讀者面前,莎士比亞設計了麥克白與女巫相遇和女巫預言
麥克白未來的場景。這樣所缺失的連接環補上了,故事得以自然地發展下去。中間的兩段女巫場景安排在第三幕的結尾和第四幕的開頭,在情節上也有了一個轉折點。麥克自感到自己的地位和未來岌岌可危,來到荒野上,試圖再次見到女巫,希望知道關于自己未來的更多的信息。女巫向他保證,“沒有一個婦人所生下的孩子可以傷害麥克白。”“麥克白永遠不會被人打敗,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樹林會沖著他向鄧西嫩高山移動?!眱烧呖雌饋硭坪醵疾豢赡堋T谂最A言的保證下,麥克白有恃無恐,繼續他的血腥統治,直至最終滅亡。麥克白同女巫的第二次約會為戲劇后半部的情節發展提供了一個起點。
六、作品人物刻畫的需要
《麥克白》中女巫和其他一些超自然現象在人物性格刻畫上也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特別是在表現人物內心世界上。許多批評者認為,不能把麥克白的殘暴行為解釋為女巫的引誘,麥克白本人應當對自己的悲劇負完全責任,是他本身的邪惡和野心使他走向毀滅。女巫的預言只不過提供了一個誘惑的外因,是不是受引誘在于麥克白自己。賀祥麟先生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他對比了麥克白和班柯這兩個人物。面對三個女巫,班柯只是對他們奇異的外表感到有趣,對他們所說的話卻充耳不聞。而麥克白對女巫虛假的許諾卻認了真。因此,正是麥克白自己心中的罪惡使他墮落成一個魔鬼,女巫的形象只是麥克白內在惡的外化。
事實上,《麥克白》中許多超自然的現象都是人物內在心理活動的外化。女巫的第一次出現是麥克白內心潛在的惡的外化,第二次出現則表現了他內心的不安和焦慮。為了掩蓋第一次謀殺他必須做第二次謀殺,為了隱藏他對鄧肯犯下的罪行他不得不謀殺班柯。噩夢開始了,而麥克自不知何時能結束。他渴望王冠,卻沒料到如此沉重的心理壓力。他同女巫的第二次見面暗示了他的恐懼、焦慮和驚惶。其他的神秘現象也都起到了同樣的作用,展現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在弒君之前,麥克白在空中看到了一把滴血的匕首,這不僅表現了麥克白的恐懼和備受折磨的良心,也顯示出麥克白如何日日夜夜,冥思苦想,籌劃謀殺。班柯的鬼魂出現在麥克白的宴會上,而且只有麥克白一個人能夠看到,麥克白在驚懼中方寸大亂。現代人不相信鬼魂的存在,將它們解釋為幻覺。然而,當一個人無法承受巨大心理壓力時,這種幻覺就會出現。也就是說,幻覺是人物內心世界的外化。莎士比亞在其作品中不惜筆墨,大量運用旁白、夢幻,巧妙地借助于女巫、鬼魂等超自然因素刻畫麥克白夫婦的人物性格,突出麥克白夫婦的內心風暴。
七、結語
《麥克白》具有命運悲劇與性格悲劇的雙重審美特質,這與當時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劇中的女巫角色和其他一些超自然因素為整個戲劇奠定了基調,在結構、場景、情節,人物刻畫等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是整部作品中一個有機的要素。雖然當今科學早已證明巫術或鬼魂并不存在,但是這種迷信和宿命色彩仍然不斷地出現在文學作品中。超自然因素在文學創作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