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德勝
【摘要】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需要轉變經濟增長理念,實行共享式型增長,即“促進就業擴大和收入平等的經濟增長”。為此需要調整有關社會經濟政策,包括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加強人力資本投資,保障勞動者權益,促進國內市場一體化等。
【關鍵詞】共享 經濟增長 就業 收入分配
30年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經濟增長保持了持續的高速度,年均增長率達到了9.8%,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經濟年平均增長3.0%的速度。但期間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而且影響日見顯現,未來經濟增長如何持續,如何提升,是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經濟增長的新階段
改革開放30年,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30年,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受惠最多的30年。帶著這樣一種成就和基礎,中國進入了建國后的第三個30年。但經濟的高增長也伴隨著諸多問題和隱患。
首先,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根據長期研究收入分配問題的專家李實教授的估計,改革開放以來,除上世紀80年代初期有過幾年的下降外,中國的收入差距一直處于擴大之中。這其中有城鎮內部的收入差距擴大,也有農村內部的收入差距擴大,有地區的收入差距擴大,也有部門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但主要的是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
其次,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額不斷下降。國民收入在不同要素之間的分配決定著居民收入分配的狀況。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隨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直到70-75%左右而處于穩態。而中國最近30年的情況則相反,勞動收入的份額總體來說處于不斷的下降之中。
再次,消費不足,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消費、投資和出口被認為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它們之間如何形成合力對于經濟增長非常關鍵。最近30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卻顯示出不同的圖景,投資和出口成為了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消費需求則明顯乏力。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會有諸多問題,比如導致產能過剩,增加資源環境壓力,使受全球經濟波動影響的風險加大等,從而使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降低。
最后,就業壓力仍然很大。現在每年大學畢業生有100多萬無法落實工作,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此外,一些特殊群體的就業問題需要得到進一步的重視,比如殘疾人就業、失地農民就業、女性就業等。
以上問題或壓力雖然不能說是由過去的經濟增長帶來的,但它們卻是中國未來經濟增長所必須解決或面對的。未來的發展,必須遵循新的增長理念,實行新的增長方式。新增長方式既要強調經濟本身的增長,同時要強調經濟增長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福祉的提高,強調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協調,強調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增長目的的統一。這種新的增長理念和方式可稱之為共享型增長。
共享式增長的含義
共享式增長是總結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經驗教訓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的增長理念,目前并沒有一個統一而廣為接收的定義。亞洲開發銀行的莊巨忠博士在一篇報告中,將共享式增長界定為“機會均等的增長”,既強調通過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和其他發展機會,又強調發展機會的均等;既要通過保持經濟的高速與持續的增長,又要通過減少與消除機會不均等來促進社會的公平與包容性。①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持類似的觀點,認為共享式增長是指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增長的利益和好處,要全面惠及整個社會和各層次的人群。②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讓·皮埃爾·萊曼(Jean-Pierre Lehmann)教授則認為,共享式增長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地分享經濟。它涉及平等與公平的問題,包括可衡量的標準和更多的無形因素。前者包括作為指標的基尼系數、識字率、公共品的一般供應和分配,以及教育、衛生、電力、水利、交通基礎實施、住房、人身安全等;后者包括觀念和感情,其關鍵詞是希望和參與,使社會上盡可能廣泛的人群有共同的愿望。③顯然,萊曼的定義要比莊巨忠和左小蕾的定義寬泛得多,但他們都強調了經濟增長、公平、平等、分享等。
具體到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來說,共享式增長可以被定義為“促進就業擴大和收入平等的經濟增長”。也就是說,就業和收入分配在經濟增長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就業的擴大和提升以及收入分配的改善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同時,要通過經濟增長使就業得到擴大和提升,使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并平等地分配。
實現共享式增長的政策建議
實現共享式增長除要有經濟的持續高增長外,還要求有就業的不斷擴大和提升,要求有勞動者收入的提高和收入分配的改善。因此,從現在的增長轉向共享式增長,除理念的轉變外,更涉及到一系列政策的調整。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20世紀有關國家發展的歷史來看,經濟增長理念的每一次轉變,都要求經濟增長方式發生相應轉變。“十七大”報告基于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作了明確表述,即“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本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若從共享式增長的內在要求來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還必須包括由主要依賴大企業帶動經濟發展和促進就業向大中小企業并重轉變。
加強人力資本投資。教育等人力資本投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而持續的推動力,同時也是促進收入分配平等和社會公平的重要力量。中國近30年教育發展非常快,比較好地適應和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但也應該看到,勞動者的教育文化程度仍總體偏低,當前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高達47.6%。因此,仍必須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這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內在要求。為推動共享型社會的實現,未來的教育等人力資本投資要特別注意三點:一是質量。過去30年教育發展主要是數量擴張,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實現歷史性跨越,職業教育取得歷史性突破。但高速度后面是質量的參差不齊,這需要花時間去消化,花人財物力去提升。二是匹配。教育雖有自身的內在價值,但教育與勞動力市場和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重要已是世界性趨勢,教育的規模、結構、質量等能否滿足社會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已成為衡量辦學水平的重要尺度。如何提高教育與勞動力市場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匹配度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但首先需要教育內部做出調適,現在的教育已非傳統的精英教育,強調教育對于社會需求的適應性,并不會貶損教育自身的內在價值,相反,教育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更有條件實現教育的其他目標。三是公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如果人群、地區之間的教育分配不公平,將會產生嚴重的經濟、收入和代際不公平,所謂共享也就無從談起。在當下中國,實現教育公平,要特別強調教育的公益性,要強調優質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要強調弱勢群體的受教育機會。
保障勞動者權益。2007年中國先后出臺了《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和《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等法律條例,并引起了廣泛的社會爭議和討論。避開各利益相關者的不同意見不說,一個比較宏大而中性的問題是,以法律條例的形式對勞動者權益保護的強調是否會大幅度提高勞動成本從而削弱競爭優勢,不利于經濟增長,并最終不利于擴大就業。這個問題很復雜,需要時間去回答。但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到一定階段,總得要有意識地關注和保護勞動力的價值,因為希望通過經濟增長自發地達到對勞動力價值的尊重和保護,則路途漫漫,且往往伴隨著高昂的代價。筆者認為,“三法一條例”的出臺和實施,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其價值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日益顯見,其爭論會隨時間推移而趨于平靜。原因有三:第一,由于勞動力供給劉易斯拐點的來臨以及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勞動力工資水平不斷上漲是難于避免的,而且這也有助于消費的擴大和人力資本的積累。第二,就業不僅包括數量的擴大,還包括質量的提高,即所謂的體面就業,而且后者往往更被勞動者所看重。增強就業的穩定性,改善工作環境,提高有關福利待遇等,是邁向體面就業的重要步驟,同時也是勞動者分享經濟增長果實的體現。第三,對保障勞動者權益的強調,可能會增加部分企業的額外負擔,甚至使部分企業倒閉,但對大部分企業來說,這是個轉型的契機,是提高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的契機。因此,貫徹落實有關法律法規,切實保障勞動者權益,構建和諧勞資關系,是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基礎。
深化體制改革,推進市場一體化。人口體量大和收入水平提高所導致的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巨大這一優勢,若要得到體現,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有一個一體化的市場。中國現在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除勞動收入份額不斷下降外,另一個原因是市場被嚴重分割。已有研究表明,地方經濟分權和政府間競爭是中國近30年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但正因為政府成為了競爭的主體,相互間設置各種壁壘特別是行政壁壘也就難于避免。因此,打破壟斷和壁壘,促進流動和競爭,建設一個一體化的市場,是中國經濟未來能夠持續增長的條件。同時,市場的擴大、選擇的增加、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等,本身就是共享型增長的內容和體現。在這過程中,政府要逐漸淡化自己的經濟行為主體的角色,承擔起公共品提供者的職責。政府自身也要進行改革,以適應變化了的市場和社會經濟環境。(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注釋:
①莊巨忠:“以共享式增長構建和諧社會:一個戰略框架”,載林毅夫、莊巨忠、湯敏、林暾:《以共享式增長促進社會和諧》,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年。
②左小蕾:“推動共享性的經濟發展”,《中國證券報》,2007年10月19日,第34頁。
③【瑞士】讓·皮埃爾·萊曼:“探索‘包容性的增長”,《中國企業家》,2008年第13期。